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屈原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15

緬懷屈原,追思慎遠,請問這是兩句是什麼意思

紀念屈原,虔誠地祭祀先祖。

端午節為什麼來紀念屈原?有什麼內在含義

屈原(約前340—約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國的同姓貴族。祖先封於屈,遂以屈為氏。生活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鑑於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 糊塗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 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沒有屈服。他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決不隨波逐流。拿起筆抒寫自己對祖國的熱愛,指斥“群小”誤國,為後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偉大、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人稱他的作品為“楚辭”。代表作是《離騷》,這是屈原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三百七十三句,兩千七百七十七個字,詩中敘述了詩人為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所遭受的打擊和迫害,深刻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對唬民和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 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殘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和權貴們同流合汙。屈原道:“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意思是:我寧肯跳進江水中去,葬身在魚肚裡,哪能使自己潔白的品質蒙受世俗的灰塵?) 公元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儘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端午節那天,人們仍要在江河裡划龍舟,把粽子繫上五彩絲線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可見詩人的作品和精神是永存的了!參考資料: zhidao.baidu.com/question/35415537.html?si=1

紀念屈原八百年,三峽一成出平湖是什麼意思

你好,答案是生肖牛

牛有【反芻】習性,胃裡食物要花很長時間重複咀嚼,一遍又一遍,使之完全消化,絕不會急就章下嚥,所以牛年生的人也如此,一件事會在腦中反覆思考,一遍又一遍,要自己全盤理解之後才會作決定。不過也因為如此,會在事業群中顯得多慮、多問題,讓他人覺得想得大多。然而,一旦作了決定就會勇往直前去執行,任何波折都會設法克服,埋首苦幹。內心決定的想法會深印腦中,遇到客觀上的變動,或來自臨時的變化,市場變化,較沒有立即應變的能力,總是認為自己的決定仍然正確,所以此時又顯得頑固,最好能在此時暫時放下自己的看法。

屈原的成就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屈原的偉大成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後代的三天端午假期休息,所以我們要紀念他。

吃粽子除了紀念屈原以外還表示什麼

【端午節由來】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紀念屈原的古詩詞有哪些?

年代:宋 作者: 胡仲參《端午》千年流水去滔滔,此日人來吊汩羅。江上畫船無買處,閉門風雨讀離騷。

年代:宋 作者: 葉適《薛君季常輓詞》汩羅漫隕離騷經,伊洛源流今更清。自別三年無信息,忽驚一日有銘旌。乾坤未放虛空壞,蠻觸猶須事業成。桂樹團圓半丘土,春風還許為君榮。

年代:元 作者: 貫雲石《殿前歡》楚懷王,忠臣跳入汩羅江。《離騷》讀罷空惆悵,日月同光。傷心來笑一場,笑你個三間強,為甚不身心放?滄浪汙你?你汙滄浪?

紀念屈原的習俗?

一、吃粽子

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二、划龍舟

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三、飲雄黃酒

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最讓大家所熟知的就是《白蛇傳》中許仙聽信法海讒言,在端午節這天將雄黃摻入酒中給白娘子喝,使其變回原形。

四、掛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五、掛艾草

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六、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七、破火眼

在江蘇、江西等地,端午節當天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

八、打李子

舊時在四川成都等地方的人在端午節當天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九、洗龍水

在海南,每逢端午都會在盈濱半島舉辦“龍水節”。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膚疾病,海島各地的人們老老少少,都紛紛來此一起“洗龍水”。

十、畫額

端午節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

十一、躲五

農曆五月,酷暑將臨,瘟疫毒蟲滋生,古時稱五月為"惡月"。並認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這一天父母要將未滿週歲的兒童帶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十二、遊百病

貴州地區端午風俗。端陽節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帶上食品到外面遊玩一天,並在山間田野採集野花香草,晚上帶回用水煮後洗澡。當地人稱此舉為遊百病或洗百病,並認為這樣做會使一年內吉利平安。

五月初五端午節,屈原投身江中水。是什麼意思

搜索詞條

端午的由來

更多圖片(6張)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端午的由來

別稱:端陽節

節日時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節日起源:源於紀念屈原

節日活動:賽龍舟

節日飲食:吃粽子、吃棕蛋

分享

歷史起源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

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不已,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人們紀念屈原從中得到的道理是什麼?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因為,屈原是引領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世界文化名人”!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開會,將我國偉大詩人屈原,與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文藝復興巨人拉伯雷、古巴卓越詩人和民族運動領袖何塞·馬蒂確定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號召全世界人民紀念他們。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因為,屈原留下的精神遺產與日月同輝,與山河永在!

——屈原,不僅是中國的第一位偉大詩人,而且是對中國歷史有過重大影響的歷史偉人!

我國端午節的源起,並非肇自屈原,但自魏晉南北朝以還,屈原卻成了中華大地端午祭祀活動的主角。時至今日,端午節,還與春節、中秋一起被確定為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大傳統節日,竟然成了紀念一位詩人的專有節日,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文化現象!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因為,屈原不僅是我們中國的詩魂、國魂和民族之魂,而且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一面偉大旗幟。

——用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屈原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懷並不是一種狹隘的“宗國”情結,而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的文化原型與精神範式。屈原的愛國憂民,並不是停留在文字上的一般信念,而是與他“九死不悔”的獻身精神密不可分。因此,屈原的作品和他的生平,一起構築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精神傳統,從而成為我們民族之根所繫,民族之基所在。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因為,屈原的忠君愛國情懷、君輕民貴的思想與我國傳統主流的儒家思想齊驅並進,共同影響了中國文化與歷史的發展。

——屈原的積極進取、治理國家的精神,體現了儒家最重要的入世典範精神。

屈原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主張“退將復修吾初服”,也體現了儒家“達則兼擅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的修身思想。

所以,郭沫若說:“屈原的思想,簡單的說,可以分而為:一,唯美的藝術,二,儒家的精種。”

所以,梁啟超說過:“吾以為凡為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吾國。”

紀念屈原的節日是什麼節?

端午節 不過今天是情人節哦 難道你想問的就是用這個來想念他啊 不錯嘛來個特殊的啊 打破傳統 創下記錄 要的就是有你這樣的新人來開發哦

相關問題答案
緬懷屈原什麼意思?
前置懷孕是什麼意思?
屈辱的屈是什麼意思?
少者懷之是什麼意思?
鼎系中原什麼意思?
魔域懷舊版什麼意思?
耳朵要懷孕了什麼意思?
不屈服什麼意思?
情懷遠是什麼意思?
甚是懷念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