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大郎是哪裡人?

General 更新 2024-06-13

武大郎是哪裡人

武大郎

吳春來,後隨母姓,改名武大郎,字武植,來鳳縣人。從小父母雙亡,含辛茹苦將兄弟武松撫養成人。以賣炊餅為業,娶妻潘氏金蓮,原住清河縣,後移居陽谷縣紫河街。原型為清河縣縣令:不過後來有考古在墓中發現武松和武植相差幾百歲,也就是說不是同一時期的人。

武大郎是哪裡人

武大郎原名武植,河北清河縣武家那村人。現在武家那村還有武植的墳墓。他生的身材高大,相貌不俗。與《水滸傳》中描寫的形象完全兩樣。他自幼父母雙亡,但他聰明好學,知識淵博。大比之年,高中進士,任山東陽谷縣令。武植的昔日同窗黃堂名落孫山後,不幸家中又著了大火。便去找武植去借錢。他來到陽谷縣一住半月,只是來的當天見了武植一面,便再也見不到了,因為武植一直忙於政務:興修水利。讓陽谷百姓趕上播種時節。黃堂以為武植是故意避而不見,所以一氣之下回了清河縣。一路上,他為洩私憤,於路邊道旁樹上,牆上寫了很多武植的壞話,如“武大郎攀槓子——上下夠不著。”等等。還畫了很多譏諷武植形象的圖畫。

回到家中,只見一座新蓋的房屋亮亮堂堂。黃堂一問妻子才知道,原來武植得知黃堂的遭遇後就派人送來銀錢,並幫著蓋好了房子。本想一切準備妥當後再告訴黃堂,可是……。黃堂懊悔不已,急忙趕回陽谷縣,把他一路所寫所畫的東西全部塗抹掉。誰知這些東西正好被施耐庵看到,並寫進了他那部千古傳誦的《水滸傳》中,流傳天下。所以,大家看到了現在的武大郎。

武植的妻子潘氏金蓮,是清河縣黃金莊人氏。是一名大家閨秀。她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毅然嫁了家境貧寒的武植(當時武植還沒有當七品縣令)。經過施老先生的藝術加工,就變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潘金蓮。

而作品中武大郎的弟弟武松,實際上比武大郎“年長”二百七十多歲,是宋朝人,和武大郎完全不是一個時代的人。

歷史上的武大郎生活在明朝,而不是水滸傳裡的宋朝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r=ala2

在古代、武大郎真的有那麼醜嗎?據說在古代施耐恩把武大郎寫在小說裡、就成了古代最醜的男人、其實武大郎

和現代某些千人騎的婊子對比潘金蓮才出軌一次就被人罵到現在,這才叫可憐

歷史上真實的武大郎是什麼樣的

武大郎,原名吳春來,後隨母姓,改名武植,字大郎,來鳳縣人。從小父母雙亡,含辛茹苦將兄弟武松撫養成人。以賣炊餅為業,娶妻潘氏金蓮,原住清河縣,後移居陽谷縣紫河街。原型實為清河縣縣令:不過後來有考古在墓中發現武松和武植相差幾百歲,也就是說不是同一時期的人。

baike.baidu.com/...tDRLZ2

歷史人物武大郎屬相

歷史上武大郎叫什麼名字

據說武大郎的真實姓名叫武植,是清河縣人,這個名字顯然不及武大郎叫的響亮,但是一看就是書香門第才會起的名字,所以由此看出,武大郎絕不會是在街上買燒餅的小商販,而是正經人家出來的讀書人,不然也不會有這個書香氣息的名字。

在中國古代,父母為了表達對孩子的親暱喜愛,就將大兒子稱為大郎,二兒子稱為二郎,顯得親密,這種習俗在當今的日本社會依然流行。顯然武大郎不是他的真名,他自幼父母雙亡,也許是街坊鄰居覺得“武大郎”這個稱呼叫的順口,於是便傳開了,後來隨著武大郎的出名,這名字就成為他的專門稱謂,以至於他的大名反而被人遺忘了。

這武大郎自幼喜愛讀書,一心想考取功名,而且長兄如父,他含辛茹苦將武松這個不是親生的弟弟拉扯大,實在令人敬佩。這武植成年之後娶了大家閨秀潘金蓮,又高中狀元,可謂是少年得志,春風得意。尤其是他還家庭和睦,夫妻情深,夫人潘氏相夫教子,賢惠端莊。令人羨慕不已。

可是就在武大郎一帆風順的時候,卻被同鄉惡意中傷,散播他們夫妻的謠言,後來還被寫進了小說中,從此武大郎成為懦弱矮小,無能的賣燒餅的代名詞,夫人潘氏本來謹守婦道,不料卻成為水性楊花,毒殺親夫的惡毒婦人,讓人情何以堪。所幸武家後人不滿祖先被誣陷,硬是讓《水滸傳》作者的後人來到武植墓前道歉,這才沉冤得雪。

武大郎的真實身份是什麼

有人誤傳山東明朝有一武植,是水滸原型,此說大謬也。明朝武大郎和水滸武大郎絕對不是一個人。

1、水滸原本成書於元朝。

歷史上考據,水滸成書後幾年,施耐庵病逝。(根據施耐庵的生平,可以斷定水滸完全成書於元朝年間,即使後來羅貫中有編輯,也不會有大的改動了,再說了武松一節,是水滸最先完墨的)。

2、明朝開科舉時,施耐庵已經去世。

施耐庵死於洪武四年(1371年,也就是說施耐庵僅僅在明朝活了3年,施耐庵範生其他時間是在元朝度過)他死的那一年,明王朝才首開科舉考試,並且無一北方人中舉。所以施耐庵還沒有等武植成為進士,就已經死了。甚至說根本不認識武植這個人。故此武植非水滸裡的武植。而是後人牽強附會,對號入座而已。

武大郎母親哪裡人

武大郎原名武植,河北清河縣武家那村人。現在武家那村還有武植的墳墓。他生的身材高大,相貌不俗。與《水滸傳》中描寫的形象完全兩樣。他自幼父母雙亡,但他聰明好學,知識淵博。大比之年,高中進士,任山東陽谷縣令。武植的昔日同窗黃堂名落孫山後,不幸家中又著了大火。便去找武植去借錢。他來到陽谷縣一住半月,只是來的當天見了武植一面,便再也見不到了,因為武植一直忙於政務:興修水利。讓陽谷百姓趕上播種時節。黃堂以為武植是故意避而不見,所以一氣之下回了清河縣。一路上,他為洩私憤,於路邊道旁樹上,牆上寫了很多武植的壞話,如“武大郎攀槓子——上下夠不著。”等等。還畫了很多譏諷武植形象的圖畫。

回到家中,只見一座新蓋的房屋亮亮堂堂。黃堂一問妻子才知道,原來武植得知黃堂的遭遇後就派人送來銀錢,並幫著蓋好了房子。本想一切準備妥當後再告訴黃堂,可是……。黃堂懊悔不已,急忙趕回陽谷縣,把他一路所寫所畫的東西全部塗抹掉。誰知這些東西正好被施耐庵看到,並寫進了他那部千古傳誦的《水滸傳》中,流傳天下。所以,大家看到了現在的武大郎。

武植的妻子潘氏金蓮,是清河縣黃金莊人氏。是一名大家閨秀。她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毅然嫁了家境貧寒的武植(當時武植還沒有當七品縣令)。經過施老先生的藝術加工,就變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潘金蓮。

而作品中武大郎的弟弟武松,實際上比武大郎“年長”二百七十多歲,是宋朝人,和武大郎完全不是一個時代的人。

歷史上的武大郎生活在明朝,而不是水滸傳裡的宋朝

古代哪裡的中國人長得最高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屹立

水滸傳中的武大郎是清河縣武家那村人,清河縣是哪個省?

山東

揭祕古代哪裡中國人長得最高

三國時期的武將身高可信嗎?

孫關龍發現,在《三國演義》20多例身高數字中,與《三國志》記載相同的只有5例,另外10多例,包括關雲長“身長九尺”,華雄“身長九尺”,王雙“身長九尺”,兀突骨“身高丈二”等,在《三國志》等史書上並無記載。

從《三國志》來看:經統計,有21例身高記載,絕大多數身材是在“七尺五寸”(約173釐米)以上。最高的是曹操初建魏國時尚書何夔的曾祖父,即車騎將軍何熙,為“八尺五寸”。其次,是何夔等人“身長八尺三寸”。孫關龍解釋說,這些人是武將,而且屬於上層階級,身高要比一般人高。同時,古人對身高的記載,有一些是目測的,並沒有實際測量過。如果測量了,還要區分木尺、鐵尺、竹尺等,需要仔細辨析。

知乎網友張觀察提供了一張“三國人物身高一覽表”,都是正史記載,可以一看:

從漢到宋,中國人身高下降?

孫蕾、朱泓對鄭州地區滎陽薛村遺址和新鄭多處遺址漢唐宋墓葬成年人骨標本(漢代55例,唐代22例,宋代39例)的肢骨進行了觀察和測量,依據陳世賢和張繼宗的黃種人身高推算公式,分別以肱骨、股骨和脛骨的最大長推算出三個時期兩性的平均身高:漢、唐、宋男性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69.52釐米、167.03釐米和164.49釐米,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59.11釐米、158.39釐米和156.17釐米。

怎麼解釋這個現象呢,兩位研究者認為,可能除了與這個歷史時期中原地區漢民族與我國其他地區異族交流、融合有關以外,居民生存壓力的增加、飲食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環境因素,同時,也不能排除人類兩性身高微觀演化的可能。

武大郎真的很矮嗎?

《水滸傳》第二十四回說道,武松身長八尺,而武大郎不滿五尺,被人嘲笑為“三寸丁谷樹皮”。文學流傳,再加上電視劇塑造,武大郎的這個矮小形象就被定格了。但其實歷史上的武大郎,本名武植,是明朝永樂年間清河縣武家那村(古稱孔宋莊)人,中過進士,任山東陽谷七品縣令,並不是賣炊餅的。他和潘金蓮也是恩愛夫妻,因為交友不慎,被謠言中傷,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留下了千古奇冤。

其實,就算武大郎不滿五尺,按宋代一尺約31釐米算,武大郎也將近155釐米,並不能算特別矮小。宋江也是面黑身矮(第十七回),說是身高六尺。當然,《水滸傳》中魯智深八尺(第二回)、林沖八尺(第六回)、蔣門神九尺(第二十八回),換算下來,都比姚明(226釐米)高。不過畢竟是文學作品,八九尺可能都是概數。而且,現在也不太好確定《水滸傳》使用了哪個尺度標準。

幸好,歷史上的武大郎在家鄉有墓地,而且保存完好,“眼見為實”來得更震撼。1946年初,武植墓被掘開,發現了楠木懸棺。1992年冬,武家那村武氏族人挖掘了武大郎古墓,墓穴呈圓井型結構,是座懸棺墓,未發現遺物尚存。根據出土的武植骨殖推算,其生前身高至少180釐米,這是不是打破了你對武大郎的既有認識呢?!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武大郎是哪裡人?
古代的塞外是哪裡?
古代安息國是哪裡?
古代老子是哪裡人?
大禹妻子是哪裡人?
武則天是哪裡的人?
四大美女是哪裡人?
十大元帥都是哪裡人?
古代的元旦是哪一天?
遼代的廣陵是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