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論述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的現實意義

( 一) 文化自信是應對世界多元文化衝突與碰撞的理性支撐

一是應對世界多元文化衝突與碰撞的需要。二是應對強勢文化的滲透和侵蝕出現新變化的需要。三是應對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國文化安全面臨挑戰和風險的需要

( 二) 文化自信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問題的觀念前提

一是解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受到冷落的需要。

二是解決西方外來文化受到推崇的需要。

三是解決主流價值觀和文化意識受到衝擊的需要

( 三) 文化自信是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及“中國 夢”的內在張力

一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要求。

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的內涵及時代意義

在已有“三個自信”基礎上增加文化自信,意味著將我們民族的生活價值系統及其表達形式提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層面,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真正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沃土,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滋養,獲得活的靈魂。

文化自信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就要堅持“四個自信” ,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他還強調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

文化自信是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支撐

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因為,我們需要延續華夏文脈的民族夢想。

文化是一個國家持久發展的不竭動力,文化自信是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支撐。將文化自信與“三個自信”上升到同一個高度,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覺。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發表講話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經濟硬實力到文化軟實力,在東西方的比較和激烈競爭中日漸式微,淪為弱勢。所謂民族復興,不僅是經濟的復興,更根本的,則是精神力量和文化的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從來把文化放在該在的位置,從一件件事情做起,從一次次強調做起,從自己做起,不斷強化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樹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所稟賦和擁有的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堅定的信心和發展的希望。在對其文化抱有強烈信任和發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獲得堅持和堅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才能克服前進路上的艱難險阻,才能激發發展創新的活力。“一定要通過學習樹立對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樹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 ”“五千多年文明史,源遠流長。而且我們是沒有斷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 ”“中華文化滲透到中國人的骨髓裡,是文化的DNA。 ”因為有著滿滿的文化自信,不管是考察還是出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都閃耀著中國智慧,一言一行都充滿著自信。

文化作為一種基因、血脈和傳統,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滲透到人的活動的方方面面,也滲透到道路、理論和制度中,影響更廣泛深遠。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說:“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

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時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

樹立文化自信的意義哲學原理

一是應對世界多元文化衝突與碰撞的需要。二是應對強勢文化的滲透和侵蝕出現新變化的需要。三是應對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國文化安全面臨挑戰和風險的需要

( 二) 文化自信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問題的觀念前提

一是解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受到冷落的需要。

二是解決西方外來文化受到推崇的需要。

三是解決主流價值觀和文化意識受到衝擊的需要

( 三) 文化自信是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及“中國 夢”的內在張力

一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要求。

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價值觀自信

文化自信有著多方面的構成與表現。對自我文化發展歷史與現實的理性認知,對已有文化成就的禮敬與自豪,對當下文化發展道路的清晰與自覺,對自我文化創新能力的關注與確信,對未來文化前景的希望與信心,這些都是構成文化自信的重要維度、關鍵因素。而在文化自信的系統構成中更具核心意義,對文化自信的諸多構成維度、因素具有統攝意義的,則是價值觀的自信。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人們據之以觀世界、思人生、辨善惡、別曲直、識美醜,也以之為向心凝聚、一體認同、創新創造的依據和嚮導。任何一種文化體系的性質,都由其內含的價值觀決定、表徵;任何一種文化體系的魅力,都由其內含的價值觀培育、彰顯;任何一種文化體系的發展,也都由其內含的價值觀規約、引導。價值觀在文化體系中的這種獨特地位與功用,決定了它在文化體系中的核心意義,也使得價值觀的自信,成為文化自信的內核。價值觀的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推進文化發展的進程中有所依循、知所趨止、頑強進取的定力與韌性所在,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面對各種文明創造和文化滋養擇善而納、從容吞吐的氣度與尺度所在。價值觀自信的失落,會使一個國家和民族缺乏文化前行的定力、韌性、激情與從容,要麼拜倒在異質文化的腳下不能自立,要麼昧於世界文明潮流甘於自閉,要麼茫然四顧迷失自我不知所向。文化的安全都將無由保障,更遑論文化的繁榮與強盛。

文化強國,首在強魂。魂,即核心價值觀。價值觀自信與文化自信、與成就文化上的強國之間的這種內在關聯,啟示我們在文化強國建設的進程中,要把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價值觀自信擺在戰略位置,強勁地確立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價值觀主軸,夯實我們走向文化強國的價值觀基礎。

增強價值觀自信,需要我們用好理論的力量。當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無時不在,軟實力的競爭和價值觀的較量愈演愈烈。不少國家竭力搶佔價值觀的制高點,鼓吹自己價值觀的普世意義;不少文化體系著力於話語權之爭,意圖掌控價值觀領域相應核心概念、範疇的定義權;不少具有鮮明意識形態色彩的理論學說紛紛假以學術的面目行銷全球。我們要增進自己的價值觀自信,必須基於紮實的理論建設,把各種形貌的價值觀“辨清”,把我們自己的價值觀“講透”。“辨清”各種形貌的價值觀,重點是準確把握西方熱衷推銷的有關學說與價值觀的理論實質、來龍去脈、表現形態,辨清其賴以生成的現實條件、社會生態及其實踐命運、理論侷限,不霧裡看花,不一味盲從,不簡單移植。“講透”我們自己的價值觀,不僅要講透中國人自己的價值觀對於中國人精神獨立性的意義、對於中華民族凝魂聚氣實現復興的意義、對於個體發展與百姓福祉的意義,而且要立足於當今時代價值觀的制高點、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中國歷史進程與當下發展的獨特性,講透我們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特質、民族特性、中國特色、時代特徵及其先進性;善於用中國的思想智慧、中國的話語體系闡述當代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善於在不同文明、不同價值觀的國際對話中展現、傳播好當代中國價值理念的義理與意義,以理論的徹底性為全民族價值觀的自信提供有力支撐。

增強價值觀的自信,需要我們用好實踐的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空憑義理賞析的詞藻,而是需要實際踐履的理念;不是用以為現實辯護的飾語,而是用以鑑照現實的鏡子、引領發展的星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建設實踐中的實現程度越深刻、越廣泛,生命活力也就越強,越能夠深入人心。當前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們說堅定製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

現階段提高文化自信的意義何在?

一個人有他的優點和缺點,一個國家也是。

我們國家在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積累了很大的軍事和經濟優勢,但僅僅在文化精神領域比較缺乏,所以在揚軍事經濟之長的同時,也需要補齊文化精神方面的短,以實現全體國民素質的全面發展。

如果不補齊文化精神方面的短,那麼就會在敵對國家美日同盟的文化侵略中佔盡劣勢,最終最可怕的後果就是國民硬實力雖然強大但是普遍嚮往西方世界,人才大批流失。

一個國家的硬實力決定別的國家不敢欺凌,然而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決定全世界的人才到底是否流向這個國家,美國就是這麼做的,它吸取全世界的人才精英,匯聚成了一個龐然大物,別的國家辛辛苦苦結果是在為美國培養人才,這就是沒有文化自信最致命的痛楚。

所以一個國家想要屹立與世界之顛,必須得提高文化自信。

用認識論的觀點來說明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於實踐。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樹立文化自信有利於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民族心理的塑造;

2、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以及認識的目的。認識的目的在於推動實踐發展,這說明樹立文化自信有利於推動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

3、認識運動的不斷反覆和無限發展.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樹立文化自信有利於推動民族自信心理的形成。

補充:

認識論是探討人類認識的本質、結構,認識與客觀實在的關係,認識的前提和基礎,認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認識的真理標準等問題的哲學學說。

唯物主義認識論堅持從物質到意識的認識路線,認為物質世界是客觀實在,強調認識是人對客觀實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當前我國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您好, 請問您是對什麼方面沒有自信心呢? 生活,事業還是情感?

您問的比較籠統, 其實自信很簡單. 制定一些很容易實現的小目標,

然後逐步把目標變大,你就會對做任何事都充滿自信的,試試吧,

自信者自強,每天對自己說:„別人能做到的事我一定也能做到‟,

並且不要怕失敗,要有面對失敗的勇氣,告訴自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失敗乃成功之母.希望能幫到你. 自信來源於成功的暗示,自卑來源於失敗的暗示

培養自信的六個步驟:

1.尊重自己,鼓勵自己

2.讚美自己,從潛意識做起

3.用言行激發自信

4.從成功裡獲取自信,從失敗裡增加自覺

5.制定具體目標,由自覺道道自信

6.發揮優勢,放飛自我

如果對你有幫助,謝謝採納!

什麼是文化自信,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我文化不高 我感覺應該有點上曉天文下曉地理 或者別人說什麼你都略通一二

用辯證唯物主義分析黨堅持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貌似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個有關

請聯繫實際論述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的現實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是海內外中華兒女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進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的最大公約數。同時,它也是我們走向世界、擁抱世界文明的價值根基,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與其他國家平等友好交往的重要精神資源,是我們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

今天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是潮流所向。面對此情此景,我們要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大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好自己的“主心骨”,挺起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在此基礎上,還應借鑑吸納世界各國文化的優長,以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此,費孝通先生的文化價值觀可以作為思路,這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之所以倡導這種思路,是因為這種思路背後的歷史文化支撐是古代經典《中庸》所主張的“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種文化價值觀的本質是和而不同,也是我們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應堅持的一個基本理念。

相關問題答案
論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誠信的重要意義?
檔案信息化的重要意義?
自信的重要性的原因?
化學的重要意義?
大數據的重要意義在於?
品牌對企業的重要意義?
七五普法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