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是哪個民族的?

General 更新 2024-06-14

黃梅戲是哪個民族的戲劇

漢族

“黃梅戲”是哪裡的

黃梅戲源於湖北省黃梅縣的採茶調,後與民間歌舞相結合。清道光年間,傳人安慶、懷寧、宿松、望江一帶,汲取了民間音樂、嶽西高腔、青陽腔及徽調的演唱藝術,得到了迅速發展,故

樂途遊民部落五週年 2007西藏聖地婚禮 航空旅行白皮書 黃金週出遊全攻略 又稱“懷腔”,成為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民間小戲。黃梅戲唱腔以抒情見長,韻味豐醇,優美動聽。唱腔分平詞和花腔兩大類:平詞是正本戲中的主要唱腔,常用於大段抒情與敘事;花腔大多是民間歌謠與小調。在表演藝術上,注重從生活中提煉程式,既能表現動作的內容,樸實平易,一看就懂,又能抒發人物細緻的思想感情。伴奏主要樂器是高胡,以其它民族樂器和鑼鼓配合,後又組成中西混合樂隊。著名演員有嚴鳳英、王少肪等。他們演出的《打豬草》、《夫妻觀燈》、《天仙配》等劇目,臉炙人口,在民間廣為流傳。

參考資料:www.lotour.com/....shtml

中國民族戲劇有哪些?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一般均表述依次為:京劇(有“國劇”之稱 )、越劇(有“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之稱)、黃梅戲、評劇、豫劇。採用如此表述的書籍出版物有數十種,覆蓋教育、旅遊、戲曲、電影、網絡、民俗、文化、電視、國學、藝術、漫畫等各領域。

亦有表述為“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者,採用如此表述的書籍出版物有數種,即:1997年出版的《文化娛樂通》(郭沫勤主編)、2003年出版的 《戲劇影視文藝學》(劉曄原著)等。

而2008年在北京市出版的《黃梅戲》(中國文聯出版社)(金芝,楊慶生著)則特意用了“並稱”一詞。

全國聲腔劇種

二黃、二人臺、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南京白局、高淳陽腔目連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巖雜戲、東北地方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餘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官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崑腔、隴劇、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採茶戲、泗州戲、絃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絃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崇陽提琴戲、通城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傳奇這種戲劇樣式一直延續至清代,故又被人習慣地稱作明清傳奇。明清傳奇在形式上承繼南戲體制,且更加完備。一個劇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為上、下兩部分;作家還特別注意結構的緊湊和科渾的穿插。傳奇的音樂也是採取曲牌聯套的形式,但比南戲有所發展,一折戲中不再限於一個宮調;曲牌的多少,也取決於劇情的需要;所有登場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傳奇包括眾多的地方聲腔。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是崑山腔和弋陽腔。崑山腔經過嘉靖時期的魏良輔(生卒年不詳)的改革,創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的“水磨調”,講究宇清、板正、腔純。將絃索、蕭管、鼓板三類樂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規模完整的樂隊伴奏。而一出《浣紗記》的演出,使崑山腔通過舞臺的光大流佈,成為全國性劇種。產生在江西的弋陽腔則主要流行於民間,由江湖戲班演出,每流傳到一地,即結合當地的語言和民間音樂,衍變為地方化的聲腔。弋陽腔不用管絃伴奏,僅以鑼鼓為節奏,一唱眾和,採用徒歌、幫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間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與崑山腔典雅、清細的風格,形成中國戲曲內部的兩種不同走向。明代戲曲經過長期的舞臺......

黃梅戲有哪些偉大和獨到之處

黃梅戲的再度繁榮的時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優秀成果相互交融的時代,是多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的時代,也是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迅速提高的時代。黃梅戲《紅樓夢》所走過的戲曲主題深化道路,在20世紀末的時代氛圍中得到更加廣闊的延伸。例如,《徽州女人》把一種等待昇華為一種信念和人格力量,劇中的女人曾因等待不得而失望乃至絕望過,終因信念不倒而在絕望中獲得洗禮和昇華。《風雨麗人行》把3個知識女性的人格昇華作為主要表現對象,謳歌了她們在反抗非人道的鬥爭中“從人道主義走向英雄主義”。黃梅戲電視劇《秋》在改編中,也把歷史對年輕一代的選擇和年輕人對歷史的選擇作為表達的重點。這些劇目的演出和播映,能動人音容,撼人心魄,撩人情腸,無不在作品主題的開掘過程中顯示出深厚的思想文化含量。

風格追求上更具多樣性

受到應接不暇的當代藝術風格的啟迪,踏著二度繁榮的藝術足跡,世紀之交黃梅戲的再度繁榮在風格追求方面顯現出強烈的多樣化意識。例如:《鞦韆架》的舞臺上薈萃了多種藝術形態,意在嘗試黃梅音樂劇的風格,把古裝題材表現成為一個現代童話,比較適合青年觀眾的口味;《風雨麗人行》把視角聚焦在幾位知識女性的情感深處,用較多的篇幅進行詩意盎然的情感描述,使黃梅戲舞臺上展示出一種儒雅風範,贏得了知識界的觀眾;《徽州女人》把形體語言作為重要舞臺手段,實驗一種風格化的表現方式,令許多觀眾耳目一新;《木瓜上市》和《柳暗花明》不同程度地對傳統寫意風格做了現代詮釋,從而更接近時下觀眾的審美情趣;《斛擂》和《乾隆辨畫》完全是一派風雲際會、豪情沖天的舞臺景象,為原本輕柔的黃梅戲輸入了陽剛之氣。經由這些劇作的努力追求,黃梅戲的藝術風格真正呈現為多姿多彩的景觀。

近年來,優秀的黃梅戲劇目被搬上熒屏和銀幕,已經不再是對舞臺景象的簡單複製。黃梅戲劇目得以用“音樂電視劇”和“電影故事片”的身份走向觀眾。而且,黃梅戲電影和電視劇在影視美學追求上努力突出畫面的多義性,儘量強化唱腔的唱歌性和表演的平實性,當這些追求受到充分關注,並在一定程度上反過來滲入舞臺時,使得黃梅藝苑更是“萬紫千紅總是春”。 從藝術角度對黃梅戲的再度繁榮做出歸納和梳理之後,需要立即提出黃梅戲如何持續發展的問題。黃梅戲今後的發展任務將會更重,也更加艱鉅。回顧黃梅戲幾度繁榮的歷程,有一條基本經驗值得我們牢記,那就是充分發揮可塑性較大的藝術個性,充分展示輕靈飄逸的藝術魅力,堅持不懈地走藝術變革之路,堅持不懈地追求藝術創新的目標。回首50年代,《天仙配》和《女駙馬》中的那些膾炙人口的唱段,就是在當時的傳統唱腔基礎上,經過增加曲調種類和重新組合各種曲調,並且引進西洋樂器及其配器手法後形成的,就是藝術變革的成果。到了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紅樓夢》和《無事生非》的藝術變革主要表現在,用輕靈見長的黃梅戲來接納曹雪芹和莎士比亞的博大精深,深化了劇種的思想內涵,拓展了劇種的承載容量。再看近年來的黃梅戲,《徽州女人》的高雅風度,《鞦韆架》的童話色彩,《風雨麗人行》的詩化結構,《柳暗花明》和《木瓜上市》的質樸趣味,《斛擂》和《乾隆辨畫》的陽剛氣概,無不顯示出黃梅戲的藝術變革精神。因此,我們要認真總結半個世紀以來黃梅戲幾度繁榮的經驗,積極提倡黃梅戲的藝術變革和創新。黃梅戲的可塑性較強,具備了騰挪轉換的劇種優勢,但要把這種客觀優勢轉化為主觀追求,還需要黃梅戲藝術家們更加敏銳和更加靈活,不斷強化劇種裡適應時代變化的藝術因素,保持與社會審美趨向的同步。

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進行藝術創新,不僅要改造藝術形式,也要在藝術內容上體現時代精神......

民族歌有什麼

【未知年份】

虹彩妹妹[佚名]

曼麗[佚名]

在那銀色的月光下[劉秉義]

半個月亮爬上來[王洛賓]

北京有個金太陽[佚名]

翻身農奴把歌唱[才旦卓瑪]

敬愛/祝福毛主席萬壽無疆[佚名]

東方紅[合唱]

搖籃曲[徐桂珠]

阿拉木汗[佚名]

數九寒天下大雪[郭蘭英]

小白菜[於文華]古代明朝歌曲

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佚名]

北京有個金太陽[才旦卓瑪]

頌歌獻給毛主席[賈世駿]

走西口[山西民歌]

一二三四歌[閻維文]

夫妻雙雙把家還[佚名]

踏雪尋梅[鄧麗君]

說唱臉譜[謝津]

萬歲毛主席[佚名]

疼愛媽媽[耿為華]

擁軍秧歌[佚名]

青稞美酒獻給毛主席[胡曉晴,才旦卓瑪]

【1722年】

大阪城的姑娘[佚名]

【1933年】

賣報歌[楊碧君]

【1935年】

十里洋場[李香蘭]

【1937年】

游擊隊歌[合唱]

【1938年】

大阪城的姑娘[佚名]

【1939年】

青春舞曲[黃飛然和朱逢博]

掀起你的蓋頭來[王洛賓]

黃河邊上兩個老鄉對唱[洗海星]又叫《黃河對口曲》

在那遙遠的地方[王洛賓]

【1940年】

康定情歌[喻宜萱]

【1941年】

送別[李叔同]

【1942年】

軍民大生產[佚名]

歌唱二小放牛郎[佚名]

茉莉花[何仿]

【1943年】

團結就是力量[合唱]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佚名]

南泥灣[郭蘭英]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的秧歌隊

【1947年】

阿里山的姑娘[顧媚]

小河淌水[佚名]別名《月亮出來亮汪汪》

【1949年】

義勇軍進行曲[國歌]

金瓶似的小山[李雙江,閻維文]又名 毛主席永遠和我們我們在一起

【1950年】

採紅菱[劉韻.江宏]

扎紅頭繩[郭蘭英]

毛主席來到咱農莊[佚名]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劉貴仁]

五哥放羊[鞠秀芳]

花兒與少年[佚名]

【1951年】

歌唱祖國[李雙江]

瀏陽河[李谷一]

新疆好[陶思夢]

【1952年】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吳雁澤]

敖包相會[王樹理]

【1953年】

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混合合唱]

沂蒙山小調[1980年彭麗媛演唱]

【1955年】

龍船調[宋祖英]

讓我們蕩起雙槳[少兒合唱]

【1956年】

我的祖國[郭蘭英]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牟青]

新貨郎[郭頌]

祝酒歌[李光羲]

【1957年】

九九豔陽天[禹兵.潘文林.呼延生.孫佩華]

婚誓[張振富.耿蓮鳳]

小燕子[王丹鳳]

【1958年】

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劉暢]

編花籃[河南民歌]

毛主席來到咱農莊[佚名]

紅軍橋[佚名]

【1959年】

逛新城[張新民.白興吾]

蝴蝶泉邊[李世榮.趙履珠]

洪湖水浪打浪[王玉珍]

人說山西好風光[郭蘭英]

草原之夜[孟貴彬]

瑪依拉[朱逢博]

看天下勞苦人民被解放[王玉珍]

【1960年】

讚歌[胡鬆華]

請茶歌[朱逢博]

世上哪有樹纏藤[傅錦華.吳影]

打靶歸來[賈世駿]

珊瑚頌[趙雲卿]

繡紅旗[任桂珍]

毛主席派人來[李淑君.謝憶生]

【1961年】

誰不說俺家鄉好[王音旋]

我愛祖國的藍天[秦萬檀]

繡紅旗[任桂珍]

【1962年】

十送紅軍[宋祖英]

烏蘇裡船歌[郭頌]

馬兒啊你慢些走[馬玉濤]

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李之金]

【1963年】

懷念戰友[李世榮]

唱支山歌給黨聽[胡鬆華]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於淑榮.吳穎]

【1964年】

洗衣歌[佚名]

情深誼長[鄧玉華]

馬鈴兒響來玉鳥兒唱[杜麗華.胡鬆華]

北京的金山上[才旦卓瑪]

英雄讚歌[張映哲]

我為祖國獻石油[劉秉義]

萬泉河水清又清[佚名]又名 軍民團結一家親

阿佤人民唱新歌[佚名]

紅梅贊[萬馥香......

中國民族的傳統有哪些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目錄   概述   文化特徵   歷史沿革   文化傳承   國際影響   傳統文化縱覽1、簡介   2、諸子百家   3、琴棋書畫   4、傳統文學   5、傳統節日   6、中華詩詞   7、中國戲劇   8、中國建築   9、漢字漢語   10、傳統中醫   11、宗教哲學   12、民間工藝   13、中華武術   14、地域文化   15、民風民俗   16、衣冠服飾   17、四大雅戲   18、動物植物   19、古玩器物   20、飲食廚藝   21、傳說神話   22、神妖鬼怪   23、傳統音樂   24、中國對聯   概述   文化特徵   歷史沿革   文化傳承   國際影響   傳統文化縱覽 1、簡介   2、諸子百家   3、琴棋書畫   4、傳統文學   5、傳統節日   6、中華詩詞   7、中國戲劇   8、中國建築   9、漢字漢語   10、傳統中醫   11、宗教哲學   12、民間工藝   13、中華武術   14、地域文化   15、民風民俗   16、衣冠服飾   17、四大雅戲   18、動物植物   19、古玩器物   20、飲食廚藝   21、傳說神話   22、神妖鬼怪   23、傳統音樂   24、中國對聯   展開 編輯本段概述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幷蓄,和而不同。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曾李的洋務運動、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從動刀動槍、師夷制夷、公車上書、毀除科舉,再到武裝起義,直至滿清王朝的覆滅,其間既有暴風驟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風細雨般的變革,但最後都殊途同歸——目的只有一個:維繫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並推動我們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這不能不歸功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這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對比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早已不復存在。然而,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北京大學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嘆到,現在人的行為連道德底線都沒有了。   編輯本段文化特徵   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佔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可以說,儒學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創始人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思想裡,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禮”。所謂的“......

越劇是哪個少數民族的節日

越劇----中國第二大劇種 ,有第二國劇之稱 ,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黃梅戲的代表作簡介

《天仙配》為安慶黃梅戲戲曲傳統經典劇目。內容講的是董永賣身葬父,玉帝的第七女(七仙女)深為同情,私自下凡,在槐樹下與董結為夫婦。一百日後,玉帝派托塔天王和四大金剛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樹下忍痛分別。董永行孝故事在魏晉時已見於曹植《靈芝篇》和幹寶《搜神記》。戲曲或名《織錦記》、《百日緣》、《槐蔭樹》。黃梅戲整理本較有影響。有同名電影和電視劇。

《槐蔭記》在天上,在雲海深處,玉帝的小女兒,美麗聰明的七仙女在天宮孤單地過著淒涼寂寞的歲月。一天,大姐帶領六位妹妹同往凌虛臺遊玩。她們撥開雲霧,看到了人間男婚女嫁、勤勞耕作的生活,都十分羨慕這片溫暖美好的景象。這時,七仙女看到人間一位青年董永,為了埋葬父親被迫將自身賣給地主為奴,正手提包袱,出了破窯,離家前去上工。七仙女看到董永這般忠厚老實,不覺起了同情愛慕之心,準備私下凡塵與他結成夫婦。大姐早已明白了妹妹七仙女的心事,但大姐又想到天宮戒律森嚴,哪能私自下凡,因此心裡遲遲不決。七仙女一再請大姐大力成全,大姐才答應了她。並送給七仙女難香一支,告訴她如果遇到急難,只要焚起難香,姐姐們自然會下凡來救助。七仙女欣喜地來到人間,先召來土地神,要他協助玉成婚事,自己俯在槐蔭樹下等候董永。不久,董永路過這裡,七仙女上前阻攔去路,並向董永假裝說自己如何投親不遇,淪落異鄉,願與他結成夫婦。土地神也在一旁幫忙說合,表示自己願意主婚。董永雖然深愛七仙女熱情、善良,但又想到自己如今賣身為奴,一貧如洗,怕連累她終生受苦,不願答應婚事,便藉口沒有說媒之人,不能成婚。七仙女暗中施法,使那棵槐蔭樹開口講話,做了他們的媒人。這樣他們結成了美滿姻緣。七仙女同董永成親後,一同來到傅員外家上工。這個傅員外,是個刻薄吝嗇的地主,他怕七仙女白吃了他家的飯,堅決不肯收留。七仙女便說自己能洗衣服,會紡紗織布。傅員外又故意刁難,要她在一夜之內織成十匹錦絹,並說如果織成十匹錦絹,就將董永的三年長工改為百日,如若織不成,就要將三年長工改為六年。七仙女來到機房,發現傅員外送來一捆亂絲,知道員外有意與她為難,就焚起難香請姐姐們幫忙。她那天上的六位姐姐得信來到人間,見織機上梭子已經損壞,便又向織女借來天梭,幫助七仙女一夜工夫織成十匹錦絹。傅員外到天明來收了錦絹,因有約在先,只得將董永的三年長工改為百日。百日長工期滿,董永夫婦滿心歡喜,返回家園。路過槐蔭樹下,董永發覺七仙女已經懷孕,非常高興,趕緊去前村討水給她解渴。這時,忽然起了一陣狂風,天昏地暗,高空出現天將,傳下玉帝旨意,限七仙女在午時三刻返回天宮,不然便要將董永碎屍萬段。七仙女聽到這個消息,心如刀割。七仙女為了董永不受傷害,在槐蔭樹上留下“來年春暖花開日,槐蔭樹下把子交,不怕天規重重活拆散,天上人間心一條”的誓言,帶著無限悲憤的心情,返回天宮.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木蘭是少數民族

木蘭是少數民族

無確切記載!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蹟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花木蘭事蹟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1]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誌》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徵。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但有木蘭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另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

歷史背景

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樸。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蹟和形象被搬上舞臺,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歷史爭論

花木蘭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她的故鄉到底在哪裡?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

徐鵬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華活頁文選》中的文章《木蘭詩》裡指出:“關於木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勳,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該碑現存木蘭祠大殿前。睢陽府尹樑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

安徽民族音樂除了黃梅戲還有什麼?什麼曲風的?

安徽音樂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徵,也有地方特色。安徽民間音樂植根於人民,表現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質樸天然。

安徽民間音樂有聲樂和器樂兩大門類,其中民歌是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徽民歌的形成與發展,與安徽特有的地理環境有直接關係。不同地區的生產生活方式、語言風格、風俗習慣差異明顯,直接影響了各地人民的性格及表達感情的方式,從而形成不同特點的民歌:江南色彩區風格抒情優美,歡快活潑,以悠揚流暢見長;皖西色彩區風格高亢嘹亮,如《慢趕牛》、《掙頸紅》等;淮北色彩區,風格樸實粗獷,如花鼓燈燈歌等;江淮色彩區混合色彩風格,如鳳陽花鼓、巢湖民歌、舒城山歌等;皖東色彩區風格風趣幽默,如《小貓調》、《雜不龍冬耍》等。安徽民歌按音樂體裁區分有號子、山歌、小調。號子演唱的內容多是民謠、民諺或寄物託情即興演唱身邊的人和事,其結構短小,上下句對仗,常用襯詞補充唱詞結構,抒發情感。山歌分山區山歌和平原山歌兩種,嘹亮高亢,多在山嶺、田野演唱,主要流行於皖東、皖西、大別山山區、沿江、皖南等地區,淮北地區較少。小調的曲調平穩流暢,結構方整,長於敘事,包容性和可塑性都很強,同一小調可以用其演唱喜怒哀樂多種情緒的歌詞。較為著名的小調有《鳳陽歌》、《王三姐趕集》、《摘石榴》、《八月桂花遍地開》、《十把小扇》、《門歌》、《小妹子送飯下田衝》等。

安徽民間器樂曲自古代至民國時期缺少記載。建國後,文藝工作者深入民間,挖掘傳統,整理民間音樂資料,《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安徽卷中彙集安徽民間器樂曲347首。民間器樂曲的主要種類有:合奏音樂中的鼓吹樂、吹打樂、鑼鼓樂,獨奏音樂中的吹管樂和拉絃樂,多在過年過節、迎神廟會、男婚女嫁及舉喪祭祀時演奏。蚌埠地區鼓吹樂的嗩吶演奏和花鼓燈鑼鼓最有特色,花鼓燈鑼鼓也是花鼓燈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為花鼓燈的歌和舞伴奏,又能獨立演奏,節奏靈活,清亮明快,情緒熱烈,律動性強,極富表現力。

安徽宗教音樂主要有九華山佛教音樂和齊雲山道教音樂兩大種類。安徽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都是源於民間音樂,均“以文載樂”,傳習方式為“師徒相承,口傳心授”,無文字記載。

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有:

黃梅戲 原名黃梅調、採茶戲。流行於安慶、池州、徽州一帶,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戲之一,它以安慶地方語言為歌唱基礎,抒情見長,優美動聽,如行雲流水,富於韻味。黃梅戲劇目有大戲36本,小戲72出。唱腔100多種。伴奏樂器主要是高胡及民族樂器和鑼鼓。黃梅戲以安慶為中心迅速發展,合肥及安慶市均有黃梅戲劇團和學校,農村有業餘劇團。著名演員有嚴鳳英、王少舫、馬蘭、韓再芬等。

鳳陽花鼓 又稱雙條鼓、花鼓小鑼,流行於滁州市的鳳陽和蚌埠市的懷遠一帶。其表現形式一種叫"唱門頭",一種叫"坐唱"。後又有了新的發展,由原來的兩人對唱,發展成對唱對舞、領唱領舞、群唱群舞等,並致力於歌、舞、劇三結合的發展方向。

花鼓燈舞蹈 是流行於安徽淮河一帶的一種民間歌舞,尤以舞蹈見長,主要以鑼鼓打擊樂伴奏,舞姿灑脫、豪放、熱情、優美、舞蹈語彙豐富,表現力強,群舞時氣氛尤為熱烈,是中國漢民族舞蹈藝術的主要代表之一。

徽劇 古稱徽調、二黃調、源於黃山市的徽州,後吸取漢劇、崑腔之長,發展成為京劇。徽劇的著名演員程長庚是京劇的鼻祖。徽劇聲腔分亂彈、高腔、崑曲三大類。鑼鼓曲牌較多,能表現複雜的戲劇場面。其表演特點是重排場,講對稱,要求演員服飾亮麗,開打激烈,強調平臺和高臺武功,還注重集體表演,通過群歌齊武,製造熱烈的舞臺氣氛......

相關問題答案
黃梅戲是哪個民族的?
藏戲是哪個民族的?
五月節是哪個民族的?
晒佛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篝火節是哪個民族的?
弦子舞曲是哪個民族的?
突厥是哪個民族的祖先?
舞龍是哪個民族的?
三月街是哪個民族的?
吃手扒肉是哪個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