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流通渠道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05-27

農產品流通模式有哪些

在農民生產和市民消費的中間區域,是一塊國民經濟的黑暗大陸,可稱為農產品流通行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當下,流通決定生產,尤其是鮮活農產品的生產,沒有好的農產品流通模式與快速的物流道路,將導致農產品流通不暢,從而直接影響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民利益增長和新農村建設。

《2013-2017年中國農產品流通行業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1]顯示,2006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有關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2011年4月20日,商務部、財務部聯合印發的《關於2011 年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四川和陝西等省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通知明確工作的市場化運作,鼓勵地方在規劃、用地、用水、用電、稅收、資金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對納入試點的項目,中央財政將提供不超過項目總投資額50%的資金支持。

據統計,2010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919、19109 元,2000-2010年間,其複合增速分別為10.1%、11.8%。《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目標為,截止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至8310元以上,“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在7%以上。前瞻網指出,農產品流通產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產業之一。據統計,2010年我國生產的農產品商品量約為16億噸(不計木材),較2005年增長29.6%,高出同期總產量增速12.3個百分點。而2010年我國進入流通領域的實體農產品的價值總額為2.24萬億元,佔當年社會物流總額的1.78%;億元以上的農產品交易市場1672個,成交總額1.61萬億元,其中以批發為主的市場有979個,成交額1.39萬億元;以零售為主的市場有693個,成交額0.22萬億元。同年,我國農貿市場數量穩定在2.5萬家左右,與農產品零售相關的超市連鎖總店(含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和倉儲會員店)568家,門店數量4.0113萬家,商品銷售總額5893.96億元。

運行機制包括信任機制、利益協調機制、保障機制、學習機制和預警機制,具體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整體運行框架見圖2。

信任機制。農產品流通體系內主體之間相互信任對於農產品順利流通具有重要意義。信任機制的建立與否是體系完善與否的重要標誌。農產品流通體系本身也就是一個系統,系統之間的元素相互交換信息和能量,系統單元的最佳決策是相互信任,而不是欺騙。

利益協調機制。在農產品流通體系中的各主體為了得到利潤而參與其中,因此利益協調分配的前提和基礎就是公平和公正。在體系的發展中保證各參與者都能獲得報酬,體現出投入與產出的明顯關係。但是流通的過程往往比較複雜,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實施合理的企業化管理,讓各主體都能在系統內發揮作用。

保障機制。在流通體系中,對實力比較薄弱,競爭力不強的企業或者是農戶,政府和有關監督部門要提供扶持,提供有利的保障措施。另外流通體系中的合作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通過政府規範企業行為,使企業合作能順利開展。

學習機制。農產品流通體系的構成相當於一個集群的構成,在集群中必然要互相借鑑,取長補短。因此建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學習機制,是指在體系內各個主體包括組織、群體和個人之間,以及體系內各主體之間的知識流動的渠道、相互關係和作用方式。學習作用的發揮離不開集體學習機制的建立。體系內成員可以通過學習機制,吸收其他成員的知識來增加自身的知識基礎和提高自身的能力。

預警機制。農產品流通體系是一個複雜的系統,要保障其順利的進行,就要建......

農產品可以用哪些渠道來推介

1.培育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農產品流通主體。作為農產品流通主體,無論是生產領域的農戶,還是流通領域的經營戶,或者是農產品的生產經營組織,它們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標誌就是規模化、組織化和一體化。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創新應從營銷主體創新開始,借鑑發達國家先進經驗,改變過去營銷主體單一的局面,通過多種方式培育農產品營銷主體。以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增強營銷能力和農產品競爭力,從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1)應該著力培養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壯大可以和原有流通主體實現資源互補,提高流通效率。   (2)可以引導農民組成專業合作組織,提高生產、銷售的組織化程度,組織農戶共同開拓市場。這樣有利於農戶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統一技術服務、生產更有競爭力的產品,並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營銷能力。   (3)應建立專業協會等輔助商,通過為農戶提供物資供應、加工、貯藏、產品運銷及輔助信息等服務,增強其參與市場活動的地位和能力,提高其營銷能力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2.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與工業品營銷相比,批發市場在農產品營銷中具有更為重要的地位,它是農產品流通渠道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中介。其原因在於,現階段我國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具有“小規模、大群體”的特點。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參與的個體組織眾多,但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這就需要藉助批發市場把農產品的生產者、經營者聯結起來,達到廣泛、快速、有效分銷的目的。   (1)市場運作應該向企業化方向發展。今後,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投資建設、管理均應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規範要求進行,使產權明晰,管理科學。   (2)要完善市場設施,豐富服務功能。發達國家規範化的現代批發市場大都具有各種綜合服務功能,如物資集散、價格形成、信息發佈等。而我國批發市場的服務非常落後,要改變這種服務功能單一的局面,一方面要不斷完善配套功能,建立具有儲存、保鮮、質量檢測等功能的設施。另~方面要加強市場信息化建設。   3.建立農產品超市連鎖經營。長期以來,農貿市場一直是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中最為重要的銷售終端。這種傳統的零售終端存在諸多問題,如質量難以保證、經營不規範等問題。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人們更加註重農副產品的消費安全和購買便利。特別是農產品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農產品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對農產品質量、分級、包裝、運輸等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積極推進農產品的超市經營和連鎖經營,以規模化、集約化、連鎖化的超市、連鎖店取代傳統的農貿市場。   超市和連鎖店相比傳統農貿市場有以下優點:   ①作為零售企業的農產品超市尤其是大型超市,他們直接與消費者接觸,有專業的營銷人員,能直接瞭解消費者需求的變動。因此可以對農業生產起引導作用。同時,進入超市的農產品要符合國家的一些標準,這樣也有利於對農產品質量的全面監控。另外超市可以將農產品按不同的等級分類定價,不僅滿足了顧客多樣化需求,也促進了農產品深加工和農產品包裝業的發展。   ②大型連鎖超市對商品具有大量採購、均衡供應、常年銷售的顯著特點。農產品超市的發展壯大必將使更多分散的農民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組織起來,使得農產品生產中各種生產要素能夠合理調整,組織化程度也將大大提高。   ③超市可以為顧客提供其他農產品營銷渠道無法比擬的購物環境。超市的農產品會比其他渠道的農產品更注重品質,超市舒適的購物環境和統一的定價也可以讓顧客避免在傳統的農貿市場忍受“髒、亂、差”和“亂要價、哄擡價”,超市還可以實現~站式購全。   4.推進農產品交易方式的創新。在我國農產品交易中占主導地位的現貨交易方式,存在......

如何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

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

一、要加大農產品物流設施建設,統籌規劃全國農產品流通設施佈局,完善覆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網絡。

二、要創新現代農產品流通方式,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要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免除蔬菜批發和零售環節增值稅,清理和降低農產品批發市場、城市社區菜市場、鄉鎮集貿市場和超市的收費等政策。

三、要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鼓勵和支持各類物流主體引進先進技術裝備、改善設施,完善服務,提高物流績效和服務水平。

四、要協助農業龍頭企業構建各種形式物流組織實體。積極實施農產品物流技術創新,把初級產品整理加工變為技術含量高、貯藏時間長、具有品牌優勢、附加值高的產品。

五、要大力發展冷鏈物流,構建從農田、水域到餐桌安全的產業鏈。

農產品流通途徑所產生的的利潤

通常蔬菜生產-收購商-區域市場-批發市場-二級批發市場-農資收購的大致6個環節,每個環節是10%-15%左右的利潤

農產品銷路有哪些

集市、超市、經銷商(包括電子商務)、專賣店、出口、批發市場等,建議樓主進機會007網渠道欄目,裡面有相關渠道的鏈接,希望該回答能讓樓主滿意。

農產品營銷策略有哪些

我國農產品營銷策略的研究進展及思考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豐產不豐收”、“價賤仍賣難”的事件

頻頻發生,使得農產品營銷問題愈來愈突出。隨著農產品相

對過剩時代的到來,農產品營銷困境必將嚴重製約我國大農

業的發展,因此對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的需要顯得極為迫

切。筆者回顧了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的發展,並

提出建議,以期對我國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和實踐的發展提

供參考。

1 圍繞“問題”展開的階段性研究

我國農產品營銷研究開展雖晚,但發展較快,研究議題

較為廣泛,其中關於營銷策略的探討是近年來農產品營銷研

究的主要內容。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基本圍繞各個時期農

產品經營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展開,其研究範疇和內容與各時

期農業經營面臨的困境緊密相關,呈現出階段性特徵。

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產品進入了供應寬鬆乃至過剩

的階段。農產品“賣難”問題開始凸現。此背景下理論界對

農產品經營問題展開探討。研究者主要從產品視角探尋農

產品經營困境的問題所在,普遍認為中國農產品經營的焦點

問題是流通渠道不暢。原因在於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

全,管理體制不靈活、流通主體不成熟、政府宏觀調控不完

善。基於此認識,這一階段營銷策略的研究集中於農產品流

通渠道範疇。研究者從宏觀層面上提出瞭解決農產品流通問

題的各種辦法與措施。此時的研究尚缺少關於農產品生產、定

價、儲存、促銷等系統營銷策略(4P策略)的內容,但卻是我國農

產品營銷策略研究的開端,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農業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以

及政府對農產品市場和道路建設投資的不斷加大,我國農產

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效率大為改觀。但各地“豐產反成災”的

事件仍不斷髮生,農產品賣難問題依然是困擾農業經營的突

出矛盾。經過反思,研究者們認識到農產品經營困境的突圍

在於微觀經營主體的營銷能力和營銷手段的發展和提高,這

甚至關係到整個農業的發展,有學者提出了“發展農業的主

要任務是進行市場營銷系統的總體開發”[1]的觀點。

從此我國理論界開始從管理的視角審查農產品營銷活動,進行系統

的營銷策略研究,對目標市場策略、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

道策略等農產品營銷策略展開了廣泛的討論。

2 限於農產品流通策略的研究

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之初,研究內

容主要限於農產品流通範疇,針對農產品流通市場和流通主

體構建問題提出若干對策。賈益東[2]提出應按照市場經濟

的一般規律和農產品流通的特殊要求“建立多層次的農副產

品流通網絡、高效靈活的流通調控體系、新型的經營組織體

系”的市場建設思路。對農產品流通主體的構建,可選擇“主

體形式多元化,經營目標市場化,管理體制一體化”的目標模

式[3]。崔曉文[4]進一步認為應當從提高農民進入流通領域

的組織化程度,推進工貿農一體化,交易方式規範化等幾方

面來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

這一階段研究者們基於產品視角從宏觀層面上對解決

農產品流通體制、市場體系建設,流通主體培育等問題提出

對策和建議,主要限於宏觀管理的範疇;由於在我國舊的農

業經濟管理體制下,農業經營問題長期以來突出表現為宏觀

管理的各種缺陷和矛盾。雖然關於“流通網絡和市場建設”

的研究屬宏觀經濟管理範疇,但它們同時也是微觀主體進行

營銷渠道建設、制定渠道策略的重要環境因素。可以說,關

於營銷渠道的研究是我國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的開端。...

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關鍵在哪

目前農產品流通的關鍵在於物流的基礎建設

農產品銷售的渠道

作為農產品流通主體,無論是生產領域的農戶,還是流通領域的經營戶,或者是農產品的生產經營組織,它們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標誌就是規模化、組織化和一體化。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創新應從營銷主體創新開始,借鑑發達國家先進經驗,改變過去營銷主體單一的局面,通過多種方式培育農產品營銷主體。以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增強營銷能力和農產品競爭力,從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1)應該著力培養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壯大可以和原有流通主體實現資源互補,提高流通效率。 (2)可以引導農民組成專業合作組織,提高生產、銷售的組織化程度,組織農戶共同開拓市場。這樣有利於農戶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統一技術服務、生產更有競爭力的產品,並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營銷能力。 (3)應建立專業協會等輔助商,通過為農戶提供物資供應、加工、貯藏、產品運銷及輔助信息等服務,增強其參與市場活動的地位和能力,提高其營銷能力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2.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與工業品營銷相比,批發市場在農產品營銷中具有更為重要的地位,它是農產品流通渠道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中介。其原因在於,現階段我國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具有“小規模、大群體”的特點。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參與的個體組織眾多,但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這就需要藉助批發市場把農產品的生產者、經營者聯結起來,達到廣泛、快速、有效分銷的目的。 (1)市場運作應該向企業化方向發展。今後,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投資建設、管理均應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規範要求進行,使產權明晰,管理科學。 (2)要完善市場設施,豐富服務功能。發達國家規範化的現代批發市場大都具有各種綜合服務功能,如物資集散、價格形成、信息發佈等。而我國批發市場的服務非常落後,要改變這種服務功能單一的局面,一方面要不斷完善配套功能,建立具有儲存、保鮮、質量檢測等功能的設施。另~方面要加強市場信息化建設。 3.建立農產品超市連鎖經營。長期以來,農貿市場一直是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中最為重要的銷售終端。這種傳統的零售終端存在諸多問題,如質量難以保證、經營不規範等問題。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人們更加註重農副產品的消費安全和購買便利。特別是農產品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農產品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對農產品質量、分級、包裝、運輸等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積極推進農產品的超市經營和連鎖經營,以規模化、集約化、連鎖化的超市、連鎖店取代傳統的農貿市場。 超市和連鎖店相比傳統農貿市場有以下優點: ①作為零售企業的農產品超市尤其是大型超市,他們直接與消費者接觸,有專業的營銷人員,能直接瞭解消費者需求的變動。因此可以對農業生產起引導作用。同時,進入超市的農產品要符合國家的一些標準,這樣也有利於對農產品質量的全面監控。另外超市可以將農產品按不同的等級分類定價,不僅滿足了顧客多樣化需求,也促進了農產品深加工和農產品包裝業的發展。 ②大型連鎖超市對商品具有大量採購、均衡供應、常年銷售的顯著特點。農產品超市的發展壯大必將使更多分散的農民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組織起來,使得農產品生產中各種生產要素能夠合理調整,組織化程度也將大大提高。 ③超市可以為顧客提供其他農產品營銷渠道無法比擬的購物環境。超市的農產品會比其他渠道的農產品更注重品質,超市舒適的購物環境和統一的定價也可以讓顧客避免在傳統的農貿市場忍受“髒、亂、差”和“亂要價、哄擡價”,超市還可以實現~站式購全。 4.推進農產品交易方式的創新。在我國農產品交易中占主導地位的現貨交易方式,存在著價格信息不公開等缺陷,積極探索新的交易方式,提高交易效率已經勢在必行。拍賣交易是國際上規......

如今中國農產品市場需要什麼?(1)

親愛的朋友:是資金麼?據權威機構統計,中國農產品市場現今流通的資金已經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字了,第一產業鏈中所佔據的資金已經讓人乍舌,試問,在農產品交易市場,所需要的資金流到底有多少?一家商戶從進貨、開店、宣傳,到出售,他所需要的成本是多少?事實上,資金並不是現今市場上最短缺的。是貨源麼?想想吧:中國9億農民生產的產品會不夠供貨?笑話!只要每個農民隨便扔個麥粒都能把你砸死!所以,說中國農產品市場最缺貨源的都是沒用腦子想問題的人!是人力麼?更不可能了,中國十三億人口,光在城市裡遊蕩想餬口的農民工就有一億之多,而且這都是在有限的官方登記裡的,你能想象還有多少是遊離在這之外的農民工麼?如果說那些認為中國農產品市場缺少貨源的人是沒用腦子想問題的話,那認為中國農產品市場缺少人力的人,我只能理解為腦子有障礙!那到底中國農產批市場缺什麼呢?是什麼造成如今農產品市場混亂、市場設施不完善、產品交易中大量利潤流失的局面呢?恕我愚見,我認為造成如今農產品市場不夠合理局面的原因除了上述的幾個淺薄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缺乏合理的流通渠道,缺乏一個有力的創新的引導者。而真正能做到這種引導者的是誰?是一個人麼?是一個機構麼?不可能!

有一個優質有利農產品,怎麼在其他地區拓展銷售渠道

作為農產品流通主體,無論是生產領域的農戶,還是流通領域的經營戶,或者是農產品的生產經營組織,它們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標誌就是規模化、組織化和一體化。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創新應從營銷主體創新開始,借鑑發達國家先進經驗,改變過去營銷主體單一的局面,通過多種方式培育農產品營銷主體。以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增強營銷能力和農產品競爭力,從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1)應該著力培養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壯大可以和原有流通主體實現資源互補,提高流通效率。 (2)可以引導農民組成專業合作組織,提高生產、銷售的組織化程度,組織農戶共同開拓市場。這樣有利於農戶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統一技術服務、生產更有競爭力的產品,並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營銷能力。 (3)應建立專業協會等輔助商,通過為農戶提供物資供應、加工、貯藏、產品運銷及輔助信息等服務,增強其參與市場活動的地位和能力,提高其營銷能力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2.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與工業品營銷相比,批發市場在農產品營銷中具有更為重要的地位,它是農產品流通渠道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中介。其原因在於,現階段我國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具有“小規模、大群體”的特點。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參與的個體組織眾多,但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這就需要藉助批發市場把農產品的生產者、經營者聯結起來,達到廣泛、快速、有效分銷的目的。 (1)市場運作應該向企業化方向發展。今後,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投資建設、管理均應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規範要求進行,使產權明晰,管理科學。 (2)要完善市場設施,豐富服務功能。發達國家規範化的現代批發市場大都具有各種綜合服務功能,如物資集散、價格形成、信息發佈等。而我國批發市場的服務非常落後,要改變這種服務功能單一的局面,一方面要不斷完善配套功能,建立具有儲存、保鮮、質量檢測等功能的設施。另~方面要加強市場信息化建設。 3.建立農產品超市連鎖經營。長期以來,農貿市場一直是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中最為重要的銷售終端。這種傳統的零售終端存在諸多問題,如質量難以保證、經營不規範等問題。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人們更加註重農副產品的消費安全和購買便利。特別是農產品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農產品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對農產品質量、分級、包裝、運輸等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積極推進農產品的超市經營和連鎖經營,以規模化、集約化、連鎖化的超市、連鎖店取代傳統的農貿市場。 超市和連鎖店相比傳統農貿市場有以下優點: ①作為零售企業的農產品超市尤其是大型超市,他們直接與消費者接觸,有專業的營銷人員,能直接瞭解消費者需求的變動。因此可以對農業生產起引導作用。同時,進入超市的農產品要符合國家的一些標準,這樣也有利於對農產品質量的全面監控。另外超市可以將農產品按不同的等級分類定價,不僅滿足了顧客多樣化需求,也促進了農產品深加工和農產品包裝業的發展。 ②大型連鎖超市對商品具有大量採購、均衡供應、常年銷售的顯著特點。農產品超市的發展壯大必將使更多分散的農民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組織起來,使得農產品生產中各種生產要素能夠合理調整,組織化程度也將大大提高。 ③超市可以為顧客提供其他農產品營銷渠道無法比擬的購物環境。超市的農產品會比其他渠道的農產品更注重品質,超市舒適的購物環境和統一的定價也可以讓顧客避免在傳統的農貿市場忍受“髒、亂、差”和“亂要價、哄擡價”,超市還可以實現~站式購全。 4.推進農產品交易方式的創新。在我國農產品交易中占主導地位的現貨交易方式,存在著價格信息不公開等缺陷,積極探索新的交易方式,提高交易效率已經勢在必行。拍賣交易是國際上規範的批發市場普遍運用......

相關問題答案
農產品流通渠道有哪些?
藥品流通渠道有哪些?
農產品流通環節有哪些?
資本流通渠道有哪些?
產品銷售渠道有哪些?
農產品營銷平臺有哪些?
農產品營銷策略有哪些 ?
房產銷售渠道有哪些?
服裝進貨渠道有哪些?
產品問題類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