賧佛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07

你還知道哪些民俗活動?它們各有什麼象徵意義?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慄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絃,據說上刀杆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裡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

傣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圖庫]省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

傣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歷、傣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習俗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晒衣服時,上衣要晒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晒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婚俗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裡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擡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擡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餚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製的牛撒皮涼菜拼盤。

傣族地區潮溼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的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製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菸草、石灰,終日不斷。 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醃蛋、幹黃鱔等。

節慶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曆四月中......

海鹽腔的前身

“海鹽文書”是海鹽地區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演唱活動中所使用的抄本,整個演唱過程稱“奉文書”或謂“唱神歌”。舊時,一般演唱於為東家結婚、生子、過繼(認乾爹乾媽)、生病還願、祝壽等喜慶之日所舉行的一種叫“賧佛”的敬神祭祀活動。它形成於宋元間,盛行於民國前,歷史久遠。但由於種種原因,到“文革”結束時,海鹽文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已基本停演,到現今會唱者所剩無幾;即使能唱,也皆已古稀殘年。可以說,海鹽文書已快面臨與海鹽腔同樣的命運——成為“絕唱”。面對這種情況,有識之士胡永良、顧希佳、錢建中等民間文藝工作者,從1979年就開始了搶救工作,他們挖掘、收集到近百冊海鹽文書的原始手抄本,為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頗有學術價值。經考察,海鹽文書有近百種之多,唱詞中有十六個韻腳:如天仙、團圓、堂杏、沙花等。海鹽文書按基本特點,可分為:“正書”,“湯書”兩大類。“正書”俗稱“神歌書”,是代代相傳或師授的手抄祕本,每部書的內容就是某個神佛或人物(當地有名之人死後亦被封為神)的傳說故事。內容豐富,情節完整。無賓白的稱“小軸書”,如《華光》、《蠶花》;有賓白的稱“大軸書”,篇幅長,有“生”、“旦”、“淨”、“末”等多種角色進行演唱,類似現今的戲劇。例子見《直年太歲》(民國五年抄本)。正書中每首開頭、結尾各唱兩句為起調、落調,兩句與兩句之間為“夾說”(有說“隔沙”),分“單夾說”與“雙夾說”。“單夾說”一般為四句,“雙夾說”可以是各種曲牌,如《陳三姑娘》中的一段:“花園景緻百花香,桃紅柳綠倒垂楊(起調)。春景天花草爭妍,蝴蝶花對對成雙;百花臺萬紫千紅,茉莉花噴鼻子香(單夾沙)。紫燕穿簾雙和合,鴛鴦遊湖配成雙(落調)。”[4](注:《海鹽腔研究》(內部資料),海鹽腔藝術館籌建小組編。第6期(98年4月)第20頁。)“湯書”的引子部分稱“湯頭”,後面部分為“湯書”。“湯書”的格式較為自由,可以有夾說,可以是一唱到底,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轉韻。文書從曲調上分,則可分為“長腔慢曲”、“湯調”、“急板調”、“雜曲”等四類。1.“長腔慢曲”一般用於“正書”,佔曲本的大多數,有七、八、九、十言四種,具有抒情、悠緩的特點,字疏腔圓,由相幫叔叔幫唱“祿來,祿裡來”作襯詞。附.“雜曲”有世代相傳的,也有即興創作的,一般為藝人在演唱過程中吸收當地流傳與外來傳入的曲調後逐漸演化而成,主要在正書中插入演唱。海鹽文書大多為五聲調式,以宮調式、羽調式為主,也有商調式和徵調式。旋律平穩,以下行為多,筆者認為這與海鹽方言為下行語調有關。如“內到阿里啟?(你到哪裡去?)這句話的音調近似”“sol mi re re do”。旋律由高到低,抒情優美。多級進及小跳進,以大二度、小三度為多,偶有純四、五度。採用五聲級進,是因為級進的旋法最柔和,旋律中沒有尖銳的小二度,樂句起唱位置均為頂板(強起),使之平和、流暢、上口,如長腔《北嶽·遊曹王》。海鹽文書中由相幫叔叔幫唱“祿來,祿裡來”,這與崑曲、江西海鹽腔及文史資料中記載的海鹽腔極其相似,如《白兔記》,當然,它們不完全是巧合。海鹽文書一般為單段體,音域不寬,很少超過八度,節奏變化少,以前倚音及上波音為裝飾音的多,幾乎沒有變化音,有較多的變拍子,如急板腔《水仙》。休止符也甚少,偶爾用也只是放在句末一字上,用來換氣或停頓,故旋律基本填滿。海鹽文書的音樂語言比較簡潔,如果是正書中的大軸書,則綜合應用各種唱腔以及詩、詞、韻白等手段交待情節,塑造人物形象,定調常根據演唱者自身聲音條件來定。演唱時側重真假聲結合,真切感人。與此同時,它也要求氣沉丹田,咬字清楚,演唱與動作表演協調自如。如為正......

傣族賧星是做什麼事情

傣族宗教性節日。自關門節(傣歷九月十五日)至開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信徒眾生須定時賧佛,每隔7天賧1次,每次兩天,共11次。賧佛時,老年信徒都要自帶行李到佛寺住1夜,老人聽經、賧佛,稱為“納福”。

賧,意為佈施。是西雙版納上座部佛教信徒為寺院、僧人捐贈物品的習俗。西雙版納地區佈施活動之多,佈施之虔誠,令人驚歎。在家信徒認為寺廟是住持佛法的地方,而在寺廟裡的僧人則是他們今生和來世幸福的守護人。因此,在家信徒願意把自己的一切佈施給寺院、佈施給僧人。並在心裡感激寺院及僧人給了自己這樣佈施行善、獲取功德的機會。

按慣例,在家信徒要把每天早上的第一團米飯獻給僧人食用。此外一年中還有許多以各種名義進行的佈施。在傣歷一月八日左右,每對夫婦要捐贈布匹給僧人做袈裟,這種佈施叫“賧帕”。一月稻穀收割後,每戶至少要佈施一斗糧食給寺院,這叫“賧老輪瓦”。傣歷二月五日至十日,各寨長老(比丘)集中誦經、淨戒,在家信徒為此佈施,稱“賧崗”。傣歷六月過新年的第一天,各家要到佛寺舉行儀式追薦死去的親人,這一天的佈施叫“賧新年”。傣歷八月有為修補佛像而進行的佈施,稱為“賧迫帕召”。傣歷九月十五日僧人開始雨季安居的第一天、及傣歷十二月十五日雨季安居的最後一天都有大規模的佈施活動。在安居期間還有每隔七天一次的小規模佈施活動,稱為“賧星”。傣歷十一月還有群眾為自己修來世而進行的佈施,叫作“賧墨哈班”。傣歷十二月,群眾還要為年滿五十而不再還俗的比丘進行佈施,叫“暖帕短”等等。

“賧”是寺院的主要經濟來源。寺院及僧侶從在家信徒的佈施中可得到大量的稻穀、衣物,甚至金錢。因為戒律中禁止僧人接受、積蓄金銀,所以錢一般交給村寨中專管宗教事務的波佔代為管理。

傣族有什麼節日習俗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關門節和開門節是全年最大的齋賧時期,各地都舉行盛大的“賧佛” 活動和隆重的佛教典禮。大家都要按佛規向佛奉獻食物、鮮花、經書、衣物和錢幣,全社會活動帶有濃厚的宗教活動色彩。潑水節是傣族重大的傳統節日,是傣歷新年。在節日裡,傣族群眾要舉行潑水、賽龍舟、放高升等娛樂活動,期望從此驅走昔日的災難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兩旺。

潑水節:傣族新年。時在傣歷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曆四月中旬),節期三、五天。節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即給佛像灑清水洗塵,然後互相潑水,除疾消災。後演為以潑水為戲的節日。相傳,古有火魔無惡不作,搶走7個姑娘。最年輕的姑娘儂香,得知了殺死火魔的祕密:拔下它的頭髮把它勒死。魔頭成一團火球,落在哪裡,哪裡就起火。姑娘們即挑水相潑,滅了邪火。此傳說相沿成習,漸成潑水節。一說此俗源於印度,婆羅門教徒每年此時到河中沐浴,洗去罪惡;年邁者不能下河,子女便為其潑水洗罪。後傳入中國傣族地區。

開門節:傣語叫“出窪”,意為佛主出寺。雲南傣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其活動內容與關門節一樣。傣歷十二月十五日,將進窪時擺在佛座後面的東西拿出燒掉,表示佛已出窪,十六日和尚出窪,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舉行盛大的“趕朵”活動,因為這天佛到西天講經三個月後返回人間,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鳴鑼敲鼓,舉行盛會,迎接佛祖,同時還要在奘房內向佛懺悔一年來的罪過;和尚們趁此時向青年男女宣傳教義。

開門節時,農忙已過,天氣漸冷,佛教活動也不太多,青年們便可談情說愛或結婚,成年人則出外辦事或串親訪友。這時節是傣族文化娛樂活動最多的時候。人們放火花、點火燈、放高升、環遊各村寨,十分熱鬧。

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主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九年十五日(農曆七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三個月。相傳,每年傣歷九日,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三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人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三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秒之為“關門節”。

進窪活動經歷代沿襲發展,形成了固定的幾項活動:每年傣歷九月十五日凌晨,奘房(佛寺)擊鼓為號,宣佈佛進奘房。教徒此時須立即起來,或在床坐一下,當老人把谷花、香、燭、錢紙包成一包,送到奘房佛的後座之後兩小時,奘房再次擊鼓,教徒才可重新睡覺,老人則在奘房守到天亮。十六日眾教徒進窪拜佛;第八天,家家送飯菜供佛,然後清和尚念平安經,講歷史故事,聽了受到感動,便當場捐功德。進窪活動的三個月中,逢初八、十五、二十三、三十,每家老人要進奘房拜佛一次,頭天晚上他們即睡在寺內特設的房屋裡,由年輕人送飯去給老人吃。這些活動相沿成俗,以後每到關門節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盛大的賧佛(即齋僧獻佛)活動,以食物、鮮花、蠟條、貨幣等向佛奉獻。在這三個月內,每七天還要“小賧”一次。

關門節開始後,也就進入農事繁忙季節,為了集中精力從事生產勞動,人們定下許多戒規:禁止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和嫁娶活動;和尚不得隨便外出;進奘拜佛的人不能遠離家庭或到別家去過夜;任何人不得進佛屋,上佛臺,拿佛的東西等。直到三個月後,即開門節時,人們才又恢復關門節前的一切天常活動。

巡田壩節:雲南省綠春縣騎馬壩一帶的傣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日舉行,節期一天。這是當地傣族獨特的傳統節日,......

石頭上刻著許多龍,地下是一個香爐石什麼意思?

滄源佤族自治縣地勢呈北高南低,境內群山連綿,山谷相間,河流縱橫。山地海拔大都在1000~2000米之間。全縣最高點為窩坎大山主峰,海拔2605米;最低點為南臘區芒卡壩146號界樁處,海拔460米。縣城海拔為1270米。   境內山脈屬怒山支脈老別山山系。由耿馬縣回漢山脈延至勐來、勐角和班洪三區交界處。主要山峰有窩坎大山、大黑山、安墩山、湖廣大山、芒告大山、範峨山、那馬大山、公給山、幫盆山、班考大山、公濃山等。海拔一般為1900~2600米之間。 勐來董棕林   董棕林位於千米國畫長廊景區。董棕林的點綴,使壁畫增添了絢麗多姿的色彩,而成為一個主要景觀。董棕樹適應生長的氣候為熱帶、亞熱帶。全縣各鄉鎮基本上都有分佈,勐來峽谷的董棕林比較集中一些,大概生長著上千株,董棕樹高約15—20米,其種子堅硬,種植時必須先把它的種子泡在燙水中,等種子的外殼鬆軟時,便可以種植。董棕樹慣長在有巨石巨崖的石腳坡上,無論坡度有多大,它還是那樣的筆直挺拔,象徵著盤居在佤山上的佤族人民,有人把它喻為正直勇敢之人;董棕樹的壽命一般在一百年至二百年之間。到生長的後晚期,便會從樹尖的樹葉開始脫落,就像脫髮的老人。當破開時,人們發現除內有腹絲之外,大都是空的,因此,也有人把它比作“外吐文章腹中空”之人。  百年董棕林又稱百年情侶園,當地人民始終對它充滿著一種崇敬和愛慕之情,傳說過去從縣城一帶,直穿勐來落水洞是一條又長又大的湖泊。每當夜幕降臨時,一群身穿白裙的仙女們都要到此暢遊一休,同時到人間尋找意中人。找到後,就雙雙到林中互訴衷腸,表達愛慕之情。日久天長,董棕林就變成了情人幽會、談情說愛的地方,據說到那董棕林裡幽會過的有情人都能白頭偕老,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董棕樹象徵著永恆的愛情,因而人們便對董棕林充滿了崇敬和愛慕之情。如果說哪一位想和他心愛的人白頭偕老,就雙雙到林裡走一走,一定會達成這個心願的。  勐來崖廈   崖廈,顧名思義就是石頭形成的大廈,根據考古學家1982年在這裡發現的一些與原始社會有關的產物,如:石斧、石刀等,斷定這裡曾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部落居住地。後來考古學家們又發現在崖廈的這塊空地上留有拜佛用的香爐碎片,斷定崖廈也是佛教之聖地。  翁丁原始村落   翁丁的“翁”為水,“丁”為接,翁丁,意為連接之水。該地有幾條小河相互連接,以此得名。翁丁原始村落距縣城30公里,屬勐角鄉管轄範圍,共有98戶人家,400多 人。因為該村到目前為止還保留著許多佤家的傳統習俗和信仰而稱之為原始村落。  寨樁是佤家的一種圖騰崇拜,一般位於寨中央的打歌場,代表著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最高的那杆是用龍竹製的幡杆,頂部有幾圈竹篾做的飾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條頭子,這既是飾物,又是避邪的物器,就像漢人用艾蒿避邪,桃樹驅鬼,門神護家一樣。篾圈下面,有一尺長的木船,代表著一帆風順,木船下面,有一條木魚,代表年年有餘,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魚,這預示著全村風調雨順、萬事大吉。幡杆旁,是棵人高的木塔樁,雕刻極粗獷,全是用斧頭砍鑿成的,塔身被生石灰刷過,潔白如銀,木塔上還刻了一些特殊的圖案,有圓點、方塊、三角塊、條塊,分別代表世上人間賴以生存的天地山川和一草一木。木塔幡杆旁,還有一個木樁,頂上釘了個木盆,這是賧佛用的木盆。杆腳下有個鵝卵石代表著寨心。每逢節日吉慶還要在竹杆上掛一條五尺長的白布幡,這又容納了小乘佛教的禮俗。這時,家家戶戶都帶著食物來供奉寨樁,寨樁周圍堆滿了食物,插滿了許多祭鬼神的小三角旗,然後,全村老老少少圍著寨樁載歌載舞共慶一年的豐收,乞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等。因此樹有寨......

每年4.13~4.15,人們舉行盛大的集會,這是什麼族的節日習俗?大神們幫幫忙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節日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竟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乇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十分壯觀。 (陽曆四月十三 至十五日)。

牛,鷹,羊,在苗族有什麼特殊意義

對苗族而言,牛,主要是水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苗族是個農耕民族,水稻種植離不開田,而犁田又離不開牛;其次,苗族認為水牛是苗族的吉祥物,苗族的祖先蚩尤就是崇拜水牛的,主要原因是蚩尤部落也是個稻作部落,蚩尤及其部落成員把自己裝扮水牛模樣,由於戰爭,迷惑敵人,或攻擊敵人,史載蚩尤“頭有角,能觸人”;再次,苗族認為水牛是祭祖的最佳犧牲品,過去,祭鼓節、家祖死亡都要殺水牛來祭祖。 後面的就實在不清楚是什麼意思了,僅供您參考!

相關問題答案
賧佛是什麼意思?
佛教繞佛是什麼意思?
見性成佛是什麼意思?
觀想佛是什麼意思?
三個世界佛是什麼意思?
哦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網絡用語佛是什麼意思?
心中有佛是什麼意思?
夢見去拜佛是什麼意思?
二運拜佛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