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為什麼要插艾草?

General 更新 2024-06-12

端午節的時候,為什麼要插艾葉?

端午節時值初夏,天氣開始炎熱,又多雨潮溼,細菌繁殖快,容易患多種疾病。我國端午節有家家戶戶掛艾葉的習俗。因為艾葉具有芳香氣味,可驅逐蚊蠅,清潔空氣,消除病毒,保持居室衛生,起到辟邪、防病、保安康的作用。因此古時也有人稱端午是衛生節。正如《荊夢歲時記》所載:“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青氣。”

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葉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採艾了。

為什麼端午節要插艾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娛樂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為什麼要放艾草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採藥,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鬥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採艾了。除採艾扎作人外,也將艾扎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註文雲:“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扎的蒲龍。《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徵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於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鍼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 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 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 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係,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端午節為什麼插艾草

關於端午節插艾草這個習俗有兩種傳說

1、話說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甚多。老百姓對黃巢有很多誤解,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地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有一天,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批批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揹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一個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的軍隊就要攻進鄧州了。城裡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裡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這根獨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你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端陽節,黃巢的軍隊果然攻下了鄧州城,只見城裡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地領兵離去,因而全城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人們就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從河南一直傳到各地,幾乎傳遍整個中國。

2、

從前有個孝子,這天和他老孃去趕集,老孃走著走著就走不動,孝子彎下腰揹著老孃就走,這情景被路過的一士匪看見了,士匪很感動。因為端午節這天士匪們要下山搶劫,土匪不想傷了這個孝子,於是土匪告訴孝子,端午這天在門上插艾蒿可保平安。孝子回去後就告訴全村的人,讓他們端午節這天在門上插上艾蒿可保平安。全村人都照做了。端午節這天,土匪果然來搶劫,出發前土匪頭子有命,不許碰門上插艾蒿的人家。當他們來到孝子所在的村莊時,見每戶人家門上都插有艾蒿,想起頭頭的吩咐。所以他們就沒有搶那個村莊。從此端午節門上插艾蒿防土匪的事不徑而走。到後來雖然已經沒有土匪了,但人們還是保留個這個習慣據說可以驅邪。

個人認為主要是人們迷信,認為艾草驅鬼避邪。其二,艾草本身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把它插到門、窗上可以驅除蚊蟲。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還要插艾草...?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國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人們都知道,這種世代相傳的古俗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屈原呢?原來在屈原故鄉流傳著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屈原故鄉的人忽然都夢見屈原回來了。他峨冠博帶,一如生前,只見面容略帶幾分憂戚與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去,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話別談舊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地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謝謝",屈原先是感激,接著又嘆氣說:"遺憾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便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託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 插艾草 傳說在遠古時候,當天上的神看到人心變得壞了,降罪與人,要懲罰人類。於是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下凡私訪。

太白金星化作一個白鬍子老頭就在膠東半島上空雲遊,忽然他看到地上一位農婦懷裡抱著一個大些孩子手裡卻牽著一個小孩子在吃力的走著,太白金星覺得很奇怪,便按住雲頭落激地上,上前問道:為何不抱著小的孩子?而去抱著個大孩子?農婦答道:只因大孩子是別人的,而小孩子是自己的。太白金星更奇怪了,為何抱著別人的孩子而不去抱自己的孩子?農婦又道:大孩子是我妯娌的孩子,他爹孃死了,是個孤兒。太白金星明白了,原來如此阿。都說人變壞了,人間還有這麼好的人!於是太白金星告訴農婦:務必在五月初五清晨在門上插上三株艾蒿,當瘟神經過此地時可保她家平安無事。說完便飄然離去。

再說那善良的農婦,一路上也顧不上勞累,邊走邊告訴所有的鄉親要在五月初五清早門上插上三株艾蒿。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很快這個事就被老百姓都知道了。到了五月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門外都插著三株艾蒿,瘟神一來,看到家戶戶都插著艾草,就繞道去了。就這樣,這一帶的人們避免了一場瘟疫,五月初五插艾草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葉佩香囊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口插艾草

一方面,這是一個風俗;另外端午節的時候天氣開始熱了,艾草有驅蟲殺蟲的功能。這是我國愛國衛生運動的起始之一。

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葉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百度裡複製的 樓主可以自己搜下 很全的

相關問題答案
端午為什麼要插艾草?
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葉?
端午為什麼要包粽子?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葉?
端午為什麼掛艾草?
端午為什麼說安康?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全麻為什麼要插管?
進擊的巨人裡面女巨人為什麼要抓艾倫,還有她的巨人之力是哪裡來的? ?
為什麼要報菸草公司? 這個問題怎麼回答? 急! 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