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是什麼少數民族?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趙匡胤什麼民族

趙匡胤不是漢族人,而是五胡之中的一個少數民族

但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

下面這個,是某位試圖證明趙匡胤是漢族人,我沒有查史料,不知道是否準確,就算

他給出的資料都是真的,但是在給出的資料中,沒有提到趙匡胤的高祖母,曾祖母,

祖母是漢族或者是沙陀族人。你也可以說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趙匡胤祖宗幾代在河北藩鎮任官,藩鎮首領部分是沙陀族人。趙匡胤的高祖父趙

眺(涿州人,唐朝永清、文安太令)正宗的河北漢族人,科舉考上來的。趙的曾祖父

是趙挺(在藩鎮任官),趙的祖父是趙敬(營薊涿三州刺史),趙的父親是趙弘殷(留典

禁軍),趙匡胤的媽媽是漢族人杜氏。 //

不過,我已經找到足夠的證據

明朝是回回族建立的

唐朝滅亡後開始了鮮卑、匈奴、羯、氐、羌五胡鬧中華的五代十國時期,這些非漢胡人紛紛建朝立國征服和統治漢民族,最後被後周大將趙匡贏所篡權奪位建立了趙家北宋王朝。然而據說趙家也不是漢族人,而是五胡之中的一個少數民族。

//如果不是漢族,那宋朝就和元朝,清朝一個性質了。//

真正意義上的只有漢朝是漢族人做皇帝,唐朝的李家有鮮卑血統,明朝的是回回族

摘自百度網友,謝謝。

趙匡胤究竟是哪個民族的?

其後代趙孟堅,孟俯兄弟是漢人,匡胤亦當是漢族。

請問趙匡胤是古代哪個民族的?

趙匡胤不是漢族人,而是五胡之中的一個少數民族

但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

下面這個,是某位試圖證明趙匡胤是漢族人,我沒有查史料,不知道是否準確,就算

他給出的資料都是真的,但是在給出的資料中,沒有提到趙匡胤的高祖母,曾祖母,

祖母是漢族或者是沙陀族人。你也可以說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趙匡胤祖宗幾代在河北藩鎮任官,藩鎮首領部分是沙陀族人。趙匡胤的高祖父趙

眺(涿州人,唐朝永清、文安太令)正宗的河北漢族人,科舉考上來的。趙的曾祖父

是趙挺(在藩鎮任官),趙的祖父是趙敬(營薊涿三州刺史),趙的父親是趙弘殷(留典

禁軍),趙匡胤的媽媽是漢族人杜氏。 //

不過,我已經找到足夠的證據

明朝是回回族建立的

唐朝滅亡後開始了鮮卑、匈奴、羯、氐、羌五胡鬧中華的五代十國時期,這些非漢胡人紛紛建朝立國征服和統治漢民族,最後被後周大將趙匡贏所篡權奪位建立了趙家北宋王朝。然而據說趙家也不是漢族人,而是五胡之中的一個少數民族。

//如果不是漢族,那宋朝就和元朝,清朝一個性質了。//真正意義上的只有漢朝是漢族人做皇帝,唐朝的李家有鮮卑血統,明朝的是回回族

參考資料:post.baidu.com/f?kz=83788189

趙匡胤是什麼族的人?

漢族。中國歷史上,統一全國的民族就蒙古族的元和滿族的清。

為什麼曹操會落千古罵名,而楊堅、李淵、劉裕、趙匡胤等等卻能名垂青史呢?

在北宋以前,中國人對曹操的評價是正面的,北宋以後,評價是負面的,西晉時,曹操是完全正面形象,到東晉時,情況發生了改變。由於晉政府的無能,長江以北地區被蠻族佔據,這樣就引出了一個問題: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中原為中心的,佔領中原的就是合法政府,但東晉就不了的。於是晉帝命裴松之給三國志作注,這是對曹操的第一次黑化,注中將曹操官渡之戰的兵力比由數千對十萬改為十萬對十萬,如此一來,曹操兵力無弱勢,而且挾天子以鄰諸侯,有一定的政治優勢,豈不就成了必勝的一仗。而世說新語、搜神記等則對曹操全是貶意之文。

五胡南北朝這一時期,對曹操的黑化不斷加深,出現了許多對曹操很不利的傳說,《漢晉春秋》一書中根本不承認魏國,而直承認蜀國。這一情況持續到了隋唐時代。

唐代由於國力強盛,不存在中原地區旁落的擔憂,因此曹操的評價得到一定回升,李世民就曾親自祭奠曹操,而唐代的詩文中一律將三國時代稱為魏晉而不是漢晉。

到宋代時,情況又發生了轉變,包括北京在內的華北部分地區從未被收復,於是北宋政府編資質通鑑,將諸葛亮神化,將曹操黑化,比如收錄諸葛亮七擒七縱,曹操好搶少婦等內容。到南宋時,這種情況加劇,中國的核心地區再一次被蠻族佔領,於是無論從民間還是官方開始了長達百年的黑化曹操風潮,史書中將三國時期稱為漢晉而不是魏晉,而直到宋以前,所有的中國正史都是稱魏晉的。

到了明代,雖然國家強盛,但曹操奸臣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再難更改,而三國演義的誕生則徹底將曹操打入奸臣的行列。直到現在,中國絕大多數不研究歷史的人,都認為曹操是個奸險的小白臉

有誰能簡介趙匡胤的一生! 略詳細一點

趙匡胤生平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中國宋朝第一任皇帝(960—976年在位)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上,宋朝是向封建社會後期邁進的轉折時期,表現在中央集權加強,皇權加強,世俗地主取代門閥士族成為統治階層的中堅,社會風氣趨向保守等。而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個人作用也促進了這些變化的發生。

趙匡胤出身於武將世家,於公元927年出生於洛陽夾馬營中,從小也喜愛習武。在崇尚武力的五代亂世,他的背景和特長對於他攀上權力巔峰幫助很大。22歲那年,據說受到一名高僧的指點,他投奔到郭威的軍中,並受到郭威養子柴榮的賞識。951年,郭威廢掉後漢皇帝,建立後周,三年後,柴榮繼位為後周世宗。柴榮繼位後即發動了關鍵的高平之戰,趙匡胤以宿衛的身份救護柴榮,立下大功。此後,趙匡胤又在攻南唐等戰役中立功,官拜殿前都指揮使,成為柴榮的心腹大將。959年,趙匡胤在柴榮臨終前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實際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趙匡胤奉命領兵抵禦遼國的入侵,當隊伍行進到陳橋驛時,趙匡胤據說是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譁變的士兵擁立為皇帝,史稱“陳橋兵變”,由此開始了趙宋320年的統治。同年,趙匡胤迅速將打著為後周復仇旗號的節度使李筠和李重進的起兵鎮壓了下去,坐穩了江山。

坐上皇帝寶座之後,趙匡胤面對兩個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結束在唐末以來形成的分裂局面,統一全國和消除武將暴動政變的隱患,維持政治的穩定。在他16年的統治期間,解決這兩個問題始終是他全部政策的核心。

趙匡胤根據對客觀形勢的分析,採納了趙普的按“先南後北”順序來統一全國的建議。963年,以“借道伐虢”的計策,一舉滅亡了荊南和湖南兩個割據政權,964年派大將王全斌等分水陸兩路西進,僅用66天便滅掉富庶的後蜀,971年滅南漢,975年派大將曹彬等,用浮橋渡江攻滅了南唐。至趙匡胤去世之時,僅剩下南方的吳越和北方的北漢在苟延殘喘,全國(傳統的漢人地區)統一實際已成定局。

961年,趙匡胤以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手段和平地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將的兵權。但這僅是軍事改革的開始。趙匡胤將軍權分成三個部分,禁軍將領只有統兵權,而軍隊調動權則由樞密院掌握,後勤供應由“三司”負責,而皇帝則居中調度,成為唯一一個掌握全部軍權的人。通過軍事改革消除了軍事政變的隱患,趙匡胤有幸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通過軍事政變奪權的開國之君。

同時,為防止地方軍事割據,趙匡胤將天下重兵、精兵集中到首都附近佈防,而只給地方留下弱兵。並逐步將各地的地方長官由武將換成文官,同時派通判到各州制約知州,所有政令必須由通判和知州共同簽署才能生效。

收軍權的同時,趙匡胤派轉運使到各州官吏財政,地方的財政收入除必要的經費支出外,全部由轉運使收歸中央。這樣,又收回了財權。

在政權方面,趙匡胤採用了“四權分立”,中書省和樞密院分掌文武權柄,三司掌財政,御史臺和諫院掌監察和輿論,分別直接對皇帝負責,削弱了宰相(同平章事、中書省首長)的權力和禮儀待遇。並縮短官員任期,實行職位和職權分離等,以防止官員在某一職位上培植個人勢力。

趙匡胤生長於五代亂世,深知武將專權的禍害,這可能是促成他“右文抑武”政策的根源。他除了廣泛任用文人為官以取代武將外,還立下了包括“不殺大臣及上書言事者”在內的誓碑。對歷史的影響更為深遠的是他對於科舉制的改革。他禁止了唐五代以來盛行的“公薦”、“公卷”等考前推薦制度,使試卷成了評定錄取的唯一標準,大大增加了考試的公正性,使沒有任何背景的窮人也有機會中式。他還確立複試、殿試製度,同樣有利於選拔出真正的人才。宋代文......

趙匡胤對歷史的貢獻

太祖趙匡胤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軍人出身的封建帝王,在五代十國時期群雄割據的局面下,他審時度勢,斷然兵變,登極稱帝,開創了大宋王朝,把中國帶入了逐步統一的穩定局面。趙匡胤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不僅醫治了國家數十年的戰爭創傷,也為宋王朝三百多年的帝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柴榮和趙匡胤是什麼關係?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自從朱溫弒君之後,天下分崩離析,陷入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短短五十三年中,權力的更替在走馬燈般地進行著, 這個時代,是武人角逐的時代。朱溫代唐之後,表面上的中央亦不復存在,各方勢力沒有了任何顧忌,為所欲為, 在幾十年的戰亂,陰謀,流血,廝殺中,歷來至高無上,神聖不容侵犯的皇權,變成了只要有兵權,有實力,人人可以搶奪的東西。

在這個激盪著亂世風雲的年代裡,升起了一對奪目的雙子星座,兩個在亂世中並肩開拓天下的年輕人,一先一後照亮了史冊!

柴榮,字君貴,(公元921-959年),為後漢樞密使郭威義子,身世卑微,自幼追隨郭威左右,十五歲即上戰場,身經百戰。

趙匡胤,後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2月26日)生於洛陽一軍人家庭, 21歲時為了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離家遠遊。

公元950年,23歲的趙匡胤結識了29歲的柴榮,遂北投鄴都郭威的部隊,在一系列的戰鬥中,兩人建立起了兄弟般的情誼。

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其全家(包括兩個兒子)全數被殺,立柴榮為太子。

公元954年,郭威病死,柴榮即位,時年33歲。改年號顯德,史稱周世宗。即位當年,北方的割據勢力---北漢馬上聯合契丹前來進犯,柴榮力排眾議,自任主帥親征,大捷。戰後,他對戰爭中所暴露出來的軍隊中的種種問題毫不姑息,命令趙匡胤對軍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編,使軍隊戰鬥力大大加強。同時,趙在軍隊中的威望也急速上升。

公元955年-公元959年,後周進行了大規模的對外作戰,先後征討了西蜀,南唐,北漢和契丹。幾乎每次征戰周世宗無不親力親為,戰鬥在第一線。而趙匡胤則在一次次的戰鬥中不斷地建立起自己的功勳和勢力,成為後周的著名將領。

公元959年,柴榮第5次親征,麾師直指北方的強敵契丹。趙匡胤領兵隨行。開戰後,僅僅42日便佔領了燕南各州。然而,在攻取幽州時,柴榮猝然重病,周軍被迫還師。

公元959年6月29日,即顯德六年,日落時分,柴榮病逝於後周大梁萬歲殿,年僅38歲。臨死立7歲的長子柴宗訓為太子,委國事於範質,王傅兩丞相,委軍權於義弟趙匡胤。

公元960年,顯德七年元旦,失去英主的軍隊急需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軍士在陳橋驛站發生了譁變,把黃袍加到了趙匡胤的身上。趙匡胤率軍隊回朝,迫使幼帝柴宗訓讓位,遂稱帝,改元乾德。其時,趙匡胤也是33歲。其後,趙貶周廢帝於房州。

公元976年,開寶九年,趙匡胤猝死,只留下了”燭光斧影”的傳說。

關於”誓碑”的史實

一個7歲的孩子,僅僅憑著血統的關係,而沒有任何實力派的支持(特別是沒有軍方的擁護),如何能在這個動盪的年代裡坐穩帝位? 毫無疑問,趙匡胤是繼柴榮駕崩後唯一在當時有能力統一天下的人。他的即位, 不僅是當時軍隊擁立的結果,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但是,問題就出在:他和柴榮之間有著(或是有過)兄弟般的感情。從昔日並肩作戰的兄弟的遺孤手中奪過天下大權,於情於理他都說不過去。“奪天下於孤兒寡母之手”,歷史將給他一個什麼樣的惡名!而且,居然還是奪自於他兄弟的遺孤之手!

大宋的開國皇帝陷入了無法擺脫的內疚與負罪中。他最後終於想出了一個方法,來贖回他的罪過。於是,就有了”誓碑”的傳說。

趙匡胤立下了祖訓:凡是大宋的歷代皇帝,在祭祀時必須要在誓碑前下跪,並默誦碑上的誓言,世世代代,不得違抗。 但是幾百年以後,在金兵攻破開封府後,誓碑上的內容才為世間所知。誓碑上只有幾行字:

“不準殺士大夫上書言事者;

“凡......

趙匡胤是一個怎樣的人?

趙匡胤生平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中國宋朝第一任皇帝(960—976年在位)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上,宋朝是向封建社會後期邁進的轉折時期,表現在中央集權加強,皇權加強,世俗地主取代門閥士族成為統治階層的中堅,社會風氣趨向保守等。而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個人作用也促進了這些變化的發生。 趙匡胤出身於武將世家,於公元927年出生於洛陽夾馬營中,從小也喜愛習武。在崇尚武力的五代亂世,他的背景和特長對於他攀上權力巔峰幫助很大。22歲那年,據說受到一名高僧的指點,他投奔到郭威的軍中,並受到郭威養子柴榮的賞識。951年,郭威廢掉後漢皇帝,建立後周,三年後,柴榮繼位為後周世宗。柴榮繼位後即發動了關鍵的高平之戰,趙匡胤以宿衛的身份救護柴榮,立下大功。此後,趙匡胤又在攻南唐等戰役中立功,官拜殿前都指揮使,成為柴榮的心腹大將。959年,趙匡胤在柴榮臨終前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實際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趙匡胤奉命領兵抵禦遼國的入侵,當隊伍行進到陳橋驛時,趙匡胤據說是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譁變的士兵擁立為皇帝,史稱“陳橋兵變”,由此開始了趙宋320年的統治。同年,趙匡胤迅速將打著為後周復仇旗號的節度使李筠和李重進的起兵鎮壓了下去,坐穩了江山。 坐上皇帝寶座之後,趙匡胤面對兩個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結束在唐末以來形成的分裂局面,統一全國和消除武將暴動政變的隱患,維持政治的穩定。在他16年的統治期間,解決這兩個問題始終是他全部政策的核心。 趙匡胤根據對客觀形勢的分析,採納了趙普的按“先南後北”順序來統一全國的建議。963年,以“借道伐虢”的計策,一舉滅亡了荊南和湖南兩個割據政權,964年派大將王全斌等分水陸兩路西進,僅用66天便滅掉富庶的後蜀,971年滅南漢,975年派大將曹彬等,用浮橋渡江攻滅了南唐。至趙匡胤去世之時,僅剩下南方的吳越和北方的北漢在苟延殘喘,全國(傳統的漢人地區)統一實際已成定局。 961年,趙匡胤以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手段和平地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將的兵權。但這僅是軍事改革的開始。趙匡胤將軍權分成三個部分,禁軍將領只有統兵權,而軍隊調動權則由樞密院掌握,後勤供應由“三司”負責,而皇帝則居中調度,成為唯一一個掌握全部軍權的人。通過軍事改革消除了軍事政變的隱患,趙匡胤有幸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通過軍事政變奪權的開國之君。 同時,為防止地方軍事割據,趙匡胤將天下重兵、精兵集中到首都附近佈防,而只給地方留下弱兵。並逐步將各地的地方長官由武將換成文官,同時派通判到各州制約知州,所有政令必須由通判和知州共同簽署才能生效。 收軍權的同時,趙匡胤派轉運使到各州官吏財政,地方的財政收入除必要的經費支出外,全部由轉運使收歸中央。這樣,又收回了財權。 在政權方面,趙匡胤採用了“四權分立”,中書省和樞密院分掌文武權柄,三司掌財政,御史臺和諫院掌監察和輿論,分別直接對皇帝負責,削弱了宰相(同平章事、中書省首長)的權力和禮儀待遇。並縮短官員任期,實行職位和職權分離等,以防止官員在某一職位上培植個人勢力。 趙匡胤生長於五代亂世,深知武將專權的禍害,這可能是促成他“右文抑武”政策的根源。他除了廣泛任用文人為官以取代武將外,還立下了包括“不殺大臣及上書言事者”在內的誓碑。對歷史的影響更為深遠的是他對於科舉制的改革。他禁止了唐五代以來盛行的“公薦”、“公卷”等考前推薦制度,使試卷成了評定錄取的唯一標準,大大增加了考試的公正性,使沒有任何背景的窮人也有機會中式。他還確立複試、殿試製度,同樣有利於選拔出真正的人才。宋代文化發達,文人地位較高,與趙匡胤的首倡不無關係。 趙匡胤在位期間未......

如果趙匡胤沒死,能否收回燕雲十六州

可以的 至少趙匡胤不會屈辱,畢竟是他建立的國家啊

相關問題答案
趙匡胤是什麼少數民族?
湖南省有什麼少數民族?
安徽有什麼少數民族?
中國有什麼少數民族?
陀螺節是哪個少數民族?
那達慕是哪個少數民族?
姓銀是哪個少數民族?
海南島的少數民族主要是什麼? ?
趙德漢是什麼職位?
趙日天是什麼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