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失敗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06-15

淞滬會戰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淞滬會戰,怎麼說呢,本來就是一個必敗的戰鬥,從這個戰役開始就註定了要失敗的。

因為二戰時,已經不是單純的陸戰,而是一個陸海空三軍作戰的聯合作戰方式了。而上海這個城市,地理位置就決定了,三面環海。一片平原,城市為主,郊區全部是灘塗地。典型易攻難守的城市。

中國的海軍肯定不能和日本競爭的,日本的海軍當時規模世界第三,戰鬥力世界第二。中國的海軍總噸位加一起,都沒有日本兩艘大型戰艦噸位大。

日本的空軍更是比中國空軍強大,當時中國空軍剛剛起步,日本已經是很發達了,而且當時日本的航空母艦是世界上最多的也是最強的,這點必須注意。

陸軍方面日本人的遠程火炮火力和近距離作戰的火力都比日本人強。中國軍隊一個軍的火力都趕不上日本一個旅團的也有可能,當然德械師的火力要好一些。

在一個三面環海的平原城市作戰,中日兩軍,中國海軍沒有抵抗就自沉到長江口吳淞口附近了。也就是自動讓出了制海權。空軍雖然頑強作戰,但是很快被日本人蜂群一般的戰機淹沒了。沒多長時間就基本打光了。制空權也沒有了,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在一個三面環海的城市裡,而且這個城市還被日本海軍的大口徑艦炮的射程內。你說這仗怎麼打,不輸還有跑麼?

可是為什麼要打呢?

首先,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日本人侵略,如果這個時候還不反擊,不抗戰,那在國際上會擡不起頭來,對國內也沒法交代。通俗的說,也就是人家都欺負到你家門口了,你就算明知可能打不過對方也要拼一下,不然太丟人了。說到國家,那就是國家形象和民族血性的問題了。

其次,當時上海是國際大都市,有各大國的租借和實力範圍,所以上海抗戰也是最好的對外宣傳,也可以讓外界看到日軍的殘暴行。同時因為上海各國都有利益,日本打上海也相應的侵犯了各國利益,所以能引起各國的一些反應。促成各國對日本的一些限制等。

最後,淞滬會戰從開始那一天就幾乎決定了是必敗的一仗,可是為什麼當時老將還吧全國最優秀的部隊包括自己的很多一線嫡系部隊都拉上去打光了呢。主要這一仗必須打,從軍事角度來說,這個會戰必敗,但是從政治角度來說,必須打。政治永遠是決定軍事的,所以淞滬會戰必須打,要打就要打出點樣子來才行,對國際社會,對國內百姓也要有個交代,對後代也是如此,起碼讓世界上知道,中國人也是有血性的。

淞滬會戰,雖然敗了,但是對中日乃至以後二戰對日作戰戰場各國都有很深遠的影響。中國世界大國地位也是這場戰鬥樹立起來的。當一個國家拼光了自己最精銳的75萬軍隊後,雖然間接結果是丟了首都,但是依然在抗戰,依然有一箇中央政府在更加有力的領導這個國家。確實讓世界都驚訝的。

可以看下二戰開始參戰各大國的表現,法國,英國,蘇聯,美國,英國這些當時世界上一流國家。都表現怎樣呢。

法國一個月就亡國了。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一個月就完蛋了。

英國還好從法國扯下一些兵,要不是島國,被德國滅了,而英國在亞洲,被日本人追兔子一般趕著跑,在亞洲的百萬英聯邦部隊被20萬日軍兩個月擊敗,丟了大概一箇中國那麼大的區域,幾十萬人投降。

蘇聯更慘,開戰兩個月後,幾百萬軍隊就完了,被俘就400萬左右。丟失的國土呢,比中國還慘。

美國也不光彩開戰一個月,幾十萬軍隊慘敗,被俘就十幾萬。NB的不得了的麥克阿瑟,也只能趁著夜色偷偷的做小艇躲避日軍海上封鎖逃跑。丟失了好大地區。戰略防禦線退了大半個地球,甚至退到了赤道以南。自己的阿拉斯加州也被日本佔領幾個島子。

兩個月,同樣是兩個,中國在淞滬抗戰相比,比這些大國表現不差的。...

淞滬會戰為什麼會失敗?

前線是頂住了,但日軍在浙江登陸了,國軍的環形防禦將被日軍從後方抄後路,非常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再堅持只有被包餃子,打無可打,必須撤退了。

為什麼淞滬會戰會失敗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這次淞滬會戰,中國雖然戰敗了,但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同時它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征服侵吞,也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常識歷史篇。

淞滬會戰為什麼會戰敗,75萬軍隊輸給了日本30萬?!

其實你可以參考一下淞滬會戰的百度百科,好好看看戰史對你會很有幫助。

我個人的觀點如下:

1,從戰略上看,國民政府打淞滬會戰是個“面子”問題,說實話,也是可憐的一個選擇。因為自“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以後,國內的民情已經不可能容忍政府進一步退讓。而以當時中國國力和中國的地理特徵,結合日本本身的部隊數量,最合適的戰略做法就是以中國巨大的戰略縱深拖垮日本。但是很可惜,蔣介石當時已經沒有別的選擇,“西安事變”後,國民政府再進一步退讓會被國民所棄,所以國軍唯一的選擇就是打。那麼打哪裡呢?蔣介石的考慮是,既然非要打,那就要選一個能夠製造國際影響力的戰場,這樣可以爭取更多的國際關注和援助,於是上海就成為了這次會戰的主戰場。

雖然國內也有人認為,由於當時在北方戰場,國軍的戰鬥不利,日軍的機械化部隊迅速佔領了華北地區,一旦退守,則武漢一線會被迅速北下的日軍攻陷,而東南方新登陸部隊此時在東南合力進攻,由於華中地區無險可守,一旦被南北分切,中國的軍政中心又無法迅速退守至四川,歷史上在中國,南方政權滅亡的路線基本是因為這套戰略。

但是很可惜,日軍當時的戰略思想根本沒這樣想過,應該說是沒辦法做到,因為日軍本身的軍力有限,不可能迅速離開北方剛剛佔領的遼闊區域,根據當時的日軍參謀本部石原莞爾所做的對華戰略:“做好穩固日滿和北支(華北),完成進行持久戰的準備的基礎工作”,反對擴大戰爭。即:挑動在西北的國共內戰,同時建設滿洲國,鞏固華北,堵住俄國人南下,再向南洋滲透,得到馬來亞的橡膠和文萊的石油,同時擠走英國人,爭取把手伸到“東印”(荷屬殖民地東印度群島,是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確保石油供應,這以後再和美國進行“最終戰爭”。儘管日本30年代早期的計劃中還有海陸軍聯合攻佔武漢的計劃,但在石原的這個計劃中,鑑於中國政府實力的已有所加強,日本已經放棄了一旦開戰就攻佔武漢的計劃,因為那是日本國力所不允許的。

所以當時日軍的想法是:攻下中國新建立的工業和軍事中心,然後全面封鎖中國沿海,就可以逼中國投降。可是也正是因為這個戰略,中國才幸運的活下來了,當時國軍所擔心的“北下一舉殲滅”的戰略如果被當時的日軍所選,則真的是萬事休矣。直到6年以後,日軍才用這套方案,但是時過境遷,這套戰略後來就不中用了。

《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的作者黃仁宇認為,“從現在公佈的蔣日記看來,淞滬地區作戰並無全盤計劃”。蔣介石雖然早有作戰計劃並決定出其不意地發動進攻,但是對於日本方面對中國軍隊進攻可能作出的反應,卻“一切未經考慮”,“所以蔣介石在上海地區集結兵力迎戰,可能出敵不意,而敵之對策亦出蔣之不意”。

2,從戰術領域看,此戰天時地利人和全不佔,是中方的“必敗之戰”。

天時

戰備期中國軍隊準備進攻上海的第一批部隊是第87、88師,原為國民政府的警衛部隊,是德國顧問訓練出的樣板師,全制式德國武器裝備,為國軍精銳。祕密開到上海附近後,張治中又建議抽調正規軍化裝為保安隊進駐上海。“八一三”淞滬會戰開始時,中國軍隊佔了絕對優勢,除2個精銳師外,還有2個裝備德國火炮的重炮團,即炮兵第10團(100毫米加農炮)和炮兵第8團(150毫米榴彈炮),加上坦克、空軍助戰,按理應具有壓倒性優勢。其時日軍在上海的部隊僅海軍陸戰隊3000多人,緊急從日本商團中動員退役軍人,合計也不過4000人(國民黨誇大為1萬人以上),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堅固工事頑強抵抗,致使中國軍隊一直無法完成重大突破。

這期間,有個軼事,當時張治中建議抽調正規軍時......

淞滬會戰是勝利還是失敗

失敗了。國民黨組織的三次會戰全部失敗。雖然簽了淞滬停戰協議,還是打了。

淞滬會戰國軍為什麼會戰敗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最終以中國國民黨軍隊戰敗撤退而告終,國軍戰敗原因分析如下:

1、戰略指導思想上

蔣介石和南京國民黨政府不能立足於獨立自主,把戰略戰役的最大希望寄託於西方列強的干預上,企圖藉助別人的力量"以戰求和",立足點即根本錯誤。

2、戰略戰術方針上

除了淞滬會戰初期中國軍隊主動實行攻勢作戰外,從整個戰爭全盤來看,中國軍隊一直處於被動防守地位,在戰役中的各主要作戰階段,亦多取守勢。在敵強我弱時消極防禦,單純與敵人拼消耗,打陣地戰,只能是死路一條。

3、戰役指揮上

淞滬會戰蔣介石和中國統帥部指揮上所犯的重大錯誤是對側背的戰略要地杭州灣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雖然蔣介石在會戰初期,曾經設想過日軍從金山衛登陸包抄中國軍隊戰線的背後可能,因此在沿岸建有簡單的防禦工事,以及留有部隊監視。但是後來由於會戰越打越激烈,因此將防守杭州灣的部隊陸續抽調,支援淞滬。

蔣介石與德國軍事顧問都認為,日軍也已經全力投入上海正面作戰,不會有兵力再投入登陸杭州灣。等到日軍真的登陸金山衛,蔣又驚惶失措,遲遲不願作出撤兵決定,直到4天后面臨全線崩潰、全軍覆沒的時候,蔣才下令在上海作戰的部隊,進行全面的撤退。撤退失機,倉皇下令最終造成兵潰如山倒的不光彩局面。

4、武器裝備上

武器裝備落後是淞滬會戰乃至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其他戰役中國軍隊戰敗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中第一階段想攻攻不上,第二階段想守守不住,第三階段想反擊反不了,想撤出撤不了,缺乏重型火炮、炸彈等等是重要原因。反觀日軍,武器裝備佔據絕對優勢。飛機、重炮、軍艦、坦克,從陸地到海上和天空,全方位立體作戰,中國軍隊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

5、戰術觀念和戰鬥素質上

中國軍隊普遍戰術觀念陳舊落後,戰鬥素質和軍事訓練差。不具備現代戰爭的常識,仍然抱著以往國內戰爭的老一套戰法同日軍作戰。軍官和士兵不知如何打敵機,打坦克,打要塞地堡也不善於隱蔽自己,不懂得如何疏散和偽裝,只是一味地強調勇敢、不怕死,精神萬能,徒恃血氣之勇。廣西參戰部隊從後方來到前線,看到日軍飛機過來扔炸彈硬是不肯隱蔽或臥倒,甚有直挺挺站立原地仰指飛機大罵者,很多人還沒正式走上戰場就先枉送了性命。

6、國防動員和軍隊指揮體制上

中國的國防動員體制、平戰轉化體制、軍事指揮體制相對於日本方面,差了很大一截。當時日本有17個常設師團,平時每個師團的兵力11000多人,戰時擴編成特設師團,人員擴充為24000至28000多人,即由現役的38萬人擴編為74萬人。除了預備役兵外,日本的兵役制還有後備役兵88萬人和補充兵役240多萬人,各種兵役人員合計有448萬多人。

當時的中國,只有203萬現役兵,預備兵役和後備兵役一無所有。因此,中日兩軍在接戰一回合之後,中國部隊後續的戰力會大幅減低,但是日軍卻得以在迅速整補之後,仍可以於第二回閤中保持相當的水準。

7、情報偵察上

中國軍隊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信息不靈,敵情不明,偵察和情報手段極端落後。國民黨的特工一貫重內不重外,把精力都放在整垮共產黨和所謂"搗亂分子"上面,戰事一起,倉促收集,當然找不到什麼東西。淞滬會戰爆發前後,由於內奸告密,日特猖獗,最高軍事機密多次被洩。

8、內部團結

派系鬥爭、任人惟親是國民黨軍隊中一貫存在的痼疾,淞滬會戰最後失敗也不能說與此完全無關。馮玉祥、張治中......

蔣介石在淞滬會戰中為什麼作戰失敗了

淞滬會戰國軍失敗的原因:

(1)戰略指導思想的錯誤

老蔣和南京正府不能立足於獨立自主,把戰略戰役的最大希望寄託於西方列強的干預上,企圖藉助別人的力量“以戰求和”,立足點即根本錯誤。

(2)戰術方針上的錯誤

淞滬會戰除了初期中國軍隊主動實行攻勢作戰外,從整個戰爭全盤來看,中國軍隊一直處於被動的防守地位,在戰役中的各主要作戰階段,也是多取守勢。在敵強我弱時消極防禦,單純與敵人拼消耗,打陣地戰,只能是死路一條。

(3)戰役指揮上的錯誤

淞滬會戰,老蔣和中國統帥部指揮上所犯的重大錯誤是對側背的戰略要地——杭州灣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雖然老蔣在會戰初期,也曾經設想過日軍從金山衛登陸,包抄中國軍隊戰線背後的可能,因此在沿岸建有簡單的防禦工事,以及留有部隊監視。但是後來由於會戰越打越激烈,因此將防守杭州灣的部隊陸續抽調,支援淞滬。老蔣與他的德國軍事顧問都認為,日軍也已經全力投入上海正面作戰,不會有兵力再投入登陸杭州灣。等到日軍真的登陸金山衛,老蔣又驚惶失措,遲遲不願作出撤兵決定,直到4天后面臨全線崩潰、全軍覆沒的時候,他才下令在上海作戰的部隊全面撤退。撤退失機,倉皇下令,最終造成兵潰如山倒的局面。

(4)武器裝備上存在較大差距

武器裝備落後是淞滬會戰乃至整個抗戰正面戰場其他戰役,中國軍隊戰敗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中第一階段想攻攻不上,第二階段想守守不住,第三階段想反擊反不了,想撤出撤不了,缺乏重型火炮、空中支援等,是重要的原因!反觀日軍,武器裝備佔據絕對優勢。飛機、重炮、軍艦、坦克,從陸地到海上和天空,全方位立體作戰,中國軍隊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

(5)戰術觀念和戰鬥素質上的差距

當時的中國軍隊普遍戰術觀念陳舊落後,戰鬥素質和軍事訓練差。不具備現代戰爭的常識,仍然抱著以往國內戰爭的老一套戰法同日軍作戰。軍官和士兵不知如何打敵機,打坦克,打要塞地堡。也不善於隱蔽自己,不懂得如何疏散和偽裝,只是一味的強調勇敢、不怕死,精神萬能,徒恃血氣之勇。廣西參戰部隊從後方來到前線,看到日軍飛機過來投彈硬是不肯隱蔽或臥倒,甚至有的戰士直挺挺的站立原地仰指敵機大罵,很多人還沒正式走上戰場就先枉送了性命。

(6)在國防動員和軍隊指揮體制上的差距

當時中國的國防動員體制、平戰轉化體制、軍事指揮體制相對於日本方面而言,差了一大截!當時日本有17個常設師團,平時每個師團的兵力11000多人,戰時擴編成特設師團,人員擴充為24000至28000多人,即由現役的38萬人擴編為74萬人。除了預備役兵外,日本的兵役制還有後備役兵88萬人和補充兵役240多萬人,各種兵役人員合計有448萬多人。而當時的中國,只有203萬現役兵,預備兵役和後備兵役一無所有。

日軍不僅兵力補充系統完備,後勤支援系統和機械化水平之高也是中國軍隊望塵莫及,日軍4次增援,平均時間不到10天,最遠的甚至調動的是駐紮在遙遠的西北雁門關的部隊,從停止進攻、轉進、千里登艦、再航行到上海戰區集結,平均不到10天。反觀中國軍隊,穿草鞋,徒步走,乘車還經常受到日機襲擊,徒增傷亡。楊森的第20軍9月1日奉令開赴淞滬戰場,從貴州出發全憑兩條腿,一直走到湖南辰溪方才乘船,從長沙坐火車運到前線已是10月8日,足足用了37天!

國民黨軍指揮序列雜亂,機構膨脹,疊床架屋,職責不明。戰區下轄集團軍、師、旅、團,後又增設軍,9月中旬以後又設置軍團。一些軍往往只轄1個師,軍長亦即師長。命令、指示及報告,層層遞轉,費時費力,於作戰有損無益。後期撤退指揮系統幾乎癱瘓,部隊如同無頭蒼蠅,混亂無序。

(7)情報偵察上的差距

當時國......

終於知道淞滬會戰為什麼失敗了

在上海挨日本的優勢艦炮轟擊,腦子被驢踢了。

淞滬會戰中國為什麼敗的這麼慘

士兵體力素質以及槍法都不如日軍

相關問題答案
淞滬會戰失敗原因?
淞滬會戰失利的原因?
美國越戰失敗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原因 ?
完美公司上市失敗原因?
洋務運動失敗原因?
太平天國的失敗原因?
百度雲上傳失敗原因?
蘋果手機刷機失敗原因?
蘋果刷機失敗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