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鑑定瓷器的真假?

General 更新 2024-06-04

如何鑑別瓷器的真假

【鑑別瓷器的真假方法】

(一)造型是鑑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仿製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因為一件器物的創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係。一般說陶瓷器在紋飾 、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鑑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樸,隨同時代的演進而漸趨繁複。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鑑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

(三)掌握住明、清兩代款識的規律

根據款識以定瓷器之新舊真偽,是鑑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並且各有其特徵。只以明代款識而論,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因此研究各代款識,首先要注意其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肩等八筆的特徵,都須認真加以領會和對比,以有助於識別真偽。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寫仿款的人勢必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之處。既然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侷促,筆法也不容易自然生動。這種破綻,只有多結合實物反覆印證方能看出。

(四)細緻觀察胎釉的特徵

由於時代和地區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因此在鑑別一件陶瓷器時決不能離開這方面的細緻觀察。觀察古瓷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可以說耳、目、手三者並用,方不致限於表面或拘於一格,而對於舊坯新彩、補釉提彩、舊彩失色重畫,以及舊白釉器新作暗花、款識等各式種樣的仿品。尤其應當慎重研究。

怎麼鑑定瓷器真假?

一位資深收藏家表示,在尚未有知識和經驗積累的前提下,一定要謹慎,要以學習的心態來對待古玩收藏。“一要學懂,二要戒貪,三要冷靜”。當面對一件傳統藝術品時,首先要弄清它是新的還是舊的,不然收藏或投資是沒有依據的;不要輕易相信自己能“撿漏”,抱有“撿漏”、一夜暴富這樣心態的人,往往就會上當。多閱覽收藏方面的書籍,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最鮮活的古瓷器真偽對比圖、細節圖在網上都能找到。還要多逛古玩市場、多接觸實物。將著眼點放在器物本身的歷史、文化、藝術、工藝價值上,才是收藏的正確態度。

“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只有多鑽研歷史,多看多研究古董知識,再多交點‘學費’,才有可能明白一些皮毛。”

辨認古玩瓷器真偽的“祕訣”要能在古玩市場的茫茫大海里尋找到有價值的古瓷器、古玩,不經磨難,不歷練出一雙目光如炬的“慧眼”,是很難識別的。而且由於歷代傳統文化的推崇,中國曆代都有文物仿造,到現今作偽手段不斷翻新、提高,利用高科技製作的古玩,連很多行家都會上當。那麼,初涉收藏界的朋友應該從何下手呢?鑑寶專家、中國收藏家協會陶瓷委員會委員、杭州利國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長餘紹尹是一位擁有30多年收藏經驗的收藏家。他親自傳授了幾條在他多年收藏經驗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簡單實用的分辨古瓷器真偽的“祕訣”。 第一招:富有美感。藝術性越強的瓷器越值得收藏。古代的瓷器,特別是官窯瓷器的製作都是不顧成本,追求最高端的藝術效果,因此好的古玩無論從造型、工藝、色彩、圖案等各方面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因此,選擇收藏瓷器,首先就是要選在視覺上能給人以較高審美享受的。從另外一方面說,收藏最基本的就是要帶給人精神上的審美愉悅感。如果非常喜歡一件瓷器,哪怕不是真正的古玩,能帶給人很高的審美愉悅,也是一件美事。這樣的收藏能讓自己獲得快樂。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學習收藏,會讓學習的過程更輕鬆和自在。 第二招:隨身攜帶放大10倍的放大鏡,看瓷器表面的“氣泡”。如果“氣泡”完全大小均勻,則是現代的電窯和煤氣窯燒製的。而真正的用柴窯燒製的古瓷器表面應該有大小不等的氣泡,還會出現顆粒非常大的“破泡”,這是由於年代久遠的瓷器本身的物理變化,無法仿製的。要注意的是,用放大鏡看的時候,最好是看瓷器表面“青花”花紋,在有顏色的襯托下,能看得比較明顯。 第三招:用手指彈器皿,聽其聲。此招適用於大盤子、大碗之類的較大體型的瓷器。一隻手懸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隻手用手指輕彈瓷器邊緣。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將聽到如鐘聲一般悠遠悅耳的聲音,而且餘音嫋嫋,迴旋聲將持續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別小看這簡單的三招,要真正的活學活用,要經歷大量的實戰體驗,同時還要不斷地學習,這樣才能有真正的收穫。”餘紹尹認真地說。

怎樣鑑別景德鎮陶瓷的真偽呢?

拉坯和注漿: 拉坯是手工成型的,難度較大,所以價格較 高,拉坯的瓷器因為是手工每一個都有細微 大小差異,可以看的出來。拉坯成型的瓷器 內壁有一環一環的感覺,手摸和對光都可以 看出來 注漿成型是類似機械化的生產,都是一個模 子出來,大小都一樣的所以很好看出來,另 外餐具,茶具,形狀不復雜的都是注漿成型 的,價格低廉。 手繪和貼花:手繪和貼花的瓷器價格相差比 較大,手繪的可以貴出一倍到幾十倍 釉上:最簡單的方法,貼花的是仔細看有網 格的很細小,就和書本封面印刷的一樣 釉中:不用看了,就是貼花的釉中彩瓷器一 辦都很貴的,價格也絕對不扉 釉下:找規律,貼花的花紋都是一個樣的, 手繪花紋手藝再高,畫出來的每個都不一樣 的 古陶瓷的鑑別,傳統的方法是指通過眼, 耳、手去觀察,分析,以對瓷器的燒造年 代、窯口、質量、品類年代做出準確的判 斷。初涉陶瓷收藏的人,要學習和了解陶瓷 發展史的基礎知識,以便對古陶瓷器進行鑑 別。我國有幾千年的陶瓷製造歷史,歷代流 傳的陶瓷文物浩 如煙海,每個時期的陶瓷 在胎土、釉色、器型、裝飾、工藝、色彩等 方面都有不同的特點和風格。只要我們刻苦 學習,認真實踐,對第一件陶瓷器仔細推 敲,認真辨別,就能知真假,少上當。 陶瓷是火和泥的藝術,陶瓷器的要素是胎 骨、器型、釉色、裝飾、色彩、工藝等。各 種陶瓷器分別都有它的發明創燒時期,胎土、器型 的變化以及釉色、裝飾、色彩、 工藝的改革創新都有它的成功期和普及期。 一件古陶瓷 這個創燒期就是它時代的上限。 器在釉色、器型 、裝飾、色彩、工藝等其 中一項上限年代最晚的,就是這件陶瓷斷代 的上限,這是一條不可違背的原則 。鑑定 的依據為: 1. 胎骨。隨著粉碎、淘洗、燒結技術的 不斷提高,胎骨的質量也不斷提高。早期的 胎土沒有粉碎,淘洗也不乾淨,燒成溫度只 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雜質多,疏鬆、吸 水率高,強度差。商至東漢中期製陶業開始 第一次飛躍,原始瓷出現,燒成溫度是 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強度介於陶器與瓷 器之間。東漢晚期至南北朝瓷器發明,燒成 溫度是1200度左右。元代景德鎮開始普遍 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瓷器燒 成溫度進一步提高,同時也減少了瓷器在燒 制過程中變形。我們在鑑別陶瓷器時要善於 根據通順骨的燒結度來判斷年代。同時,也 要注意到各個地方就地取土為胎和偏遠地區 雜窯工藝技術滯後的現象。 自從人類發明陶器至今,各類 2.器型。 器型根據各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生產的需要 和社會群體審美觀念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發 展。如果我們能對各個朝代的各種器型變化 都瞭如指掌,我們在鑑定的時候就能穩操勝 券。例如:瓶從商、周、秦漢比較單一的器 型發展到現在梅瓶、盤口瓶、衝瓶、天球 瓶、象耳瓶、玉壺春瓶、柳葉瓶、鳳尾瓶、 轉心瓶等。每一種瓶型都有一個首先創燒的 朝代,各個時期的瓶身、瓶嘴、肢線等都會 發生變化。有些變化是明顯的,有些變化是 細微的。諳熟這些演變的規律,就能比較準 確鑑別瓶類的真偽和準確斷定它的年代。 3. 釉色。自從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漢 的單色釉發明以來,顏色釉發展到今天已經 有100多種,每種顏色釉都有它的出生日期 和年齡。我們應該熟悉每種釉色的發明產生 朝代 ,重點掌握劃時代的幾種釉色,如低 溫銅釉綠、銅紅、鈷藍、高溫青釉、綠釉、 霽藍、霽紅、黃釉、黑釉、褐釉、茶葉末釉 等等,並且要熟悉各種釉的演變發展。如: 由霽藍演化出的雪花藍、灑藍等,由霽紅演 變來的寶石紅、郎窯紅、豇豆紅等。各種顏 色釉都會派生新的釉色,各種色釉的叫法由 於是口耳相傳,民間......

怎麼用簡單方法鑑定哥窯瓷器真假

常規的方法就是:看、摸、嘗 ,哥窯基本特徵:金絲鐵線、紫口鐵足,這是最簡單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

怎麼從開片鑑定瓷器的真假

一般瓷器的開片形成有兩種.一種是人為造出的開片,這類瓷器多屬於"漿胎",在製作坯胎前人為的加入化學藥劑,致使瓷器形成開片.這種人為的瓷器開片形如龜裂一般深至胎骨,也就是說這種開片在坯胎的裡面形成.而,自然的瓷器開片,是由於器物在時間長久後,在瓷器的釉層表面漸漸的開裂.一般開片狀如魚子紋、牛毛紋等狀。在鑑別上要注意仔細觀察區分。   自然的開片紋痕不會深入到胎骨,僅在釉的表面形成開裂。

還有個口訣:大器小開片,小器大開片。

如何鑑別陶瓷真偽?

古玩收藏是一件非常有趣味有意義的事,既保護了中華燦爛的古文化,又陶冶了情操,在淘寶過程中偶爾淘得一件精美的古董,會覺得特別開心,愛不釋手。但是,現在的仿品、贗品鋪天蓋地,幾乎可以以假亂真,讓人真偽難辯,受騙者比比皆是。這就需要多看多觀察,收於眼,藏於心,煉就一雙火眼金睛。

當偶然碰見一件瓷器,首先,要弄清楚這是出土器還是使用器。出土器一般會有出土痕跡,器物底足無釉處會產生泥鏽,或出現火石紅斑,局部地方釉色暗淡,這是由於土質酸鹼濃度過重腐蝕而成。而使用器一般則會在器身或底足留有包漿,通常底圈足都會有使用磨痕,器身局部還帶有擦痕以及陳舊感。弄清出處,再看它的特徵,這是最普遍的鑑別方法。

贗品無論器型、畫工都顯得呆板,釉色刺眼,儘管經過做舊,但不自然,顏色不純正,濃淡不相宜。真品的器型比例適當,畫工細膩,釉色自然、柔和,色彩豔麗,搭配適中,給人栩栩如生的感覺,鳥欲飛,花欲開,水欲動,山欲靜……

許多初學者最感棘手的就是怎樣辨偽。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用高科技做假,可是哪怕做得天衣無縫,胎質也是無法偽造的。也有老底新做的,即在古董的底部上加工,做成一件完整的瓷器,但仔細觀察,接痕處的釉色是無法接近的。一些不法商販將現代品用氫氟酸褪去光澤,用高錳酸鉀做舊,再用紅糖高溫熔化後做“火石紅”,大凡此類,只要用維C輕輕擦拭就能觀出本來面目,這是簡單的鑑別做舊方法。

每件器物,無論夏、商、周、秦、漢,還是唐、宋、元、明、清,都有它時代的特徵。最古代的是陶,後是陶瓷,再後來發展為瓷器,其中又要分粗瓷、細瓷,這些都是基本斷代的標準。器物的造型、髮色、釉水、畫工,在每個年代每個時期都不盡相同。只要瞭解相關知識,平時多看、多聽、多問,就能掌握一定的辨別方法,提高鑑別水平。

如何從瓷器的底款鑑定瓷器真假

n你要詳細瞭解各時期瓷器底足的款式的主要特點,只有記住了底足特點,你才有可能辨別什麼是真的,什麼是新的,沒有別的方法。謝謝

如何辨別成化瓷器真假

成華時期是瓷器發展的鼎盛時期,有句話叫“明看成華,清看雍正”,意思就是

成華瓷器在明朝各代中是拔尖的

成華時期瓷器有2個主要品種,一個是青花,一個是鬥彩

現在我主要說下成華青花瓷的特點:

1.胎:成華時期的瓷器胎子潔白細膩,沒有白中泛青的感覺

2.釉:瑩潤如脂,又肥又透

3.青花:成華時期,進口的蘇麻離青料幾乎已經用完,所以成華青花瓷用的都是

國產的平等青。這種青料含鐵較少,含錳較多,呈色藍中泛青灰,沒有

了鐵鏽斑,髮色穩定,淡雅柔和

4.底款:成華瓷器的底款都是“大明成華年制”六字楷書底款,有個別“大明年

制”或“大明年造”的款子。現在市場上有“成華年造”的款子都是假

總之,成華時期的瓷器,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大多都是精品,在辨別的時候要從胎,釉,器形,紋飾,色彩,款識,繪畫水平等全方面著手

一句話總結成華瓷器的特點就是:胎質細膩純潔,白釉瑩潤如脂,色彩柔和,筆畫流利,造型輕靈秀美,表裡精緻如一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怎樣鑑別青綠色瓷器真假

瓷器,是中國對於人類文明的一項特殊貢獻。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科技智慧和獨特的審美意趣,是中國古代科技與文化結晶的典型代表。

瓷器既是一種生活日用器皿,同時又是根據各時代人們審美意識創作出的工藝品。自瓷器產生之後,在早期和發展階段,每一件成功的瓷器製品,都可以說是實

用性與藝術美和諧統一的產物。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寶庫中的奇葩,精美的中國古代瓷器理所當然地成為海內外的收藏熱點,吸引著全世界收藏界的目光。

中國瓷器的美,是全方位的:既體現在器表所飾瓷釉的晶瑩剔透和瓷胎的細膩

讓人們傾倒和痴迷的中國古代瓷器,自然是有著極高的審美情趣和美學價值。緻密上,又呈現出器物製作工藝的精細和造型的優美多姿上,還展現在裝飾手法的技巧和紋樣圖案的華美上。當然,不同時代的瓷器,會有各自不同的時代風貌,因而也會展現出不同的審美側重——中國古代瓷器製作中力求表現出的藝術性和美感,無不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古代上層社會——帝王將相、達官貴人以及文人墨客更多地決定著社會的時尚和社會審美取向。在東漢瓷器創燒以迄唐代,由於瓷泥難以純淨,胎質難以大幅度提高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因而社會特別看重的是瓷釉和釉質所具有的特徵。這一審美側重,決定了中國瓷器在初創時期和發展時期的演變途徑——立足於開掘出瓷器釉色和釉質所帶來的美感。早在東漢我國就成功地燒製出青釉和黑釉瓷,北朝至隋唐又創燒出黃釉和白釉瓷。對這些單色瓷釉的製作和使用,反映出當時人們審美意識所追求的意境——獲得與自然界的各色玉石相仿的效果。重視美玉的傳統觀念在這裡很自然地與瓷器審美側重相融合起來。於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燒造出的青、黑、黃、白色的單色瓷釉可否達到玉質美感,不僅是對其進行觀賞和評價的重要標準,而且成為眾多窯場努力的方向。

毫無疑義,這種以玉喻人的審美意識——對瓷器單色釉的評價以是否有玉質感為標準,決定了中國製瓷業兩千年來的主導思想;即使在中國製瓷史上的後期階段,釉上彩、釉下彩、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結合的彩瓷鼎盛時期,仍然對瓷器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瓷器

原始瓷器自商周時期發端,經過秦漢時期的發展,到東漢,已經取得長足的進展,既有藝術裝飾而有具有實用價值的原始瓷器,成為浙江、江蘇等地主產區的外銷產品。

東漢原始瓷器,胎質堅硬緻密,器物大半部上釉,只是近底處無釉;由於改刷釉法為浸釉法,釉層增厚,胎釉結合的狀況大為改進,脫釉現象少見。器型比較規整,多用快輪拉坯成器身,再粘接器底而成。器身為素面,有簡單的弦紋和水波紋。

到東漢晚期,由專燒原始瓷器的原始瓷窯燒製出成熟青瓷和黑瓷——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產生了。

這種剛從原始瓷器演變而來的青瓷,無論在造型和裝飾風格等方面,都與原始瓷器有相似之處,但它已經是脫胎換骨了——通過原料粉碎和成型工具的改革,胎釉配製方法的改進,窯爐結構的進步,燒成溫度的提高等技術進步,它具有胎質吸水性低、透光性好,胎釉結合緊密,釉層具有較強的光澤度,已達到了真正瓷器的標準。

東漢晚期出現的新興制瓷業,為魏晉南北朝的瓷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

原料

陶器的原料主要是用易熔黏土(經過淘洗或未淘洗的陶土),摻砂或炭末燒製;原料中所含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的成分控制不嚴,尤其是三氧化二鐵的比例較高。 瓷器的原料主要是含功劑較少的黏土(如高嶺土、瓷土),即三氧化二鋁含量高,三氧化二鐵含量低的黏土,這樣燒出的胎質才白。

燒成溫度

陶土因含三氧化二鐵成分較高,所以燒成溫......

相關問題答案
怎樣鑑定瓷器的真假?
怎樣鑑別阿膠的真假?
怎樣鑑定玉石的好壞?
怎樣鑑定蜜蠟的好壞?
怎樣識別牙膏的真假?
怎樣分辨翡翠的真假?
如何鑑定香菸的真假?
怎樣識別枸杞的真假?
怎樣鑑別石榴石真假?
怎樣辨別白金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