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能戰勝項羽?

General 更新 2024-06-04

劉邦為什麼能戰勝項羽取得皇位

一、楚漢相爭中的兩大主角 項羽和劉邦在中國歷史上,是楚漢相爭中的兩大主角,項羽是銳不可當的27歲霸王,劉邦是年逾50的垂老之人;項羽乃名將之後,劉邦為默默無名的農家子弟;項羽受過嚴格的大將訓練,劉邦本身非將才,集結的亦多烏合之眾;後項羽宰制天下, 聲勢如日中天,而劉邦僅被封為漢王,所據之地偏遠險阻。然而,歷史的轉輪卻出現了強弱懸殊的戲劇性大逆轉:項羽以32歲的英年兵敗自刎,全盤皆輸;劉邦則承襲了秦始皇的大一統格局,盡收天下,開創了綿延四百年的漢朝。這場被稱為「猛獅與胡狼」之爭的歷史對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為何會成為後人一再回顧的經典教訓? 二、他們共同特點是敢作敢為,化危機為轉機 他們共同的的特性:有敢作大夢的大器量、不在乎世俗評價的大膽行為、過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但為什麼他們的際遇有如天壤之別? 項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強,做事積極 劉邦——我行我素,喜歡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項羽的失敗,正是過份依賴軍事的結果。他出生將門貴族,崛起於秦始皇大秦帝國動盪之際,他擁有用兵如神的軍事天賦,在短短三年內,率領五國聯軍直入秦都咸陽,終結了大秦帝國,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內;他憑著天賦的軍事才能和嚴格的軍事訓練,在他二十七歲起,就逐步立下驚人的戰功;他用兵別有洞見,敢於行險,善於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凝聚士卒的心,形成強大實力。他本應成為秦始皇之後下一個掌控天下的人,然而,與年長一倍、出身草莽的劉邦對峙爭峰數年後,在「楚漢爭霸」中,卻讓他嚐到一敗塗地的四面楚歌滋味。他雖善戰,政治謀略卻不敵老謀深算的劉邦,滅秦之後一連串失策的擾民、焚宮、封王、殺義帝等舉動,引發了四起的民怨及諸王叛亂,終於讓長於收買人心的劉邦羽翼豐滿,佈下牢不可破的圈套,霸業曇花一現,功敗垂成。卻出現全盤皆輸的大逆轉... 劉邦高明的地方在知人善任,寬宏大量,寧願鬥智而不鬥力。這正是劉邦能夠從風起雲湧、詭譎多變的時代裡脫穎而出的原因。 三、項羽失敗的原因 一、缺乏謀略和視野,不具備政治家 讀 司馬遷《史記》得知: 項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吳中子弟皆憚之"。其志向博大高遠。他很講信義,只因允諾了項伯"善遇"劉邦的進言,他不顧亞父"示之者三",於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中的劉邦。當兵敗烏江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面對身後的叢林干戈,他笑對死亡,氣概何其豪邁。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耳畔愴然響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 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這一失敗看出項羽是一個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認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險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險為易的人,怎麼能領導眾人走向成功呢? 二、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 1、目光短淺、自滿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 細讀史書可知,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胸懷。他真正的失誤不在於殺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於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於張邦、王邦、李邦。

根據材料一、二,分析劉邦為什麼能戰勝項羽

項羽當時不過二十來歲,只相當於現在在校大學生的年齡,我們豈能奢望一個毛頭小夥子鬥贏一個年齡比他大兩輪、政治經驗又比他豐富得多的老痞子劉邦呢?項羽實在是太年輕了,也正因為他太過年輕,才令他失去了本該屬於他的天下。

項羽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易於衝動。在古時冷兵器時代,大吃小、強吞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要說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那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憑藉年輕人特有的勇猛和自信,不僅以5萬左右的兵力完勝章邯三四十萬的絕對主力,而且打得還十分漂亮,這不得不令人對他的軍事能力感到驚歎。

除了衝動,要面子是項羽的另一個致命傷。項羽進關後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出名之後,如果不回家鄉,就等於晚上穿了一身好衣服沒有人看到一樣。所以他入關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把火將秦朝的咸陽宮燒個精光,然後帶著珠寶美女,回老家徐州彭城光宗耀祖去了。都說衝動是魔鬼,其實好面子同樣不可小覷。為了面子,項羽竟然放棄咸陽。事實上,項羽只要定都咸陽,然後再經營數年,憑餚函之險、關中之資,依秦國故事,東向以爭天下,即可立於不敗之地。然而,一個面子讓他失去了諸多戰略上的優勢,還被劉邦乘機端了他的老窩。

哥們兒義氣,這似乎又是年輕的項羽無法避開的。分封諸侯時,他的標準是以人畫線,即凡是跟他參加“鉅鹿之戰”,追隨他進入函谷關的人,一律得到封侯。殊不知,這種缺乏政治素養的決定直接導致了齊人田榮謀反。同樣是分封,劉邦做得就高明多了,他只是找了一個他最恨的人雍齒,然後封他一個什邡侯,就將混亂的軍心安定了下來。劉邦的老練是項羽能比的嗎?

再回頭說鴻門宴。彼時,項羽已是總盟主,且擁兵40萬,而劉邦只有10萬。自古以來,政治無是非,只有強弱之分。也就是說,項羽什麼時候想殺劉邦都易如反掌,而且不會有人說三道四。然而項羽卻因為劉邦的一段慷慨陳言,不僅放了他,還聽從張良的話,將整個秦嶺以南的陝西全部劃分給了劉邦,這不是驅虎歸山又是什麼?

這裡有個典故,劉邦當了皇帝后曾問手下群臣,你們說,我何以能得天下,群臣眾說紛紜。劉邦笑道,天下有三個奇才:蕭何、張良、韓信,而這三個奇才皆為我用,你們說,我不得天下能行嗎?遺憾的是,韓信也曾在項羽手下也幹過多年,可他就是沒能發現這個奇才。

有人說,項羽的失敗是其性格使然。其實,此話只說對了一半。試想,海岸邊那些原本有稜有角的石頭,為什麼一個個光溜溜的賊圓?就因為它們經受了海水長時間不斷地衝刷。人的性格也形同此理,哪怕一個人再有個性,當你在經受歲月的洗禮之後,再有稜角的個性也會被時光打磨得“圓滑”起來。所以我想,如果老天再給項羽一點時間,不用多,哪怕是十年,或者五年,劉邦還會是他的對手嗎?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

劉邦戰勝了項羽,這件事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這個劉邦怎麼會戰勝項羽呢?項羽是個貴族,是個英雄。劉邦是個貧民,是個流氓。這個劉邦處處不如項羽,項羽的出身是相當高貴的,項羽的祖父叫做項燕,是楚國的名將。到了項羽父親,他們這一代,這個家族就開始破落。所以項羽早年追隨他的叔叔項梁逃難逃到吳中,就是現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不過項羽雖然是一個破落貴族,那還是貴族。所以項羽和劉邦不一樣,劉邦我們講過了,是沒有名也沒有字的,他叫劉季,是劉小的意思。項羽是正兒八經有名的,叫做項籍,也是有字的,叫項羽,也字子羽。所以項羽是一個貴族出生的人,項羽身上有那種貴族的高貴和高傲。項羽的軍事力量也很強,那可謂戰必勝,攻必克,所以稱之為西楚霸王。項羽本人的能力也很強,史書上說,他力能扛鼎,力大無比,但是不愛學習。《史記》的記載說他小時候,他叔叔先讓他學字,學書,學寫字,不成。去學劍,又不成。他叔叔就問他了,說你學寫字你也學不好,學使劍你也學不好,你要學什麼?項羽說,這個學習寫字有什麼用?以後擺個攤,代寫家書。學劍一人敵,我劍術再好,我就是殺一個人,我要學就學萬人敵,叔叔說那好你就學萬人敵吧,學兵法,學了一下,也不成器,又不學了。但是他能力還是很強,而且非常地勇敢,楚漢戰爭當中有一次有這麼一個情況,就是兩軍對壘的時候,劉邦手下一個神劍手叫叮煩,劉邦就讓這個神劍手站在陣前,項羽那邊出來一個人,這個人一箭就射死了,再出來一個人,這個人一箭又射死了,連連射死了項羽手下好多的兵將,項羽大怒,自己出來了。出來以後項羽往那兒一站,吼了一聲,樓煩嚇得屁滾尿流,調頭就跑,跑進軍營當中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項羽這個人,個人魅力是沒有可說的。

所以在滅秦和楚漢戰爭中,項羽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克,劉邦會幹什麼?劉邦的本事也還是司馬遷說的那四個字,“好酒及色”。喜歡酒色這就是他的本事,在整個滅秦和楚漢相爭的戰爭中,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沒有一個計謀是劉邦策劃的,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我怎麼辦啊?

我們如果冷靜地做一個分析,我們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因為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這些性格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和成敗。

劉項的第一點不同是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來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接著後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個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表現完全不同。劉邦的表現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范增看出來了,范增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這樣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這麼大的剋制力,此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夠把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了,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項羽不聽,劉邦嘛,他有什麼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怎麼樣?

項羽自己怎麼做的呢?“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項羽很不好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屠城。史書上的記載是四個字,“城無遺類”,就是他把一個城攻下以後,這個城裡面沒有活口了,那肯定就是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而且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完全不動腦筋,就這麼做了,做完了以後,這時候有人就出來勸說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

劉邦能夠打敗項羽,為什麼卻被冒頓單于打敗?

劉邦白登之圍確實吃了不小的虧,主要原因還是劉邦在這次對韓王信和匈奴的戰爭前期打的過於順利,另一方面對於匈奴的情況缺少了解,對冒頓的騎兵戰術預計不足,導致了白登時因自身冒進被圍,但是實際上劉邦的後方仍有20W援軍已經過了句容山,同時匈奴人圍困白登七天扔拿不下白登,加上陳平的計策和後方漢軍的威脅,只能撤退

劉邦本人的軍事才能其實並不差,不要聽信別人說劉邦老是輸,劉邦自己帶軍作戰,生平大小六十餘戰,三敗七平五十餘勝,可謂是正經八百的常勝將軍,這三敗裡,兩次是輸給項羽,一次就是白登之圍吃了冒頓的虧,這兩人也都是一代人傑,劉邦可以說輸的並不冤,其中彭城之戰更是項羽以弱勝強,突襲得勝的經典戰役,之後滎陽之敗則是在追殺過程中發生的,實際上是一次戰役,之後滎陽、成皋戰役,劉邦都是正面跟項羽硬磕不落下風,包括後來英布造反時曾經說過他唯獨忌憚的就是劉邦、韓信、彭越三人,而後的庸城之戰。更是被劉邦親自率軍殺的丟盔棄甲,可見劉邦的本領。至於韓信的評價,韓信實際上並沒有跟劉邦交過手,而且他說完這句話沒多久就被劉邦呂后幹掉了……你可以想見輕視劉邦的人結局了。

縱觀劉邦兩次敗仗,都是在佔據了絕對優勢或是前期戰爭進行的十分順利的情況下發生的,從這點來看,彭城之敗跟白登之圍確實是劉邦自身性格里得意容易忘形的缺陷造成的,也是在軍事戰術上由於輕視敵人犯了錯誤,但是說劉邦軍事能力不行,是不客觀的

西楚霸王項羽那麼強,為什麼劉邦會打敗項羽?

項羽是貴族後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劉邦是沛縣小混混,是平頭百姓一個。然而,兩個人較量的結局是:劉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華橫溢,他們君臣攜手,同心同德,最終打敗了兵多將廣、不可一世的項羽。作為對手,項羽完全未能意識到劉邦的強大。他孤傲自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終於兵敗垓下,自刎於烏江。那麼,究竟是哪些個人因素造就了劉邦和項羽全然不同的命運和結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懸殊 劉邦戰勝項羽,常常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議。因為就家庭背景,集團力量和個人魅力而言,劉邦和項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很多人覺得這個劉邦怎麼會戰勝項羽呢?項羽是個貴族,是個英雄;劉邦是個貧民,是個流氓。項羽的出身是相當高貴的,他的祖父叫項燕,是楚國名將,但到了項羽父親他們這一代,這個家族就開始破落了——項羽早年追隨叔叔項梁逃難逃到吳中,就是現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一帶。不過破落,那也還是貴族,和劉邦不一樣。劉邦是沒有名也沒有字的,他被喚做劉季,就是劉小的意思;項羽可是正兒八經有名字的,叫做項籍,也是有字的,叫項羽,也字子羽。 總的來說,項羽的能力還是很強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漢戰爭當中有一次出現這麼一個情況,劉邦手下有一個神箭手叫樓煩,兩軍對壘的時候,劉邦就讓這個樓煩站在陣前,項羽那邊出來一個人,樓煩一箭就把他給射死了;再出來一個人,樓頂一箭又把他給射死了,連連射死了好多位項羽的兵將。項羽大怒,自己出來了,出來以後往那兒一站,大吼一聲,樓煩被嚇得屁滾尿流,調頭就跑,跑進軍營當中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項羽這個人的個人魅力是沒的說。 所以在滅秦和楚漢戰爭中,項羽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克。那劉邦會幹什麼呢?劉邦的本事還是司馬遷說的那四個字:好酒及色——喜歡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個滅秦和楚漢戰爭中,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沒有一個計謀是劉邦策劃的,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我該怎麼辦啊? 性格決定命運 但是,我們如果冷靜地做一個分析,就會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劉邦和項羽兩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這些性格的差別決定了他們的成敗和命運。 劉邦和項羽的第一點不同是: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後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范增看出來了。范增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現在這樣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他有這麼大的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夠把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了,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但項羽聽不進去,劉邦嘛,他有什麼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麼樣? 項羽自己是怎麼做的呢?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項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書上的記載是4個字:城無遺類。就是說項羽他把一個城攻下以後,這個城裡面就沒有活口了,那肯定是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了,而且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項羽完全不動腦筋,就這麼做了。做完以後,有人就出來勸說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皇稱帝的話,應該定都咸陽。但是,這個時候秦的皇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也沒地方住了,項羽又一門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

劉邦為什麼能勝項羽?能說說具體原因嗎?

劉邦勝項羽的原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捷足者先得。”劉邦和項羽雙雄並起,叱吒風雲,合力滅秦,奪得天下,又一分為二,豆萁相煎,勢不兩立,經過曠日持久的楚漢相爭,最後以劉邦的勝利和項羽的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歷來眾說紛紜。范文瀾先生說:“推究劉項勝敗的原因,主要在於劉邦的擁護者是廣大農民特別是舊秦國農民,項籍的擁護者只是些野心的領主殘餘分子。兩人所依靠的力量不同,因之後果也不同。”項籍“代表領主殘餘勢力,要把社會倒退到秦以前的舊時代去,阻撓歷史前進的趨勢,他只能成為一蹶不振的可憐蟲”。(《中國通史簡編》)至“文革”中,此說被利用於“批儒評法”,進一步上綱上線,說劉邦是法家,主張統一,是進步勢力;項羽是儒家,主張復辟分裂,是反動勢力。給他們二人貼上“階級”和“路線”的標籤,只不過一廂情願,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劉邦和項羽的起義,是陳勝、吳廣率領的農民起義的一部分,順應了天下反秦之暴政的歷史潮流,客觀上都代表了農民的利益,難分彼此。而在主觀上,兩個人都懷著做皇帝的野心揭竿而起,不管誰做了皇帝,都想統治整個中國,亦無所謂孰優孰劣。當初見到秦始皇的出巡的威儀,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是也!”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 這便是他們最坦率的自白。至於劉勝項敗的原因,劉邦本人在做了皇帝之後有一番很為得意的“經驗總結”。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天下大定,高祖置酒雒陽南宮,向群臣發問:“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都武侯高起、信平侯王陵答道:“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但是劉邦卻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魏,不絕糧道,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長期以來,論者多數以劉邦的見解為基礎,從劉項兩人在謀略和用人方面的強烈反差來分析劉勝項敗的必然性,與前引“階級”和“路線”的分析相比,倒更令人信服一些。 然而,這個答案還不是問題的全部。項羽的失敗,還有一個致命的直接原因,兩千年來一直被史學家們忽略。前引高起、王陵所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這句話至關重要。對於劉邦的“慢而侮人”,人們印象很深刻,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他蔑視知識分子,往儒冠裡面撒尿。而對於項羽的“仁而愛人”,則完全不予注意。項羽這個人的確可以稱得上殺人如麻的魔王。早年他攻襄城,由於久攻不下,一旦獲勝,就對手無寸鐵的百姓大加殺戮,“襄城無遺類皆坑之”。進軍咸陽的時候,新安一戰,又“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他“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後來城陽之戰“北燒夷齊城郭宮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其至北海多所殘滅”,外黃一戰竟然要將城中15歲以上的男子一律坑殺……他一生殺了多少人,恐怕數也數不清,不僅殺“敵人”,而且殺俘虜,殺百姓。然而,正是他的敵對陣營中的高起和王陵說他“仁而愛人”,這又怎麼解釋?高起、王陵是漢臣,在漢高祖劉邦面前,他們不可能違背事實,為項羽塗脂抹粉,而且劉邦也沒有反駁,可見“項羽仁而愛人”已是當時人們普遍的看法。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為項羽破例地作《本紀》,將其功其過其得失都秉筆直書,當然難能可貴。但司馬遷畢竟也是漢臣,他不可能有意美化項羽,把不存在的美德強加於其身。“項羽仁而愛人”之說,必有所本。“仁”是什麼?孔子曰:“仁者愛人。”曰:“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劉邦最後是如何打敗項羽的?

劉項對峙

??被項羽逼處巴蜀漢中一隅的劉邦,採納蕭何的策略,在漢中招攬人才,治理巴蜀作根據地。公元前206年五月,項羽前去攻打田榮。劉邦趁機出兵,1月內佔領全部關中。 接著向東挺進,直搗項羽的老窩彭城。楚漢戰爭爆發了。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劉邦和項羽苦戰了5年,大戰70餘次,小戰40餘次。與此同時,派韓信北上收拾趙魏齊等地,開闢第二戰場。與其他諸侯聯合,拉攏彭越、英布等人,孤立項羽,終於逐漸轉為優勢。

最終決戰

項羽在已無盟友的情況下,無奈提出和劉邦“中分天下”,以鴻溝(今河南賈魯河)為界,河東屬於楚,河西屬於漢。但劉邦聽從屬下建議,於公元前203年底,匯合諸將,合圍項羽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項羽糧食吃光,援兵斷絕。在寒冬的一個夜晚,項羽被圍在一個山頭,看到戰場上旌旗遍野,鼓角齊鳴。項羽在四面楚歌中知道軍心渙散,大勢已去,只好與愛妾虞姬話別,連夜奪路突圍。

天亮以後,劉邦聞訊,立即派5千騎兵追趕。項羽渡過淮河,只剩100多人。

??漢軍追上,殺得項羽只剩28個殘兵了。項羽跑到烏江邊上,見前面茫茫烏江,後面滾滾追兵,走投無路,拔劍自刎。

??公元前202年6月,劉邦統一中國,建立漢朝。劉邦即皇帝位(即漢高祖)。

??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但性質卻截然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走封建統治的老路,遂轉變為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在這場角逐中,項羽具有強烈的舊貴族意識,不善於用人,不能重建統一王朝。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

中國象棋中的“楚河漢界”,據說就是從這場爭鬥中演變而來的 。

劉邦連項羽都能打敗 為何打不過匈奴?

劉邦主要是靠別人打的天下,自己不行。他取得天下後殺功臣,就是個得勢的無賴,他打匈奴是除去了武將,他拿什麼與匈奴抗。他打項羽時靠攻心,不然,看看他的戰績,十戰十輸。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劉邦能戰勝項羽?
中國為什麼不發動戰爭?
為什麼叫甲午戰爭?
日本為什麼發動二戰?
為什麼小鳥能撞壞飛機?
為什麼劉海不直?
為什麼貓不能接近死人?
緬甸為什麼要打內戰?
為什麼磁鐵能吸鐵?
為什麼相機能拍到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