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保護自然資源?

General 更新 2024-06-07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自然資源

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自然環境是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的,是人類目前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總稱,是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質能量和自然現象的總體.

人工環境從廣義上講,是指由於人類活動而形成的環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質能量和精神產品以及人類活動過程中的所形成的人與人的關係,後者也稱為社會環境.從狹義上講,是人類根據生產、生活、科研、文化、醫療等需要而創建的環境空間,如各種建築,園林等.

社區地域空間環境包括地理環境(社區的位置、地域大小、氣候等)、資源環境(水資源、各種能源、土地、礦物等)和人工環境(交通網、建築群、各處城鄉設施等)三部分.一般說來,社區發展較快的地方,總是地理環境優越,資源能源豐富的地方.地理環境和資源環境作為一種自然環境,對社區的興衰有重要的影響.人工環境對社區的作用是人類自己造成的.例如我國城市效能落後,公共建築嚴重不足,住宅緊張等,這是我國城市社區發展的一大問題.社區地域環境的建設應協調好兩方面的關係:一是社區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關係,二是地域環境與其他社區構成要素的關係.社區的發展尤其應注重人工環境的建設,建設人工環境應當以自然環境為前提,並對其進行合理的利用和改造,使社會的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從美學和科學的角度融為一體,從而促進社區的健康發展.

不應該亂扔垃圾..不要汙染自然環境..自然環境不應該用人工改造.. 不要濫砍濫伐..多種樹..那些工廠..汽車..什麼的要儘快改造成無汙染的.. 野生動物不應該撲殺..就算是有害的..這樣會破壞生態食物鏈的 ..

人類為了生存所進行的資源及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所有開發和利用都應當從整個自然界,尤其是地球環境的生態系統,即所謂生物圈的平衡狀況加以全面地和科學地考慮,然後再在保護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多樣性的基礎上,達到人和自然之間的協調.

當前,不但要加強和擴大那些具有原始性狀,即受人類影響較少的生態系統,通過人為的保護和再建、使其維持原始的自然面貌,保持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平衡,而且要重視人類在認識化學物質毒性問題上所取得的寶貴經驗.對於各種比學物質,從生產到廢棄的整個過程,都要考慮一個防止汙染環境的安全措施,更應當尋求無汙染的生產方法,製取無毒性的化學產品,顯然,這是給化學工作者提出的一個更高、更難的任務.

我國憲法第二十六條已經明確指出:“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防治汙染和其它公害,國家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林木.”這樣,在黨和國家的重視和領導下,我們要大力宣傳和普及“環保”知識、為創造一個無汙染和公害、生態保持平衡和優美的環境而共同努力.

如何保護我國的自然資源?

1. 減少和拒絕一次性用品如筷子、杯子、紙巾、袋子等消費。

2. 減少和拒絕豪華餐廳和娛樂場所的消費。

供. 減少和拒絕豪華包裝商品的消費。

4. 節約用水、用電、用油。

5. 反對奢侈豪華的生活方式。

6. 保護公共環境和生態環境。

我們熱誠歡迎全國的個人和機構共同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保護自然資源,減少環境汙染,反對過度消費。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自然資源

我們應該珍惜保護自然資源。並且落實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去。

我複印的時候總是會把一些邊角廢紙收集起來然後訂成一本(我是會計),拿來寫分錄草稿,記單詞。別以為這沒什麼,想想我們的紙都是從樹木加工來的啊,現在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氣候越來越不正常。關心森林資源非常有必要。

洗菜洗衣用過的水可以拿來拖地。這是最直接的節水方法。

有些人可能不會去注重這些生活細節。

但是我卻有。

我在鄉村生活過,7、8年前那裡還是青山綠水。可現在樹沒有了,那裡的是瘋狂的在山上採石礦。小溪流幾乎都乾涸了。我覺得好難過。

我們改變一下生活習慣,用不一樣的態度去利用這些資源,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了,我只希望我那已經消逝的童年樹林能重新回來。

為什麼保護大自然?

人們只知道要保護環境,可不知道應該怎樣保護。然而為什麼要保護環境?究竟怎樣保護環境呢?

其實,保護環境的意識並非現在才有,我國古代就有樸素的保護環境的思想。我們要繼承古代環境保護的思想,懂得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保護環境,而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其實,我覺得很簡單的講,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息息相關的。從這次氯氣洩露事件足以證明環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保護公眾的健康,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維護地球供養人類的能力,以及保留那些人類認為值得保留的有美學價值的或有歷史意義的地方!舉兩個例子:像美國環境管理的起源就是來源於環境惡化對人類的影響;我們產生的大量垃圾如果不收集,會影響到我們居住的環境!

目前環境保護就是這種,起點就是那種被動的、自私的動機!工業革命以來,以文明自居卻無限擴張為所欲為的人類,已經使數百種動物因過度捕殺或喪失家園而遭滅頂之災。當地球上最後一隻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勞地尋求配偶,當最後一隻未留下後代的雄鷹從汙濁的天空墜向大地,當麋鹿的最後一哨乾涸的沼澤上空迴盪--人類就看到了自己的結局。環境保護對我們來說並不是一個新問題,我國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明確的治理目標。

作為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普通人,雖然不可能都直接從事環保工作,但我們完全可以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當看到洗手間的水龍頭在滴水時,是不是能夠舉手關上呢?當電池用完後能否分類收藏處理而不是隨手扔掉呢?當購物時能否自覺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呢?……一件件小事雖然都很不起眼,但卻體現我們究竟具備了多少環保意識。

為什麼要保護環境

我們應該持一種怎樣的生態環保觀和資源開發觀?環保和資源開發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體嗎?我看不是。因為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人類的生存。因此科學的生態環保和資源開發是能夠做到對立統一的。

我相信所有關注環境問題的人都懷著一顆為了我們的子孫萬代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赤誠之心。我們也不應懷疑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儘早脫貧致富而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人,他們同樣也有著一顆保證和改善貧困地區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不過極力主張保護的人考慮的是整個人類長遠的生存問題,而積極主張開發的人要解決的卻是當前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問題。我們有理由剝奪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嗎?

這些年來,在各環保組織的宣傳努力下,廣大公民已經有了一定環保意識,這是各環保組織和人士的功勞,但有環保意識並不等於懂得了環保。我們還有很多人雖然有了環保意識,但出於對自身眼前利益的的考慮和貪圖享受,並不願意自覺地去遵守環保準則。例如,我們一些已經無需為自己的溫飽擔憂問題的人,為了嘗一嘗野味,穿戴高檔皮毛時裝,顯耀自己的富有,於是促成並刺激了野生動植物交易市場的產生和發展,使我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這一過程中,真正該受到指責的應是那些衣食無憂的消費者,而不是那些衣食無著,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資源的人,也不應去指責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民儘快擺脫困境而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人。

為什麼環境問題至少在工業革命以前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而現在卻成了一個越來越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全球緊迫性問題?這是因為在過去,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及產生的各類垃圾還沒有超出大自然的承受力,而現在,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利用及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已經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這又是怎麼造成的呢?是人類在解決溫飽問題後,對物質和精神享受窮奢極欲的不斷追求。要徹底解決環境問題就必須遏制人們這一不斷膨脹的享樂慾望。因此我們在宣傳環保和揭露環境問題時,最重要的應該是在我們這些衣食無憂,享受著現代文明生活的城市人中提倡一種為富濟貧的道德觀,過一種簡約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貧困落後地區的人,他們的生活已經夠落後簡約了,已經簡約到了難以維持生計的地步了。該如何解決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呢?

我們應該反對那種教條的,極端的環保思想。這種思想表面看上去很正確,也極能蠱惑人心,實際上卻是非常自私和不負責任的,因為他們剝奪了貧困落後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

在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當地的人打獵,伐樹,燒荒,那是為了生存。也正是因為現代文明的曙光還沒有照射到他們,所以還沿襲著這一落後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生存狀況下,不打獵伐樹,請問你讓他們吃什麼?燒什麼?用什麼?對這些地區地方政府及當地居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我們的一些環保者總愛不分青紅皁白的加以指責,而且常犯一個善意的錯誤,那就是:你們不能砍伐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殺野生動物,不能在這的江河上建大壩,保留這的原始風貌,你們可以通過開發綠色旅遊來帶動經濟的發展啊。但是在當前我們國民素質和環保意識還不高的情況下,旅遊真是綠色的嗎?開發旅遊就不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嗎?讓我們來看看會出現什麼情況吧。1.過去當地人只產生少量的生活垃圾,而且幾乎沒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現在由於大量遊客的湧入,帶來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別是那些過去當地極少見到的塑料食品包裝袋;請問這是誰之過?2.由於遊客們要品嚐當地的野味,原來不存在的野生動植物交易運營而生了;過去當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滿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現在為了滿足遊客的需要,也為了增加自己的經濟收入,他們開始大量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了......

我們應該怎麼樣保護自然資源呢請寫下來

環境是要靠大家來保護的,如果每一個人都去破壞環境,那我們的地球會怎樣呢?在亂丟果皮紙屑之前,請您能夠想一想我們的地球將來會怎樣,希望大家能夠一起來愛護我們的地球家園——它是我們最可愛的家園。

自然資源保護的現實意義

一、尊重和體現生態規律的原則 尊重和體現生態規律原則是指在進行資源保護立法時應當充分考慮和尊重自然和生態演變的規律以地球生態系統平衡原理作為制定法律的理論基礎。

1、生態的基本規律 (1)“物物相關”律,即自然界中各種事物之間有著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係,改變其中的一個事物必然會對其他事物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在開發利用某一資源要素時要考慮此種活動對其他資源要素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在開發利用某資源要素的某一功能時要考慮對該資源要素的其他功能的影響。據此,資源保護法必須注意對每一種資源要素的保護以各資源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因而資源保護法的體系必然比較複雜,此外,“物物相關”律必然要求人們在開發利用資源時應當注意調查研究和統籌規劃,在資源保護法中之所以有“土地利用規劃”影響評價等規定其源蓋也於此。 (2)“相生相剋”律。即在生態系統中,每一生物種都佔據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們相互依賴、彼此制約、協同進化。因此為了保護和改善資源,維護生態平衡不能任意地向某生態系統引原來沒有的物種,也不能在生態系統中隨意除去一物種,這兩種做法都會使某物種發生種群爆發或滅絕,因而危及生態平衡,例如,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因引進了原來沒有的物種美國白蛾,且沒有捕食者,造成美國白蛾發生種群大爆發威脅該森林生態系統。同樣地因為在江南的農田生態系統中人為地減少或消滅了人類天敵蛇,使用鼠類發生種群大爆發,當地的生態平衡受到威脅,所以資源保護法必然要求人們不得向某生態系統引進原來沒有的物種或在生態系統中人為地消滅某一物種,也就是為什麼在資源保護中有物種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以及動植物檢疫等法律的原因。 (3)“能流物復”律,即在生態系統中能量在不斷地流動,物質在不停地循環。能量的流動是單向的並在流動過程中遞減,有一部分轉化為熱能逸散入環境,為了維護生態平衡,必須儘可能充分地利用能量,不使它簡單地逸散入環境,因此,在環境與資源保護法中有關於發展生態農業以及鼓勵建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活生產方式的規定,某種物質一旦進入環境,便會在環境中不斷地循環,有些還會在生物體內累積(即“生物富集”)發生緻畸、致癌、致突變等作用,因此在資源保護法中有關於防止環境汙染,尤其是控制有毒有害物質的規定。 (4)“負載定額”律,即任何生態系統都有一個大致辭的負載能力上限,包括一定的生物生產能力、吸收消化汙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程度的外部衝擊的能力,當生態系統所供養的生物超過它的生物生產能力時它就會萎縮及至解體,當向生態系統排放汙染物超過它的自淨能力時,生態系統就會被汙染,進而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當對生態系統施加的外界衝擊的週期短於它的自我恢復週期時,生態系統也將因不能自然我恢復而被破壞,因此為了保護生態系統,必須一方面使它供養的生物的數量不超過它的生物生產能力,另一方面還需確保排入生態系統的汙染物量不超過它的自淨能力以及使衝擊週期長於生態系統的恢復週期。所以,在環境與資源保護法中必然有關於以產定供的規定,有關於控制汙染物排放量,包括濃度控制和總量控制的規定和關於限制衝擊週期,如禁止春天砍樹、除草、夏時捕魚捉鱉的規定。 (5)“協調穩定”律,即只有在結構和功能相對協調時生態系統才是穩定的,為了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協調狀態,必須千方百計地保持生物物種的多樣化,儘量減少外來干擾,同時鼓勵人們去創造結構和功能相對協調,生物生產能力高的人工生態系統。這些要求導致了資源保護物種的多樣性,保護森林植被保護生態系統免受干擾以及確保創設結構和功能相對協調的人工生態系統的規定的產生。 (6)“時空......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要保護自然資源?
為什麼要保護自然遺產?
為什麼要保護國土資源?
為什麼要珍惜自然資源,怎樣珍惜資源 ?
為什麼要保護水資源?
為什麼要保護智力成果?
為什麼要保護藏羚羊?
為什麼要保護方言?
政府為什麼要保護老虎?
人類為什麼要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