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意思和典故?

General 更新 2024-06-17

退避三舍200字歷史典故

當時背景: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

晉公子重耳(後來成為晉文公)與楚王會見

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招待重耳,並問道:“如果公子返回晉國,拿什麼來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男女僕人、寶玉絲綢,您都有了;鳥羽、獸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貴國的特產。那些遍及到晉國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麼來報答您呢?”楚王說:“即使這樣,總得拿什麼來報答我吧?”重耳回答說:“如果託您的福, 我能返回晉國,一旦晉國和楚國交戰,雙方軍隊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讓晉軍退避九十里地。(一舍為三十里,三舍為九十里)如果得不到認可,我就只好左手拿著馬鞭和弓梢,右邊掛著箭袋和弓套奉陪您交戰。”楚國大夫子玉請求成王殺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說:“晉公子志向遠大而生活儉樸,言辭文雅而合乎禮儀。他的隨從態度恭敬而待人寬厚,忠誠而盡力。現在晉惠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的人都憎恨他。我聽說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遲的,恐怕要靠晉公子來振興吧?上天要讓他興盛,誰又能廢除他呢?違背天意,必定會遭大禍。”於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國。

退避三舍有什麼故事寓意

退避三舍

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箇中原的霸主。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合了一些大臣,向敵國借兵,奪了王位。周襄王帶著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他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願意發兵打敵人。有人對周襄王說:“現在諸侯當中,只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敵人,別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 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把敵人打敗,又殺了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

過了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說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們都說:“楚國老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家,建立霸業,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他就擴充隊伍,建立了三個軍,浩浩蕩蕩去救宋國。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了。楚成王本來並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為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說:“我雖然不敢說一定打勝仗,也要拼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衛、曹兩國國君。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家,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著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紮的地方去。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麼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佈置好了陣勢。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麼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裡。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衝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再追殺。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晉軍佔領了楚國營地。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迴國。晉國打敗楚國的消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為晉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踐音jiàn)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個大會......

XP會不會比98更加充分的發揮硬件的性能,從而使遊戲運行更順暢?

作為服役十餘年的系統,它已經迎來了自己的歸宿。現在,全世界的網友不禁為這一頑強存在於microsoft十餘載的系統肅然起敬。只有不斷地探索、嘗試、創新,才能使系統運行更人性化。這一點,是XP無法與7和8.1相媲美的。

退避三舍的典故

古時行運三十里一停,稱之一舍,三舍即九十里) 於公元前632年,晉國為解宋國之圍與楚國交戰,晉文公實踐成諾,退避三舍,車退九十里至城濮安營是以示其感成王之德,不失信與楚王 當年晉文公流落楚國 得楚王收留 楚王問道日後晉楚兩軍萬一相見 你當如何 晉文公道 如若真的無法避免 那晉軍一定退避三舍 以感楚王之恩

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退避三舍這個成語講的是誰的故事

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戰國時晉國國君重耳在與楚軍交戰中,更是楚地的盛產。果真能回國主持朝政的話:“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該怎麼報答我呢,我願與貴國友好退避三舍的成語意思。忽然楚王問重耳,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大王您有的是。成語“退避三舍”便由此而來。舍。經過千辛萬苦。退避三舍的成語故事。重耳聞訊,就以國君之禮相迎:春秋時期?” 重耳笑笑回答道。話雖然這麼說,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楚王說,氣氛十分融洽:“美女侍從:主動退讓九十里,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信守當年立下的諾言開戰前先退軍九十里,我再與您交戰,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古時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比喻退讓和迴避,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兩人飲灑敘話,象牙獸皮,駐紮在城濮,以為對方害怕了,避免衝突。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避免衝突,大破楚軍。” 四年後?” 重耳略加思索說。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基本釋義舍。楚軍見晉軍後退、珍寶絲綢,在外流亡十幾年,逃出了晉國,重耳來到楚國,楚王設宴招待重耳:“要是託您的福。假如有一天,殺了太子申生,晉獻公聽信讒言,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 貶義出 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珍禽羽毛,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待他如上賓。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一天:“公子過謙了。主動退讓九十里,馬上追擊,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集中兵力。公元前633年。比喻退讓和迴避

退避三舍這個成語講的是誰的故事

晉文公重耳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釋義] 後退九十里。比喻為避免衝突;向對方作出迴避或讓步。舍:古時行軍;一舍為三十里。

[語出]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戰國時晉國國君重耳在與楚軍交戰中;信守當年立下的諾言開戰前先退軍九十里。”

[正音] 舍;不能讀作“shě”。

[辨形] 避;不能寫作“蔽”。

[近義] 委曲求全

[反義] 針鋒相對 鋒芒畢露

[用法] 用作貶義;形容個人或集團變壞。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補充式。

相關問題答案
退避三舍的意思和典故?
破釜沉舟的意思和典故?
驚弓之鳥的意思和典故?
陽春三月的意思和造句?
日上三竿的意思和由來?
退避三舍的人物是誰?
狡兔三窟的意思和造句?
集思廣益的意思與典故?
圍棋退避三舍什麼意思?
三眼一板的意思和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