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含義?
如何正確理解教育的含義
教育分廣義教育和狹義教育。就其廣義來說,凡是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教育指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地以影響入學者身心發展為
教育的意思是
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驗為手段,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分為廣義教育和狹義教育 培養新生一代為從事社會生活做好準備的整個過程,主要是指學校對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
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提高人們的思想品德水平的活動,都是教育。
教育過程開始於出生並持續終身已被廣泛接受。有些人甚至相信教育可以開始得更早,一些父母讓子宮裡的胎兒聽音樂和故事,希望對孩子發展產生影響。一般地,教育的環境可以分為: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
教育的目標可以理解為,自謀求個人的生存技能開始,到謀求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類命運持續科學化、幸福安全的高科技,用以造福人類,沒有止境!
科學的教育是立體的,它分為4個層面: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
學校教育:指對學生智商(IQ)的提高為目的教育行為。
家庭教育:指對學生情商(EQ)的提高為目的教育行為。
社會教育:指對學生德商(MQ)的提高為目的教育行為。
自我教育:個人以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教育行為。
四個層面相互交融、重疊和互補,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
狹義的教材就是教科書。教科書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
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依據社會的需要,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教育和訓練,開發其體力和智力的活動。
"教育"一詞來源於拉丁語 educare,意思是 "引出"。
教育具有多方面功能:
·保證人類延續、促進人類發展的功能;
·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
如何理解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 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
教育體制和教育制度的各自含義是什麼?
教育制度是一耽國家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與組織體系有機構成的總體及其正常運行所需的種種規範、規則或規定的總和。它包含有學前教育機構、學校教育機構、業餘教育機構、社會教育機構等,還包括各機構間的組織關係、各機構的任務、組織管理等,它的設立主體是國家,是國家教育方針制度化的體現。
教育體制是教育機構與教育規範的結合體、統一體,它是由教育的機構體系與教育的規範體系所組成。
教育理論學習的意義 90分
學習教育理論的意義:
1、認識教育現象。
教育理論的發展源遠流長,到近代,教育學已經形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教育理論進一步發展並不斷分化綜合,產生了眾多的邊緣學科,如教育經濟學、教育工藝學、教育社會學等。學習和掌握這些基本理論,可以加深我們對教育現象的認識,認清教育與社會、教師與學生、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等各種基本關係,避免因認識的混亂帶來實際行動的偏差。正確的認識是成功的教育活動的前提。
2、解釋教育問題。
教育是一種複雜的社會活動,是一種永恆的社會現象,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和地區表現出不同特徵。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又面對眾多智力、才能、志趣、性格各不相同的發展變化著的學生,他們受到來自不同的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作為一名教師,要想正確解釋教育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瞭解事情的原委,抓住問題的關鍵,作出正確的判斷,就離不開教育理論的指導。
3、指導教育實踐。
教育理論來源於教育實踐,又對實踐具有能動作用。理論一經為廣大教師掌握就能轉化為強大的武器。“那些不應用哲學去思考問題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膚淺的。一個膚淺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壞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壞則每況愈下。”這說明不能站在哲學高度用教育理論武裝的教師其發展前途是極有限的。例如,只有掌握現代教育中的師生關係的有關理論,才有可能提高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思維方式的自覺意識,使課堂教學走出“填鴨式”的泥淖,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4、預測教育未來。
教育理論是高度抽象思維的產物,它反映了教育活動中本質的必然的聯繫,具有普遍性,能預測教育活動的發展方向。優秀教師總能在課前正確判斷一堂課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多方準備;總能設想出某集體活動中可能存在的障礙,防患來然;總能在教育活動中滲透超前意識,面向未來。這種素質可以通過教育理論思維訓練獲得。
5、提高教育工作興趣。
教育理論現在已經走過了簡單、片面、零碎的經驗水平階段,具有較嚴謹的科學理論體系。它是許許多多的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共同澆鑄的宏偉大廈,集中反映了當代教育發展的最高水平,體現了時代精神。通過教育理論的系統學習,會大大提高教育工作者們從事教育工作的興趣,加強教育意識,提高工作熱情和自信,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改革。
素質教育的定義
素質教育定義為: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觸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開發人的身心潛能,並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態的高等動物培養成為具有人的基本素質的真正人的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並非反義詞 。
勵志教育的概念
勵志教育是的信念教育。信念是對觀點、對人或對事的一種堅信的狀態。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信念有時是由目標產生,有時是由信仰產生,有時是由興趣產生。總之,信念是一種念想,而且堅信。勵志教育的核心,是我們給學生什麼信念。這種信念首先是前面講的“志”,當然還有自信,還有道德。“我是最棒的”,這是自信角度的信念。“我能講文明我能有禮貌”,“我是中國人我有中華魂”,這是道德角度的信念。激勵就是通過外界對人的刺激和影響,來調動、激發人內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勵的要素有需要、動機和目標[①]。教育激勵是教育者為了滿足學生成長、人才發展和道德教育的需要,創設激發學生動機的條件,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以實現既定的教育目標的過程。[②]在教育激勵中,信念就是學生對教育目標的堅信。通過教育激勵,我們要讓學生對教育目標產生信念。前幾年,山東有一所學校搞了“誓詞激勵”的“勵志教育”特色辦學,起床喊誓詞、跑操喊誓詞、課間喊誓詞。這種激勵產生了一定程度激勵作用,很多學校競相仿效。幾年後,這種以高考為目標的激勵被教育廳叫停。之後,對勵志教育,人們的認識停留在考大學上,認為教育勵志就是舉拳頭喊口號,就是考北大清華,就是精英教育大眾化。高考為導向的教育目標,必然會貽害學生。我們的勵志教育一定要是以信念教育為導向的教育激勵。而這種信念一定要是尊重學生成長和發展、並且兼顧社會需求的。還有,愛恨情仇功名利祿,能不能成為學生的信念。這些刺激,對人儘管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但是作為學生的信念肯定不行,因為狹義的愛,以及“恨情仇功名利祿”,考慮的主要角度是個人,沒有兼顧社會。只有兼顧個人發展和社會需求的信念才是正確的。當然,廣義的愛心,愛祖國愛老師愛父母愛生命,是非常值得倡導的。信念需要培養,以致鑄造。教育的方法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中國現階段。課題組根據積極心理暗示理論、教育激勵理論和道德認知的“順從認同內化”理論,採用了“三大步育人模式”。主要做法是:以“集體朗讀勵志信”為主的“學生勵志每日三大步”,以“批閱成長記錄”為主的“導師每月三大步”,以“主題班會”為主的“班級課程體系”,等等。這種模式,簡單而獨到,成效明顯。 勵志教育不只是信念教育,更重要的是在勵志教育的實踐中,課題組把學生必須接受的道德內容,寫在了勵志信裡,通過“三大步模式”和全員育人導師制等科學理論,對學生進行實施。因為德育和勵志教育的結合,在實踐中產生了較好的德育效果。首先,讓我們重新學習一下這個用的非常頻繁的“德育”的概念。《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1985對德育的概念認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和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胡守棻(fēn)主編的《德育原理》(1989)認為:“德育即是將一定的社會或階級思想觀點、政治準則、道德規範轉化為個人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根據德育的概念看來,課題組根據《規劃綱要》精神,按照德育課程大綱,把德育內容,由淺入深的、成序列的編排成以勵志信為主導的德育讀本《我們有話對你說》,完全符合德育的基本要求。讓學生集體朗讀勵志信,就是一個德育過程,是課題組推廣的主要德育模式。課題組認為,對於中華文明幾千年積澱下來的,比如愛國、誠信和責任等核心的民族道德品質,無需論證,我們必須讓學生無條件接受,通過“順從-認同-內化”的科學認知過程對學生進行教育。課題組把這些內容寫在了勵志信裡,通過勵志信的神祕感,應用積極心理暗示的辦法,採用集體朗讀勵志信的做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理論上符合德育的基本要求。實踐中德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