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姓應的名人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05-28

姓封的現代名人有哪些

封興昌,男,1954年生於陝西省長安。陝西省藝術館副教授。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為陝西省藝術館專職畫家、副教授。工人物、動物,尤善畫虎。1995年5月在美國國際文化藝術中心舉辦個人中國畫作品展獲得成功,並榮獲國際文化藝術中心頒發的中國畫創新成就獎,海外十多家新聞單位予以報導。《美術》、《美術研究》、《人民畫報》都曾專題介紹其成就。出版個人作品專集(掛曆)兩冊。陝西衛視、陝西電視臺拍專題介紹其藝術,(中國新聞)1998年8月11日專題報導介紹其藝術,中國新聞電視部拍上下集專題片,在“神州博覽”欄目中詳細介紹其藝術成就。1954年 生於陝西省長安。陝西省藝術館副教授。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為陝西省藝術館專職畫家、副教授。工人物、動物,尤善畫虎。1995年 在美國國際文化藝術中心舉辦個人中國畫作品展獲得成功,並榮獲國際文化藝術中心頒發的中國畫創新成就獎,海外十多家新聞單位予以報導。《美術》、《美術研究》、《人民畫報》都曾專題介紹其成就。出版個人作品專集(掛曆)兩冊。陝西衛視、陝西電視臺拍專題介紹其藝術。1998年 專題報導介紹其藝術,中國新聞電視部拍上下集專題片,在“神州博覽”欄目中詳細介紹其藝術成就。

封曙光 ,山水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為鄭州美術館館長,鄭州畫院院長,河南省美協常務理事,河南省國畫家協會副主席,省美協山水畫藝委會副主任。

1994年鄭州,作品參加中國文化部、中國美協“全國第八屆美術作品展”;獲河南省美展一等獎;

1997年加拿大,作品參加《江蘇畫刊》“世紀之星——首屆中國藝術雙年展“;

1998年北京,作品參加中國美協“全國寫生畫展”,獲佳作獎;

1999年鄭州,作品參加中國美協“中國畫三百家作品展”;

2000年瑞士,日內瓦瑞中文化發展交流協會舉辦“封曙光山水畫作品展“;

2001年澳大利亞,作品參加中國美協“二十一世紀中國畫澳大利亞展”;

2002年南京,作品參加江蘇省國畫院“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巡迴展”;

2002年三明,作品參加中國美協旅遊聯誼中心“第二屆中國畫家學術年展”;

2004年鄭州,作品參加“河南省第十屆美展”,獲金獎;

2004年杭州,作品參加“全國第十屆美展”,展覽作品被浙江省美術館收藏;

2004年溫哥華,應邀參加“鄭州美術館(鄭州畫院)美術作品展”;

2005年獲第三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最佳作品獎

2002——2004年分別參加河南中原文化北京行、廣州行、上海行等美術作品展;

1996——2004年,天津美術出版社、湖北美術出版社、香港東方藝術中心分別出版《當代中國畫家系列叢書——山水·封曙光》、《封曙光作品選》、《中國當代畫家自選小輯·封曙光》,入選古吳軒出版的《當代中青年藝術家佳作選河南卷——封曙光》。

封雄強 (1931.1—)別名封祝同, 廣西容縣人。擅長油畫。 1951年入華南文藝學院美術系學習,1956年畢業於中南美專。歷任中南美專、廣州美術學院 附中、廣東人民藝術學院繪畫系教員,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副教授。 作品有《贊南瓜》 、《水果靜物》等。

封學文 (1957.10—) 筆名封父,河北太行山人。 擅長中國畫、壁畫。 畢業於安徽阜陽師範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 現為安徽省馬鞍山市馬鋼(集團)公司文聯專職畫家、馬鞍山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二級美術師。作品有中國畫《月光下的山蘋果 》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發表論文有《新文人畫的構架》、《東方文化中的現 代水墨》等。

封思孝 (1948.6—)山東青島人。擅長水彩......

姓商的歷史名人和當代名人

商容

他是第一位出現於史籍的商姓人士,傳說是紂王時官拜大夫,因忠言直諫,被紂王罷官。周武王克商後,商容歸周朝,欽慕他的為人,曾特別旌表其閭,並嫁以女兒,所傳後裔以商為姓。這也是有的學者認為他是後世商姓得姓始祖的原因。

商高

周代數學家,他寫了中國第一本數學著作《周髀算經》。

商澤

春秋末年魯國人。字子秀,一作子季,孔子弟子,為七十二賢之一,以涉覽六籍為樂。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雎陽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封“鄒平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稱“先賢”。

商瞿

春秋末年魯國人。字子木,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孔子把《易經》傳授給商瞿,商瞿傳給楚國人犴臂子弘,子弘傳給江東人矯子庸疵,庸疵傳給燕國人周子家豎,周豎傳給淳于人光子乘羽,光羽傳給齊國人田子莊何,田何傳給東武人王子中同,中同傳給菑川人楊何。楊何在漢武元朔年間,因為研究《易經》出任子當朝的中大夫。

商鞅

戰國時期為秦奠定統一基礎的功臣,是人所共知的歷史人物。當時,他以刑名法術之學,被秦孝公重用為相,定變未能令,廢井田,開阡陌,改賦稅之法,結果在短短的十年時間之內,使得秦國面貌大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秩序井然。商鞅也因此被封於商公邑,號為商(或上)君。有學者認為,商鞅的後代子孫就以封邑名作了姓氏。

商挺

元初大臣。字孟卿(1209-1288),晚號左山老人。曹州濟陰(今菏澤)人。憲宗三年(1253年),奉蒙古封君忽必烈徵召至鹽州,任京兆宣撫司郎中,撫定關中。又升空撫司副使,受命兼治懷孟。八年(1258年),復得忽必烈召見,與商軍政要務。明年,力助忽必烈取得汗位。任陝西、四川等路宣撫副使,與宣撫使廉希憲等共同挫敗蒙古將領哈刺不花、渾都海等人的叛亂。改僉陝西、四川行省事,晉參知政事。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召入京拜為中書參知政事。歷任同僉樞密院事、僉樞密院事、樞密副使等職,於元初軍政制度多所創建。九年(1272年)十月,赴京兆皇子王相府任王相。十五年(1278年)以王府內訌,株連罷職、籍家。無罪獲赦後,隱居不出。死於京城。仁宗延佑初年,追封推誠協謀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公,諡“文定”。能詩賦,兼工書法。著有《藏春集》6卷。

商輅

字弘載,號素庵,明朝人。正統間鄉、會、殿試皆第一。景泰間官至兵部尚書。成化初進謹身殿大學士。他為人平粹簡重,寬厚有容,至臨大事、決大議,毅然莫能奪。著有《商文毅公文》。

商景春

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進士,曾任湖南桃源知縣,歸休後隱居於偏僻的福清赤礁。宋末元初,景春之弟景夏組織義軍抗元,失敗被俘,自殺,商氏族受清剿。景春的長子商禹和第三子商當逃避於赤礁,戰事過後,商禹回居石竹,商當留在赤礁,分別傳下長房和三房裔孫。景春的次子商稷,逃到漳浦,見縣治西南鹿溪之濱一片沃土,便住下來墾荒拓土,傳衍第二房裔孫,建立商氏埔社,並傳衍後裔於杜潯和詔安。

商大節

(1489年~1553年)明代大臣,字孟堅,鍾祥人。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任豐城知縣,後提升為兵科給事中,因事被謫為鹽城縣丞。不久,出任廣東僉事,鎮壓海南島黎民的反抗。後升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兼提督紫荊各關。時蒙古貴族俺答率兵入犯,進逼京都,他奉命率五城御史統領城中居民及入京應試武生守禦。俺答兵退後,奉命兼管民兵,經略京城內外,官進右副都御史。為大將軍仇鸞所妒,世宗聽信讒言,將他下獄。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仇鸞死,其舊部為他申訴,世宗不允。次年死於獄中。穆宗即位後,贈兵部尚書,諡曰端愍。

商景蘭

清初詩人。字媚生,明、清間會稽人。明吏部尚書商祚長女,祁彪佳妻。能書善畫......

姓來的偉人有哪些

歷史名人 來歙:字君叔,東漢初將領。南陽新野(今屬河南省)人。建武二年(26年),以勸漢中王劉嘉歸劉秀之功,拜太中大夫。數次出使隴西,說服隗囂附漢,因功拜中郎將。八年春,率2000餘人伐山開道,從番須(今陝西省隴縣西北)、回中(今甘肅省華亭西南)至略陽(今莊浪西南),斬守將金樑。復堅守數月,抵禦隗囂大軍的攻擊,在隴西之戰中戰功卓著。十年秋,統率馮異等五將掃蕩隗囂餘黨,攻破落門(今武山洛門),滅隗氏割據集團。又率蓋延等將擊羌人於五溪(今隴西縣西),斬首數千,獲牛羊萬餘頭。開倉賑饑,安定隴右。十一年六月,與蓋延、馬成等率軍大敗公孫述部將王元、環安於河池(今徽縣西北)、下辨(今成縣西北),正擬乘勝入蜀,被環安遣人刺殺于軍中。 來周:約明萬曆、崇禎間人。擅畫山水,構圖簡潔,蕭疏閒逸,意境清遠,墨色秀雅,畫風遠學宋、元,近學杜瓊,受“吳門派”影響。傳世作品有萬曆十五年(1587年)作《山水圖》軸,金箋,墨筆,縱51.3釐米,橫31釐米,款署:“丁亥春月上浣,為公篪二兄畫。來周。”現藏常熟市博物館。 來護兒:字崇善,隋朝大將軍。本為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南)人,為東漢中郎將來歙的十八世孫。曾祖來成為北魏新野縣侯,後降於樑,遷居廣陵,遂以此為家。祖父來嶷,歷任步兵校尉、秦郡太守、長寧縣侯。父親來法敏,為陳朝海陵令。來護兒年幼而孤,這世母吳氏收養。吳氏對來護兒撫養教育,待其甚好。來護兒“幼而卓詭,好立奇節”,初讀《詩經》中“擊鼓其鏜,踴躍用兵”,“羔裘豹飾,孔武有力”時。舍書而嘆道:“大丈夫在世當如是,會為國滅賊以取功名,安能區區專事筆硯也!”同輩人驚其言而壯其志。長大後,來護兒更是“雄略秀出志氣英進。涉獵書史,不為章句學。” 來廷紹:字繼先,號平山,原籍河南鄢陵縣,為蕭山長河來氏之祖。紹興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於江西袁州。”那時,南宋王朝苟安於江南,當權者終日沉湎於聲色,半壁江山淪於敵手,中原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廷紹……“幼負奇才,忠憤激烈”,常念祖宗之恥未雪,時時不忘中原的河南故都,故自號思洛子,但壯志未酬而身先死。 來廷紹曾結識比自己年長8歲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陳亮,經常在一起議論國事,多次促陳詣闕上書,提出改革政治、經濟、軍事的方案,均未被採納,而“朝廷惡其切直”。自此以後,廷紹晦跡讀書,志益奮激。紹熙四年(1193年)和陳亮同中進士,當時的士大夫都說:“來、陳俱登第,恢復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陳亮未及上任而卒,使廷紹失去了親密戰友。欣慰的是,兩年後,廷紹又結識了大詞人辛棄疾。 來知德:明代蜀人(1525-1604),專研《易經》,自中舉後即隱居萬縣求溪山中,達30年,生活於“不廬不扇,忘食忘憂”的狀態中,著有《省覺錄》《省事錄》《理學辨疑》等,尤以《周易集註》十六卷更為著名,來知德著此書先後經29年,成為易學研究中重要著作,甚至有“來氏易”之說。 來集之: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名容,號集之,字元成,浙江蕭山人。明崇禎十二年(1939年)南京國子監貢生。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曾任安慶府推官、兵科給事中、太常寺少卿等職。左良玉擄掠燒殺無辜時,正值任安慶府推官,曾前往勸阻。弘光朝、馬士英欲招為門下,固辭不就。入清後隱居不仕。康熙七年(1668年),被推薦應博學鴻儒科,仍隱居不出。隱居時潛心著述,因傍依倘湖,人稱倘湖先生。一生著述較多,有《讀易隅通》、《易圖親見》、《春秋志在》、《倘湖文案》、《倘湖詩全》、《南行偶筆》、《南行載筆》等。戲劇作品有雜劇《兩紗》和《秋風三疊》等。 來章:(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齊國人。 來英:(生卒年待......

近代喻姓名人有哪些

喻姓名人

01月30日 13:15發佈 93 次瀏覽

喻猛

喻猛:字驕孫,後漢人,為薛令,和帝永元己丑(公元89年)升蒼梧太守,為清白吏,郡人稱之。改姓喻,為喻姓第一大支始祖。

喻合

喻合:字匡孫,好學不慕榮寵,隱居廬山北阜,布衣蔬食三十餘年,晉武帝徵召入相,不起。

喻藥

喻藥:南朝梁時,梁武帝重用士族,賜安州刺史俞藥為喻姓,這是喻姓的開始。喻藥本為南昌人,後遷徙到嚴州(今浙江省建德東北)。喻藥的第十六世孫喻樗為南宋著名學者,被皇帝賜姓為喻。

喻鳧

喻鳧:字坦之,號均羽,唐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進士,烏程令,曾與唐代名詩人李商隱、方幹、無可等唱和,有詩集一卷傳世。

喻皓

喻皓:北宋初建築家,浙東人,特別擅長建塔。他在負責建造開封開寶寺塔時,考慮到開封地處平原,多西北風,就在建塔時使塔身略向西北傾斜,以抵抗主要風力。在建造杭州梵天寺塔時,他又科學地解釋了木塔的穩定問題。他所著的《木經》三卷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建築專著,現已佚。

喻樗

喻樗:字子才,號湍石。南宋時,為人性直好議論,趙鼎與語奇之,薦授祕書省正字。以下主和議出知舒州懷寧縣,通判衡州致仕。秦檜死,起為大宗正丞,轉工部員外郎,知蘄州,孝宗即位,用為提舉浙東常平,以治績著稱。喻樗善識鑑,嘗言沈晦、張九成進士當第一,後果然。有《中庸大學論語解》、《玉泉語錄》。

喻侃

喻侃:字伯經。婺州義烏香山(今義烏東河鄉)人。義烏著名文人喻良弼之侄。進士出身,為官清廉勤政,然仕途坎坷。致仕後,閉門著書立說,著述頗豐。喻侃出生於書香門第,家學澤厚綿長。自喻良倚、喻良能兄弟同科登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進上第後的六十年間,一門六進士,成為南宋時期喻氏家族引以自豪的榮耀。

喻時

喻時:明代光山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仕至南京兵部侍郎,《明史》有傳。

喻昌

喻昌:字嘉言,清朝新建人。讀書研究醫術,於清朝初年成為名醫。治療多奇中。在研究《傷寒論》方面有許多新發現,著成《尚論篇》,又著有《醫門法律》,根據治病的實例寫成《寓意草》,這三部書合稱《喻代醫書三種》,為中醫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時年80歲,預知死期,坐論而逝。

喻汝礪

喻汝礪:字迪儒,號三嵎,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進士,官禮部員外郎,直祕閣學士,張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賀,汝礪捫其膝曰:“不能為賊臣屈。”遂掛冠去,號捫膝先生,著有《捫膝稿》等。

喻惠洪

喻惠洪:一名德洪,字覺範。宜豐縣橋西鄉潛頭竹山裡人。宋代著名詩僧,俗姓喻(一作姓彭)。自幼家貧,14歲父母雙亡,入寺為沙彌,19歲入京師,於天王寺剃度為僧。當時領度牒較難,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為己名。後南歸廬山,依歸宗寺真靜禪師,又隨之遷靖安寶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結交黨人,兩度入獄。曾被髮配海南島,直到政和三年(1113年)才獲釋回籍。惠洪精通佛學,長於詩文,著述頗豐,尤以《冷齋夜話》最著名。成語“滿城風雨”、“脫胎換骨”、“大笑噴飯”、“痴人說夢”等典故均出於此書中。宜春歷代詩人的詩作,僅惠洪的《鞦韆》詩被收入《千家詩》中。其題於宜春城北崇勝寺的一首詠竹詩,深得黃庭堅等歷代詩家讚賞,以宋詩精品被收入《宋詩鑑賞辭典》。

喻茂堅

喻茂堅:明代官吏。重慶市榮昌縣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授南京銅陵知縣。數年後調任浙江臨海知縣,力革溺死女嬰之陋習。正德十四年(1519年)任福建監察御史。嘉靖元年(1522年)巡撫陝西,平定總兵李隆之亂。嘉靖二年(1523年),巡撫河南、直隸時,嚴懲貪官汙吏,有政績。歷任山西布政使、鄖陽巡撫、應天巡撫等職,其......

習姓當代名人錄查詢

習氏

分佈地區

東陽郡:三國時吳置郡。相當今浙江省金華地區。

襄陽郡:東漢時置郡。相當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帶。

歷史來源

「習」源出習(Xí習)姓源出有二:1、以國名為姓。中國古代有諸侯國習國,滅國後,其公族有的以原國名命姓,遂為習姓。2、以地名為姓。春秋時期有地名少習,在今陝西商縣東180多裡,後稱為武關,居其地者,有人以地名為習姓。

得姓始祖

習響。習姓的得姓是以國為姓。根據《風俗通》記載,習是一個古國名,漢代有習響,曾出任陳相。而《左傳·杜預注》上記載,習氏,是以地為氏的姓氏。少習原是一個地名,在折縣東之武關,望族出自襄陽。古代有諸侯國習國,習國被消滅後,其國人才以國為氏,而稱為習氏。古代的習國,所在地就在現在的陝西省丹鳳縣武關附近少習山一帶。望族居於東陽郡,即今天的浙江省金華市。習氏後人尊習響為習姓的始祖。

堂號

忠烈堂:蜀漢時有習珍,為零陵都尉。孫權襲殺關羽,習珍於零陵孤軍抗吳。孫權派使者來招降,習珍大義凜然地說:“請回去告訴碧眼兒,我寧做漢鬼,不做吳臣!”最後因糧絕,援兵不到,便拔劍自殺報國。

遷徙分佈

習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習姓出自地名。春秋時的一個地名,名少習山(今陝西省鳳陽縣),當地的居名就以地名為姓氏,為習氏。關於習的來源,還有一個認為(不過此說法史書註釋不夠詳盡,因此沒列入正式的起源)。古時有一小諸候國曾用習做國名,而國人就以此為家姓相傳。傳說西梁氏及夫躬的後代都有改姓為習的。

【習姓宗祠通用對聯】

〖習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習國;望出襄陽。——佚名撰習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習姓的郡望和源流(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習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史筆擅春秋之譽;峴山留沼藪之華。——佚名撰習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晉代襄陽人習鑿齒,字彥威,博學廣聞,以文筆著稱,得桓溫器重,官從事別駕,後任滎陽太守。桓溫陰謀稱帝,習鑿著《漢晉春秋》,以蜀漢為正統而貶曹魏,用來諷桓溫。下聯典指東漢襄陽人習鬱,字文通,官侍中。曾在峴山南依范蠡養魚法建造魚池,池邊築高堤,堤上種竹及長楸芙蓉,人稱“習氏佳園地”。

〖習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斑流管馨,擅荊襄之秀;蓉楸垂映,挹漢沔之華。——佚名撰習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晉習鑿齒,襄陽人。博學洽聞,以文筆著稱。下聯典指東漢習鬱,於峴山南依范蠡養魚法作魚池。堤岸種竹及長楸芙蓉。

家族名人

習珍:蜀漢時有習珍,為零陵都尉。孫權襲殺關羽,習珍於零陵孤軍抗吳。孫權派使者來招降,習珍大義凜然地說:“請回去告訴碧眼兒,我寧做漢鬼,不做吳臣!”最後因糧絕,援兵不到,便拔劍自殺報國。

習溫:東吳襄陽人。自幼愛讀聖賢書,識度廣大,為官清正廉潔,不以權勢自居自傲。曾斥責他的兒子:“生於亂世,貴而能貧,始可以無患。怎能以侈靡競賽呢!”

習鬱:字文通,襄陽人,封襄陽侯,融子。初為侍中。他隨漢光武帝劉秀駕幸黎丘(今襄樊宜城轄地),兩人共同夢見蘇嶺山神,劉秀因他有功,封為襄陽侯。習鬱就在蘇嶺山建立神祠,刻二石鹿於祠前神道兩側,百姓稱之為鹿門廟,蘇嶺山從此改稱鹿門山。他在襄陽峴山南,依照范蠡養魚法作魚池,池旁有堤,種有竹、楸、芙蓉、菱、芡覆於水面,人稱習家池。晉徵南將軍山簡駐襄陽,常遊憩於此,酒醉而歸。說“此我高陽池也”。池揹負峴山,面臨漢水,蒼松翠柏,風景優美,自古以來遊人接踵而至。著名詩人李白、孟浩然、皮日休、賈島等,均有詩描寫習家池景色。

習鑿齒:字彥威。東晉史學家。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少有志氣,發憤讀書,博學多聞,以能文著稱。他曾為東晉大將醒溫幕僚,......

姓孔的都有那些名人,古代、現代、當代!

孔子 孔融 孔祥熙 孔繁森 孔元措孔子後人繁衍,有名的後人包括:   - 第10代西漢孔藂(?-前171),早年追隨漢高祖碭山起義,屢立戰功,曾官左司馬、將軍、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領軍軍夾擊項羽楚兵,大勝。次年六月被封為蓼侯。卒諡「夷」。   - 第11代西漢孔臧,孔藂之子。漢文帝時嗣蓼侯,遷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在官數年,著書十篇,賦二十四篇。   - 第11代西漢孔安國   - 第14代西漢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隨父孔霸徙居長安,通經學,年未二十即舉為議郎。後舉方正,入朝任諫大夫。漢成帝即位,舉為博士,遷大將軍,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劉欣即位,封為千戶。漢平帝即位,拜太傅、拜太師,稱病辭職。卒諡簡烈侯。   - 第19代東漢孔宙(103- 163),字季將。少好學,治嚴氏《春秋》,舉孝廉,授郎中,遷元城令。是時,泰山附近動亂,孔宙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故吏門人立碑示後,即《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東廡。   - 第20代東漢末年的孔融   - 第26代晉孔坦(285-335),字君平,居會稽。任世子文學,後補為太子舍人,遷尚書郎,任吳郡太守,後遷尚書,疾篤未任。晉元帝年間,建議申明貢舉之制,崇修學校。死贈光祿勳,諡「簡」。有集傳世。   - 第32代南朝孔奐(514-583),字休文,居會稽。好學善屬文,通經史百家。侯景之亂,孔奐獨傲然自若,自謂不以取媚凶醜以求全。陳武帝永定三年(559年)任晉陵太守,後為御史中丞、吏部尚書等。有集傳世。   - 第32代唐孔穎達,經學家。最重要的著作為《五經正義》,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   - 第37代唐孔巢父(?-784),字弱翁,冀州人。少時與李白、韓準、張叔明、陶河、裴政隱居徂徠山,稱「竹溪六逸」。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授左衛兵曹參軍,累官至給事中、河中、陝、華等州招討使,兼御史大夫。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受命為魏博宣慰使,成功勸說藩鎮田悅歸順。後為藩鎮李懷光部眾所殺。   - 第38代唐孔述睿(730-800),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唐代宗召為大常寺協律郎,轉國子博士,遷尚書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後升為諫議大夫兼皇太子侍讀,改祕書少監兼右庶子,復為史館修撰。“述睿每遷,即至朝謝,俄而辭疾歸。”述睿精研地理,重修《地理志》。卒贈工部尚書。   - 第45代北宋孔道輔(985-1039),字原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舉進士第,授寧州軍事推官。九年(I016年)遷大理寺丞,知仙源縣(今曲阜縣),主孔子祀事。曾受命出使契丹,契丹宴使者,優人以孔子為戲,道輔怒退,契丹陪罪,後不敢侮慢宋使。後知兗州,曾訪得孟子墓,建廟於墓之西南。卒後,受祀於鄒城孟廟,稱先儒孔氏。   - 第46代北宋孔宗翰,字周翰,孔道輔次子。登進士第,知仙源縣(今曲阜縣)。司馬光上章推薦,遷為太常博士,後為司農少卿,後遷鴻臚。編有《孔氏宗譜》、《闕里世系》等。   - 第47代北宋孔平仲,字義甫。姓剛直,而仕途坎坷,一生多次貶官。長於史學,工文詞,著有《續世說》等書。與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黃庭堅論元佑人才,譽稱「二蘇(蘇軾、蘇轍)聯璧,三孔分鼎」。   - 第54代元孔思迪,字凝道。以國子生授膠西主簿、安慶錄事,轉光山尹,遷陝西行臺御史、湖廣都事、太常禮儀院判、太常禮儀使。元文宗時,楚中因災動亂。遷思迪為湖廣都事,以宣撫安定為主策,動亂遂告平息。   - 第60代明孔承倜,字永冠。博學工詩,尤精顏真卿書法,明代孔廟石碑多出其手。一生為官清正,篤信陽明之學......

扈姓的當代名人

扈三娘、扈蒙、扈載、扈世達、扈再興   扈姓   一、姓氏源流   扈(Hù)姓源出有二:   1、源於姒姓,為大禹王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風俗通》、《左傳》、《漢書》等載,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稱夏後啟。這種做法,破壞了傳統的禪讓制度,引起了一些諸侯國的不滿。其中有一個諸侯國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後人,受封於扈(今陝西省扈縣一帶),建立扈國。有扈氏首領覺得有責任維護傳統制度,於是就起兵討伐夏後啟。啟立即召集天下諸侯興師鎮壓。由於大禹剛死不久,諸侯們對禹的豐功偉大績還記憶猶新,都願意出兵助啟,所以啟就佔了優勢。雙方軍隊在甘(戶縣南一帶)相遇。交戰前,啟對部下發布了一篇誓師辭,這就是收在《尚書》中的《甘誓》,其中列舉了有扈氏的罪狀,並公佈了作戰計劃及賞罰規定。戰鬥開始後,儘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奮戰,但畢竟寡不敵眾,結果戰敗。夏後啟趁勢滅掉了有扈氏。有扈氏人,後來以原國名命姓,稱為扈氏。扈氏後又分為戶、鄠二姓,其實扈、戶、鄠三字音同字異,實為一姓。戶姓由扈字去邑而為戶,鄠姓因秦改扈為鄠而成姓。   2、出自鮮卑族三字姓扈地幹氏所改。據《魏書·官氏志》載,南北朝時,後魏代北鮮卑族有三字姓扈地幹氏,進入中原之後,改為扈、幹兩姓。   扈氏祖宗:有扈氏。扈又作戶、鄠。相傳為夏之諸侯。姒姓,啟之庶兄所封。禹傳位與啟,不服,與啟戰於甘(今陝西省戶縣境),戰敗被滅(《史記·夏本紀》)。其故地在今陝西戶縣北。一說禹曾用兵攻伐(《莊子·人間世》)。根據《風俗通》記載,夏朝有扈氏的後代,是以國為氏的姓氏。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扈氏出自姒姓,是夏時的諸侯,夏時為崇扈,秦時改為雩,國亡後子孫就以國為姓,稱為扈氏。而根據《史記》上記載,我國的扈氏家族,是當年與夏啟奮戰的“有扈”的後裔。有扈是當時的一個國家,位於現在陝西省雩縣的北方。他們被夏禹征服之後,就變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並且入境隨俗,逐漸“以國為氏”,而姓了扈。   二、遷徙分佈   (缺)扈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扈姓出自姒姓。上古時候,堯帝將帝位禪讓給舜帝,舜帝又因大禹治水有功而把帝位禪讓給大禹。而大禹後來把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啟建立了夏朝,歷史上稱為夏啟。由於大禹違背了傳統的禪讓做法,所以引起了一些諸侯的不滿。其中有個叫有扈氏的起兵反對啟,但是卻被啟打敗,氏族幾乎滅絕。有扈氏殘留的族人為了避難,就把姓氏改為扈,成為扈姓的起源。一說啟建立了夏朝以後,將自己的後代分封在扈(今陝西省戶縣一帶),建立了扈國。而扈國公族的後代,有的取國名為姓氏,稱為扈氏,世今天扈姓的另一支來源。扈姓起源於陝西戶縣,由於歷史原因,後來分散到全國各地。有一分支在湖廣麻城縣落腳。後來又因家族興旺遭人陷害,部分族人又遷往各地,有一支遷往貴州,現有的分佈在貴州桐梓;有的分佈在重慶市綦江縣石角鎮;有的分佈在重慶江津等地。   三、歷史名人   扈 蒙:字日用(914或915-986),宋幽州安次人。後晉天福中進士。仕後周為右拾遺、直史館、知制誥。時從弟扈載為翰林學士,兄弟並掌內外製,號二扈。入宋,由中書舍人遷翰林學士。太祖乾德六年復知制誥,充史館修撰。開寶中與李穆等同修《五代史》,詳定《古今本草》。太宗即位,拜中書舍人,復翰林學士,與李昉同修《太祖實錄》,同編《文苑英華》。雍熙三年,以工部尚書致仕。性沉厚,不言人是非。自張昭、竇儀卒,典章儀注,多蒙所刊定。著有《鰲山集》等。   扈再興:南宋將領。字叔起,淮人。為京西制置使趙方部將。有膂力,善機變,每戰身先士卒,奮勇馳突。嘉定十年(1217年),金......

古今中外姓舒的名人有哪些人

1、舒慶春

老舍(1899~1966),現、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滿族,北京人。出生於一個貧民家庭。1918年北京師範學校畢業後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並從事小說創作,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年回國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

2、舒行(1913-2001),中國人民解放軍舒姓開國將軍,江西省吉安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3、舒元輿,唐代御史中丞、詩人,婺州(浙江金華)東陽人。元和中,登進士第,調鄠尉。裴度表掌興元書記,拜監察御史,再遷刑部員外郎,改著作郎,分司東都。李訓與元輿善,訓用事,再遷左司郎中。御史大夫李固言表知雜事,固言輔政,權知御史中丞。不三月,即真,兼刑部侍郎,專附鄭注。月中,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甘露之變,為仇士良所害。詩六首,編為一卷。

4、舒瞵

宋代時稱“第一教授”,奉化(今屬浙江)人,南宋官吏、學者。乾道八年(一一七二)進士,為徽州教授,時稱“第一教官”。官終宜州通判。諡文靖,有《舒文靖集》。(更多資料請進入 舒瞵)

5、舒邦佐,南宋官吏、學者,隆興府靖安(今屬江西)人,淳熙八年(一一八二年)進士,歷任蒲圻主簿、善化主簿、衡州錄事參軍。治事廉明,去官之日,百姓痛哭流涕。有《雙峰猥稿》。(更多資料請進入 舒邦佐)

6、舒 邵

字仲應(一作仲膺),陳留人,與兄長舒伯膺俱為東漢末年名士。他曾為伯膺復仇殺人,事發後,兄弟兄爭死,並得免刑,海內稱“義”。後出任袁術的沛相。時天旱歲大荒,士民凍餒,江、淮閒相食殆盡。袁術以米十萬斛與為軍糧,舒邵卻將其悉散以給饑民。袁術聞之大怒,陳兵將斬之。舒邵說:“知當必死,故為之耳。寧可以一人之命,救百姓於塗炭。”袁術深受感動,下馬牽之曰:“仲應,足下獨欲享天下重名,不與吾共之邪?”後晉升邵為阜陵長。

趙氏現代名人有誰 ?

趙元任:天津人,當代語言學家,通曉中、英、德、法等多種語言,諸多領域,頗有建樹,在學術界享有盛譽,著述頗豐,有《中國語入門》、《現代吳語的研究》、《語言問題》、《趙元任歌曲選》等。

趙爾陸(1905-1967)山西省崞(今原平)縣人。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

名人專祠

、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67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62歲。

趙鎔(1899-1992)字伯陶,雲南省賓川縣綵鳳村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會計學會顧問,中國老年曆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紅星功勳榮譽章。1992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93 歲。

趙啟民(1910-1997)陝西省藍田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7年2月7日因病逝世,終年87歲。

趙傑(1913- )又名趙東斌,河南省商城縣人。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一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趙俊(1915-1994)原名趙詩元,安徽省六安市人。1955年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1957年畢業,任南京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江蘇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94年11月因病逝世,終年79歲。

趙九章:著名物理學家

趙忠堯: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

趙世炎: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家

趙君陶:(1903.1.17-1985.12.14),系原國務院總理李鵬母親。原名趙世萱,女,重慶人。1919年隨全家遷到北京,在五哥趙世炎(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領導人之一)的引導下,追隨時代前進的潮流,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柔 石: 原名趙平復[3] ,作家,左聯五烈士之一併與魯迅先生同辦“朝花社”。

趙紫陽:前中國共產黨總書記

趙承嘏:化學家

趙士壽:藥學家

趙麗宏:當代作家

趙尚志: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副總指揮,抗日烈士

聞 捷:原名趙文節,詩人

趙超構:新聞名家

趙克石:南京軍區司令員

趙樸初:詩人、書法大師、佛學家、社會活動家

趙紫宸:基督教神學家、學者

趙家驤:國民黨將領

趙蘿蕤:翻譯家、比較文學家

趙洪娉:前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夫人

趙美心: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女性美籍華人聯邦議員

趙海珠:法國巴黎銀行零售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前香港無線新聞主播兼記者

趙鈞陶:愛立信公司中國區總裁。

趙紀彬:哲學家

趙敏光:著名物理學家

趙偉:龍形山水畫創始人,龍形山水畫派創始人,著名畫家、發明家。

趙雅芝:香港藝人,前香港小姐

趙少康:臺灣新黨創始人

趙忠祥: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北 島:原名趙振開,詩人

趙景深:戲曲理論家

趙 丹:藝術家

金 山:著名演員,原名趙默

趙寶剛:著名導演

趙蕊蕊:女子排球運動員

趙志華:黃埔軍?校10期畢業,曾入美國維吉尼亞軍校與蔣緯國同時進修

趙樹海:臺灣名演員、電視節......

歷史上姓何的名人有哪些

何武(?-3),西漢臣。字君公,西漢蜀郡郫縣(今四川郫縣北)人。治《易》經,射策甲科為郎。歷任諫大夫、揚州刺史、清河太守,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成帝時,封汜鄉侯。哀帝即位,與丞相孔光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以緩和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因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後被王莽所誣,自殺。

何敞(?-105),東漢臣、水利家。字文高,扶風平陵(陝西咸陽)人。和帝時,任侍御史,遷尚書。數切諫,言諸竇罪,竇憲怨之,出為濟南王太傅,旋改任汝南太守。曾發民工修治鮦陽舊渠,增墾田三萬頃,百姓賴其利。後任五官中郎將。

何休(129-182),東漢經學家。任城樊(今山東曲阜)人,字邵公。太博陳蕃徵他參政,蕃敗,擢黨錮。黨禁解,闢司徒,拜議郎,遷諫議大夫。鑽研今文諸經,歷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認為《公羊傳》有三科九旨,系統地闡發《春秋》中的“微言大義”,成為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依據。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等,已佚;清王謨《漢魏遺書鈔》有輯本。

何進(?-189),東漢臣、外戚。字遂高,南陽宛(河南南陽) 人。靈帝朝因異母妹為皇后,拜侍中、河南尹。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任大將軍鎮壓黃巾軍,封慎侯。靈帝死,他迎立少帝,專斷朝政。後與袁紹等謀誅宦官,被張讓矯詔殺害。《後漢書》稱其“雖外收大名而內不能斷”。

何晏(?-249),三國魏玄學家。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字平叔。何進孫,曾隨母為曹操收養。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娶魏公主,累官尚書,典選舉。貌美面白,人稱“傅粉何郎”。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在漢儒經學漸失統治作用後,他“援老入儒”,宣稱“天地萬物以無為本”,主張君主無為而治。能詩賦。後因附曹爽,為司馬懿所殺。著有《道德論》、《無名論》、《無為論》。

何曾(199-278),魏晉時臣。字穎考,陳國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仕魏為文學掾,累遷司徒,封侯。魏末,積極參與司馬氏代魏的活動。晉武帝代魏,授太尉,進封公。性奢豪,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筷處。咸寧四年死,諡孝,後改諡元。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無神論者、天文學家。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南)人。歷官至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中丞。他博通經史,精於歷算。曾考定《元嘉歷》,訂證舊曆所定之冬至時刻和冬至時日所差無幾。他善彈古箏,且通音律,反對京房把樂律“謬為六十”。他發明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之“新律”。後奉命纂修《宋書》未成而卒。他曾運用自然科學觀反對佛教之理論,認為:“有生必有死,形斃而神散,尤春榮秋落,四時代換,奚有於更受形哉?”在形與神的問題上,集中批判了佛教的“神不滅”論和“因果報應”論。所著有《報應問》和《達性論》。

何遜(?-約518),南朝梁詩人。東海剡(今山東郯城)人。字仲言。八歲能賦詩。南朝梁武帝天監中,官尚書水部郎,終廬陵王記室。文章與劉孝綽齊名,世號“何劉”。詩長於寫景及煉字,為杜甫所推許。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何記室集》。

何仙姑,傳說中的八仙之一。相傳是唐廣州增城女子,十四五歲時夢神人教食雲母粉而昇仙,行動如飛,日往山中採果奉母。另一說何仙姑為永州道姑,曾吃了仙人給的桃子,而能知人禍福。更有人附會何仙姑為呂洞賓的弟子。現廣州增城縣建有何仙姑廟。三月初七傳說為保仙姑生日,村裡唱大戲,放煙火,異常熱鬧。

何執中(1044-1117),北宋臣。字伯通,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舉進士。歷寶文閣待制、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書兼侍讀等。崇寧四年 (1105),拜尚書左丞。大觀初,進中書門下侍郎。三年(1109),為尚書左僕射,無所建樹。政和二年(1112),加少保,轉少傅,為......

相關問題答案
當代姓應的名人有哪些?
姓應的名人有哪些?
古代姓楊的名人有哪些?
古代姓馬的名人有哪些?
姓樑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姓胡的名人有哪些?
姓徐的名人有哪些?
姓侯的名人有哪些?
姓醜的名人有哪些?
姓鮑的名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