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雪崩應該如何應對?

General 更新 2024-06-03

普利策獎獲獎作品《雪崩》為什麼引起新聞界震動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陳力丹教授和向笑楚、穆雨薇同學最近就去年獲得普利策新聞特稿獎作品《雪崩:特納爾溪事故》(Snow Fall: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進行了專題討論。該作品報道了16名滑雪愛好者遭遇雪崩的經過,在報道技術上顛覆了傳統報紙的新聞呈現方式,把文字、音頻、視頻、動漫、數字化模型(DEM)、衛星模型聯動等集成,發表在《紐約時報》的網站上。引起關注的當然不是報道的內容,而是它將各種網絡傳播的新技術運用於報道新聞。

陳力丹:《雪崩》到底是怎樣一個報道?為什麼後續會引起大量關注和褒貶不一的評價?從新傳播技術對傳統新聞報道影響的角度看,未來新聞報道的形態將向哪個方向發展?《雪崩》是否能夠代表未來新聞報道的發展方向?這裡請兩位同學對此做專題討論。向笑楚同學用文字介紹這一新型新聞作品的特徵和展現方式,穆雨薇同學則論證這一作品的問世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向笑楚:《雪崩》的展現方式與製作團隊

打開這個作品的新聞網頁,呈現在眼前的首先是全屏循環播放的積雪滾落下山坡的視頻,往下滑動頁面,文字穿插於視頻、照片和信息圖之間。顛覆性的新聞呈現方式背後,是整個新聞製作團隊之間的默契配合,因此這個普利策特稿獎不單屬於組織者約翰·布蘭奇(John Branch),還應該屬於整個團隊。這個新聞獎不同於一般的獎項,它引起新聞界的震動,使未來新聞的形態和發展方向,以及新聞報道如何跟進新傳播技術的應用等問題被再次提上日程,出現了比以往更為激烈的討論。

2012年12月20日《紐約時報》推出特別報道《雪崩:特納爾溪事故》。這是一件完全孕育於新媒體技術的新聞作品,它先在《紐約時報》網站上發表,6天之內就收穫了350萬次頁面瀏覽,3天后才在印刷版報紙中刊出。該獎評審委員會在頒獎詞中絲毫不掩飾對於它的喜愛:“《雪崩》對遇難者經歷的記敘和對災難的科學解釋使事件呼之欲出,靈活的多媒體元素的運用更使報道如虎添翼。”可見,除了高水平的寫作、原汁原味的內容、連貫統一的行文,融合了多媒體的“三維特稿”才是記者約翰?布蘭奇和他的團隊帶給讀者們的最大驚喜。

提供多媒體交互的現場感體驗,是這部作品的顯著特色。它報道的是發生於2012年2月19日美國史蒂文斯?帕斯滑雪場的一場災難,包括6部分驚心動魄的故事,集合了新聞事件回顧、滑雪者的罹難口述、雪崩的科學原理等多個視角。全景地圖、採訪視頻和音頻、交互圖片與知名滑雪者的傳記在該作品中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小的視覺高潮。

點開《雪崩》報道首頁,一大幅雪山的動態畫面立刻映入眼簾,寒風吹過雪山,白雪飄飄令人寒意頓生。畫面空白處顯現報道標題“Snow Fall: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By John Branch”,好似大幕拉開,電影即將上演。隨著光標向下拖拽頁面,全篇特稿徐徐展開,伴隨著視頻、動畫和圖片集錦均勻流暢地嵌入行文之中,整體感覺簡潔大方,自然不生硬。在表現滑雪者逃生時,讀者眼前出現了一個全真模擬雪崩發生現場的動畫,甚至還可以聽到大雪球沿山坡滾下時發出的咆哮聲,情景逼真令人凝神屏息。

作品還有一處很細心的設計:在每位採訪對象出現後,就會在網頁的右邊出現以該人物頭像為標誌的背景信息框,點擊即可瞭解這個人的具體信息,包括他們的年齡和職業。筆者認為,這正是新聞專業主義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獨特呈現。新聞報道的專業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報道信源”的精準無誤,而強調被採訪對象的信息正是以一種更為生動和直觀的方式來凸顯這種專業意識。

更為神奇的是,《雪崩》網頁還會根據讀者......

圍棋“大雪崩”定式由何得名?為什麼叫雪崩?

這就是大雪崩定式基本圖。這個棋型,黑棋像陡峭的山坡,白棋像山坡上的積雪正在急速得向右邊滑落,所以稱為大雪崩定式。黑7下在8位則稱為小雪崩定式,變化相對較為簡單

野營遇到危險怎麼應對

根據多年來各國高山探險活動中發生的情況,在高山區進行探險活動常常會遇到以下困難和危險。 高山反應 這是一種由於缺氧引起的人生理不適的高山綜合徵。此綜合徵是由於高山區空氣稀薄,空氣中的氧含量比低海拔地區少得多,在缺氧狀態下血液氧含量不足造成的病理狀態。其主要症狀為頭暈、頭痛、耳鳴、噁心、嘔吐、脈搏和呼吸加快、四肢麻木、人體活動能力下降等,嚴重的可引起昏迷或合併其他疾病。一般高度超過3500米,就有可能引起高山反應。給患者吸氧可以緩解症狀,但對於反應強烈、症狀嚴重者必須及時送下山急救。 雪崩 雪崩是指一大塊,或一大片積雪,或整個山坡上的積雪自高而下向山坡下方傾瀉,它所經過的路線上的人和物被掩埋,造成重大傷亡事故,或整個村莊、公路和其他設施被摧毀。雪崩是登山和高山探險活動中遇到的最危險的災害,不碰上則已,只要一碰上,大都是凶多吉少。歐洲不少地區,一場大雪崩往往會把整個村鎮、公路甚至森林埋掉,被人們稱之為"白色的死神"。 滾石 滾石就是從上方滾落下來的石塊或成堆成片的石頭,它是山間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滾石常常將正在上山的人砸傷或砸死,其危害性並不比雪崩小。滾石的形成主要有兩個,一是人為滾石,二是自然滾石。人為滾石多是由於走在上方的人不慎碰動路邊的石塊引起的,有時則是由於人的行走使鳥獸受驚而造成鬆動的石塊滾下。自然滾石則是由於自然原因,如冰凍裂的石塊、石塊下的冰雪融化等引起石塊墜落下滾。由於滾石的突發性強、發展快,常常給從事高山區工作和活動的人員帶來極大的威脅。 太陽輻射 高山區由於空氣稀薄,大氣層對太陽光紫外線的過濾遠不如低海拔區多。強烈的紫外線不但直接危害登山者的皮膚,而且雪地又二次反射紫外線,傷及人們的皮膚。紫外線過量照射引起皮炎,鼻和嘴脣甚至鼻孔部容易發炎、晒破、晒裂,最終可引起皮夫癌變。太陽輻射還嚴重危及人的視力。由於人的眼睛的防護功能較差,過量的輻射,特別是雪地反射的太陽光,常常3-4個小時就會導致雪盲。雪盲的症狀是兩眼紅腫,眼皮腫脹,睜不開眼。這種情況往往要持續好幾天,靜養後才能復明。在高山上一旦患上了雪盲,那將是非常危險的事。因為第一自己看不見不能走路,第二需要別人扶持,這在陡峭的高山區實在太危險了。 霧 霧為高山探險活動中的又一種危險天氣。"十霧九晴",一般霧天多發生在睛天。由於霧天裡視野很小,所以不論在山間還是在雪地上,或是通過林林及溝谷,都有可能發生危險,而且最容易迷失方向造成重大事故。因此,在高山區,大霧天是不能開展活動的。只有等霧退後天放睛了,才可開展各種各樣的登山探險活動。 雷電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度,天陰下雨時,往往會遇到雷電,通常非常危險。1957年中華全國總工會登山隊在攀登四川境內的橫斷山脈主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時,就曾在海拔7000米的高度上遇到了雷電。在雷電中,人們的頭髮上都會冒出藍色的、令人恐懼的電光,那是非常危險的。 嚴寒和凍傷 高山探險最忌諱對嚴寒的麻痺思想。一般情況下凍傷是可以避免的,但在高山區由於各種原因,人們往往忽略了這個方面,造成凍傷。凍傷首先發在臉面、手、腳等暴露的部位。嚴重的會傷及身體各個部位,甚至凍死。因此,防寒的意識,在高山探險活動中要絕對牢記。

去探險應做哪些準備,打算如何面對可能遇到的困難 5分

多瞭解當地的氣候,地形很重要。同時要考慮很多安全隱患,針對性地帶裝備

野外生活,遇到災難如何對付作文450

同學們,火在我們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也是十分可怕的。只要我們稍不小心,就會引起巨大的災難——火災。

同學們,你們過火災嗎?你們知道火災發生後該怎麼辦嗎?今天我就談談火災發生後該怎麼做:

第一,發現火災發生後,要先火“119”。如果線路因火被阻斷,可以大聲呼喊或通過無線電。

第二,如果家裡還有其他人,要提醒他們逃生,不要只顧自己逃跑。

第三,如果火勢比較小,可以用被子沾上水,披在身上,如果有濃煙,應該用溼巾折成三層,捂住口鼻,在地上匍匐,呼吸還要小而淺。

第四,當消防員不能及時趕到時,可以進行自行逃生。如果樓梯被火封住,樓層較低的可以從陽臺等地方,用床單撕開結成繩子滑下,如樓層較高,要趁火勢較小撲滅火,如果樓梯可以逃生,應該從樓梯逃生。切忌這時千萬不要乘電梯,因為電梯可能會因為火而停電,使人被困在裡面,而。

第五,如果有小孩、老人、病人等被困在樓上,更應該及時救。這時,可以用繩子(沒有繩子的用床單撕開結繩)擲到樓上,讓被困的人滑出來。

第六,帶逃離時,可以用溼布輕輕蒙上他的臉,一手抱著他,一手抓地逃生。

同學們,生命是這世間最寶貴的,但也是最脆弱的。讓我們牢記以上這些逃生法則,共同來預防火災,阻止火災的發生,不要讓豔麗的生命之花在火中凋零。

在社會生活中,火災已成為威脅公共,危害人們生命財產的一種多發性災害。據統計,全世界每天發生火災1萬起左右,2000多人,傷3000 —4000人,每年火災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達10多億元。尤其是造成幾十人、幾百人的特大性火災不斷髮生,給和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總結以往造成群群傷及經濟損失的特大火災的教訓,其中最根本的一點是要提高人們火場疏散與逃生的能力。

每個人都在祈求。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旦火災降臨,在濃煙氣和烈焰包圍下,不少人葬身火海,也有人裡逃生倖免於難。“只有絕望的人,沒有絕望的處境,”面對滾滾濃煙和熊熊烈焰,只要冷靜機智運用火場自救與逃生知識,就有極大可能拯救自己。

普利策獎獲獎作品《雪崩》為什麼引起新聞界震動

普利策獎獲獎作品《雪崩》為什麼引起新聞界震動

陳力丹 向笑楚 穆雨薇

2014年07月14日16:24 來源:新聞愛好者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陳力丹教授和向笑楚、穆雨薇同學最近就去年獲得普利策新聞特稿獎作品《雪崩:特納爾溪事故》(Snow Fall: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進行了專題討論。該作品[1]報道了16名滑雪愛好者遭遇雪崩的經過,在報道技術上顛覆了傳統報紙的新聞呈現方式,把文字、音頻、視頻、動漫、數字化模型(DEM)、衛星模型聯動等集成,發表在《紐約時報》的網站上。引起關注的當然不是報道的內容,而是它將各種網絡傳播的新技術運用於報道新聞。

陳力丹:《雪崩》到底是怎樣一個報道?為什麼後續會引起大量關注和褒貶不一的評價?從新傳播技術對傳統新聞報道影響的角度看,未來新聞報道的形態將向哪個方向發展?《雪崩》是否能夠代表未來新聞報道的發展方向?這裡請兩位同學對此做專題討論。向笑楚同學用文字介紹這一新型新聞作品的特徵和展現方式,穆雨薇同學則論證這一作品的問世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向笑楚:《雪崩》的展現方式與製作團隊

打開這個作品的新聞網頁,呈現在眼前的首先是全屏循環播放的積雪滾落下山坡的視頻,往下滑動頁面,文字穿插於視頻、照片和信息圖之間。顛覆性的新聞呈現方式背後,是整個新聞製作團隊之間的默契配合,因此這個普利策特稿獎不單屬於組織者約翰·布蘭奇(John Branch),還應該屬於整個團隊。這個新聞獎不同於一般的獎項,它引起新聞界的震動,使未來新聞的形態和發展方向,以及新聞報道如何跟進新傳播技術的應用等問題被再次提上日程,出現了比以往更為激烈的討論。

2012年12月20日《紐約時報》推出特別報道《雪崩:特納爾溪事故》。這是一件完全孕育於新媒體技術的新聞作品,它先在《紐約時報》網站上發表,6天之內就收穫了350萬次頁面瀏覽,3天后才在印刷版報紙中刊出。該獎評審委員會在頒獎詞中絲毫不掩飾對於它的喜愛:“《雪崩》對遇難者經歷的記敘和對災難的科學解釋使事件呼之欲出,靈活的多媒體元素的運用更使報道如虎添翼。”可見,除了高水平的寫作、原汁原味的內容、連貫統一的行文,融合了多媒體的“三維特稿”才是記者約翰?布蘭奇和他的團隊帶給讀者們的最大驚喜。

提供多媒體交互的現場感體驗,是這部作品的顯著特色。它報道的是發生於2012年2月19日美國史蒂文斯?帕斯滑雪場的一場災難,包括6部分驚心動魄的故事,集合了新聞事件回顧、滑雪者的罹難口述、雪崩的科學原理等多個視角。全景地圖、採訪視頻和音頻、交互圖片與知名滑雪者的傳記在該作品中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小的視覺高潮。

點開《雪崩》報道首頁,一大幅雪山的動態畫面立刻映入眼簾,寒風吹過雪山,白雪飄飄令人寒意頓生。畫面空白處顯現報道標題“Snow Fall: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By John Branch”,好似大幕拉開,電影即將上演。隨著光標向下拖拽頁面,全篇特稿徐徐展開,伴隨著視頻、動畫和圖片集錦均勻流暢地嵌入行文之中,整體感覺簡潔大方,自然不生硬。在表現滑雪者逃生時,讀者眼前出現了一個全真模擬雪崩發生現場的動畫,甚至還可以聽到大雪球沿山坡滾下時發出的咆哮聲,情景逼真令人凝神屏息。

作品還有一處很細心的設計:在每位採訪對象出現後,就會在網頁的右邊出現以該人物頭像為標誌的背景信息框,點擊即可瞭解這個人的具體信息,包括他們的年齡和職業。筆者認為,這正是新聞專業主義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獨特呈現。新......

在荒野外玩,要可能遇到哪些危險?

(1)避免雷擊

(2)應對落石、雪崩

(3)迷路

(4)溺水

(1)感到身體不適時

(2)被昆蟲叮咬或蜇傷

一般情況下,被蚊子、跳蚤、臭蟲等叮咬,野蜂、毛毛蟲等蜇傷,蜈蚣、螞蟥等咬傷,塗上風

(3)被蛇咬傷

(4)損傷出血

雪崩的上救中國的Dota到底怎麼了

從戰術的角度上縱觀本次特錦賽中國隊的慘敗,很明顯中國隊的英雄池實在太淺,對當前版本的理解也不夠。結果就是中國隊伍遇到Puppey的時候要多用一個Ban人名額去針對他的謎團和陳,或者類似的去BAN Jerax的土貓。TI5決賽的時候,CDEC遇到的問題也是一樣,CDEC被迫去BAN 2000哥的炸彈人因為他們實在沒什麼經驗去應對炸彈人這個英雄。過去的幾年,中國隊伍選人一直缺少創新。即使A隊幾乎就靠著小精靈拿到了TI3冠軍,中國隊在TI3結束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也沒覺得小精靈哪裡屌了,這也導致了為什麼中國隊選人選來選去那麼幾個。從TI5開始,中國隊基本上就是照搬西方隊伍想出來的選人套路。比如6.86之後喜歡選黑鳥,EHOME這點上算是個特例,他們能開發自己的打法。雖然老11的英雄池也少,但他玩的好,EHOME也就圍繞著老11來研發套路。老是學著西方隊伍怎麼玩,

相關問題答案
遇到雪崩應該如何應對?
遇到災難應該如何應對?
遇到挫折時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面對挫折 ?
遇到網絡詐騙如何報警?
軟牛皮鞋應該如何清洗?
公民應該如何履行義務?
扭傷應該如何處理?
英語四級應該如何備考?
應該如何理解黨的性質?
新主播應該如何找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