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什麼叫和諧社會?

General 更新 2024-06-09

什麼是和諧社會

第一,和諧社會應該說是公共語言,和我們一般所講的專業性語言有很大的差別。什麼差別呢?一般專業性的語言,比如行政學專業性的語言,研究政治學專業性的語言,研究社會學專業性的語言,法律學的專業性語言,一般是專業人員使用,有些語言編成教科書,然後走向社會,變成社會政策性的語言,法律性的語言。和諧社會不完全是從專業著作裡蹦出來的,應該說是政治家根據實踐的需要,根據自己的認識提出來以後,政府官員、民間人士和一般民眾、專業人士一起使用的詞彙。這個詞彙已經成了公共語言,其最大的特徵是每個人都知道和諧社會這個詞,但是不知道和諧社會是什麼,懵懵懂懂。即使知道,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看法,所以人們對它往往是直覺上的把握,同時每個人把自己的新的想法能夠很快的加進去。在當前,這個詞彙體現了大家所關心的共同話題,也體現了大家所關心、所思考的共同智慧。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什麼叫和諧社會?和諧社會實際上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者說每一個人內心的和諧、安詳有關係。兩個人見面的時候,很多情況下是很和諧的,但是很多情況下是衝突的,因為利益問題,因為感覺不舒服,心理上的問題,或是因為制度上的問題,警察一進來,大家覺得心裡直哆嗦,開車的人,過去說看見警察,警察不敬禮,感覺不舒服,但是現在過來一敬禮,還是不舒服,為什麼?執法者和被執法者在心理上、制度上存在著相互衝突的關係。

對人類社會來講,我們思考和諧社會的時候,我從三個方面考慮。一個是從技術上思考這個問題,在個人的心理上、利益上、情感上是不是很平衡?這很關鍵。如果每個人都感覺很浮躁,每個人在各種各樣的生活當中或者在工作當中,心理很不平衡,個人首先就不和諧。個人不和諧,會表現在社會關係上,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方面衝突多還是少。如果衝突不多,或者如果有了衝突,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就是和諧。

第二,從集體意義上來講,一個社會裡總是分兩種人,一種是傾向於和諧的,有一種人是傾向於不和諧的,一個社會也可以分成各種各樣的群體,有些群體傾向於和諧,有些群體傾向於不和諧。如果在一個社會裡,佔主流的人是希望和諧的,而不是希望衝突的,那麼這個社會就是和諧社會。如果一個社會,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青壯年,20來歲的人,他可以通過戰爭,通過當兵來謀取最大化的利益,這個社會就肯定是戰爭社會。很多社會很難從戰爭的泥潭裡走出來,原因就是這個社會裡掌握重要權力資源、掌握勞動力資源、掌握資金資源的人都希望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

當然,並非所有的社會都在戰爭狀態。對於沒有戰爭的和平社會來說,如果一個社會裡主流的階層,佔據主流地位的人希望是和諧的,這個社會就會傾向於和諧。如果一個社會的階級結構或者階層結構是極化的,兩極分化,很可能走向衝突,為什麼?因為兩邊的人都看著對方不舒服。如果一個社會都以懷疑的或者是敵意的眼光看待其他人,有可能就是不和諧的。現在在各種場合可以看到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消極的看法,老百姓一說起官員的時候就說這幫官員基本上都是貪汙腐敗分子。官員一說話就說中國的老百姓素質真低,幹什麼都坑蒙拐騙,見到企業家,說這幫企業家都是為富不仁,相互之間都是以否定性的眼光、否定性的意見去看待對方的時候,就容易進入不和諧的社會,進入衝突。企業家如果認為政府官員是腐敗的,他就會用腐敗的手段去對待政府官員,政府官員即使要廉潔,有些情況下廉潔的水平也會下降。老百姓也是用一種腐敗的眼光看待政府官員,官民之間的衝突性可能就會很大,今天塞給你錢,明天就會罵你,狗官,因為昨天給你錢你拿了。拿錢辦事情的時候,好不容易找到關係,很慶幸自己有關係;給完錢,把事情辦了,開始罵狗官。如果一個社會主......

古代有關和諧社會孔子的詩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中國歷史上關於和諧社會的描述主要有哪些狀態

禮運·大同篇: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中國古代和諧社會構想為什麼無法成功

階級屬性決定了和諧是空想

和諧社會是千百年來人類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春秋戰國之際的平民思想家墨子,把他心目中的 理想社會描寫為:貧富相濟、尊重關愛,反對掠奪與戰爭;尚賢與能,公平競爭;節用愛財,合理利用有限的 財富資源。這反映了處於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對美好社會的理解和渴望。然而,在剝削階級社會裡,墨子筆下 的和諧社會只能是一種空想,只有今天在中國n共n產n黨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渴望的和諧社會才能真正實現。

墨子試圖營造一個沒有敵對和歧視的和諧社會,

併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奔走忙碌了一生。別的界限,普愛眾生;人與人之間要相互理解、寬容、平等、尊重,並從兼愛交往中獲得益處。“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以這種寬容理解尊重的態度對待他國、他家、他人,“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就不會出現以強凌弱、以眾劫寡、以富侮貧、以貴傲賤、以智欺愚的現象((兼愛中》)。這裡墨子既批判了儒家等級森嚴的狹隘的階級“仁愛”論,又衝破了道家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地域界限,讓天下的人們互通互愛、互利互惠、互諒互敬。墨子兼愛的具體辦法是:“有力相營,有道相教,有財相分”。也就是說身強體壯且有餘力的人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鰥寡孤獨之人,有文化知識的人教誨那些愚昧無知的人,富有者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貧困者。只有這樣,才能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疾病得治,死喪得葬。兼愛學說是墨子社會思想體系的核心和出發點,也是其思想的精華。其根本出發點,正是為了阻止“強劫弱、眾暴寡、詐謀愚、貴傲賤”(《天志中》)的暴虐行徑,使弱小國家能夠擺脫滅亡的命運,使創造社會財富又在受苦受難的平民百姓過上平安幸福的生活。墨子的兼愛學說代表的是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著眼於讓每個人都能夠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好處,實現“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非命下》)的目標,而不是高談闊論,畫餅充飢。

和諧是古代誰的思想

和諧思想最主要還是儒家,孟子提出得多。

孔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張“仁”的思想,就是愛人,要求統治者關心愛護百姓。“仁”的另一方面是“克幾復禮”,即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範。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理國家。

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減輕對人民的剝削,輕徭薄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老子:主張“無為”,要求人們順應自然,反對統治者侵擾百姓

墨子:主張“非攻”,反對非正義的掠奪戰爭;主張“兼愛”,愛一切人,視人如己,互助互愛

和諧是什麼意思

詞解:配合得適當和勻稱。

融洽,調和。如:音調和諧,和諧的氣氛。

[和諧理念]

(一)西方的“和諧”理念 1.畢達哥拉斯認為,“整個天就是一個和諧”。

2.赫拉克利特認為,和諧產生於對立的東西。

3.文藝復興後許多思想家都把“和諧”視為重要的哲學範疇。

4.馬克思真正把握了“和諧”理念,提倡社會和諧。

(二)中國古代的“和諧”理念

1.“和而不同”、事物的對立統一,即具有差異性的不同事物的結合、統一、共存。

2.政治和諧,一種社會政治安定狀態。

3.遵循事物發展客觀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總之,和諧是指對自然和人類社會變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是人們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處事的價值觀、方法論。

和諧社會:是指一種美好的社會狀態和一種美好的社會理想,即“形成全體人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18900.htm

和諧的內容是什麼?

要建設一個和諧社會,必須明確什麼是和諧社會,和諧社會這個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是什麼,和諧社會的組成要素有哪些。 1,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與會專家從不同角度對和諧社會提出定義和解釋,但是,所有的專家都認為: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是一個大多數人能夠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社會。 高尚全教授認為,和諧社會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從理論上說,是社會各個階層和睦相處,社會各級成員各盡所能,使人民的聰明才智得到全面發揮;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協調的社會。簡言之,和諧社會是一個穩定的系統,有效的系統。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把和諧社會劃分為三個層次,即:第一,和諧社會以人為中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第二,和諧社會是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道德約束來實現的;第三,和諧社會的實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定時期公共治理的實現。汪玉凱認為,一個真正的和諧社會必須滿足以上三個層次的條件。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洪大用提出了理解和諧社會的三個角度。第一,貧富差距的利益分配角度;第二,社會公眾的社會共識角度;第三,可持續發展角度,即積極的和諧社會應該是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洪大用認為,社會現在非常關注第一個角度的理解,即從利益分配角度來講述和諧社會,但是,和諧社會更重要的在於第二和第三個角度,即建設一個和諧社會必須有廣泛的社會共識;必須解決人與自然的問題;必須是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張大平認為,和諧社會是一個過程。因為“和諧”是沒有上限的,達到和諧以後還可以再和諧,這是一個過程。但是和諧社會卻有底限,如果社會的不和諧突破了這個底限,社會將發生動盪。因此,理解和諧社會首先必須找到和諧社會的底限在什麼地方,通過構建社會安全網等措施保證社會和諧的底限不被突破,進而在此基礎上追求更和諧的社會。 2,和諧社會的提出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專家們普遍認為,中央提出“和諧社會”這個理念,適應了時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高尚全認為,和諧社會理論的出現是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深化。他指出,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開始強調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以往人們對小康社會的理解主要體現在數量方面,而和諧社會的提出則強調了質量方面。這表明我們開始重視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質量,而不僅僅是重視經濟指標的增長。中央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要求,充分體現了廣大人民的利益根本所在。 李連仲則認為,“和諧社會”的提出解決了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即“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的問題。我國的社會主義實踐要回答三個基本問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們逐步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麼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兩大問題。“和諧社會”的提出解決了第三個重大問題:社會主義要想鞏固,黨要繼續執政,社會就必須和諧,我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目標就是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因此,和諧社會的提出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 遲福林認為,目前我國社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重大利益的重新調整。但是調整到什麼程度並以什麼標準來衡量調整的成敗,這個問題以往並沒有得到重視。和諧社會的提出事實上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國改革利益調整必須以和諧為目標,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各種改革措施是否有利,可以用“是否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這個標準來判斷。 其他專家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提出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孫立平指出,和諧社會這個概念的提出,標誌著我們這個社會開始從單一中心的時代逐步過渡到一個多元中心的時......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什麼叫和諧社會?
古代什麼叫石女?
什麼叫生產社會化?
什麼叫主要社會關係?
為什麼叫空想社會主義?
和諧社會的特徵是什麼?
怎麼理解和諧社會?
德雲社為什麼叫德雲社?
什麼是和諧號列車?
老公在古代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