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胥國距今多少年?

General 更新 2024-05-28

華胥國的歷史記載

華胥國最早見諸史書於《列子·黃帝》 ,此外《新唐書》中的州來、《國語·鄭語》中的華地,以及《山海經》等史籍記載的華胥氏之後生活的地方等也曾是歷代探討的華胥之國地望所在。 從現代考古學和人類社會學研究可知,華胥氏是距今八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的一支,生活在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的渭河流域,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的代表。由於社會生產力低下,矇昧時期的母系氏族社會的自然、淳樸、和諧成為文明時代提倡清靜無為、返璞歸真、小國寡民的道家的社會理想,於是便有了華胥國的社會模式。 華胥國位於今藍田縣華胥鎮,《綱鑑易知錄》載:“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注云:“華胥,在今陝西蘭田縣,小淵日渚。”又據《竹書紀年前編》:“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箋:“按,華胥,地名,在陝西藍田縣。小淵日渚。”大體而言,古華胥國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約20公里的藍田縣華胥鎮 。至今華胥鎮保留有一塊關於記載三皇功績的碑石,其中一通碑石上,中間有華胥國三個大字,左邊有伏羲肇娠右邊有黃帝夢遊的字樣。 西安市文史研究館的張中和認為:大量的史載、遺物,可資佐證:三皇時代的部落中心即華胥國。華胥的姓氏為風,是現西安市藍田人。她處在8300多年前,既是三皇中女媧和伏羲的生母,又是華胥國末期一位傑出的部落首領。是華夏民族在上古時代,與天地八荒進行抗爭和孕育文明的領軍人物。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的張新斌認為:華胥是以母權制為代表的前伏羲時代的人物,是中華人文母祖,是中華民族前華夏民族的重要源頭。陝西藍田保留有華胥的遺蹟,並有藍田猿人的發現,二者都是早期人類文化的體現,並有著內在的聯繫,以二者為代表的藍田文化,在中華文化源頭的探索過程中,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菏澤:據《禹貢》及《菏澤市志》記載,華胥國在雷澤,即今天的菏澤市一帶,還有史學家考證在鉅野縣城區一帶。台州:《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與《哀公十四年》均日在齊地(今山東博山縣)。臺同邰、駘,《左傳·哀公六年》雲:邰在今山東章丘縣。《大清一統志》載:“章丘縣西朝陽故城有赫胥墓”。既然華胥後裔之墓在此,那麼這個華胥國(即部落)也就在今山東章丘,華胥亦自然生於此 。 《拾遺記》載:伏羲“所都之國,有華胥之洲”。因河南新密市與新鄭市之間古有“華陽國”,故學者認為華胥生於此 。歷史地理學家錢穆在《黃帝的故事》中提到:《史記》上說:“黃帝採首山之銅,鑄鼎荊山之陽。”首山即河南襄城縣南五里,兩邊逛邐直接嵩、華。這些說法都足以說明黃帝活動的範圍。《列子》上說:“黃帝夢遊華胥之國。”新鄭附近有華陽故城,有華陽亭,可能就是古華胥國。古書上往往說豫州有華山 ,豫州即是河南省,所說的華山,在洛水西邊,大概就是現在的嵩山。登封、禹、密數縣間,古人稱做華,這裡又是夏朝的興起地。我們自稱中華,從前又稱華夏,就起源於此 。晉朝《拾遺記》所記,“庖犧(伏羲氏)所都之國,有華胥之洲。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既覺有娠,歷十二年生庖犧。”如《竹書紀年·伏羲氏》說,“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遠之,因而始娠。 台州是傳說中的“華胥氏之國”,很多書籍記載了黃帝與台州的故事。略摘錄如下:宋·臨海人陳耆卿著《嘉定赤城志》和《民國臨海志》、《台州道教考》等書都記載了《列子·黃帝》“黃帝夢遊”的典故,“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宋·李昉《太平御覽》卷四十引《郡國志》雲:“台州(臨海)覆釜山即龍符山)……夸父逐日之所踐”。夸父即不少文獻中與黃帝並稱的炎帝。《史記·晉語四》稱:“昔少典娶於有蛟氏,生黃帝、炎帝。”清......

我想知道伏羲比釋迦摩尼早多少年

早太多了。伏羲是人文始祖,考古發現現代人化石距今幾十萬年。釋迦摩尼距今才三千多年。

上古時代,華胥國有個叫“華胥氏”的姑娘,到一個叫雷澤的地方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就有了身孕,懷孕十二年後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有蛇的身體人的腦袋,取名為伏羲。伏羲生日為農曆三月十八日。中原地區有在農曆三月十八日祭祀伏羲的風俗。

注:伏羲女媧最早出現於先秦文獻,華胥氏是後世文獻才出現的,因此伏羲女媧是否是華胥氏兒女目前學術界尚存爭議,一般認為華胥氏兒女的“伏羲女媧”人屬性高於神屬性,而楚帛書中伏羲女媧為創世神,是最早誕生的生靈,與華胥氏和雷神毫無關係。

人文始祖

伏羲有神聖之德,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定都在陳地,封禪泰 。伏羲取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鬚鯨的須,創立了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龍的傳人由此而來。

伏羲仰觀天上的雲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閃,看地上會颳大風、起大霧又觀察飛鳥走獸,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製成網,用於捕魚打獵。他還創造了文字替代在繩子上打結的記事方法。

伏羲制定了人類的嫁娶制度,實行男女對偶制,用鹿皮為聘禮。並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職為姓,以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使中華姓氏自此起源,綿延至今。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距今三千多年。

中國歷史多少年?看了眾多答案,但感覺沒有一個是正確的。要知道中國歷史有多少年,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中

說白了,您給的兩種含義,其一是“現有政權歷史”,比如說俄羅斯就只說1991年以後,說中國只說1949以後。其二是“所有政權歷史”,即該國自有文明以來,曾經歷的所有政權的歷史,比如英國從凱爾特人到羅馬入侵,到盎格魯薩克遜入侵,七國時代,丹麥時代,諾曼征服以及之後的所有王朝都加入考慮。

事實上,除了美國以外,幾乎講所有國家的歷史都是第二種。美國則是因為其前殖民地的特殊性。而且,在殖民政權之前,美國的土著人從未建立一個完善的哪怕是奴隸制文明政權。

我們說“中國歷史”,那只是現代人按照自己的習慣進行的界定,即“現今被稱作中國的這一塊地方,自有文明以來經歷的人和事”。如果非要來談“中國”的政治意義或者古代含義,未免有咬文嚼字之嫌了。

我總結了一下,對於中國歷史的長度,實際上大約三種說法。

3600年,即從商開始。在外國這種說法比較普遍,美國曆史學家,《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裡阿諾斯就採用這種說法。這是因為中國第一個朝代雖然是夏,但有關夏的記載太少,且考古發掘地下文物更少,很難嚴謹的論證其存在。而商已被殷墟所證實,故將其作為中國歷史開端。

4000年。這種說法在國際上同樣廣為接受,二戰時期美國紀錄片《why we fight》中就說中國有4000年曆史。而我們的歷史書雖然自稱5000年曆史,但實際上他們也是從夏開始講的,也就是距今約4000年。國人也更願意相信夏是真實存在的。在當年商朝的存在缺乏考古驗證時,胡適說,中國歷史只能追溯到西周。然而當考古有了新進展之後,殷墟出土的文物很多都能與《史記 殷本紀》對上號,這也讓人們猜測,《夏本紀》也比較可信。

5000年。這種說法是追溯到了五帝時期。這種說法最能激發民族自豪感,最為國人所接受,旁證也最少。夏至少有二里頭出土的文物做支撐,五帝就真的只有文獻記載了。歷史研究講究二重證據法,不能文獻說什麼就信什麼,否則中國歷史還不追溯到盤古?

當然,就我個人看來,我更願意相信4000年的說法,而且應該比4000年長一些。夏商時期仍是方國並立的時代,固然夏是在4000年前建國,不過也許國家這種東西早已存在。歷史上有“堯都平陽”“舜都蒲板”的說法,而且堯都是有一定的考古實據支撐的。至於炎黃,更像是部落聯盟首領。原始社會還不能稱之為文明,沒有文明也就不稱之為歷史。你看,沒人把非洲歷史追溯到南方古猿,然後說非洲有300萬年曆史吧。華胥之國,難以證實,不能加入考慮中。

古籍中記載的上古時期“理想國”華胥之國存在嗎

有人認為華胥國真實存在過,也有人認為華胥國真實存在過,只是神話傳話或文學創作的。

以下是具體的解釋:

華胥國又稱華胥古國,是上古時期中華大地上一位傑出的母系氏族的女首領華胥氏所創立的國度,其相關的101處遺址在今天的陝西省藍田縣境內殘存著,現在急需開發保護。

華胥國,傳說中虛擬的理想國度,最早見於《列子·黃帝》。華胥氏作為華胥國的女首領,“其治國有方,民無嗜慾,自然而已,是為盛世樂土“。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為追求治世強國,夢寐以求地希望能夠復興華胥國的輝煌,於是有了”黃帝夢遊華胥之國,而後天下大治“的典故。

《列子·黃帝》中黃帝夢遊華胥的典故,自春秋末年或戰國初年流傳以來,又經西漢劉安《淮南子》、東晉張湛的《注語》,把黃帝塑造成了一個有美好理想追求的人物,以浪漫的精神表現出來。“夢遊”成為追憶往事恍如夢境的用語。唐代詩人李商隱“不見華胥夢,空聞下蔡迷”,宋代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即是此意。

從現代考古學和人類社會學研究可知,華胥氏是距今八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的一支,生活在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的渭河流域,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的代表。由於社會生產力低下,矇昧時期的母系氏族社會的自然、淳樸、和諧成為文明時代提倡清靜無為、返璞歸真、小國寡民的道家的社會理想,於是便有了華胥國的社會模式。

華胥國位於今藍田縣華胥鎮,《綱鑑易知錄》載:“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注云:“華胥,在今陝西蘭田縣,小淵日渚。”又據《竹書紀年前編》:“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箋:“按,華胥,地名,在陝西藍田縣。小淵日渚。”大體而言,古華胥國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約20公里的藍田縣華胥鎮。至今華胥鎮保留有一塊關於記載三皇功績的碑石,其中一通碑石上,中間有華胥國三個大字,左邊有伏羲肇娠右邊有黃帝夢遊的字樣。

西安市文史研究館的張中和認為:大量的史載、遺物,可資佐證:三皇時代的部落中心即華胥國。華胥的姓氏為風,是現西安市藍田人。她處在8300多年前,既是三皇中女媧和伏羲的生母,又是華胥國末期一位傑出的部落首領。是華夏民族在上古時代,與天地八荒進行抗爭和孕育文明的領軍人物。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的張新斌認為:華胥是以母權制為代表的前伏羲時代的人物,是中華人文母祖,是中華民族前華夏民族的重要源頭。陝西藍田保留有華胥的遺蹟,並有藍田猿人的發現,二者都是早期人類文化的體現,並有著內在的聯繫,以二者為代表的藍田文化,在中華文化源頭的探索過程中,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華胥遺蹟

華胥陵

華胥陵也稱羲母陵,位於陝西省藍田縣華胥鎮孟巖村。華胥陵是華胥氏死後安寢的陵地,它北枕驪山,南臨灞水,隔河與白鹿原相望,是一塊純陽的風水寶地。華胥陵原周長200米,高8米,封土堆南北長80米,東西寬40米。陵區古柏參天,鐘鼓高懸,殿宇祭臺雄偉,常年祭祀不斷。

據許多史書記載,中國上古時期有過一個華胥國,且有遺址存在。據《太平寰宇》記載:“藍田為三皇故居,境內華胥陵”。明·清七部《藍田縣誌》均載“藍田有華胥氏陵,尊廬氏陵,女媧氏谷遺址,史稱三皇故居。”《陝西通志》中說:“羲母(風華胥)陵在藍田縣北35裡”。《藍田縣誌》中說:“藍田縣內有華胥氏陵,史稱三皇故居”。根據這些記載,華胥陵遺址就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宋家村。

華胥陵周圍分佈著許多同華胥氏與之有關的人文遺址、遺蹟。有華胥溝、三皇廟、毓仙橋、阿氏村(媧氏村)、女媧堡、補天台、人宗廟、磨合山、華胥窖、畫卦臺等。伏羲創建《八卦》時的“畫卦臺”;雷家莊相傳是當年“雷澤”的所在地;傳說“華胥窯”是華胥氏履大人跡後,感虹而生伏羲女媧的窯......

華胥的生平傳說

華胥又稱華胥氏,出生於華胥國。在古史文獻裡,她頗具神話色彩,“蛇身人首,有聖德” 。又云其“履巨人之跡,意有所動,虹且繞立,因而始娠,生帝於成紀,以木德王,為風姓”。 華胥是上古時期母系氏族社會傑出的部落女首領,伏羲和女媧的母親,即《春秋世譜》所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 。同時她也是炎帝和黃帝的遠祖,中華民族的始祖母,即《國語·晉語四》所注:《世本》原著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曾祖母華胥氏。”除最早記錄華胥的《列子》外,《莊子》裡也兩次提到“赫胥氏”,即“華胥”。“赫”與“華”都是“胥”字上端餘燃的火光:直接描述是“赫”,是“亮”,用植物頂端的花朵來比喻,就是“華”,是花。西周青銅器《毛公鼎》、《命毀》等銘文的“華”字,象草木開花。《說文解字》、《爾雅·釋草》、《廣雅》等,認為“華”即“榮”。“因此,華字便含有美好、光彩、聲色、風采等雅稱。 ”華、華夏之稱,來源於華胥,中華之稱亦然 。《華夏考源》一文從文字訓詁得出結論:“胥、雅、疋、夏等古字相通,華夏就是華胥。因此可以說,華夏文化就是華胥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也就是華胥文化了。” 古今史學家對華胥的研究,一直未中斷過。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隨著挖掘歷史文化、發展旅遊事業熱潮的興起,古史傳說時代的人物備受重視,華胥也是其中之一。一般認為她是新石器時代(1萬年前)早期的氏族代表人物,氏族延續時間很長,一直到仰韶文化前(約6500或6000年前)。 華胥的生地考主要有生於華胥國之說、生於雷澤之說、生於九河之說、生於華胥之洲說等。分析諸說,文史專家贊同華胥的故里在今陝西藍田縣華胥鎮孟巖村,並安葬於此之說,因為這裡在文獻中的記載詳細而可靠。 晉代王嘉《拾遺記》雲:“庖犧所都之國,有華胥之洲。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清吳乘權《綱鑑易知錄》雲:“太吳之母居於華胥之渚(今陝西藍田),生帝於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又據《竹書紀年前編》:“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箋:“按,華胥,地名,在陝西藍田縣。小淵日渚。”大體而言,古華胥國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約20公里的藍田縣華胥鎮。 宋敏求《長安志》引後魏《風土記》雲:“西有尊盧氏冢,次北有女媧氏谷,則知此地是三皇舊居之所。”元代駱天驤《類編長安志》引《三秦記》雲:“驪山巔有三皇廟,不齋戒而往,即風雨迷道”,“又呼為人祖廟”。《太平寰宇記》卷二十六“藍田縣”條之載,與後魏《風土記》相同。又云:“藍田衛三皇舊居,境內有華胥陵。”《陝西通志》雲:“三皇祠在藍田縣北三十里,祀華胥氏、伏羲氏、女媧氏。蓋伏羲氏、女媧氏皆華胥氏所出,故祀於故里。”《西安府志》的記載與此相同。《藍田縣誌》載:“藍田縣內有華胥陵,是稱三皇故居。”陵在今華胥鎮北的孟巖村。“在緊靠村子西邊也是華胥溝,而越過華胥溝就是宋家村(舊稱宋家圪撈)”,與“華胥渚(華胥與其子女的居住之地)十分吻合。當地流傳著一種傳說,此地即華胥懷孕後棲息之地”。“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廟名為‘三皇廟’,曾經有石碑刻文:‘古華胥伏羲肇娠地’等字樣。與《宋書·符瑞志》的記載相近”。“今華胥鎮紅河下游有媧氏村。而紅河在史書上被稱為女媧溝。白鹿原上李華村的原名就是女媧村。在孟巖村附近有一個叫拾旗寨的村子,村中人大多相信是古時祭祀儀仗隊成員的後代。 ”至今華胥鎮保留有一塊關於記載三皇功績的碑石,其中一通碑石上,中間有華胥國三個大字,左邊有伏羲肇娠右邊有黃帝夢遊的字樣。 西安市文史研究館的張中和認為:大量的史載、遺物......

中國古琴的來歷和介紹有哪些?

古琴,在古代稱作“琴”,還有“綠綺”、“絲桐”等別稱。雖說“伏羲制琴”、”神農制琴”、“舜作五絃琴”的傳說不可信,但它的歷史確實是相當悠久了。琴最早見之於典籍的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周南·關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中的“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聯繫。可見,三千多年前,琴已經流行。後來,由於孔於的提倡,文人中彈琴的風氣很盛,並逐漸形成古代文人必備“琴、棋、書、畫”修養的傳統。孔子在提倡琴樂之初就教導說君子樂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樂。操琴通樂是君子修養的最高層次,人與樂合一共同顯現出一種平和敦厚的風範。在孔子的時代,琴樂還不僅僅是後世的君子個人的修身之樂,更是容納天地教化百姓的聖樂。於琴樂之中,孔子聽到了文王聖德之聲,師曠聽出了商紂亡國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氣象就蘊涵在其中,人們膜拜它,賦予它關於道德的信仰。作為“正音”,琴樂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隨著人民生活,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伯牙彈琴遇知音;司馬相如與卓文君藉助琴來表達愛慕之心;嵇康面臨死亡,還操琴一曲《廣陵散》;諸葛亮巧設空城計,沉著,悠閒的琴音,智退司馬懿雄兵十萬;以及陶淵明彈無絃琴的故事等,都為千古傳頌。“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 古琴,目睹了中華民族的興衰,反映了華夏傳人的安詳寂靜、灑脫自在的思想內含。在古琴曲中,有一首叫《華胥引》的名曲,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傳說黃帝夜得佳夢,夢中來到一個叫華胥國的地方。其地“國無師長”,“民無嗜慾”,其國民“美惡不萌於心,山谷不躓其步,熙樂以生。”黃帝見其國之狀況,羨慕不已。華胥國的國民所過的安詳自在的生活,正是黃帝心中的理想生活。也可以說,黃帝的華胥之夢,正是他治國的思想境界。古德先賢的理想,往往通過琴來表達。伏羲、神農、黃帝、虞舜等造琴的傳說,在琴界流傳很廣,而孔子、莊子等大家也都是琴學大家。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在古琴文化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春秋戰國時期,活動在思想舞臺上主要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縱橫家、陰陽家、雜家、農家等九大家。各家學說各有差異,但這九大家的思想,一直共存於中國人的頭腦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是因為中國人深知各種思想的共通之處:自心灑脫,世道安詳。此內心之聲的表達,正是琴的長處。雖諸家思想各不相同,但都同樣對琴有著特殊的好感。琴融匯百家神髓,盡展人心深處的恬靜安詳瀟灑自在之聲。所以,人們才說,琴是中國文化的卓越代表。 儒釋道三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琴文化是三教皆崇的文化。樂是儒學必修的重要內容,而琴更是儒者的最愛,而道者更是喜愛琴那清靜灑脫的韻味。就連佛教僧人,也同樣喜歡自琴中領悟空靈大智。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往往皆尊三教,對琴的喜愛當然不在話下。他們往往借琴以完美自我的人格,修養身心,體悟大道。琴與劍,成為了文人的不可缺少的基本配備。琴棋書畫,則是才子佳人們才能的標幟。琴文化與中國文人、中國思想文化之間聯繫十分緊密。 在琴厚重的人文積澱之外,琴的審美在世界音樂中獨樹一幟。琴沒有肆意的宣洩,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脫的氣度。琴與詩歌密不可分;講求韻味,虛實相生,講求弦外之音,從中創造出一種空靈的意境,和國畫的審美追求是統一的。難怪世界為之驚歎。“月色滿軒白,琴聲亦夜闌;冷冷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隨自愛,今人多不彈;為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這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發出的感喟。

相關問題答案
華胥國距今多少年?
三國時期距今多少年?
紅山遺址距今多少年?
堯距今多少年?
周文王距今多少年?
光緒元寶距今多少年?
公元七世紀距今多少年?
司馬遷距今多少年?
晚明代距今多少年?
佛教距今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