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什麼叫德國?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從發音看 德國為什麼叫德國

Deutschland是德語國家的人對德國的稱呼,它的發音用漢語拼音標出來就是:do'i'ch'lan't,“deutsch”很漢語裡的“德意志”發音很像的,國人懶惰好簡稱。。。

德國為什麼叫日耳曼民族

日耳曼諸民族的族源尚無確說。據說是使用鐵器的北歐人與使用青銅器、操印歐語系的波羅的海南岸居民混合而成,青銅時代晚期,這些人居住在現今瑞典的南部、丹麥半島以及德國北部介於埃姆河、奧得河與哈次山脈之間的那片地方。最早使用“日耳曼人”這個詞的是希臘歷史學家 青銅時代的日耳曼人服飾波希多尼。他在約前80年時第一次使用這個詞。也許他在與中歐的某一個今天無法考證的小民族接觸時聽到了這個詞並將它用來稱呼所有的日耳曼民族。有可能這樣一個小民族的名字後來成為了整個民族群的名字。  公元前51年愷撒在他的《高盧戰記》中使用了日耳曼人這個名稱。愷撒在東部高盧戰役中,將來自於萊茵河東部的已凱爾特化的對手及其他混合人口統稱為日耳曼人。而在此為前羅馬人將歐洲西部的民族稱為凱爾特人,而歐洲東部的民族被稱為賽西亞人。到此時為止,羅馬人才認識到日耳曼人並非凱爾特人,而是一個獨立的民族群。塔西佗說高盧人稱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為“日耳曼人”。後來這些民族自己也稱自己為日耳曼人。根據這個敘述這個詞有可能是從凱爾特語過來的。嚴格地說只有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才能將這些民族 萊茵河稱為日耳曼人。歐洲北部的青銅器時代的人幾乎可以肯定是日耳曼人。而所謂的戰斧人與日耳曼人之間的關係還有爭議。最新的理論通過對河流和地名的研究認為日耳曼人的產生地在今天德國中部山區的北部。但大多數學者對這個理論持懷疑態度。  塔西陀時代,各個日耳曼民族都意識到彼此之間存在著一種親屬關係。一些在羅馬軍隊中服役的日耳曼人有時會自稱為日耳曼尼人(Germani),而那些生活在萊茵河以東的自由日耳曼人則沒有一個專門用來稱呼自己的集體名字,直到西元11世紀時,他們才採用了diutisc(現代德語deutsch,義為「屬於人們的」)這個形容詞來自稱,由此這個詞才流行開來。至於Germani這個族名及該族所用語言,其確切涵義尚不可考。

德國為什麼叫德意志.

您好!

德國全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其國名源於日耳曼民族名。早在公元前就有些民族採用了該民族名,後來形成了整個日耳曼語系種族的名稱。德意志一詞是漢語音譯,德語原文是Deutschland,在古高德語中是“人民的國家”、“人民的土地”之意。古羅馬帝國的高盧人稱之為日耳曼尼亞,即“日耳曼人的土地”,就是來自日耳曼民族名,日耳曼一詞有“鄰居”、“嘶叫者”、“山地人”和“森林中居民”等多種意思。843年,法蘭克帝國崩潰後,由施瓦木、巴伐利亞、薩克森等日耳曼部族組成的東法蘭克王國形成德意志國家的雛形。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被選為國王,建立了“德意志王國”,這一年標誌著德國曆史的開始,而“德意志”的稱呼也就此沿襲了下來。946年,在德國形成了諸侯割據的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1871年德國首次統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部的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併,於1949年9月20日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部的蘇聯佔領區於1949年10月7日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90年10月3日兩德正式宣佈合併,統一後的德國使用原聯邦德國的國名、國徽、國旗、貨幣,以及政治經濟制度

為什麼叫德國法西斯是德意志第三帝國

在德國1000多年的歷史上曾經歷過三個帝國,這期間也有一個共和國。德國曆史上的第一帝國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人們習慣上以公元911年作為東法蘭克帝國向得意志帝國轉變的開始,在這一年,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便是古德意志帝國,或稱為第一帝國。1806年,帝國被拿破崙一世推翻。 第二帝國是指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它是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起來的。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擊敗法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 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第二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由於共和國憲法是在魏瑪城召開的國民議會上通過的,一般稱之為《魏瑪憲法》,因此這個共和國又稱為魏瑪共和國。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上臺執政,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 第三帝國是指1933-1945年的法西斯德國,希特勒自稱第三帝國。於1939年9月1日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第三帝國宣告完結。德國為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

為什麼德國叫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是人們對二戰時期德國的稱謂。

起因是當時希特勒實行獨裁統治,而其獨裁統治的核心力量是德國國家社會工人黨 ( Nationalsozialistisc定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縮寫為NSDAP即“納粹”,當時西方媒體最先把德國稱之為納粹德國,隨之被人們普遍引用。

為什麼管德國叫河北省

一個原因是德國的西南是荷蘭,河南也在河北的西南部,而且河南總是被叫做荷蘭

另一個原因是《元首的亥怒》裡希特勒說了句德語,聽起來像“我從河北省來”,所以管德國叫河北

真實的德國是什麼樣的

我去過兩次德國,每次兩週左右,就我的體會談談吧,風土人情方面,德國是比較安全的地方,我有過幾次深夜在外面走的經歷,也沒有碰到危險,當然我並不推薦這樣幹,畢竟深夜在街上走,又是外國面孔,還有有些後怕的。但是有同事反應在班堡的小山上碰到過小黑強要零錢,即使這樣,他取出錢包的時候對方還是後退了一步,而且只要一兩個歐元就能打發掉。德國人相對還是挺友好的,但大城市的要比小城市的戒心高,大城市的人一般不和你多囉嗦,問路有時候也不太順利,倒是小城,比如我曾經揹包獨行在維爾茨堡的小山上,有一德國人開了看起來很高檔的奔馳車經過我身邊,還禮貌地問我需不需要幫助,我不懂德語,他還用並不流利的英語問了一次。物價方面,德國食品的物價不算高,生的食品挺便宜,比如一打雞蛋洗得很乾淨用盒子裝好1歐元很常見,1升牛奶或者純果汁通常也低於1歐元,相對於他們幾千歐元的工資,簡直是太便宜了,和我們發展中國家比也不算貴。但是下飯館相對挺貴的,一包生的紐倫堡香腸在超市2個歐元多一點,但是半包香腸或者幾根香腸煎一下,配點蔬菜就要十幾歐元了。旅館不便宜,像紐倫堡這樣的中等城市,提前預訂,一個單人間含早餐也要近70歐元。旅遊方面,大多數景點不收費,只要出車、餐和旅館費,德國有很多小城很漂亮挺有名,但是不收費,異域風情還是挺讓人陶醉的,比如上半年我去的時候比較忙,只能近段轉轉,轉過雷根斯堡、帕紹、羅騰堡......每個小城都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邊城帕紹還乘船在多瑙河上轉了半個多小時,也只要十幾歐元一個人。車費方面,有時候有優惠,比如拜恩州有州票,挺便宜的,火車大多數時候有人查票,地鐵查票比較少,但是最好不要做有辱中國人體面的事情。我們公司常僱傭一箇中國人翻譯,從小在德國長大的,聊過德國房價,也不算貴,總的說來,德國給人的印象是挺和諧的一個社會,大家相互間友好,敵意較少,如果只想維持基本生活,還是挺輕鬆的。但是有的事情上面,德國人效率很低,有的地方也有人亂扔菸頭,總之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但也沒那麼圓。就扯這麼多吧,如果還有什麼特別想問的,再問哦。

為什麼德國在英語中是germany,在法語中是allemagne,在德語中是deutschland,這些詞的詞源與本意分別是什麼

GERMANY源於拉海語,從古高盧語中借用的一個詞語,意思是“鄰居”,最早是凱撒在《高盧戰紀》稱呼萊茵河東面的居民,後來變成“屬於日爾曼人”的意思,因為英國人也是日耳曼人,所以他們一直叫德國“日爾曼尼亞”(GERMANIA),陽性詞就是GERMANY。

ALLEMAGNE是長期與古羅馬帝國作戰的阿拉曼人的意思,在阿拉伯語、法語中沿用這個稱呼。

DEUTSCHLAND是古高地德語的說法,意為“屬於民眾的”,是德國和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的稱呼。

德國的全稱是什麼啊?

國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英語: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or Moral Country),( 德語: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釋義:“人民的國家”

漢語中的德國或日耳曼,來源於同一個英語即German,這個稱呼大概是從公元前90年開始,指稱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南部移居中歐的民族。而「德意志」則是這些部族使用的語言,最後才演變成居住地的稱呼,更由此衍生成「德意志帝國」、「德國」。

國慶日:10月3日(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日)

納粹受害者紀念日: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納粹德國設在波蘭境內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紀念日,1996年1月3日確定)

民主日 :5月7日

重要節日:新年:1月1日;納粹受害者紀念日:1月27日;復活節: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週日(3月21日至4月25日間);五一勞動節:5月1日;德國統一日(國慶節):10月3日;聖誕節:12月25日。

貨幣單位: 歐元(?,EUR)

中央銀行: 德意志聯邦銀行(Deutsche Bundesbank)

國際域名縮寫:de

國際電話區號:+49

德國統一的象徵: 勃蘭登堡門,位於柏林市中心菩提樹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匯處,是柏林市區著名的遊覽勝地和德國統一的象徵。

國家政要:聯邦總統霍斯特·克勒(Horst Koehler),2004年5月當選,7月任職;聯邦議院議長沃爾夫岡·蒂爾澤(Wolfgang Thierse),1998年10月26日當選;聯邦總理安格拉·默克爾 (Angela Merkel) ,2005年11月就職。

人口:8231萬(2006年底),比2005年減少13萬。主要是德意志人,還有少數丹麥人、吉普賽人和索布族人。有750萬外籍人,占人口總數的9%,主要是土耳其人及東歐國家公民。通用德語。居民中33.7%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的人信奉羅馬天主教。

首都: 柏林 (Berlin) ,人口:338.7萬(2001年9月),年平均氣溫約8.6℃。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叫德國納粹?

納粹主義 或 國家社會主義 指 1933年 至 1945年 間統治 德國 的 獨裁 政治 ,即“ 第三帝國 ”。儘管納粹通常聲明支持極權民族主義這一 社會主義 形式(與 馬克思 的國際社會主義相反),但納粹主義通常與 法西斯主義 有關聯。

獨裁者 阿道夫·希特勒 成為 德國國家社會工人黨 (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或縮寫為NSDAP)這一 政黨 的領袖。這一時期的德國也稱為 納粹德國 。納粹主義也稱為國家社會主義( 德語 Nationalsozialismus )。納粹主義的信徒稱為納粹。當代德國已取締納粹主義,儘管有少量的殘餘份子仍在德國和其他國家活動,即新納粹。一些 歷史修正主義者 仍然散佈否認和淡化 大屠殺 及其他納粹行徑的宣傳,並努力美化納粹政權的政策和行為。

希特勒的納粹主義是一種極其反動的思潮,它是本世紀20—30年代德國資本主義危機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納粹主義不是希特勒頭腦中固有的東西,也不是他的獨創,而是兼收幷蓄德國曆史上各種思想,尤其是19世紀後半葉以來各種反動思潮拼湊而成的,對此納粹主義供認不諱。1938年2月24日,納粹主義在納粹黨一次“老戰士”集會上明確聲稱:“我們納中 的許多東西,或者說,18年前的今天,我在這個大廳裡(慕尼黑霍夫勃勞豪斯啤酒館)宣講的許多東西,在此之前已經存在很久了。”(3)在納粹主義形成過程中,希特勒和納粹思想家們除去篡改、歪曲、引用康德、費希特、黑格爾和赫爾德林等人的詞句之外,就其實質而言,主要吸收了普魯士—德意志和德國帝國罰義形成時期一切敵視進步、反對民主、反對人道和非理性的思想。其中,尼采的一些重要思想也被吸收和利用了。這在納粹主義的標準理論著作希特勒口授的《我的奮鬥》和《第二本書》中留下了明顯的印記。現將希特勒在這兩本書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同尼采的一些有關思想作一比較,可從中看出二者存在著某種淵源關係。

(一)鼓吹日耳曼種族優越論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寫道:亞利安人,即當代的日耳曼人,是上蒼賦予“主宰權力”的種族,是地球上最優秀的人種。只要他們繼續無情地維持其主人態度,不久的將來,必然成為“世界的盟主”,“必為萬國所擁護”。(4)

希特勒鼓吹的日耳曼種族優越論,雖然主要來源於種族主義者和反猶 分子戈平瑙和霍土頓·施特瓦爾特·張伯倫提倡的反動的種族主義理論思想,但是同樣也受到尼采宣揚的德意志人優越論的影響。尼采在1883—1885年發表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無頭無手足之偶像》等作品中,提出德意志民族是肩負統治其他種族歷史使命的“高貴”民族。他認為,日耳曼文化的特徵是通過與基督教論戰形成的。但是在中世紀同基督教進行的鬥爭中,日耳曼文化卻被埋沒了。他由此提出“重新評價一切價值”,以德意志文化取代基督教文化,進而發展成一種世界文化(5)。

希特勒所說的日耳曼人,是指尼采所說的德意志人。只是希特勒赤裸裸地宣揚日耳曼種族優越論,而尼采則迂迴曲折地宣揚德意志民族優越論,他是從反對基督教和建立在基督教基礎上的歐洲控文化的角度提出的,尼采反對基督教,並非像一些人所說是主張無神論,而是打倒基督教這一“偶像”,樹立起德意志文化新的“偶像”。由此可見,二者存在的吻合之處明當明顯。因此,有人認為納粹主義中的種族主義與尼采無關的論調,並不完全符合事實。

(二)侈談生存鬥爭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寫道:一切生命都在進行一場永恆的鬥爭。世界不過是適者和存,強者統治的叢林,一個......

相關問題答案
德國為什麼叫德國?
戰國為什麼叫戰國?
為什麼叫德國法西斯是德意志第三帝國 ?
美國為什麼打德國?
為什麼叫中國偉哥之父?
德雲社為什麼叫德雲社?
景德鎮為什麼叫瓷都?
中國為什麼叫震旦?
蔣經國為什麼叫建豐?
荷蘭豆為什麼叫中國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