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效應和首因效應?

General 更新 2024-05-31

簡述什麼是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實際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響。即人們根據最初獲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變,甚至會左右對後來獲得的新信息的解釋

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項目的現象。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存留很長時間

首因效應 近因效應 暈輪效應的區別與聯繫。。。跪謝各位大神。。。

1、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這兩種效應均屬於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效應,各有積極和消極的一面。

(1)首因效應

它是第一印象所產生的影響和效果。由於它是最初的不全面的認識,因而是有偏差的。

瞭解並掌握首因效應的作用,其實際意義是:作為被認識的對象,要注意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這對日後的交往顯然有利;作為認識的主體,要儘量避免第一印象產生的不良影響,要把第一印象與日後的觀察結合起來,客觀、公正地認識一個人,給人一個正確的評價。

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會助你一臂之力,也會絆你一跤,有些人正因為良好的首因效應而交了很多朋友,有些人也正因為不良的首因效應而“屢戰屢敗”。所以對首因效應在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當然還有一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問題。

(2)近因效應

它是相對於首因效應而言的,主要產生於“熟人”之間,由於最近時間的某一信息,使過去形成的認識或印象發生了質的變化。如一個你熟悉的很不起眼的人,發明了不起的東西,使你對他突然刮目相看。再如你的“鐵哥們”做了一件對不起你的事,從此你們就成了“老死不相往來”的死對頭。這都是近因效應的結果。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也可以利用近因效應改變以往的“冷戰狀態”,恢復凍結多年的“外交關係”,在老朋友中要製造良好的近因效應以鞏固友誼。

2、暈輪效應和定勢效應

⑴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是指在觀察某人時,由於對他的某種品質或特徵印象極深,像月暈一樣掩蓋了對這個人其他品質和特徵的知覺。有人把它比作“情人眼裡出西施”。這種“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實質是“以偏概全”。取其一點不及其餘。這種認識的偏差往往是在掌握認識對象信息很少的情況下做出總體判斷的結果。由於我們不可能每個人各方面的情況都作全面的瞭解,但又常常必須對他做出評價,因此暈輪效應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社會心理現象。瞭解和分析暈輪效應,有助於防止認識上的偏見,全面地對待人或事。

暈輪效應都是在第一印象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我們一邊告誡自己不要被別人的暈輪效應所影響,同時還要儘可能地利用暈輪效應,增加自己的人際引吸力,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製造暈輪效應。

簡述什麼是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實際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響。即人們根據最初獲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變,甚至會左右對後來獲得的新信息的解釋 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項目的現象。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存留很長時間

如何把控面試中的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生活中,我們見到某人時,總會對他或她有一個印象,這個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並非完全正確,但是它卻總是最深刻、最鮮明和最持久的,人們總是會以他們對一個人的第一印象為背景框架,去理解和判斷後來獲得有關此人的信息,因此第一印象也影響著以後雙方的交往程度。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第一印象永遠不可能有第二次機會。一些應聘者,尤其是應屆畢業生,在他們的內心非常明確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卻因為在與面試官進行面談時,不知道如何恰當地表現自己,在面試這種相對正規的情境中常常顯得有些拘謹,感覺不自然,很難在面試官心中留下持久美好的印象。 面試者在闖過簡歷的層層篩選以後,即將進入下一重要的階段——面試。如此在眾多優秀的面試者中脫穎而出,如何能讓面試官留下持久美好的印象呢?除了在下面做好充分的準備以外,我們還應該注重什麼呢?你的儀表,眼神,握手語言,以及你的個性等都是面試初期考慮的重點。首先,注意儀表。穿上得體的服裝來到面試室前時,請面試者不防到洗手間去看看髮型是否還保持著精神勁,如果路太遠,請看看自己的皮鞋是否有太多灰需要清理,肩上是否有頭皮屑等。第二,在外等待時,一旦遇到熟人,千萬不能大聲喧譁,偷看門裡面的情況。第三,先敲門並得到首肯以後再進入,面視前方,挺胸收腹,面帶微笑,自信從容地走到面試官前,得到首肯後再入座,如果面試官沒有吱聲,這時需面試者積極主動地發問,如“您看我可以坐到這裡嗎?”。第四,社會心理學家艾根(1977年)根據研究發現,在同陌生人相遇的伊始階段,按SOLER模式來表現自己,可以明顯增加別人對於我們的接納性,使我們在別人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 SOLER是由五個英文單詞的詞頭字母拼寫起來的專用術語。其中:S表示“坐(或站)要面對別人”;O表示“姿勢要自然開放”;L表示“身體微微前傾”;E表示“目光接觸”;R表示“放鬆”。總之,在面試的開始階段,要給面試官留下一個積極主動,注重細節,利落,“我很尊重你”,“對你和應聘單位很有興趣”,“我內心是接納你的”等良好的印象。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人與人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存留很長時間。在面試中,教官往往會在結束時做一個壓力面試題,如,主考官告訴考生可以走了,可當考生要離開考場時,主考官又突然叫住他,對他說,你雖然回答了我們所提出的問題,但我覺得不怎麼樣,你對此怎麼看?其實,考官做出這麼一種設置,是對畢業生的最後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應聘者逆境商(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在面試中,考官也常常會把最後結束面試的工作交給面試者,他們會說“今天面試就到這吧”,如果這時應聘者不知道教官是故意把收尾的機會給自己,而倉促離開,那必定會給面試官留下極差的印象。在結束時,應聘者在考官發出面試結束信息的時候,起身與考官握手並感謝對方花時間來面試自己,並表達自己的希望得到回覆的期望。值得提醒的是在走到門口時,應聘者應轉過身來用眼睛與考官告別,因為有些考官有目送的習慣,最後再輕輕把門帶上,留下好的印象。

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分別在什麼情況下發生作用

首因效應 “第一印象” 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

即人們根據最初獲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變,甚至會左右對後來獲得的新信息的解釋

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項目的現象。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存留很長時間

什麼是“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有其切身體驗。但是,採用實驗方法進行研究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於1957年首次進行的。洛欽斯設計了四篇不同的短文,分別描寫一位名叫傑姆的人。第一篇文章整篇都把傑姆描述成一個開朗而友好的人;第二篇文章前半段把傑姆描述得開朗友好,後半段則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第三篇與第二篇相反,前半段說傑姆孤僻不友好,後半段卻說他開朗友好;第四篇文章全篇將傑姆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洛欽斯請四個組的被試者分別讀這四篇文章,然後在一個量表上評估傑姆的為人到底友好不友好。

結果表明,篇幅的前後是至關重要的,開朗友好在先,評估為友好者為78%,在後,則降至18%,首因效應極為明顯。

在結交朋友的時候,第一印象總是十分重要的,這是心理學上告訴我們的道理,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第一印象變成對朋友揮之不去的“終影”,因為踏入這一誤區,很多人的所謂友誼中途夭折。

現實生活中,一些素不相識的人,在許多場合,如出差在車、船上的鄰位旅客,入學遇見同班新同學,出席會議初次邂逅的與會者等。雖然對人家的個性品德等一無所知,但卻由對方的衣著、容貌、談吐舉止表情等方面,留下印象,並與之結交成朋友。

比爾走進公關經理室就對副經理戴伊頗有好感,他乾脆利落的工作作風,風度翩翩的儀表,尤其是對比爾十分熱情,當他擡頭打量比爾時,戴伊便喊道:“嗨!小夥子,你好,請坐”。隨後帶著他熟悉了公司的各個部門,還重點介紹了室內情況,比爾對此感恩不盡,認為戴伊是個講義氣的朋友。而另一室的工程師勞德魯普臉色陰沉沉地,手裡正忙著設計,擡擡頭連聲招呼也沒打,比爾在心裡給勞德魯普下的定義是“呆板、不熱情,肯定是個冷血動物。”    此後,比爾碰上事:就以此為“尺度”進行衡量了。

比爾之後痛責自己,不該“先入為主”,以一時的好惡來取捨朋友,直到那善於偽裝的“朋友”把自己推入陷阱,可是此時後悔已經遲了。

社會複雜,人在與人交往時,因功利性,而心懷叵測,這種人到處都有,當朋友對你好時,不要沉湎於其中;當朋友對你有些冷淡時,也不要過分計較。“知人知面,不知心,畫人畫虎,難畫骨”,每個朋友背後的“目的性”大多一時難以確認,所以還是以靜觀動好。俗話說“路遙之馬力,日久見真心”。

否則,以過早的表面印象取捨,下結論,會使你結交下“地雷式”的朋友,釀成災禍。也會使你錯過真誠的朋友,遺憾終生。

與“首因效應”相近的還有另一種現象叫“近因效應”。

對朋友的長期瞭解中,最近了解的東西往往佔優勢,掩蓋著對該人的一貫瞭解。這種現象,心理學上叫“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人的社會交往的又一偏見,它對人際關係,特別是友誼生涯,產生的影響極其微妙,輕者鬧一番彆扭,彼此不愉快,重者還能釀成悲劇,斷送友誼。

心理學者洛欽斯做了這樣的實驗。分別向兩組被試者介紹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對甲組先介紹這個人的外傾特點,然後介紹內傾特點;對乙組則相反,先介紹內傾特點,後介紹外傾特點。最後考察這兩組被試者留下的印象。結果與首因效應相同。洛欽斯把上述實驗方式加以改變,在向兩組被試者介紹完第一部分後,插入其它作業,如做一些數字演算、聽歷史故事之類不相干的事,之後再介紹第二部分。實驗結果表明,兩個組的被試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應明顯。

心理學的研究還表明,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續期還生疏階段,首因效應的影響重要;而在交往的後期,就是在彼此已經相當熟悉時期,近因效應的影響也同樣重要。

現實生活中,近因效應的心理現象......

營銷過程中如何應用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第一次見面設計好環節,禮儀周到。 不斷溝通聯絡,有業務對方就會聯絡你,想到你。

如何在應聘中發揮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的作用

給面試官第一印象非常的深刻和良好,讓他們把視角定勢在你優秀的方面。

相關問題答案
近因效應和首因效應?
“前後照應”和“首尾呼應”是一樣的嗎?有什麼不同?怎麼區別? ?
首過效應的臨床意義?
如何區分問題和原因?
效果和什麼動詞搭配?
輸液反應的原因?
小學生近視情況的原因?
因字的部首是什麼偏旁?
近視有哪些原因?
愛因斯坦和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