對共產主義的理解?

General 更新 2024-05-28

談談對共產主義的認識

在20世紀的世界東方,最震撼人心和引人探究的是中華民族從屈辱沉淪到崛起復興的歷史命運。在百年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各種力量在中國近現代的政治舞臺上奮鬥博弈,演出了一系列驚天動地的事件。斗轉星移,大浪淘沙,許多勢力曇花一現,成為“其興也勃、其衰也忽”的歷史過客,中國共產黨最終確立了自己的領導地位,這是歷史所趨,人心所向。

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7年,正是中華民族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中國人民在軍閥混戰中痛苦掙扎,我們的民族就象一盤散沙,任由帝國主義宰割。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在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召開了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領導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資本主義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運用統一戰線的方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為中華民族的獨立、民主、富強而奮鬥。多少優秀的共產黨員和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死在敵人的屠刀下。在敵人的血雨腥風中,我們的黨覺醒了,由毛澤東同志講出了“槍桿子底下出政權”這句名言。我們黨在江西南昌舉行起義,成立了自己的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鎮壓,從此走上武裝鬥爭的道路,毛澤東同志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正確地分析了中國的革命形勢,在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開展了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開闢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但是前進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左傾機會主義的指揮下,我們的黨和敵人死打硬拼,最後不得不撤離了井岡山根據地,踏上漫漫長征路。但是我們黨終於在遵義召開了重要會議,恢復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從此中國革命走上勝利的坦途。

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革命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把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了中國。後來,國民黨拒絕中國共產黨的和平倡議,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終於爆發了內戰,經過三大戰役和一系列的軍事鬥爭,終於將國民黨趕到了臺灣孤島。

建國以後,在以毛澤東為首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祖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經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艱苦奮鬥,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國防力量,並試爆了原子彈和氫彈,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富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在以鄧小平為首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確定了改革和開放的總方針。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極大調動。在城市,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一部分企業倒閉破產,一部分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工人實現了轉崗再就業,並且逐漸向第三產業轉移。國民經濟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不斷地向前迅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江澤民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確定了中國要建立市場經濟模式,明確了改革發展的總方向。在任期間,完成了收復香港和澳門的歷史使命。在黨的建設上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並寫入了黨章。

胡錦濤作為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上任伊始,提出執政興國理念和以人為本的執政思想,並針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全面的發展觀,協調的發展觀和可持續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我國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根本指導思想。在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在社會主義征途上取得了一系列偉大的成果,尤其是2008年,我國戰勝了發生在四川的“5.12”特大地震,圓滿完成了奧運會的舉辦任務,世界為之震驚,全國人民為之自豪,中華民族終於迎來了偉大復興的新時代。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

如何理解和認識共產主義信仰?

共產主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階級、共同富裕,與資本主義的機會平等、自由競爭屬於不同的發展目標。資本主義無視貧富差距,無法解決分配不公,機會絕對平等情況下,也是有人要飯,有人暴富。實際發展情況證明,這不是人類追求的最高目標,所以才會出現社會福利制度,儘可能保證社會公平,而不僅僅是川會公平。共產主義所追求的是更高境界的共同富裕,(在制度上)消滅貧困(的成因)。

實際上,共產主義本身和資本主義並不矛盾,僅僅是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思路的區別而已,彼此可以相結合,其意識形態的對立更多的是美蘇冷戰導致的。

因此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就是對消滅貧困、共同富裕的嚮往。只不過方式方法上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不斷的調整。如何實現共產主義,怎樣才算是共產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的路上是否必須經過資本主義的階段,都是有待討論和驗證的。

談談你對社會主義的理解

(一)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第一,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覺要求,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表現;

第二,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是與“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的目標是聯繫在一起的;第三,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內容,揭示了社會主義條件下還有解放生產力的歷史任務。

(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第一,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兩極分化;第二,把消滅剝削看作是一個過程,當作建設社會主義的一項長期任務,逐步進行;第三,對於將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對小平也做過一些原則設想。

(三)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第一,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和原則要求;第二,共同富裕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一個重要方面;第三,從長遠來看,只有實現共同富裕,才能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產主義創造條件;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一個歷史過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於平均主義。

談談你對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認識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個熟悉的名字,青年的先進組織是對它的註解,它意味著一個陣地、一項事業,神聖而又神祕。從1922年5月5日到現在,中國共青團走過了80多年的風雨歷程,踏尋歷史的足跡,我們依然可以聽到廣大愛國青年在她的帶領下吹響進軍的號角,依然清晰地記得她凝聚青年在現代化建設中用血汗演繹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現在,我們從“增強共青團員意識主題教育”活動中切實感受著它的蓬勃朝氣。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與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進一步結合,從思想上、組織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做好了準備。1920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為了教育廣大青年,更好地實行社會改造和宣傳社會主義,首先在上海組織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湖南準備建黨的同時,也開始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7月,在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研究各地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問題。會後派出黨員去做團的工作,加強對團的領導。在團組織日益壯大的情況下,1922年5月召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的團的綱領,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為中國青年無產階級的組織,是為全部解放無產階級而奮鬥的組織。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前身。

但對共青團的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卻始於高中。不僅是因為自己是團員,而是因為團組織所開展的如此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如此的密切貼近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身邊一位不可缺少的朋友。這時,開始認真地學習和思量團章中的內容,開始有意識地關注、參與團的活動。共青團在政治上、組織上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共青團的領導者,共青團是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的一部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青團是黨用來團結教育青年一代的群眾組織,是黨聯繫青年的牢固橋樑和紐帶。

作為新時期的共青團員,我們要努力培養自己的政治意識、組織意識和模範意識,把團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體現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各項工作中去,開創共青團事業的新局面。記得餘秋雨說過,歷經春溫秋肅,總要平一平呼吸,緩一緩心跳,迴歸心境的自然。我最初加入共青團時,心裡總有忐忑,靜下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旅途,選擇共青團,就是選擇了自己的信仰與志向。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過,就無法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驗過,就無法感受其中的快樂。

如何理解共產主義信仰的必要性和現實性

共產主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階級、共同富裕,與資本主義的機會平等、自由競爭屬於不同的發展目標.資本主義無視貧富差距,無法解決分配不公,機會絕對平等情況下,也是有人要飯,有人暴富.實際發展情況證明,這不是人類追求的最高目標,所以才會出現社會福利制度,儘可能保證社會公平,而不僅僅是機會公平.共產主義所追求的是更高境界的共同富裕,(在制度上)消滅貧困(的成因).

實際上,共產主義本身和資本主義並不矛盾,僅僅是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思路的區別而已,彼此可以相結合,其意識形態的對立更多的是美蘇冷戰導致的.

因此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就是對消滅貧困、共同富裕的嚮往.只不過方式方法上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不斷的調整.如何實現共產主義,怎樣才算是共產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的路上是否必須經過資本主義的階段,都是有待討論和驗證的.

望採納

在新時代對共產主義接班人的理解

你知道我小時候吹得最大的牛B是什麼嗎?

我說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馬克思為什麼說共產主義不是“理想”

【作者簡介】汪信硯,男,哲學博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程通,男,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研究生,湖北 武漢 430072

【內容提要】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中,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不是“理想”的提法針對的並非是恩格斯筆下的“田園詩式共產主義”,而是德意志意識形態家們把共產主義理想化的做法,這種做法把現實的共產主義運動重新變成了意識形態領域裡的抽象範疇和哲學詞句。馬克思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跳出意識形態”、從哲學回到現實。因此,他所理解的共產主義不是彼岸的理想、先驗的聖物,而是現實的歷史的個人用實際手段來追求實際目的的最實際的生成性運動。

【日 期】2013-10-21

【關 鍵 詞】共產主義/理想/現實的/生成的

一、問題的提出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手稿第18頁的右欄上,馬克思在恩格斯的底稿旁寫下了大段的補充。其中有一段話尤為引人注目:“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①一般認為,這是馬克思對前一頁恩格斯所寫的“田園詩式共產主義”②的迴應。也就是說,馬克思並不認同恩格斯的表述,因此,“這一段文字與其說是底稿的一部分,還不如說像是寫給恩格斯看的”③。

廣鬆涉把這段話視為馬克思思想落後於恩格斯的論據,其理由是:這段話“將恩格斯在手稿中隨處所嘗試的關於‘共產主義社會’的論述——恩格斯不是作為理想和運動,而是作為應該建立起來的狀態來論述共產主義社會——推翻了”④。我認為,這種解釋至少在邏輯上是有問題的。按照廣鬆涉的理解,恩格斯的看法是,共產主義不是理想,不是運動,而是應然狀態。然而,馬克思的看法是,共產主義不是應然狀態,不是理想,而是現實運動。也就是說,所謂的“共產主義”要麼被理解為“理想”、“應然狀態”,要麼被理解為“現實運動”(前者是德意志意識形態家和“德意志意識形態家的俘虜”即“真正的社會主義”的觀點,後者則是馬克思的觀點),而單單不可能如廣鬆涉筆下的恩格斯的觀點,即共產主義既不是理想,也不是運動,卻還是應然狀態。因為從馬克思的論述來看,“不是理想而是應然狀態”這樣的表述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望月清司的區分至少在邏輯上是說得通的。他認為,相對於馬克思把共產主義作為“運動”來理解,恩格斯的看法是,“共產主義不是‘運動’,而是一種理想的‘社會’”,“這是一種逃避大工業、迴歸田園詩般的‘地域性共產主義’的做法”⑤。但這樣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恩格斯的思想”卻頗值得懷疑。針對“恩格斯認為共產主義不是運動”這樣的說法(廣鬆涉持相同意見),恩格斯本人說得再明確不過了——“海因岑先生大錯特錯了。共產主義不是教義,而是運動”⑥;而所謂“恩格斯理解的共產主義是逃避大工業、迴歸田園詩的”的說法同樣缺乏根據,相反,恩格斯明確表示,這種拒絕現代文明、退回到前資本主義“美好的田園社會”的空想“自然是不可能實現的,甚至是可笑的,這是對整個歷史發展的嘲笑”⑦。望月清司進一步認為,對於恩格斯筆下的“田園詩式共產主義社會”,“那一字跡醜陋的作者絕不可能坐視不管,他必須在手稿階段就使得這一節徹底茶化”⑧。

綜上來看,撇開具體的問題,廣鬆涉和望月清司在以下兩點上達成了共識:首先,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不是理想的提法針對的是恩格斯筆下的“田園詩式共產主義”;其次,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對立在於,前者把“共產主義”視為“運動”,後者則視為“應然狀態”(......

如何理解共產主義理想實現的必然性

共產主義作為一個新事物,必然會有舊事物所不能容忍的東西;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實物,他在對舊事物辯證否定的基礎上產生,因而具有舊事物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所以它必然會將舊事物所取代。

新事物的發展總是要經歷一個由大到小、有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新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弱點和不完善的地方,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著一個過程,舊事物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新事物戰勝舊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會經歷一個漫長的長期的曲折的過程,所以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是必然的且長期的。

這是我自己的理解,也不知道對不對,樓主湊合著看看吧,晚上思路也不好。。。最近又要準備高考,所以回答的可能不會太理想,若是您有更好的答案,也和我說聲。謝謝

相關問題答案
對共產主義的理解?
一個共產主義的幽靈?
共產主義的本質因素是?
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
共產主義共同理想?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宗旨是什麼 ?
科學共產主義誕生?
對社會主義的認識?
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
共產主義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