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規則意識差怎麼?

General 更新 2024-05-29

小孩規則意識差讀書會差嗎

孩子天性愛動,讓他們老老實實的去完成一件事簡直是太難了,但是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教育孩子,培養他們的規則意識和責任感!

也許很多家長都碰到過這樣的情景:當家長要求寶寶完成一項任務時,寶寶要麼是不感興趣,要不就是坐不住,總是喜歡去幹擾別人隨意地亂走,或是被其他事情吸引;又或是看到寶寶的玩具擺放雜亂,丟三落四,沒有一絲責任感。

碰到寶寶這種自律性差的時候,我們的父母總是反反覆覆地用“不準”“不能”等強制命令,殊不知寶寶會因此產生消極情緒,久而久之就會對家長的話無動於衷,甚至出現心理反抗的傾向。

責任在哪裡

責任感是自律產生的基礎。在現代家庭生活中,寶寶普遍都缺乏責任感的培養,一些寶寶力所能及的家務都是由成人包辦。即使寶寶完成了任務,家長也會認為那是寶寶的一時衝動、好玩而不予重視和關注。家長的一些消極評價也會讓寶寶的失去自信心,使寶寶無法堅持到底,從而造成了孩子的任務意識淡薄,責任感不強。

好奇心使然

寶寶喜歡干擾別人,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其實是寶寶的模仿能力極強以及有好奇心的表現。家長要理解寶寶的這種心理髮展特點,要尊重寶寶的這種模仿和好奇的心理特質,充分地給寶寶提供模仿和有新奇感的對象。

讓寶寶多多認識事物,並鼓勵寶寶當小老師,讓寶寶享受不斷更新的認知信息和情感信息,獲得成功的滿足感。這樣才能有助於家長更好的進行家庭教育,更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的秩序美感,這樣也才能逐步培養孩子的自主和自律性。

因為他還小

其實寶寶的這種所謂自律性差是和其生理、心理髮展的特點有關的。比如,寶寶不能完成一項家長要求的任務,可能是因為他的肌肉運動缺乏協調動作的能力。當寶寶的這些大、小肌肉動作的協調性有了提高,他們控制自己的能力也就會有所提高。

哭鬧成法寶

當家長沒有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孩子就會經常大吵大鬧,這說明平時家長對孩子情緒方面的自我控制的培養並不重視,孩子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把哭鬧當成法寶。因此,家長要重視在平時的生活中注重關心寶寶的情緒問題,培養寶寶的情緒自制。

規則要不要

有很多家長都不重視對孩子樹立規則的意識,就算制定了規則的也只是基本停留在孩子的生理上,還沒有上升到孩子的行為品德規則上。這也是孩子自律能力發展較弱的原因之一。

孩子最初的自我控制,是在外界紀律的制約和成人語言的影響下,從遵守規則開始的,因此,家長在家中應該為寶寶制定一些基本的飲食、作息、行為和品德規則。

孩子缺乏規則意識怎麼辦?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地選擇社區論壇向專家提問區中,具有代表意義的案例來進行專家答疑,通過這些案例的分析和解答,或許能幫助更多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減少不必要的焦慮,找到科學的方法,實現更輕鬆地育兒。我們歡迎更多的父母在專家提問區呈現你在育兒過程中的疑惑和煩惱,在提問時,請嚴格按照我們版規中的要求,提供所需要的資料,因為越是完整的資料,就越能方便專家更好地尋找問題的原因,並給出有效的建議。

寶貝性別:男生 年齡: 2歲4個月 順產還是剖宮產(或產鉗): 剖宮產 測評完成的次數及每次的分值:暫無 嬰兒期爬行時間: 7個月 主要養育者:沒有提供 寶寶性格特點、事情經過與家長的處理: 李老師好!我兒子滿兩歲四個月,上了三個月半日園。老師說他秩序感差,缺少規則意識。上課時經常坐不住,走來走去,玩玩具,知道自己錯了,答應不再犯,還會重犯。在家裡有時叫他不答應,不聽指令。常故意扔東西,把杯子裡的水倒掉,看上去似乎他是在發洩,有時覺得很滿足的樣子。也有非常懂事乖巧的時候,比如在吃飯桌會誇菜好香啊,粥真好喝,餵飯菜給他會開心的說謝謝媽媽。他的平衡不太好,大運動還可以,可以雙腳跳,原來經常在客廳跑來跑去,出去也跑,到家門口了越說回家,他越往外跑,感覺興奮又故意,不聽指令。幼兒園老師說有一週多的時間特別乖,規則秩序感特別好,但是回家確煩躁不安,持續了三週多的時間。當時我焦慮急了,是太壓抑還是執拗敏感期呢?最近這現象好多了。儘管他不能完整的聽完老師的講課,但是一般情況他都能答出老師的問題,知道老師講了什麼。他玩著玩具,聽到感興趣的了,他會自己坐下,聽一會兒就又走了。在家也比較隨意,不到兩歲時發現他認字,看普通的紙質卡片,那時覺得他說話還不會說,也就不再看了,過了兩個月時拿出看,有天突然在書上給他指是什麼什麼,我很驚喜,也才知道他認字了。後來隨便買了幾張光盤,他自己想看就看,不看也不勉強。現在認千個字了,字母歌會唱且全認識,數字30以內的認識,漢語拼音也認識,有時自己會拼,bao.寶寶的寶,ba,爸爸的爸,ma,媽媽的媽,自己唸叨。這都是他自學的,還有他能拿相同的三個圓形積木,上面一個下面放兩個,說是品字,拿兩個長條形的積木,一大一小,放一起他說是蘿蔔的卜字,茶几上放了一把瓜子,他動了動說是葡萄,又動動說是金魚,我看了也覺得很像,在幼兒園的感統教室裡,老師也不知道放的英文的還是俄文的音樂,都沒在意過,聽了幾次他能跟著唱,這是老師發現的,等等吧。但是他最專注的時候是看動畫,一動不動。我很擔心他的感統失調,我是剖腹產生,年齡偏大,少見的劇吐型。孩子七個月會爬,一歲會走。但是爬的不多,當時身體恢復的不好,也不懂這方面的訓練。老師,孩子是感統失調嗎?以他的現象,我該怎麼做?謝謝! 李驥老師(寶貝全計劃臺灣研發中心總經理、著名早教專家)的回覆: 三歲前入園應該指的是託班吧?首先接著這位媽媽熱心提供的個案提醒父母,寶寶社會規範主要學習的場所就是如託班、幼兒園等同儕集體學習的地方,雖然上學一定有學習的目的,然而規範本身也是學習的目標之一,下次再有老師說孩子不守規範,建議父母這麼回答:“謝謝老師這麼關注我家寶貝,我想知道學校或老師打算怎麼做,我們能怎麼配合來幫助孩子呢?”一股腦讓老師把教育的責任全推給家庭,父母的壓力是不是太大了,情緒自然不會好,也無法用最適合的方法協助寶寶,你說是吧! 其次,心智正在發展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長期和自發性的行為控制,因為掌管自制和規律的大腦皮層正在發展,一般而言規則感沒有成人或大孩子那麼好是十分正常的,父母和老師都應該做的,就是給於明確的行......

怎樣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幼兒階段是社會性和各種能力迅速發展的階段。因此在幼兒期對他們進行學習能力以及規則意識的培養,將會促進幼兒的終身發展。而當今社會的幼兒家庭成員,由於教育觀念的問題,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傾向於智力投資,而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質、社會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啟蒙與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現得缺乏自制力,行為自由散漫,不願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易爭執,發生攻擊性行為等任性自私、不守規則的表現。為了讓幼兒能更好地適應小學以及更加長遠的學習和社會生活,必須從幼兒期對他們進行規則的培養,建立規則意識,逐步明白規則既方便別人,又方便自己。新綱要中提出,幼兒應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並要求教師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並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規則是保證幼兒愉快生活、交往、學習的前提,因此,對大班孩子進行執行規則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開學初,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陪著他們一起上課、遊戲、吃飯、睡覺-----,在對孩子的行為作為了大量的觀察與瞭解後,我發現我班孩子中有這樣幾種情況:

一、 大部分孩子規則意識淡漠

這類孩子頭腦中沒建立起規則意識,或是規則意識淡漠,他們不知道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行為多源於情緒或興趣衝動,不考慮行為後果,想法很天真。比如:開學初,很多孩子上課上到一半的時候自己站起來就往外走,因為他要小便,我把他叫住批評的時候,他還理直氣壯。可以看出,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未經老師同意就出教室的行為是錯誤的。

二、 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規則意識,但有些幼兒的控制能力差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幼兒階段行為的堅持性和自制力都處於發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樣控制言行,所以他們雖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卻不能做到。特別是說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懂,句句在理,做的時候卻怎麼也做不好,經常違規,讓老師、家長頭疼。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玩水容易生病,可他高興起來就什麼都忘了,而且越玩越開心。再如:一些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在向老師承認錯誤時都會說:“打人不對,我以後不敢了!”可是沒多久出現了矛盾,照樣揮出小拳頭。

三 、 逆反心理及性格氣質等因素的影響

現在的孩子自主性越來越強,逆反心理也越來越嚴重。他們不大願意接受成人的指導和意見,常要求自己做主,決定行為。有時當成人提出某一要求後,有的孩子會故意做得與要求相反,並以此為樂。

此外,由於孩子在氣質、性格、性別等方面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表現:文靜一點、內向一點的孩子遵守規則的能力強一些;活潑好動、外向的孩子違規現象就多一些;男孩子違規的比例略高於女孩子。

以上所述的情況給我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即:要將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俗話說:“沒有規矩,難成方圓。”那麼,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學習中的各種規則,增強他們的自控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呢?為此,結合我園制定的《幼小銜接工作意見》和幼兒園新《綱要》的教育理念,我為本班幼兒制定了具體的行為規則,如:遵守公共場所的秩序;遵守學習、遊戲、生活規則;能公正評價他人與自己的行為、分辨是非等。同時,我也進行了一些大膽的嘗試,具體如下:

一、理解規則、制定規則,讓孩子成為規則的主人

規則存在於一日生活的各個活動環節中,它與活動的開展、進行、效果都有緊密的聯繫。比如:下課以後的第一件事情是解便,然後收好不用的書、作業本等,再把下節課需要的書、學具準備好以後才能玩;加餐、盛飯時從左到右依次排隊的規則能讓孩子們做事、生活有序;睡上鋪的孩子只能坐著穿脫衣服,不能帶尖利玩具到......

孩子為什麼沒有規則意識

幼兒園大班是孩子規則意識形成的關鍵期。錯過了這個關鍵時期,孩子的規則意識就很難形成。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規則意識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發展的。因此,家長應當重視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那麼,作為家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呢?給家長朋友提幾點建議: 一、在日常生活中定規則 首先家長本身要有規則,再給孩子定生活、學習、與人交往等方面的基本規則,家長要有幫孩子定規則的意識,比如說,早晨要按時起床,上學不遲到,與人交往時主動打招呼等。大班孩子面臨升入小學,到學校後要遵守紀律。紀律是什麼?在家庭中就是一些小的規則,給孩子定規則,讓孩子知道應該怎麼做。 二、規則表述要清楚明確,易於理解 比如當你發現孩子邊看電視邊吃飯時,你不應該對孩子說:“你快點吃!”因為你要求他“快點吃”,他會理解為“加快速度,狼吞虎嚥地吃”,而不能正確理解你的意思是讓他吃飯要細嚼慢嚥,不做別的事情。 三、以積極的方式對孩子提出規則 家長要積極正面的影響孩子。比如,家長告訴孩子吃飯時要一心一意地吃,不要帶著情緒說反話。倘若家長說反話,告訴孩子“你就慢慢吃吧!”有些孩子就當真慢慢吃,並且振振有詞地說,“不是你讓我慢慢吃嗎?”其實這一階段的孩子能聽懂反話,但他就和家長對著幹,所以,家長最好用積極肯定的方式、愉快的方式向孩子提出要求。 四、讓孩子參與定規則 要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參與定規則。如家長和孩子一起出門,讓孩子當導遊,領著家長過馬路,啟發孩子說出:紅綠燈要遵守,要走斑馬線。讓孩子身體力行,他接受起來會很容易。這樣,讓孩子覺得這個要求不僅在要求自己,也在要求別人,孩子還會有一種責任感和自豪感。 五、對孩子遵守規則的行為及時進行鼓勵 當孩子做得很好時,家長應給孩子表揚或鼓勵,這種表揚或鼓勵不一定是買玩具或零食,可以是一個擁抱或口頭上的鼓勵,都會使孩子非常愉快,關鍵是家長的態度,及時的鼓勵可以強化孩子的好行為。 六、家長要以身作則 家長要時時、處處、事事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年幼的孩子最擅長的一種學習方式就是模仿,比如說,家長要求孩子不能玩電腦遊戲,而家長自己卻痴迷網絡,這樣就會影響孩子,所以家長的榜樣示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比如,看完書後放回原處,見到客人主動打招呼等。這些細小的行為都會對孩子良好規則意識的養成產生積極的影響。 七、規則意識的培養要持之以恆 孩子終歸是孩子,規則的意識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孩子有點反覆也是正常的,但家長的要求要始終如一。比如,定在每天6點起床,家長就必須6點起床,每天都這樣做,這對孩子是一種帶動,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管規則怎麼合理,講得怎麼細,如果不能堅持的話,所有的一切都是零。在這裡給家長朋友提個醒,當我們決定做這樣的事情,孩子也願意做這樣的事情,那麼,我們一定要堅持下來,持之以恆。

怎樣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只有這麼一個寶貝兒,總是對她百依百順,我覺得這樣不好,但是不知道怎麼做? 首先,不難體會為人父母的心情,現在都是一個孩子,誰不想讓孩子過的幸福快樂,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可是,如果家長一味寵愛、溺愛、遷就孩子,則將導致孩子養成不良的性格,父母事事順從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麼事情都不必動手,容易養成孩子任性、懶惰的性格,難以養成獨立的人格,缺乏自信心,且容易產生挫敗感;同時,父母的過分溺愛,會使孩子更趨向於自私、自我、甚至蠻橫的對人處事態度,缺少責任心。建議家長從以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一、生活安全類: 當孩子嚐嚐瓶子裡的藥丸什麼滋味,想自己切水果,過馬路時一個人往馬路對面跑,研究一下電源插頭長什麼樣……這些違背安全常規的事情,我們該怎麼處理呢?某些帶來嚴重後果的行為要堅決制止,如可能誤吃藥、觸電、燙傷等。父母在阻止危險行為的時候需要解釋原因,這種解釋可能要重複無數次,可能需要花心思、想辦法,用孩子能理解的道理讓孩子明白危險,認識到後果是什麼,在父母不在場的時候也能有自己的判斷。某些危險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大,已經不是危險了。如過馬路、使用剪刀、插拔電源等。父母可以參照大部分同齡兒童的表現,判斷孩子是否有能力獨立做這些事,並且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並且給孩子練習的機會。 在課堂上,老師在教孩子一種規則時,一般要經歷3步。首先模擬一個危險行為,以及相應的後果,讓孩子們認識到危害;然後呈現正確的行為,讓孩子們認識到好處;最後營造情境,讓孩子自己判斷該怎麼做。在隨後的課堂上,老師會繼續提醒孩子,直至孩子養成好習慣。二、社交禮儀類: 孩子吃飯時把腳放在餐桌上,孩子在牆上畫畫,孩子往地上吐口水,說髒話,搶別人東西……這些違背基本社交禮儀的事情,我們該怎麼處理呢? 孩子剛開始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因為孩子不理解哪些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而哪些不是,因此父母必須瞭解:最初,孩子並不是故意的。所以,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發脾氣。在制止孩子的時候,給孩子一個選擇。與其說:“不要在牆上畫畫。”不如說“畫板是專門畫畫的地方,你可以在那兒畫。”有時候,孩子的行為有可能就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和憤怒,孩子很想明白自己能做什麼,能控制什麼。當孩子發現自己說一句髒話可以讓父母暴跳如雷的時候,說髒話就變成了一種遊戲,其實孩子並不明白髒話的意思。如果父母能忽略孩子故意說的髒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發現自己說的髒話沒有任何效果,就會覺得這個遊戲很無聊了。換句話說,對這種情況,“冷處理”比嘮嘮叨叨效果好。 孩子的社會規則意識需要持續不斷的培養,當孩子出現某種行為的時候,不能時而管、時而不管,這個人管的很嚴,那個人只是隨口說說。在瑞思,老師們會經常和家長溝通孩子在課堂和家庭的表現,並且把一些課堂上教導孩子的方法教給家長。在這個交流過程中,父母就能保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一致性。父母在執行這些管理的時候和學校儘量保持標準一致,孩子自然就很容易理解和遵守這些社會規則。 最後,建議家長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初步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和教育原則: 認識、並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存在,家長的角色不是操縱者,孩子不是玩偶、他們是有思想的獨立的人;因此對待孩子的方式要平等,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意見,多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感受。 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表現是不同的,而大部分的行為表現都是正常的,因為他們不是‘成人’。因此要在不同孩子發展的不同時期,家長在家裡要予以相對的引導和教育。比如5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於諸如過馬路不能亂穿,在教室裡要安靜聽講,電和火是不能玩兒的這樣的事情,還處於探究......

如何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遵守規則的能力

幼兒階段是社會性和各種能力迅速發展的階段。因此在幼兒期對他們進行學習能力以及規則意識的培養,將會促進幼兒的終身發展。而當今社會的幼兒家庭成員,由於教育觀念的問題,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傾向於智力投資,而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質、社會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啟蒙與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現得缺乏自制力,行為自由散漫,不願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易爭執,發生攻擊性行為等任性自私、不守規則的表現。為了讓幼兒能更好地適應小學以及更加長遠的學習和社會生活,必須從幼兒期對他們進行規則的培養,建立規則意識,逐步明白規則既方便別人,又方便自己。新綱要中提出,幼兒應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並要求教師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並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規則是保證幼兒愉快生活、交往、學習的前提,因此,對大班孩子進行執行規則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開學初,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陪著他們一起上課、遊戲、吃飯、睡覺-----,在對孩子的行為作為了大量的觀察與瞭解後,我發現我班孩子中有這樣幾種情況:

一、 大部分孩子規則意識淡漠

這類孩子頭腦中沒建立起規則意識,或是規則意識淡漠,他們不知道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行為多源於情緒或興趣衝動,不考慮行為後果,想法很天真。比如:開學初,很多孩子上課上到一半的時候自己站起來就往外走,因為他要小便,我把他叫住批評的時候,他還理直氣壯。可以看出,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未經老師同意就出教室的行為是錯誤的。

二、 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規則意識,但有些幼兒的控制能力差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幼兒階段行為的堅持性和自制力都處於發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樣控制言行,所以他們雖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卻不能做到。特別是說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懂,句句在理,做的時候卻怎麼也做不好,經常違規,讓老師、家長頭疼。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玩水容易生病,可他高興起來就什麼都忘了,而且越玩越開心。再如:一些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在向老師承認錯誤時都會說:“打人不對,我以後不敢了!”可是沒多久出現了矛盾,照樣揮出小拳頭。

三 、 逆反心理及性格氣質等因素的影響

現在的孩子自主性越來越強,逆反心理也越來越嚴重。他們不大願意接受成人的指導和意見,常要求自己做主,決定行為。有時當成人提出某一要求後,有的孩子會故意做得與要求相反,並以此為樂。

此外,由於孩子在氣質、性格、性別等方面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表現:文靜一點、內向一點的孩子遵守規則的能力強一些;活潑好動、外向的孩子違規現象就多一些;男孩子違規的比例略高於女孩子。

以上所述的情況給我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即:要將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俗話說:“沒有規矩,難成方圓。”那麼,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學習中的各種規則,增強他們的自控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呢?為此,結合我園制定的《幼小銜接工作意見》和幼兒園新《綱要》的教育理念,我為本班幼兒制定了具體的行為規則,如:遵守公共場所的秩序;遵守學習、遊戲、生活規則;能公正評價他人與自己的行為、分辨是非等。同時,我也進行了一些大膽的嘗試,具體如下:

一、理解規則、制定規則,讓孩子成為規則的主人

規則存在於一日生活的各個活動環節中,它與活動的開展、進行、效果都有緊密的聯繫。比如:下課以後的第一件事情是解便,然後收好不用的書、作業本等,再把下節課需要的書、學具準備好以後才能玩;加餐、盛飯時從左到右依次排隊的規則能讓孩子們做事、生活有序;睡上鋪的孩子只能坐著穿脫衣服,不能帶尖利玩具到......

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兒童的規則意識

1自定班規,讓學生在實踐中樹立班規

如果只向學生講規則意識沒有他們的親身體驗,規則意識是樹立不起來的。為使學生從思想上尊重規則,發揮學生在規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學生自己制定班規,也就是說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什麼叫規則。這樣做是對學生的尊重,也是對學生權利的尊重。由於小學低年級兒童經過幼兒園階段的學習表現得非常出色,相對來說總結地比較全面,在這裡老師要幫助學生形成學會反思自己行為的意識。諸如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不在公路上玩耍,紅綠燈的作用等此類的交通規則小學生能夠自己提出來。他們經過討論,遊戲規則也總結得比較好。通過全班討論,教師整理再逐條念給學生表示確立,這樣制定出來的班規使規則由外在的約束變為內在的需要,由被動的接受變成主動的自我教育,由他律變成自律。讓小學兒童自己制定班規注重的不是他們制定的班規有多全,多好,而是注重參與的過程,讓兒童親自參與制定班規這件事比兒童們制定的班規怎麼樣更有價值。比如我們班我和學生共同制定了這樣幾條:(1)每天佩戴紅領巾。(2)課堂紀律,發言應該舉手,一個一個有序地說。(3)上下樓梯,輕聲慢步,靠右邊行。(4)早餐及喝牛奶自覺排隊,不插隊。(5)出操要講究隊列紀律,這樣才能做到靜齊快,提高出操效率。(6)集會時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場合遵守紀律,不大聲喧譁。(7)課間活動的時候遵守秩序,不在走廊、樓梯上奔跑、打鬧。(8)學校、公園花草樹木和公共設施,不亂踩綠地,不隨手摺花枝,不亂塗亂劃。(9)放學排路隊,過馬路紅燈停,綠燈行,不亂穿馬路,不在馬路上追跑打鬧,注意避讓車輛。

2從活動中培養小學低年級兒童的規則意識

小學低年級兒童是幼小銜接的階段,幼兒園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規則意識,在幼兒園時,小學生以遊戲為主,到了小學要從“遊戲人”變成“學習人”角色的轉換。小學低年級兒童進入一、二年級後他們正處於感性認識和具體形象認識的階段。我們要在這個轉型階段給予幫助,多提供些活動的機會讓兒童來發展自己的思維。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思維具有明顯的形象性,他們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與面前的具體事物或其生動的表象聯繫著的。我們要利用好這個特殊的階段,在活動中,在遊戲中培養小學兒童的規則意識。變硬性的說教為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對規則進行講解,加強認知的引導。比如培養課間活動要守秩序,有一位老師是這樣做的:他就讓學生在下課時大家一起跑向教室門口,你搶、我擠,大家擠來擠去,結果誰也出不去,這就讓學生親自體驗到無秩序、無紀律就是沒有自由。每個學生在這種實際情境的經歷過程中就能產生感受,有了這種感受,再把感受上升到理念,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也能在行為上有所體現。反覆多次的行為逐漸就能內化為內在需要,從而形成行為習慣。

3創造環境培養小學低年級兒童的規則意識

規則是遵守秩序的保障,對規則的崇尚與遵守就一個人而言,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就一個班級而言是一種良好的班風,就一個學校而言是一種良好的氛圍,就一個團體而言是一種良好的道德規範。在一個大家都遵守的環境中,比較容易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因此營造一個秩序井然的校園環境,是培養學生遵守規則的最好條件。

4樹立榜樣,在愉悅中培養小學兒童的規則意識

小學低年級兒童精神獎賞的功效遠遠大於物質獎賞的功效,對於同學們遵守規則做得好的地方,我們要大力宣傳,表揚,讓學生感受遵守規則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榜樣的挖掘和學習是不可忽視的。在遵守規則方面,注意把遵守規則好的同學作為榜樣的學習,一方面,使榜樣感到了受表揚的愉快,另一方面讓普通學生形成只要認真遵守規則就會受到表揚的意識。兒童模仿榜樣存......

什麼叫幼兒規則意識培養?

規則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幼兒期是萌生規則意識和形成初步規則的重要時期,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經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而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在良好的規則意識和執行規則的能力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社會領域就明確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幫助幼兒理解行為規則的必要性,學習遵守規則;對幼兒進行規則意識的培養,幫助他們形成規則意識,也是培養健全人格、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環節。

一、結合幼兒一日生活,建立常規,樹立幼兒規則意識

將教育融於幼兒的一日生活,讓孩子在快樂的幼兒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執行規則,是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的基本策略。幼兒從早晨入園到晚上離園,一天的生活當中,上下樓、如廁、盥洗、進餐、午睡等等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規則,培養幼兒規則意識,首先應該讓幼兒知道,規則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們瞭解並遵守。由於孩子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對孩子的教育要細緻,要明確、要有耐心,要讓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逐步加深印象,要給孩子養成的時間,只有通過不斷的強化,不斷地累積,結合嚴格的要求,才能讓孩子做到持之以恆。再有,教師在培養過程中,可以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或將規則編成小兒歌,或設立各種主題的小評比,調動幼兒內在因素,激發幼兒的上進心,逐步讓幼兒變被動為主動,自覺遵守各項規則,如:進餐時的“文明餐桌”、午睡時的“安靜寶寶”。逐步在一日生活中樹立幼兒規則意識。

二、利用形式多樣的遊戲,幫助幼兒瞭解各種規則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幼兒的遊戲與學習是分不開的,富有情趣的遊戲對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幼兒期是一個人身體、智力、情感和社會性飛速發展的時期,由於幼兒大部分時間是在幼兒園度過的,因此,在幼兒規則意識的形成培養中,充分利用幼兒的各類遊戲,將幼兒的規則學習與培養有機地融入於幼兒的遊戲中,可以幫助幼兒瞭解規則,鞏固規則。

如:表演遊戲“公共汽車”,幼兒扮成年齡、身份不同的乘客,在有情景的社會性遊戲中,幼兒模仿生活中人們的語言、行動,體驗人們對周圍事物的感受,實踐著社會所要求的行為規則,幼兒在反覆的遊戲中瞭解了乘車的規則與禮儀,並逐漸會把社會的規則要求變成自己的主動行為,進而遷移到生活當中去。區角遊戲中,利用環境暗示法,讓環境說話,讓環境的設置告訴幼兒參與這個遊戲應遵守的規則,如用插卡標誌,限定遊戲人數;用安靜圖標,告訴大家要安靜等,這種環境暗示沒有任何的強制、命令和壓抑,可以幫助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

三、創設環境,營造氛圍,幫助幼兒鞏固增強已有的規則意識

環境對孩子的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創設環境,營造氛圍也是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的策略之一。我們在幼兒生活學習的活動室、遊戲場、走廊、樓梯根據需要巧妙地利用標誌、符號、圖片幫助幼兒鞏固已有常規,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如:上下樓梯的小腳印,形象地提醒幼兒上下樓梯走右邊;樓梯轉檯的不要擁擠的圖片,告訴幼兒上下樓梯不擁擠;飲水機前的等待線,告訴幼兒喝水時不擁擠,要會等待;幼兒物品的擺放標誌,告訴幼兒物品取放要歸位;遊戲場上的安全文明遊戲圖片,提醒幼兒玩耍時不奔跑,以及大型玩具的正確玩法……這些標誌,幼兒在遊戲活動中天天看到,這些標誌不僅在無聲地提醒孩子,同時,看到這些標誌,幼兒也會互相提醒,按標誌的要求去做,久而久之,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很好地強化了幼兒的規則意識。

四、設計主題教學活動方案,幫助幼兒深入理解社會生......

如何培養兒童的規則意識

孩子如同一張白紙,缺少生活經驗與社會經歷.在他們心目中,這個世界既新奇又隨意,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其實現代社會充滿規則,如交通規則、競爭規則、遊戲規則、家庭規則等.制定規則是為了規範人們的行為,保障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沒有規則意識的孩子,將來無法在社會中立足,更談不上成才了.所以,家長要從生活細節入手,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讓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處處充滿規則,從而願意學習規則、執行規則,並慢慢養成習慣.\x0d  量身定做一套規則\x0d  家長態度要堅決,規則要明確,儘量避免漏洞或片面化.如,大人不在家,不準觸摸電器開關和電源插座這樣的規則就不妥,這會給孩子留下空子:是不是大人在家的時候就可以觸摸呢.正確之舉是嚴肅地告訴孩子:觸摸電器開關和電源插座會有觸電的危險,任何時候都不準碰.\x0d  當規則針對某種具體物品時,最好說清此物品的功用,這樣孩子會更樂於接受.就說家中的椅子吧,您應該告訴孩子椅子是用來坐的,不是用來站的,這種說法比不許站在椅子上或站在椅子上危險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果您和孩子說積木是拼搭著玩的,不是扔著玩的,就比單純說不準扔積木 或扔積木會砸壞其他東西更適合孩子的心理,也更容易被他接受.

相關問題答案
孩子規則意識差怎麼?
怎麼培養孩子規則意識?
孩子英語聽力差怎麼辦?
孩子初中成績差怎麼辦?
孩子的語文太差怎麼辦?
孩子邏輯思維差怎麼辦?
孩子初二成績差怎麼辦?
怎麼培養幼兒規則意識?
幼兒規則意識?
幼兒園規則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