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失敗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05-28

石達開兵敗的真相是什麼?

石達開是在四川大渡河兵敗的啊,原因是因為戰術出錯

1857年(清咸豐七年)6月至1863年(清同治二年)6月,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自天京(今南京)出走後獨立征戰南方諸省的戰事。

1857年6月,在京輔政的石達開因受排擠猜忌,被迫出走,率部屬數萬赴安慶,並拒絕了天王洪秀全及合朝文武要其回朝輔政的挽留。l0月初,率部離安慶進江西,在景德鎮招集舊部,開始獨立與清軍作戰。繼佔贛東數縣後,石達開軍於11月底抵達撫州(今臨川市)。12月率軍西援臨江(今樟樹市西南)、吉安,均受挫,1858年1月退回撫州。2月26日,率軍自撫州東進,準備經略浙江。4月20日開始圍攻衢州,另分軍攻佔浙西南十餘州縣。但圍攻衢州3月不下,乃於7月中旬撤圍南行,改圖福建。8月中旬,與國宗楊輔清、楊義清等會師於福建浦城。楊輔清等不願隸於石達開,率所部返回江西,取道皖南迴援天京。8月底,石達開率軍繼續南進,lo月l7日攻佔汀州(今長汀),旋折向贛南,經瑞金、會昌、安遠、信豐,於1859年1月3日攻佔南安(今大餘),11日又克崇義。此時,江西大部州縣復為清軍所佔,石達開軍僻處贛南山鄉,不易發展,乃確定經湘南西入四川的戰略目標。2月底,棄南安、崇義西入湖南,連克州縣。湖南巡撫駱秉章聞石達開率10萬餘眾大舉入湘,急調各路湘軍防堵。湖北巡撫胡林翼亦從湖北派兵往援。4月,石達開軍圍攻永州不克,乃北趨寶慶府(今邵陽市),5月陸續抵達城外,6月中旬完成合圍。下旬,知府劉嶽昭、道員劉長佑和李續宜等部湘軍相繼來援,寶慶地區清軍總數達4萬人。7月25日,石達開督軍分路向湘軍猛攻,連日激戰。28日,西路太平軍進攻受挫,被迫後退。石達開鑑於清軍兵力雄厚,破城艱難,乃於8月14日令全軍南撤,經東安(今東安西南)、新寧入廣西境內。時石達開部將國宗石鎮吉已先期經廣東入廣西,正圍攻桂林。石達開遂乘虛經興安、義寧(今靈川西)、永福等地,於10月15日輕取慶遠府(今宜山),深入廣西腹地。該府為貧瘠紶稀的山區,嚴重缺糧,石達開軍久駐於此,士氣低落,軍心渙散。部屬紛紛不服控馭,或出走返歸天朝,或轉戰別地,其中多支被清軍消滅。石達開軍僅剩萬餘人。面對清軍進逼,1860年5月底,石達開棄慶遠,率部南下,進駐賓州(今賓陽東北)、武緣(今武鳴)一帶。由於良將精兵盡去,石達開意志消沉,欲隱退,但因無安身之處,只得勉力支撐。

1861年8月,陳開、李文茂天地會起義軍建立的大成國覆亡(參見大成國起義),其部眾三四萬人投歸石達開,使隊伍得以擴充。為開創新局面,石達開重新打起遠征四川的旗號,10月下旬率領號稱10萬大軍,經懷遠(今融安北)入湘,沿湘黔邊境北進,於1862年1月底經龍山進入湖北來鳳,2月中旬又經湖北利川進入四川。20日佔領川東石柱廳(今石柱),循江西趨,攻涪州(今涪陵)、綦江不下,經合江入貴州仁懷廳(今赤水),復折入四川,於5月26日取敘永,6月16日克長寧(今長寧南)。由於北進之路被清軍所阻,被迫再次東入貴州,經遵義攻大定府(今大方)不下,西走畢節,入雲南境,又分三路入川,以使清軍不能兼顧。11月中下旬,由滇北鎮雄北上入川,連佔筠連、高縣,並前出到橫江鎮、雙龍場、玉黃樓一帶,準備搶渡金沙江,進圖敘州府(今宜賓市)。四川總督駱秉章為阻石達開入川,急調各路清軍密集橫江兩岸。12月,兩軍激戰於橫江,至1863年1月底,石達開兵敗,傷亡慘重,不得不撤回雲南,駐紮於昭通一帶。3月復進軍四川,率部沿金沙江西行,伺機渡江北進。5月12日,率三四萬人進入寧遠府(治今西昌),欲乘隙北上。14日......

石達開為什麼過大渡河失敗,紅軍卻能順利通過的呢?

1861年9月,石達開自桂南北上,於1862年初經湖北入川,自此,為北渡長江,奪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據地,石達開轉戰川黔滇三省,先後四進四川,終於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過金沙江,突破長江防線。5月,太平軍到達大渡河,此時太平軍尚有四萬餘人。對岸尚無清軍,石達開下令多備船筏,次日渡河,但當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漲,無法行船。三日後,清軍陸續趕到佈防,太平軍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漲水所阻,多次搶渡不成,糧草用盡,陷入絕境。為求建立“生擒石達開”的奇功,四川總督駱秉章遣使勸降,石達開決心捨命以全三軍,經雙方談判,由太平軍自行遣散四千人,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剩餘兩千人保留武器,隨石達開進入清營,石達開被押往成都後,清軍背信棄義,兩千將士全部戰死。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雲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北上,準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蔣介石急令第2路軍前線總指揮薛嶽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進擊;令川軍第24軍主力在瀘定至富林(今漢源)沿大渡河左岸築堡阻擊;以第20軍主力及第21軍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區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企圖憑藉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24軍第5旅第7團1個營築堡防守。當晚,紅1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2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稜率第1營冒雨分三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鐘戰鬥,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衝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登岸,並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衝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石達開為什麼要出走,10萬精銳啊

哪兒來的10萬精銳,太平天國內部出了問題,石達開亦被牽連(不再受信任),被逼而走。跟著石的人越來越少,最後僅有一些親信,為保這些人性命,石達開帶著妻兒向清政府投降了,誰知慈禧這老太婆言而無信背信棄義,不僅毀約殺了石一家,更把石的部下全殺了…… 英雄生不逢時,如果是康熙雍正的時代的話,石達開極有可能是另一位施琅……

可憐一代英豪,卻被凌遲而死,一來顯示出了石達開的英雄氣概,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清庭已到末日,無信無義,手段殘忍……同樣,石達開的悲慘結局,亦意味了太平天國走到了末路,江山未定,內亂禍亂人心…… 如石達開如此人物,天下之大卻訂容身之處,天悲、地悲、人悲……

石達開為何晚期軍事屢屢失敗?

他的出走,標誌著太平天國首義諸王的徹底決裂!天國都分裂了,理想都破滅了,個人能成功嗎?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如果石達開像李世民一樣發動政變,中國的近代史的格局會變成怎樣?

太平天國失敗多種因素,內訌、政治綱領、以曾國藩為首的清朝絞殺。洪秀全拜上帝教思想主張是不被當時廣大民眾擁護的,由其是不被士大夫、地主階級所擁護 ,因為中國幾千年來儒教思想在中國民眾及士大夫中根深蒂固,曾國藩在同部下談話時就對拜上帝教進行了嚴厲的批判。

石達開在太平天國中的地位與李世民沒法相比。石達開政變是沒有任何基礎的,因為其實洪秀全一直都牢牢的掌握國家政權,楊秀清居功自傲不知收斂,才導致殺身之禍的,洪秀全利用了韋昌輝,殺死楊秀清。又利用石達開等殺掉韋昌輝,最後逼走石達開,這些都牢牢的掌控在洪秀全手中。

而李世民做為大唐王朝的主要開創者,一直就牢牢掌握軍權,手下也有一大批文臣武將,李世民政變其實是一場李唐王朝內部全力的爭奪,李世民在後世人看來是明君,但在政變時其實誰也不知道他執政後會成為一代明君。在說李建成也不是個昏庸之人,如果他當政也許是一個明君。所以李世民政變在當時人們來看就是爭奪皇權。

為什麼石達開在大渡河兵敗身死,而紅軍卻成

石達開兵敗是犯了兵家大忌,首先入川就是一個冒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這兩個因素石達開都沒有靠上,加之補給線跟不上,軍心渙散加速了他的滅亡。

為什麼紅軍能過大渡河而石達開不行?

1、石達開雖然是軍事奇才,卻也犯了致命的錯誤。當日渡河的準備工作已全部完成,石達開卻因為王妃給他生了個兒子而下令全軍慶一日。而就是這一天夜裡,大渡河水暴漲,已經無法平安渡過。加上太平軍蒐集到的船隻不足,一次能渡過去的人很少。前幾次度過去的精銳寡不敵眾,都戰死在對岸沙灘上。致命的一天是目前公認的石達開最大敗因。

2、雙方面對的對手不同。石達開面對的對手是安順當地彪悍的土司兵,熟知當地一切便利條件。俗話說強龍不壓地頭蛇。石達開的精兵也難逃此理。而紅軍面對的不過是川軍中的二三流部隊和民團。一戰擊潰並不奇怪。

3、翼王在渡河前還中了對方的詐降緩兵之計。被敵人進一步拖延了時間。對方土司好像是姓楊,狡猾多智。他向翼王獻上降書,詐稱歸順。並願意整頓兵馬迎接太平軍過江。但需要幾天時間準備。很不幸石達開中計了。

石達開為什麼過大渡河失敗,紅軍卻能順利通過的呢?

最重要的是清軍那時候還是統一的。歷史上沒有統治階級不分裂,起義就能一次成功的。

秦不先殺宗室大臣,漢不先有王莽之亂,隋不先有楊玄感之亂,元不誅殺脫脫,明不誅殺魏忠賢,就都不會滅亡。黃巾起義、黃巢起義動靜那麼大,最後不還是滅了麼?

石達開兵敗投降,為何仍被凌遲處死?

石達開的出走首先必須看到他不是自願的,是被迫的,也就是被天王逼走的。這點忠王李秀成曾說得很明白:“翼王回京,合朝同舉翼王提理政務,眾人歡悅。主有不樂之心,專用安、福兩王。……主用二人,朝中之人甚不歡悅。此人又無才情,又無算計,一味古執,認實天情,與我天王一般之意見不差,押制翼王,是以翼王與安、福二人結怨,被忌押製出京,今而遠征未肯回者,因此之由也。”又說:“殺北王之後,安、福又逼翼王他逃”。⑵必須注意到石達開是在天王“不樂之心”“被忌押製出京”,這是出走的真實原因。出走是不得已的,正如石達開自己說的,“外侮未平,蕭牆禍起”;“此黨彼群,群仇未已”。不願再入“是非之門”,為了避免再次火併,使革命事業遭受損失,只好相讓出走了,這番苦衷是應該諒解的。所以這種出走是被天王“逼”走的,嚴格地說還是“逃走”的(請注意李秀成所用的“逼”、“逃”字)。石達開的出走主要責任還是由天王來負責的。我們同意范文瀾同志的意見。他說:“洪秀全違反眾意,逼走石達開,他是唯一勝任收拾人心、重振危局的人物,如果天王親理朝政,任達開為輔佐,局面可能比秀清專政時期好轉,秀全這一謬誤處置,損失也是不可補償的。”⑶ 儘管人們承認石達開是被洪秀全逼走的,但又責備石達開過重地計較個人得失,任性負氣出走,不能象忠王那樣用“愚忠”的辦法以取信於天王。⑷我們認為石達開的出走雖帶有若干個人意氣的成份,這是需要批判的;但是,不能以此來責備達開未效“愚忠”,因為他所處的環境,以及他個人才能、氣質、地位等不同於忠王;忠王這樣做是可以取信於天王,翼王如果這樣做也許會失敗。⑸因此這種責備是無理由的。其次,石達開出走,我認為還帶著為了挽救革命的危機的性質。不是“對革命前途喪失了信心”和企圖“獨樹一幟,另建帝業”。當石達開出走時,發表了一篇“瀝剖血誠諄諭眾軍民”的佈告,這是研究石達開行動的重要資料在這一資料中石達開除了說明自己對太平天國一片“忠貞志”,反遭到天王“重重生疑忌”,不察他的“愚忠”,於是不得已才出走外,主要是說明自己出走為了挽救天國危機。“力酬上帝德,勉報主恩仁”,“惟期妖滅盡……各邀天恩榮”。這是出走的真實動機,從這裡也可看出石達開並不計較個人得失、地位、名譽,所想到的是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和人民的生活,甚至連一點責備天王的意氣也沒有,反要“勉報主恩仁”。只要革命成功,個人就是“歸林”也好。他堅信有一天會實現“妖滅盡”的“一統太平日”,並沒有對整個革命事業失去信心,僅看到天京洪氏兄弟集團的危險前途;因為象石達開這樣有才識的人是能預見到洪氏集團的可悲前途,與其坐視整個革命的失敗,倒不如“自奮勵”去“再表真”,以報答“天國愧荷恩”好呢!他之所以遠征四川是為了發展革命計,駱秉章說他“注意川疆,志在必逞”。⑹他自己說:“久想佔踞四川。”⑺他並不考慮個人得失,常以挽救人民的痛苦,推翻清王朝,高舉太平天國革命大旗為重,如《給涪陵城人民諭》中說:“本主將立心復夏,致意安民”,表示了對人民的愛護。在《傅佐廷崔柱忠等會銜佈告》中說:“只為誓滅胡妖,豈肯擾害百姓。”在評論石達開中還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石達開大渡河覆敗有否投降問題。在談投降問題之前,我們先談一個附帶問題,即石達開有否用高壓的手段禁止部下的“悔悟”,有人據此來責備石達開這是“至死不變”,“堅持錯誤”的“不可饒恕”的行為。⒃也有人說:“石達開對部下官兵的正義行動,採取了高壓的手段,這就充分的暴露了他的猙獰的叛徒面目。”⒄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是持有不同的看法。首先我們要分析石的部下這行為是否是“正義”,“悔悟”呢?根據史實看來,當時,石達開正遭到挫折,兵敗糧缺,象朱......

石達開為什麼要出走

(一)究竟是“遠征”還是“出走”

對於石達開率領大軍離開天京一事,在太平天國文書中稱為“遠征”,但是近年來諸家著作中則多稱為“出走”。用詞的差別絕非小事,因為詞義有褒貶之分。通過用詞可以看出作者對於某一歷史事件的態度和看法。“遠征”是正大光明的事,應是褒義,“出走”則是悄悄做事,不敢公開,即或不算貶義,至少不算褒義。“遠征”的用法,古已有之,不必解釋。“出走”一詞,《辭海》不收,顯然是近代才產生的新詞。《現代漢語辭典》解釋說,“出走,被環境逼迫不聲張地離開家庭或當地。”而石達開率軍離開天京,事實上不是不聲張地“出走”,而是大張旗鼓的“遠征”。據清朝地方官府的探報說,石達開是由天京南門出城的,出城後還在城南雨花臺“講道三天”,然後經過安徽銅陵,大舉渡江,進入安慶。沿途張貼布告,把自己的行動遍告全國軍民,這絕不是“不聲張”,而是大事聲張,試問怎能叫做“出走”?石達開這一行動究竟應該稱為“出走”還是稱為“遠征”,我們且看看太平天國方面對此是怎麼說的?

自從石達開遠征之後,直到天京陷落之時,太平天國官方對於此事一直稱為翼王遠征。例如《李秀成自述》中說,“翼王回京,合朝同舉翼王提理政務,眾人歡悅,主有不樂之心,專用安福兩王。。。。。。押制翼王,是以翼王與安福爾王結怨,被忌押製出京,今而遠征未肯回者,因此之由也。”《洪仁矸自述》中說,“翼王見大局如此不滿意,乃決意離京遠征,一去不回,彼在四川作戰,得獲勝利,亦佔得數地,卒之,他被四川總督駱秉章所部擒獲。”洪秀全自己在詔書中從未正面提起石達開遠征一事,這是他有難言之隱,有意迴避。但是,在官方每年頒佈的歷書中都列有石達開的銜名,以及朝天朝主圖仍有石達開的座次看來,洪秀全仍然承認石達開的地位與職務,這就是說,石達開的一切行動,太平天國中央政府是認帳的,至少是默認的。既然如此,石達開先後轉戰九省,長驅萬里,這不是遠征又是什麼?如果認為石達開是“不聲張地”“出走”,那麼,按照太平天國的說法,就是“三更”,就是“反草變妖”。應該“過雲中雪”,斬首不留的。儘管洪秀全當時無力出師討飯,至少可以加以貶斥,可以口誅筆伐,但是一向堅持“只有臣錯無君錯”的專制帝王洪秀全,卻不敢有一言指斥石達開。既然石達開的對立面洪秀全本人都不說石達開是“三更”,我們又有什麼利誘一定要說石達開是“不聲張地”“出走”呢?筆者認為,為了符合歷史事實,不應稱“出走”,應該稱為“遠征”。

(二)石達開的遠征並非意氣用事

不少同志在評論石達開遠征一事的時候,都是採取“各打四十大板”的辦法,認為洪秀全的錯誤是“用親不用賢”,石達開的錯誤是“意氣用事”。也就是說,造成這一悲劇,雙方都有責任。

石達開的遠征果然是“意氣用事”麼?筆者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在天京內訌的整個過程中,石達開的態度與行動都是無可非議的。內訌爆發之前,他毫不知情。內訌爆發之後,他奮不顧身地趕到天京制止屠殺。由於洪,韋不許他進行干預,並要對他下手,他才決心逃出天京,然後組織力量回來制止屠殺。興師靖難治時,他雖然為了顧全大局,只要求韋昌輝之頭,不要求洪秀全之頭,但是他所施的壓力是直接加到洪秀全頭上的。佈列治門《太平天國東北兩王內訌紀實》一文中說:“石達開急行集合忠實的部隊,及既得有足用及可靠的兵力,即上奏天王,要求韋昌輝之頭。同時致以恫嚇,謂如不得氣頭,即班師回京攻滅天京。”這樣的恐嚇,完全是正義的,無可非議。因為當時天京的大屠殺再不停止,太平天國就會立即覆滅,不會再拖八個年頭。天京城外的敵人看到城裡的火光,見到成千上萬的屍體由觀音門漂流出江,無不興高采烈,隨時準備進......

相關問題答案
石達開失敗的原因?
漢堡店開店失敗的原因?
斯巴達克斯失敗的原因?
李寧換標失敗的原因?
洋務運動的失敗的原因?
黃巢起義失敗的原因?
李自成失敗的原因?
李自成失敗的原因分析?
試管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