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生制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簡述導生制

簡介

它的組織形式是這樣的:教師上課時先選擇一些年齡較大或較優秀的學生進行教學,然後,由這些學生做“導生”,每個導生負責把自己剛學的內容教給一組學生。導生不但負責教學,而且還負責檢查和考試,完全是教師的助手。有了導生的幫助,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大大減輕了,因而能夠教育更多的學生。

教育學中的導生制是什麼意思

叮生制(Monitorial system)又叫貝爾—蘭卡斯特製,是由英國國教會的貝爾(Andrew Bell,1753—1832)和公益會的教師蘭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1778—1838)所開創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曾在英國和美國流行過數十年,為英、美兩國普及初等教育做出過重大貢獻。

它的組織形式是這樣的:教師上課時先選擇一些年齡較大或較優秀的學生進行教學,然後,由這些學生做“導生”,每個導生負責把自己剛學的內容教給一組學生。導生不但負責教學,而且還負責檢查和考試,完全是教師的助手。有了導生的幫助,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大大減輕了,因而能夠教育更多的學生。

二、 導生制的現實需要

目前我國在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中,遇到的較大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班級學生數量過多,有很多學校尤其是重點學校每個班50多名學生是很常見的,多的甚至達到70多人。如此多的學生,教師上課時對學生個別指導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有時候根本不可能完成,教學效果因此也大打折扣。二是由於學生個體家庭環境和經濟狀況的差異,學生對計算機基本操作掌握的程度差異也是非常巨大的。有的學生完全可以免修信息技術課程了,而有的學生還從沒有接觸過計算機,而教師的教學只可能取中間水平的學生確定教學目標,這樣必然忽略兩頭的學生,造成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又“餓得慌”,影響教學效果甚至課堂秩序混亂。

在這種情況下,導生制的教學組織形式就有了很現實的意義:班級裡的有了計算機操作基礎的學生就是很豐富的“導生”資源,導生在教師的指導和組織下,輔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這樣他們有了事情做,就不會因為覺得“都會了”而去做與課堂無關的事而擾亂正常教學;學習滯後的同學也能在這些“小老師”的幫助下,跟上教學進度,實現學習目標。

三、 導生制的組織

1. 導生的選拔和分組

導生制的成敗的關鍵在於導生的選拔,應“寧缺毋濫”。教師在正式上課前應對學生的電腦水平進行認真調查科學測評,從中選拔出計算機操作比較熟練的、表達能力較強、為人熱情願意為廣大同學服務的同學做為導生,並以導生為中心,採用自由組合或隨機指定的方式對全班同學進行分組。以後所有的教學或實踐活動都將以導生為組長,以組為單位進行活動。對每一個組的成員,教師要進行整體微調,注意各組男女同學的比例以及各組同學的特長,最好是各組水平層次差異不要太大。

2. 導生的培訓

在導生制正式實施前,對導生的培訓也是很重要的。要讓每位導生明確自己的職責,並樹立為同學服務的思想,同時也要讓導生們明白,當導生對自己也是一種能力的鍛鍊,對自己更深入的掌握自己所學的知識、發展自己的組織、交際能力是非常有好處的。要制定基本的規範的計算機操作方法、講解操作步驟時的規範語言,讓每位導生掌握。要讓每位導生在上完課後對本組同學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留下資料,以便任課教師能把握全班同學的學習狀況,跟蹤學生學習效果。要制定嚴格的導生制度,導生需要遵守一定的紀律,比如對同學的問題要耐心解答,導生組學生也要遵守一定的紀律,比如要尊重做導生的同學。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交流氛圍,不會使導生制流於形式或無法實施。

3. 導生制的課堂實施

在正式教學時,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要清晰明確,容易為導生理解和掌握,這樣導生在履行自己職責時才會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以及自己對哪些知識需要進行補充。這裡因為我們選拔的都是有基礎的同學,所以教學內容就沒有必要對導生先培訓,而是仍由教師對主要教學內容面向全班同學主講或演示,然後由導生負責本組同學疑問的解答,而教師做為課堂整體調控,只......

導生制的介紹

導生制(Monitorial system)又叫貝爾—蘭卡斯特製,是由英國國教會的貝爾(Andrew Bell,1753—1832)和公益會的教師蘭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1778—1838)所開創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曾在英國和美國流行過數十年,為英、美兩國普及初等教育做出過重大貢獻。

導生的導生制院校

汕頭大學、安徽大學,蘇州大學,廣州大學,西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科技大學,深圳大學,遼寧工業大學等

導生制的簡介

它的組織形式是這樣的:教師上課時先選擇一些年齡較大或較優秀的學生進行教學,然後,由這些學生做“導生”,每個導生負責把自己剛學的內容教給一組學生。導生不但負責教學,而且還負責檢查和考試,完全是教師的助手。有了導生的幫助,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大大減輕了,因而能夠教育更多的學生。

導生制出現在哪個國家

導生制(Monitorial system)又叫貝爾—蘭卡斯特製,是由英國國教會的貝爾(Andrew Bell,1753—1832)和公益會的教師蘭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1778—1838)所開創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曾在英國和美國流行過數十年,為英、美兩國普及初等教育做出過重大貢獻。

它的組織形式是這樣的:教師上課時先選擇一些年齡較大或較優秀的學生進行教學,然後,由這些學生做“導生”,每個導生負責把自己剛學的內容教給一組學生。導生不但負責教學,而且還負責揣查和考試,完全是教師的助手。有了導生的幫助,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大大減輕了,因而能夠教育更多的學生。

英國導生制和導師制有什麼區別

大人英明。

怎樣當新生的“導生”?麻煩告訴我

一是在課業方面。開學伊始,新生不是很瞭解上大的“三制”(學分制、選課制、短學期制)。導生髮現新生有許多關於選課的困惑:比如大二的課大一時可以選修嗎,可否跨學科跨專業選課,××課該選哪位老師好,等等。於是,導生利用晚上的時間在寢室裡以聊天的方式為他們分析課程,總結自身歷次選課的經驗,根據新生的基本狀況,比如社會工作較少等特點,告訴他們:可以適當選擇一些大二大三的課,但一定要考慮自身的學習能力,不能盲目;至於選老師最主要還是看你是否適應他的教學方法;跨專業跨學科的科目更不能亂選,學院是有很多限制的;公共選修課就完全可以按照興趣選,等等。此外,導生們還幫助同學學會如何利用圖書館、網絡等學校資源以及如何和教務處等行政部門打交道等。由於有了導生的隨時隨地的指導,為新生打開了瞭解上大的方便之門,少了抱怨和茫然,多了理解與認同,極大地緩解了學院以及社區管理上的壓力。

二是在文化、生活方面。導生利用社區學生相對集中的特點,帶領同學們開展了豐富的課餘活動:成立了外地生學說上海話的“滬語社”,為外地同學更好地瞭解上海和與本土學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平臺;外院的導生通過“外語之家”指導新生如何適應大學的英語學習。生活上,導生因為身處新生當中,比輔導員、管理員更能及時發現並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實際困難。有新生生病,導生能及時察覺、照顧或是護送至醫院。通過這些導生們實實在在的努力,大大豐富了新生的業餘生活,融洽了同學間的感情,增進了學生對社區、對學校的理解,有力地保證了社區的安全穩定,也為社區的文化建設工作帶來了許多新亮點。

三是在思想引導方面。導生和新生在年齡上相近,不存在思想代溝,彼此更容易進行交流;導生沒有教師的身份與威嚴,他們以高年級學長的身份出現,和學生的地位是對等的,他們的想法與觀念更容易得到認同。這樣,當新生遇到心理困惑,很自然會想到導生,而導生的傾聽與解答幫助他們有效地釋放了壓力,更快地融入大學生活。許多同學由於第一次經歷集體生活,常因作息時間不同發生矛盾,而且上海大學作為上海市的市屬高校,學生中有四分之三來自上海本地,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使得他們與一些生活貧困的同學容易產生矛盾。常有學生因此提出更換宿舍的要求。其實這並不是難以調和的矛盾,是可以通過彼此的溝通予以解決的。但當老師或管理員干預時,同學容易感到是在說教,而導生作為成功的過來人,他們的現身說法比老師更有說服力。在他們的協調勸說下,社區同學之間的關係明顯緩和,提出更換寢室的同學明顯減少。

另外,校園也不可能永遠是一塊“淨土”,學生不得不提早面對許多社會問題。如,交友、就業、情感與經濟等各種問題常會困擾學生。當太多的無奈襲來時,導生們及時的傾聽常會緩解甚至化解遠離親人的學子們的憂慮。同時,導生大部分是思想進步、有進取心的優秀學生,有許多還是黨員或入黨積極分子。耳濡目染,這類導生以巨大的同輩人的榜樣力量影響和帶動了一批新生積極進取,樂觀向上。許多新生在思想和行動上積極靠近黨組織並主動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有力地幫助社區在新生中開展黨建工作。

對導生制實行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思考

一是要健全導生的選拔制度並堅持做好教育引導工作

二是導生的角色認識要清晰、職責要界定清楚。

“導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現在19世紀初的哪個國家?

19世紀初,蘭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和貝爾(Andrew Betl)發明了“導生制”,1811年以後廣泛推廣導生制。鑑於導生制難以保證教育質量,英國於1846年開始實行“教生制”,挑選13歲的學生跟校長當學徒5年,每年考察一次,18歲時參加考試,合格者入三年制師範學院,畢業後為合格教師。19世紀80年代中期,教生制因不能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而廢除。 參考資料:普及初等教育的主要措施

英國導生制學校產生的原因及特點

貝爾—蘭卡斯特的導生制(Monitorial system),是由英國國教會的貝爾(Andrew Bell,1753—1832)和公益會的教師蘭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1778—1838)所開創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是一種適應當時社會需要的教育技術。

它的組織形式是這樣的:教師上課時先選擇一些年齡較大或較優秀的學生進行教學,然後,由這些學生做“導生”,每個導生負責把自己剛學的內容教給一組學生。導生不但負責教學,而且還負責檢查和考試,完全是教師的助手。有了導生的幫助,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大大減輕了,因而能夠教育更多的學生。

藉助導生的幫助,全班同學在學習過程中,都可以得到個別化的指導,使每個同學都能得到學習的幫助,實現學習目的,保持對信息技術學習的濃厚興趣。導生由於劃分了小組,小組教學的一些原則也可以應用,可以進行組間協作學習,組間對話,組間競爭,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導生都是學生的同齡人,同學之間隔閡較少,有利於交流學習。導生本身也可以在中學階段就獲得不可多的鍛鍊經驗,對他們身心發展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1791年(或1792年),貝爾在印度馬德拉斯的兵士孤兒學校計劃用沙盤教學生練習書寫。但是,一些教師拒絕幫助。於是,貝爾選擇一些年齡較大的學生幫助他教其他的學生。他的這種做法後被人稱作“馬德拉斯制”。

1795年,貝爾回到英國,於1798年出版了《一個教育實驗》來介紹自己的思想和具體的做法。同年,蘭卡斯特在倫敦辦學。由於學生太多,又沒有錢去請教師,於是,蘭卡斯特打算先教年齡較大和成績較好的學生,然後,讓他們去教其餘的學生。這時,他發現了貝爾的書,並吸取了他的一些觀點。

1803年,蘭卡斯特出版了《教育的改良》一書來描述自己的計劃。

1805年,貝爾和蘭卡斯特相見,並交換了關於導生制的意見。

在實行導生制的學校,教室有時就是禮堂或大廳。“教室”裡安放著一排排的長課桌,每排有10餘個學生,其中的1個為導生。由於學生人數眾多,教師上課時先教這些導生,然後,讓導生把自己所在排的學生領著圍站在一起,由導生將剛學的內容教給自己所在排的學生。導生不但負責教學,而且還負責檢查和考試,完全是教師的助手。有了導生的幫助,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大大減輕了,因此,一個教師往往能教幾百個學生。

導生制解決了迅速普及初等教育出現的教師不足的矛盾,促進了英國初等教育的發展,因此,在英國大受歡迎。連英國國王喬治三世都曾保證要對實行導生制的學校給予資助。1808年,英國還成立了“皇家蘭卡斯特協會”。1811年,又成立了推行貝爾教學方法的“全國貧民教育促進協會”。1810-1830年,導生制在英國極為流行,為英國普及初等教育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為了使教師們能很好地運用導生制,貝爾還為廣大教師寫了一本《教育指南》。該書於1827年出版。

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各國都有普及初等教育的需要,教師不足是一個共同的問題。因此,適應這種需要的導生制還傳到了歐洲大陸,並遠涉重洋,傳到美國。  1809年,導生制被介紹到美國。1818年,蘭卡斯特還親自到美國宣傳和推廣導生制。導生制在美國流行了數十年。

相關問題答案
導生制是什麼意思?
水電導率高是什麼意思?
說女生汙是什麼意思?
原生苗是什麼意思?
刻意控制是什麼意思?
生均是什麼意思?
手機學生黨是什麼意思?
陰時生人是什麼意思?
撤銷建制是什麼意思?
生汆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