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人文歷史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5-20

地都村的歷史文化

1、鬧紅火 (鬧元宵)。正會的日子為農曆正月十六,十二試燈,家家戶戶要把自己製作的各式各樣的花燈在門前和房頂房角試點。十五、十六晚上是正式掛燈的日子。散蠟,是十五晚上掛出花燈後,還要在村莊的各處路邊道口牆頭點起蠟燭,使村莊街道燈火輝煌。十三、十四亮燈,十五擡上“燈官老爺”帶大隊人馬觀燈、評燈,之後放煙火,十六日白天爬山遊百病,採柏樹枝,文藝節目遊街並集中匯演,十七休燈,十八日晚圓燈,燈會結束。期間有戲劇、扭秧歌、打扇鼓、跑旱船、老孃送閨女等傳統文藝節目,熱鬧非凡。2、傳統廟會。主要有農曆正月十六全莊廟會,二月十九觀音廟會,三月十八天啟廟會,五月十三老爺廟會,六月十三大王廟會,廟會均為民間信仰自發組織,香頭由威信高組織能力強的的信仰者擔任,廟時到相應廟宇敬香奉供,請神,誦經祭拜,正日一般都要舉行踩街活動,鄰村人也前來義演,會期一至三天,主要活動有請神、祭奠、跳神、踩街、戲劇、拉花,馬戲、歌舞、雜技、社火、旱船、太平車,武術、魔術、高蹺等系列文化活動,隆重而熱烈,人們以此來祈求消災祛病,吉祥平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渴望和諧穩定、百業興旺。3、祈雨。逢大旱年,村民到大王廟敬香請神禱唸,擡上龍王爺神位,用上鼓樂隊,吹上嗩吶(喇叭),敲鑼打鼓在街裡遊行,併為大王爺唱大戲、扭秧歌、打扇鼓,舉辦民間文藝節目等進行祈求。 1、晉劇團(班)。始於清朝,幷州(太原)師教,50來人,主要戲劇有《明公斷》、《乾坤帶》、《串龍珠》、《雙官告》、《牧羊圈》、《十五貫》、《打金枝》、《空城計》、《回荊州》等20餘場,道具服裝齊備,演技超群,在三晉大地小有名氣,為井陘縣晉劇班始祖。2、地都社火。有300年曆史,描述的是三國、梁山等歷史時期的戰鬥場面,實戰性強,具有濃郁的古代色彩和傳統的民俗風格。共有三戰呂布、鐵龍山、梁山、三捉孟良、胡延慶打擂、蜈蚣嶺等20個回子輪流表演,每個回子都是一個優美的故事,表演時有鏗鏘有力的鑼鼓助陣,精神抖擻,豪情奔放,以防、退、攻、守為骨架,以閃、轉、騰、挪顯功夫,以器械對打論技巧,架式兒優美,對打順暢,武藝高超,社火臉譜精彩,臉譜根據所扮演的人物而畫,紅、白、黑三色,粗獷中見細膩,英武中透剛烈,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色彩鮮明,曾在清代嘉靖年間被朝廷封為“皇家護衛隊”。3、地都太平車。為特色鮮明的民間舞蹈藝術,始於民國年間,人們以推車演舞以示慶賀的方式,祈禱和諧,嚮往太平,故名“太平車”。太平車先以竹竿(或木棍)、竹條(或荊條)綁成車架,然後外用布料裝飾,兩廂畫有車輪,繫於舞者腰間,車架上裝飾假腿,假腿有盤腳和直腳兩類,像似坐於車上。舞者扮像有少婦、傻老婆、老太太、新婚男女、還有未婚少女,形態不一,模仿推車,兩者相互配合,翩翩起舞。有三人組合、多人多車群體組合等方式,多種多樣。演示方式多姿多彩,演示動作上有走八字、套剪子空等,表現上坡、下坡、拐彎、走泥濘、過溝、過坎、趕路、擦跟頭、顛簸等形象動作。形成剛柔並濟,粗獷含蓄,瀟灑大方的特點,鑼鼓嗩吶音樂伴奏變換於悲喜哀樂之中,既有秧歌的韻味又有寺廟音樂的色彩,剛而不野,柔而不靡,旋律簡潔明瞭,妙趣橫生。4、地都”跑驢”。為晉中地區流傳下來的民間文化,驢的骨架用竹竿或木棍紮成,外以紙布裱糊,形似毛驢逼真,在鑼鼓嗩吶等樂器伴奏下表演,基本動作有驢蹄步、雙錯步、駕驢式、催馬式、勒馬式等,隊形多樣富於變化,內容結合村情民事,自由編成,有老孃送外孫,贊村長等,極具趣味性和觀賞性,百姓喜聞樂見。5、地都皇綱。“皇綱”也稱“皇槓”、“顛槓”。是廟會主要節目之一。一盤綱由槓桿、箱架箱、箱環、箱鈴等六部分組成,演出時36......

俞源村的村情概況

俞源村,屬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坐落在武義縣西南部,距縣城20公里。全鄉地勢自西南向東北緩降,西南部屬中低山區,北東部為丘崗與溪谷相間地形。與桃溪鎮界上的白巖頭尖,海拔1098米,為境內高點,呈“九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格局. 南宋時,在松陽任儒學教諭的杭州人俞德過世後,兒子俞義護送靈柩回杭,路過這裡投宿時,停放在溪邊的靈柩被紫藤纏繞起來。俞義認定這裡是神地,便置地葬父,守墓時與當地人通婚,至今已第30代。2000多人口大多姓俞,是全國規模最大的俞姓地之一。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俞源鄉具有國家級保護單位古建築群的俞源太極星象村名噪全國。俞源太極星象村位於金華市武義縣俞源鄉境內,距縣城20公里。俞源古村落佈局奇異,充滿神奇。據考證俞源村是明朝開國謀士劉伯溫按“天體星象”佈局排列設置的村落。俞源名勝古蹟甚多,有始建於南的圓夢勝地——洞主廟,建於元代的“利涉橋”。明代的古墓,村口有600餘年古樹林,尤為突出的是保存完好的大面積明、清古建築。俞源明、清朝出過進士,舉人、秀才等293人,現存俞源古詩百餘首,宋濂、章溢、蘇平仲、馮夢龍、淩濛初等名家與俞源有著不解之緣,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大型民間文化活動“擎臺閣”流傳至今。神祕的古村落,抹不去600餘年的封塵,走進俞源猶如走入歷史的迷宮。省級風景名勝區清風寨、“十里畫廊”劉秀壟、樊嶺腳的文昌閣都在木鄉境內。擁有豐富的古建築文化資源,位於俞源村的古建築是歷史文化保護區,有許多保護較好的古屋、屋檐、柱樑等雕刻優美、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俞源太極星象村系明朝開國謀士劉伯溫按天體星象黃道十二宮二十八星宿排列設計建造,名勝古蹟眾多,現存古建築1072間3.4萬平方米。古屋、古橋保存完好,木雕、磚雕、石雕精美,巧奪天工。始建於南宋的洞主廟,是遠近聞名的圓夢勝地。村口設一佔地達8公頃的巨型太極圖,村中布有七星塘、七星井,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密切融合,是古生態文化的經典遺存,是考察、觀光、遊覽的首選之地。俞源古村落始建於南宋,明嘉靖年間為鼎盛時期,至清乾隆、道光時期再度興盛。古村現存宋、元、明、清古建築53處,其中一級保護36處。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又被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古村、古林、小橋流水形成一副美麗的畫卷,俞源村各類旅遊設施齊全,有酒店、旅館、超市及多座農家樂,現為重點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名俗文化村、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採訪鄉村老人收集整理一篇反映家鄉人文風情的作文或一則歷史故事。

,讓人感到溫暖,讓你回想起遙遠而不遙遠的夢,讓你回想起在雨中,那雨兒是跳動的旋律。當

你摔倒時,一種力量在看著你,讓你回想起在藍天下放飛紙飛機,放飛你一個個讓你期待的夢。

時鐘只有前進,不可能倒退。童年只有回味和回憶……..

童年只有回憶,夢只有創造,將來只有拼搏………..

童年以是過去的事了,只有回憶起那點點滴

環溪村的村情概況

環溪人歷來崇尚文化,民間文體活動非常普及,現在由村民自發組織的梅花鑼鼓隊,經常為村民演出。在經濟得到較大發展、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的今天,環溪村人更追求最雅的文化生活,“愛蓮書社”應運而生,於2006年經縣文化部成為全縣唯一一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農村書社。08年在上級部門的要求和指導下,堅持走新農村建設道路,推行十百工程建設。在農業方面,完成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壤改良項目;在工業方面,環溪村素有“箱包之村”的美譽。在工農業的發展方面環溪村一直走在各行政村的前列。“如今,不僅村莊環境美了,我們村還有了自己的村標,作為村民,我們真是感到自豪!”夏末的早晨,走在江南鎮環溪村各個角落,都感覺涼風習習,耳邊,天子源的溪水潺潺。如今,環溪村不僅環境悠然,村莊文化的打造也在積極進行中。石徑,竹籬,卵石牆,木頭架構。一副竹質對聯:“花木清香庭草綠,琴書雅趣畫堂幽”,透出几絲文氣來。9月1日上午,施工隊員正在村莊的各個節點樹起由設計公司設計製作好的標識標牌。每個標識標牌有統一的樣式和顏色,在標牌上方刻著環溪村的村標。一眼看去,村標像一口鐘,仔細一看,這個村標頗有一番意味。環溪村為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後裔聚集地,以周字為創作原型體現宗族文化,環溪雙橋為村內明顯標誌,映於水上呈環抱之勢,暗合村名,並有八卦之象,體現周氏家學淵源。同時,中間有一支蓮花破橋而出,似筆待放,道明瞭“崇文尚志,讀書明理”的家訓。連同村標一起,環溪村還有了“清廉環溪,秀美鄉村”標語。“在建設好美麗村莊的同時,發展農村生態文化,傳承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創作具有時代特色的先進文化,不僅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源泉。”村委主任周忠平說,接下來,村裡還將充分發揮村民在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題作用,引導農民積極參與村莊規劃和村規民約制定,在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中,激發農民參與農村生態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

俞源太極星象村的村情概況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俞源太極星象村是中國民俗文化村,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金華市四大景點之一。俞源古建築群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俞源太極星象村坐落在浙江省武義縣西南部,距縣城20公里,系明朝開國謀士劉伯溫按天體星象排列設計建造。現存宋元明清古建築1027間。古建築內木雕、磚雕、石雕精緻,巧奪天工。在村口有佔地120畝的巨型太極圖。村中布有“七星塘”、“七星井”。俞源村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密切融合,是古生態“天人合一”的經典遺存,是尋古探祕休閒的旅遊勝地。

馬嵬驛民俗文化村的風土人情

馬嵬驛建設以“古驛站文化”為主,融合“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將滿足市民及旅遊者食、住、行、遊、購、娛的需求以及參與農事體驗與民俗文化活動,是感受大自然情趣的一種新型旅遊形式。  馬嵬驛民俗文化體驗園是馬嵬歷史、社會、文化特徵的集中體現,也是關中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的精闢部分,是文化旅遊中的補充資源,在規劃上恢復保護老窯洞遺址16口,收藏老農具及生活用品等20000餘件。園區建築錯落有致、古樸素雅,整體環境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彩旗飄揚,其中山水瀑布、雕塑小品、亭臺樓閣更是彰顯了園區文化魅力,建設有4條民居古街:民俗作坊街、民俗小吃街、民俗文化展示街、大唐文化街,12大景點配套:馬嵬驛文化廣場、百果園、雕塑藝術館、驛柵城、珍禽園、垂釣園、茶樓、戲樓、農具展示館、城門樓觀景臺、娛樂園、祈福殿。園區公共設施:水電、導示、衛生、監控、停車場、休閒坐凳等配備齊全,另外本項目周邊旅遊資源豐富,地處大唐貴妃園景區內,有楊貴妃墓、黃山宮的、賀師洞、龍王溝、梳妝檯、漢土城牆遺址等。馬嵬驛民俗文化體驗園在2014年5月1日正式開園後,每天將不定時,不定點的為遊客表演民間雜耍、絕活,屆時民間老藝人會讓遊客感受到民間雜耍的震撼,也將成為馬嵬驛的發展的一大亮點。

採訪鄉村老人整理一篇有關鄉村人風情的作文或一篇歷史故事

“忽必烈汗已經留意到,馬可波羅的城市差不多都是一個模樣,彷彿只要改變一下組合元素就可以從一個城轉移到另一個城,不必動身旅行。” 當伊卡諾·卡爾維諾寫下這句話,這一句戎馬倥傯者對城市的厭倦,就如永恆的讖言,緊緊地罩住了我們,百年後生活在高度城市化的時代且血液中流淌著現代屬性的我們。我們從這座城市遷徙到那一座,再從那一座城市遷徙到更遠。這樣無休止地候鳥式循環,總能以千篇一律結局告終——生鏽的思想和青春一次次被現實拋棄並扼殺在某座鋼筋混凝土叢林的某個房間裡。城市,依舊是單調的積木,以冷酷的形式矗立。 我們是否太忙了?驚惶地在倒三角形現代文明上攀爬逃竄的,是城市的恐懼;邪惡地在觥籌交錯金碧輝煌裡明爭暗鬥的,是城市的慾望;沉默地在波德萊爾筆下排隊弔喪的,是城市的殘忍。沒有人,這裡已經沒有人,去觸摸,任何一座城市,所看不見的角落。 看不見的城市,是城市的脈搏。馬可曾經觸摸到,佐貝德如白色毛線般糾纏的街道,也支撐起居民憧憬未來的真切夢境;我自己曾經觸摸到,麗江古城小橋流水的潺潺罄音,也在訴說這方水土的千年安寧。面對這些鮮活的例外,我們是不知道自己正在失去什麼,還是我們已經知道? 看不見的城市,是城市的夢境。夢境的無限可能,讓一切人口、GDP都失去意義,城市的觸感通過獨立的個體出現了不統一。我的夢境裡,倫敦只是特拉法加的那一面紅旗,紐約只是曼哈頓的那一輪懸日,杭州只是六月一個暴雨前萬人奮筆的場景。 看不見的城市,是城市的真情。這真情被錯綜的關係銀行凍結了太久。一經釋放,便不可抵擋地伸向城市的每個角落——這觸角是對愛情的渴求,對真知的渴望,對人類苦難的不可抑制的同情。就如面對支離破碎的城市,我們落淚了,這一刻,北川便有了超越地理座標的意義,化身為一座挺立的豐碑。 看不見的城市,隨時都可以觸摸。為了回到我們的過去或尋找我們的未來,觸摸。 遙遠的抵達 ■卞愷靈杭州第十四中學(保送北京外國語大學) 我是一個在城市裡長大的人。我習慣於視野中充滿著林立的高樓,我愛看這個城市流光溢彩的夜景,當我走過那些商業街時,心中是對這個城市的自豪。 而當我敲打鍵盤的時候,卻常常感覺自己聽見的是麥穗在收割機下發出的咔嚓聲。很縹緲很模糊,那是來自記憶中的聲響。 咔嚓咔嚓……是火車在鐵軌上發出的有節奏的聲響。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傳過來。 小時候,我常坐著火車,去很多遙遠的地方。為了抵達城市,我們穿越了無數鄉村。窗外,滿眼都是金色的麥田,田間堆得高高的麥垛,溫順的牛羊,樸素而簡陋的民居,和守護著麥田的稻草人。甚至,還能看見陽光傾瀉在葵花的花瓣上,花瓣微微顫動,彷彿時光在一瞬間從這一片流向另一片。 鄉村就像一個很遙遠的意象一樣,存在於意識流之中。目光無法達到的地方,就由想像去完成。是的,那些對鄉村的記憶已經混淆,在凡高的畫中,在悠遠的歌謠中,變得越來越理想化。 歌裡,悠揚地唱: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夢裡,發現鄉村,就是人們遺忘在遠方的家鄉。 回頭望,鄉村,是人最能貼近大地的地方。幾千年以來,樸素的人們,背朝著太陽,將自己最忠誠的信仰和最質樸的情感,完全地交付給這片土地。 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說,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也越真切存在。 對城市的眷戀和對鄉村的迷戀,始終在人們的血液中糾結。人們每天都在觸摸這個城市,觸摸著快節奏的生活,然而城市卻每天帶給他們失望與陌生。當他們疲憊倦怠時,總是嚮往著鄉村,希望能感受到那裡原始而質樸的一切,鄉村給了他們能貼近大地的安全感。 然而事物總是在變化,樓房被建造成統一的、與麥田不再相符的風格,田間小徑彎曲的線條變得生硬。人們看著現......

求一篇關於都市和鄉村,風情,人文,風景的作文,不少於800字。先謝謝了 幫幫忙啊

看不見的城市 ■施娛杭州外國語學校(保送北京大學) “忽必烈汗已經留意到,馬可波羅的城市差不多都是一個模樣,彷彿只要改變一下組合元素就可以從一個城轉移到另一個城,不必動身旅行。” 當伊卡諾·卡爾維諾寫下這句話,這一句戎馬倥傯者對城市的厭倦,就如永恆的讖言,緊緊地罩住了我們,百年後生活在高度城市化的時代且血液中流淌著現代屬性的我們。我們從這座城市遷徙到那一座,再從那一座城市遷徙到更遠。這樣無休止地候鳥式循環,總能以千篇一律結局告終——生鏽的思想和青春一次次被現實拋棄並扼殺在某座鋼筋混凝土叢林的某個房間裡。城市,依舊是單調的積木,以冷酷的形式矗立。 我們是否太忙了?驚惶地在倒三角形現代文明上攀爬逃竄的,是城市的恐懼;邪惡地在觥籌交錯金碧輝煌裡明爭暗鬥的,是城市的慾望;沉默地在波德萊爾筆下排隊弔喪的,是城市的殘忍。沒有人,這裡已經沒有人,去觸摸,任何一座城市,所看不見的角落。 看不見的城市,是城市的脈搏。馬可曾經觸摸到,佐貝德如白色毛線般糾纏的街道,也支撐起居民憧憬未來的真切夢境;我自己曾經觸摸到,麗江古城小橋流水的潺潺罄音,也在訴說這方水土的千年安寧。面對這些鮮活的例外,我們是不知道自己正在失去什麼,還是我們已經知道? 看不見的城市,是城市的夢境。夢境的無限可能,讓一切人口、GDP都失去意義,城市的觸感通過獨立的個體出現了不統一。我的夢境裡,倫敦只是特拉法加的那一面紅旗,紐約只是曼哈頓的那一輪懸日,杭州只是六月一個暴雨前萬人奮筆的場景。 看不見的城市,是城市的真情。這真情被錯綜的關係銀行凍結了太久。一經釋放,便不可抵擋地伸向城市的每個角落——這觸角是對愛情的渴求,對真知的渴望,對人類苦難的不可抑制的同情。就如面對支離破碎的城市,我們落淚了,這一刻,北川便有了超越地理座標的意義,化身為一座挺立的豐碑。 看不見的城市,隨時都可以觸摸。為了回到我們的過去或尋找我們的未來,觸摸。 遙遠的抵達 ■卞愷靈杭州第十四中學(保送北京外國語大學) 我是一個在城市裡長大的人。我習慣於視野中充滿著林立的高樓,我愛看這個城市流光溢彩的夜景,當我走過那些商業街時,心中是對這個城市的自豪。 而當我敲打鍵盤的時候,卻常常感覺自己聽見的是麥穗在收割機下發出的咔嚓聲。很縹緲很模糊,那是來自記憶中的聲響。 咔嚓咔嚓……是火車在鐵軌上發出的有節奏的聲響。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傳過來。 小時候,我常坐著火車,去很多遙遠的地方。為了抵達城市,我們穿越了無數鄉村。窗外,滿眼都是金色的麥田,田間堆得高高的麥垛,溫順的牛羊,樸素而簡陋的民居,和守護著麥田的稻草人。甚至,還能看見陽光傾瀉在葵花的花瓣上,花瓣微微顫動,彷彿時光在一瞬間從這一片流向另一片。 鄉村就像一個很遙遠的意象一樣,存在於意識流之中。目光無法達到的地方,就由想像去完成。是的,那些對鄉村的記憶已經混淆,在凡高的畫中,在悠遠的歌謠中,變得越來越理想化。 歌裡,悠揚地唱: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夢裡,發現鄉村,就是人們遺忘在遠方的家鄉。 回頭望,鄉村,是人最能貼近大地的地方。幾千年以來,樸素的人們,背朝著太陽,將自己最忠誠的信仰和最質樸的情感,完全地交付給這片土地。 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說,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也越真切存在。 對城市的眷戀和對鄉村的迷戀,始終在人們的血液中糾結。人們每天都在觸摸這個城市,觸摸著快節奏的生活,然而城市卻每天帶給他們失望與陌生。當他們疲憊倦怠時,總是嚮往著鄉村,希望能感受到那裡原始而質樸的一切,鄉村給了他們能貼近大地的安全感。 然而事物總是在變化,樓房被建造成統一的、與麥田不......

相關問題答案
村情人文歷史是什麼?
情人說珍重是什麼意思?
人文指的是什麼?
人文科學是什麼?
情人拉黑我是什麼意思?
人文氣質是什麼意思?
往事歷史是什麼意思?
人文內涵是什麼意思?
情人說心累是什麼意思?
人文特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