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是一個怎樣的人?

General 更新 2024-06-03

李時珍是怎樣一個人

他是一個不怕吃苦,工作嚴謹,認真踏實的人

李時珍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本草綱目》是明朝醫學家李時珍30餘年心血的結晶。全書共有190多萬字,記載了1892種藥物,分成60類。其中374種是李時珍新增加的藥物。繪圖1100多幅,並附有11000多個藥方。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藥物學的總結。這本藥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藥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這部書中,李時珍指出了許多藥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瘧疾,延胡索能夠止痛。他還舉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用錫做盛酒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會使飲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寫作中遇到難題時還跑到實地進行觀察。如看到舊本草中所說,穿山甲吞食螞蟻是通過鱗甲來誘捕。他覺得奇怪,認為百聞不如一見,他搞到一隻活的穿山甲,仔細觀察了它的生活規律後,發現它是用舌頭吃螞蟻。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發現裡面競有螞蟻一升之多,於是寫下了這段記載。

李時珍就這樣認真刻苦,一絲不苟地寫下了他的鉅著《本草綱目》。由於他在書中批判了水銀“無毒”,久服“成仙”“長生”等說法,當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們的水銀煉丹,所以這部著作大書商們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後於公元1596年才與讀者見面。出版後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人們到處傳播它,並進行翻刻,成為醫生們的必備書籍。從17世紀起,《本草綱目》陸續被譯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國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共收集531種現代藥物和製劑;其中採取《本草綱目》中的藥物和製劑就有100種以上。

《本草綱目》共有52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葯374種,收集醫方11096個,書中還繪製了l111幅精美的插圖,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它的成就,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採取了“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藥物分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又將礦物藥分為金部、玉部、石部、滷部四部。植物藥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及其生長的環境,區別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革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虫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等6部。還有服器部。《本草綱目》共分為16部62類。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來進行了。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這種分類法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尤其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綱目》不僅在藥物學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學、地質、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它在化學史上,較早地記載了純金屬、金屬、金屬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同時又記載了蒸餾、結晶、昇華、沉澱、乾燥等現代化學中應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時珍還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樣,都是具有山河的天體,“竊謂月乃陰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爾”。《本草綱目》不僅是我國一部藥物學鉅著,也不愧是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正如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中指出:“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採,雖命醫書,實該物理。”

《本草綱目》編寫後,李時珍希望早日出版,為了解決《本草綱目》的出版問題,70多歲的李時珍,從武昌跑到當時出版業中心南京,希望通過私商來解決。由於長年的辛苦勞累,李時珍終於病例在床,病中囑咐他的孩子們,將來把《本草綱目》獻給朝廷,藉助朝廷的力量傳佈於世。可惜李時珍還沒有見到《本草綱目》的出版,就與世長辭了。這年(1593年),他剛滿76歲。

不久,明朝皇帝朱詡鈞,為了充實國家書庫,下令全國各地向朝廷獻書,李時珍的兒子李建元,將《......

李時珍是個怎樣的人。

明代李時珍編寫的。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1518年生於湖北蘄州東門外的瓦硝壩(現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明以前,這個地方是雨湖和蓮市湖的交界處,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漲的災難。從明代起,為了阻攔湖水的上漲,在這裡築起了堤壩,後來稱它瓦硝壩。臨近瓦硝壩有周長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蘄州風景區之一。東出瓦硝壩,有大泉山、龍盤山、平頂山……,山野裡除了花草、樹木、竹林之外,還生長著各種野生藥材,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好地方。 李時珍出身三代相傳的醫戶人家,祖父是一個醫生,父親李言聞,又名李月池,也是當地有名的醫生,曾做過“太醫吏目”。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在醫學理論上也有相當的修養,後來李時珍稱讚自己的父親在診斷疾病方面的知識是“精詣奧旨,淺學未能窺造”。據記載李言聞著有《四診發明》、《艾葉傳》、《人蔘傳》、《痘疹證治》等。李時珍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中薰陶著。 在封建社會裡,醫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與“算命”、“賣卦”的人相提並論,有時還遭到官僚地主豪紳們的欺壓。這股勢力在明代更甚,當時還規定“醫戶”人家不能改行,這種輕視醫生的社會風氣,促使李言聞產生了改換醫戶地位的想法,決定讓李時珍走科舉道路,這樣可以取得一官半職,榮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時珍每天背誦《四書》、《五經》,準備迎接科舉考試。 李時珍從小愛好讀書,在14歲那年考中秀才,後來參加鄉試考舉人,三次都失敗了。有一年,蘄州一帶,河水上漲,淹沒了田地,又淹沒了市巷,農田荒蕪,疫情嚴重,腸胃病到處流行。蘄州官府舉辦的“藥局”,不替窮人看病,窮人有病,都來找李時珍的父親醫治,臨走時,個個都道謝不絕。這一切都看在李時珍的眼裡。李時珍20歲的那年,身患“骨蒸病”(肺結核),連續不斷地咳嗽和發燒,幾乎把命送掉,幸得父親的精心診治,用一味黃芩湯把病治好了。李時珍愈想愈不願走科舉道路,向父親表示,立志學醫,做一個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醫生,父親看他態度堅決,也只好答應了。 李時珍24歲開始學醫,白天跟父親到“玄妙觀”去看病,晚上,在油燈下熟讀《內經》、《本草經》、《傷寒論》、《脈經》等古典醫學著作。李時珍的讀書精神是令人欽佩的,“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腳”。由於他刻苦學習,掌握了治病方法。他曾用“延胡索”治癒了荊穆王紀胡氏的胃痛病,又用殺蟲藥治癒了富順王之孫的嗜食燈花病,後來又以附子和氣湯治癒富顧王適於的病症而被聘為楚王奉伺正。 多年的臨床實踐,使李時珍懂得,做一個醫生,不僅要懂醫理,也要懂藥理。如把藥物的形態和性能摘錯了,就會鬧出人命來。他在閱讀《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再仔細地閱讀了南朝齊樑時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經集註》,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開寶本草》、《嘉佑本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本草衍義》等。李時珍發現古代的本草書存在不少問題,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是“草木不分,蟲魚互混”。比如,"生薑"和“薯蕷”應列菜部,古代的本草書列入草部;“萎蕤”與“女萎”,本是兩種藥材,而有的本草書說成是一種;“蘭花”只能供觀賞,不能入藥用,而有的本草書,將“蘭花”當作藥用的“蘭草”;更嚴重的是,競將有毒的“鉤藤”,當作補益的“黃精”。李時珍認為古代本草書上那麼多的錯誤,主要是對藥物缺乏實地調查的結果。 宋代以來,我國的藥物學有很大發展,尤其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外來藥物不斷地增加,但均未載入本草書。李時珍認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書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補充。這時,李時珍已經35歲了。 過了五年,朝廷下了一道詔書,要在全國選拔一批有經驗的醫生,填補太醫院的缺額,武昌的楚王朱英燎,推薦了李......

李時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李時珍是與萬密齋齊名的著名醫學家,明代有“萬密齋的方李時珍的藥”之說,自古舉世聞名,這兩位生於同一朝代的醫學名人,是中華醫學界的一大傳奇,他們為中醫的傳承和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他們的醫德醫風更是為世人傳頌。據史料記載,萬密齋後來被康熙皇帝追封其為“醫聖”,而李時珍則被後人稱為“藥聖”。

李時珍是個怎麼樣人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伕、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鉅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讀了短文你覺得李時珍是一個怎樣的人

按《明外史·本傳》:李時珍,字東璧,蘄州人(今湖北省蘄春縣)。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李時珍的祖父和父親世代皆當醫生。父親希望他讀書考試當官,不願讓他當醫生。李時珍出生之時,有白鹿入室,有紫芝產於庭中。自幼就以為修習“神仙之學”乃是命中定好了的。李時珍於十四歲時開始科舉考試,卻“補諸生,三試於鄉都不能得成”。李時珍喜歡讀書,非常的博學,幾乎所有的書都讀都看。已經讀書十年,卻從未出家門。他心中並無當官的想法與意願。他所讀的書中,尤其喜好而且善於醫學方面,就以醫生自居。當時的楚王聽聞時珍的醫術了得,聘他為奉祠掌管良醫的事情。後來楚王的世子暴厥,李時珍立刻救活了他。於是將他舉薦於朝廷,授給太醫院判的職位。可是,李時珍只做了一年的官就不做了,歸回故里。中國古代的醫家本草之書,上自神農所傳,就止有三百六十五種。在樑·陶弘景時修本草,本草數量亦沒有增加。至唐朝,蘇恭增加一百一十四種,宋朝劉翰又增一百二十種,到了掌禹錫、唐慎微諸先生,先後增補,加上以前的共一千五百五十八種,當時認為已經算是完善的。然而,李時珍認為,品數太煩多,名稱也太雜,有時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他以為這樣是不正確的。於是“窮搜搏採、芟煩補闕”,歷經三十年,閱讀的書籍八百餘家,書稿訂正三次而著成《本草綱目》一書。《本草綱目》增加藥物達三百七十四種,分為一十六部,合共五十二卷,首標正名為“綱”,其餘各附釋為“目”,以補足與糾正藥物的原資料。次以集解,辨疑正誤,將出產形色等詳細說明也。又次以氣味、主治、附方,當作本草的體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原序中自述,讀古書典籍,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樣,“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一書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中,增刪考證而著作成功的。當《綱目》書著作將成,要貢獻朝廷之時,李時珍已經七十六歲了,也自己預見了將死時期,果然很快地“遽卒”。李時珍在未逝前,寫了一個上書表遺給其子建元,命他送與皇帝。沒多久,神宗萬曆年間,詔修國史,命令中外貢獻四方文籍,建元將父親遺表及本書《綱目》獻予。天子嘉許,朝廷命禮部譽寫,分兩京、各省佈政刊行,從此“士大夫家有其書”。本草之學從這以後才算是集大成了。李時珍遺書上皇帝的表,大略是說:歷代,經久遠年代後,許多的藥物有同物不同名的,有同名不同物的,有難以辨識的,有些分類不對的,有些藥物有毒卻和那些無毒的藥形態相似,增加採藥困難,這都影響治病的效果。還有些歷代發現的新葯,以前的書中還未記載,於是增補、訂正了許多藥物。舊籍記載的一千五百多種,在《本草綱目》書中,增加三百七十四種。分為十六部,共五十二卷。根據藥物的“正名”為綱,而“附釋”的則為目;再加上以集解、辨疑、正誤,詳細的將其出產地、藥物的氣味、主治都記載於書中。著作本書的參考書籍非常多,上自墳典、下至稗記,只要有攸關者,都收掇在書中。雖然稱之為醫書,實際是將萬物以及藥物的理講明瞭。希望皇帝能“特詔儒臣補註,成昭代之典”,如此,本書便能成為指導醫生們使用的很好的參考典籍。李時珍晚年之時,自號“瀕湖山人”,著作有《所館詩》、《醫案》、《脈訣》、《五藏圖論》、《三焦客難》、《命門考》、《詩話》。因為他的兒子建中當官,所以他被封為“文林郎”。李時珍不只是一位好的醫生和本草家,他還是一位修神仙之術的修煉人,每晚都打坐煉功,以神仙自命。觀顧景星《李時珍傳》即知:“餘兒時聞先生軼事,孝友,饒隱德,晚從餘曾大父遊,讀書以日出入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豈偶然與?”時珍在《瀕湖脈學》中有一段評述張紫陽八脈經的記......

相關問題答案
李時珍是一個怎樣的人?
龐統是一個怎樣的人?
劉姥姥是一個怎樣的人?
王溥是一個怎樣的人?
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
關羽是一個怎樣的人?
陳仲弓是一個怎樣的人?
神農是一個怎樣的人?
鄭板橋是一個怎樣的人?
牛頓是一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