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進行感恩教育?

General 更新 2024-06-04

感恩如何從教育做起

教育之“育”,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使人喚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共同做事,學會生存”是現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而感恩教育則是四大教育支柱的綜合體現。

什麼是感恩教育呢?就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帶來的恩惠和方便在心裡產生認可並意欲回饋的一種認識,一種情懷和行為,說白了就知恩、報恩。感恩教育則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我們的學生或者子女實施的識恩、知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感恩,說明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關係的正確認識;報恩則是一種責任感。感恩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體現,永懷感恩之心,才能從別人那裡得到更大的情感回報。

現代社會已經成為“獨生子女時代”,“四位老人、兩位父母和一個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會的主導,對獨生子女的嬌慣和溺愛,滋長了孩子們的自我意識,一切活動都以自己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學校則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該怎麼樣”,不知“該我怎樣”;只知“我要什麼”,不知“要我什麼”;不知尊師敬長,關愛他人。現代教育強調讓孩子們“張揚個性,自主成長”,但這絕不是讓孩子們自覺成長,過於強調個性的凸顯而忘本,容易使孩子們失去起碼的道德準則和歷史責任感,為所欲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費時,早已經忘卻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當然,他們記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卻記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們知道麥當勞、肯德基價格卻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獻,這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教育來說,是多麼的危險,多麼悲哀啊,難道還能夠說我們的教育是成功的嗎?

為了我們的民族,為了我們“禮儀之邦”千百年的榮譽,我們必須教育我們的學生學會感恩,培養他們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優良的心理品質;培養他們的樂觀向上的心理素質。讓學生學會感恩,培養學生的感恩品質。教育必須以學生的“成人”為出發點,讓學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養“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亡羊補牢”,感恩教育是學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學校教育的根本出發點之一。

中華民族更具有傳統的“感恩”傳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動人詩句;“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胸懷;“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的經典詩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對感恩的認同。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的修養,也是人之常情。不會感恩或者不願意感恩,既是缺乏修養的表現,又是缺乏人文關懷、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現。

我們的教育不僅要教我們的孩子如何學習,怎樣學習,更要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樣學會感恩。我們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務遠,要從諸如教育學生主動幫助老師擦黑板,對師長有禮貌,尊重老師,關心理解父母,為父母分憂等不起眼的實在小事做起,著重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使他們“吃水不忘掘井人”,永不忘記別人的幫助之恩,不忘父母師長的養育教導之恩。我們感謝父母,因為他們養育了我們;我們感***,因為他們給了我們知識,提高了我們的能力;他人關心和幫助了我們,我們應該感謝他們。這些看似簡單樸素的感恩教育卻蘊涵著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關懷。

感恩,來自於叮理的滿足,來自於對人對事的寬容和理解,來自於一種回報他人和社會的良好心態。感恩,能夠促進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於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建立。感恩,使人少些抱怨,少些仇恨,少些對抗,多些寬厚,......

談談如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與同事們在一起,經常聽到大家抱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知道感恩。的確,現在的很多孩子根本就感覺不到自己的幸福,倒是稍有不如意,就怨天怨地,怨父母怨別人。在他們的眼中,別人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必須的。他們已經習慣了被愛,甚至在他們很小的心靈裡,覺得被愛是理所當然的。你對他們有一點點不好他們都能感覺出來,而你對他們有一百個好,他們卻表現的麻木不仁。但是作為老師,我們難道只有抱怨和無奈嗎?不,我們有必要教學生學會感恩。因此,我們在教學工作中不光要交給學生知識,教學生學會做人做事,還要對孩子進行一定的感恩教育,喚醒孩子那顆感恩的心。我覺得對學生的感恩教育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從思想上教育學生 什麼是感恩呢?感恩就是對他人、社會給自己帶來的恩惠和方便在心裡產生認可並意欲回報的一種認識、一種情懷和行為。說白了就是知恩圖報。作為老師,我們應對學生進行知恩、報恩、施恩教育。通過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感恩能促進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於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建立;讓學生知道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才會對生活、對人生充滿希望,才會理智的面對人生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我覺得每年的“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等,都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好機會。我們要抓住這些契機,讓學生了解父母、老師對自己的期望。我們可以鼓勵學生送一件自己親身製作的賀卡;寫一篇讚美父母、老師的文章;說一句感謝父母、老師的話;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總之,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感恩,既善待了他人又快樂了自己。 二、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我們的感恩教育不能好高騖遠,要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應從做好小事做起,著重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諸如教育學生主動幫助老師擦黑板,拿教具。而關愛理解父母,則可以通過給父母盛一次飯,洗一次碗,端一杯水,說一句感恩的話,寫一封感恩的信的方式來表達。我認為從這些生活點滴都可以進行感恩教育,通過這些來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使他們“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導之恩,別人的幫助之恩。天長日久,報答恩情這顆美麗的種子就會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三、營造感恩的教育環境 環境是無聲的教育,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我們必須為學生創設更好的以“感恩”為主旋律的校園氛圍,家庭氣氛和社會氛圍,讓學生在充滿“感恩”的環境中得到薰陶。 首先,在學校裡,我們可以藉助班會、隊會開展多種形式的感恩主題活動。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指導學生根據蒐集的有關感恩的信息,進行藝術再創作,並進行展示,如講述“感恩”故事,創辦“感人小報”,設計“感恩”的標語,編排“感恩”的節目等。此外,我們還應讓孩子們學習祖國悠久的文明史,我們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早已滲透著感恩教育:“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羊跪乳,鴉反哺”“受之點滴之恩當湧泉相報”“送人玫瑰手留餘香 ”等等這些傳統美德中,滲透著感恩情懷。我們要讓學生多讀,多瞭解這些傳統文化,也能很好的薰陶學生心智,培養他們有一顆感恩的心。 其次,我們還要爭取家長的配合。要做好學生的感恩教育,作為老師還必須爭取學生家長的配合,特別是對一些感恩意識嚴重缺乏的學生,單靠學校教育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必須要家長配合,最好能爭取親友的共同教育。親友、老師、家長共同教育學生感恩,才會更好的營造一個良好的感恩教育環境,社會上不良風氣對學生的不良影響就會大大降低。 再次,還可以利用社會教育宣傳的影響。社會是個大家庭,我們要堅決抵制不文明行為,特別是忘恩負義行為。要爭取各種媒體的宣傳,從正面大範圍來宣傳感恩教育,使整個社會形成一個感恩教育的氛圍......

如何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

春節,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也是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的好時機。現在很多獨生子女認為,接受父母給他們準備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卻不知道要去幫助人。很多父母不遺餘力地愛自己的孩子,甚至超出了他們的能力,不僅沒有換來孩子的滿心感激,孩子還總覺得自己不幸福。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的教育忽視了什麼?我們又該怎樣從小在孩子的心田裡播撒下感恩的種子?為此,本版組織了一組文字,讓我們聽聽專家和家長的觀點。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一首飽含深情的歌曲,已經在中華大地上傳唱了多年,時至如今,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可見,感恩的觀念正在日益深入人心。 中華民族是個感恩的民族,自古就有“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羊羔跪乳,烏鴉反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優良傳統。然而,近些年來,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以及父母等長輩對孩子的嬌生慣養,許多家長在對孩子的培養上,往往只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而忽略了對孩子的品德教育。 一個人有沒有感恩的心,通常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第一,認知因素。俗話說“知恩圖報”,只有知道了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和關愛,才會產生報恩的意識。第二,要親身體驗。只知道父母給我吃,給我用,如果體驗不到關懷和愛等情感,認為那就是父母的義務,也不會產生感恩的心。第三,感恩的想法是否受到過鼓勵。父母為孩子做事,許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時候,父母往往說“你把書讀好就行了”等,這就把孩子自發的感恩之心給扼殺掉了。第四,家庭和社會氛圍的影響。 很多時候,孩子沒有感恩之心,是因為父母在生活中對他沒有這方面的要求,沒要求他對父母付出感恩。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呢? 首先,父母要為孩子做出榜樣。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夫妻嫌棄年邁的父母,他們做了一副籮筐,在一個深夜把父母放在籮筐裡,挑到深山中,把父母丟棄了。不料他們的小兒子偷偷地跟在他們身後,悄悄撿回了籮筐。夫妻倆發現後,問兒子這樣做的緣由,兒子理直氣壯地說:“留著給你們年老的時候用呀!”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種行為對孩子美好心靈的建立無疑會起到破壞作用。只有父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對孩子進行思想、心理和行為上的影響,這是感恩之心形成的感情基礎和重要保證。 其次,教會孩子說“謝謝”。謝謝是一句單純平實而又撼天搖地的話,她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有時候,一句“謝謝”是說不盡的盛意,道不完的感恩。當父母為你端上可口的飯菜時,不要忘了說聲謝謝;當老師為你講解題目而延遲了下班時間時,不要忘了說聲謝謝;當同學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時,不要忘了說聲謝謝;當出租車司機將你送到家門口時,不要忘了說聲謝謝……當孩子學會了發自內心地對身邊所有人表示感謝時,感恩的心態已經滲入了他的每一個細胞。 再次,選準時機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現在的小孩子,從週歲開始過生日,家長動輒興師動眾,這樣的行為,不但助長了孩子的虛榮心,增強了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而且還浪費了物力財力。其實,孩子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母親在這個過程中忍受了多少辛勞和苦痛。因此,家長要抓住孩子生日的契機,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還可以利用清明節、母親節、國慶節等傳統節日,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潛移默化地讓孩子由關愛單獨的個人擴展到關愛個人所屬的團體或集體乃至社會。 最後,當孩子做出某些愛的表示的時候,作為父母你要坦然地接受、重視、珍惜孩子的愛的表達。要真誠地表示感謝,最好能明確地告訴他,你也很愛他,很需要他。這樣的環境,才可能生出感恩的心和責任......

對學生如何進行感恩教育

“感恩”的定義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各種各樣的思潮傳入進來,在打破了封建主義的精神枷鎖後,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使經濟物質財富的生產騰飛,人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但是不容否認,在思想領域舊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有待建立。這時思想領域顯得無序而混亂,道德有所淪喪。我們看到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有一些人受到恩惠卻不懂得感恩,受了父母的養育、老師的培養、黨和國家給予的優越的工作環境、幸福生活,而不好好工作,不知報恩,反而認為自己父母沒有別人的父母能幹,給他留下的東西太少;黨和國家對他總是爭三欠四,對現實生活不滿。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居多,他們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個大人圍著他們轉,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真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了。

如何進行感恩教育:

一、 重視感恩教育啟蒙,開啟學生感恩之心

學生的心靈是一塊奇異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穫;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穫;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取;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穫。我們要有意識地利用各種場合和時機在學生的心裡播上善的種子,讓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間的親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關愛、支持和幫助時,給他人以回報,不要只圖索取和享受。教育學生將他人恩惠銘記在心,增強責任感,要有一顆感恩之心,懂得憐憫,懂得尊重,懂得負責,與人為善。感恩不僅僅是一種認同,更是一種回報。這種認同應該是發自學生的心靈裡的認同。作為教育者的我們,要有意識地重視抓“感恩”教育。

二、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知恩感恩

要使學生知恩、感恩,必須做艱辛、細緻的工作:

(一)、營造感恩環境。有人說:“感恩之情,是心靈成長的營養劑,是美德,更是一種素養。感恩,應該成為每一個人的重要一課。當孩子們細細品味父母的付出時,一些不滿就會消弭,幸福之感就會油然而生。”環境是無聲的教育,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我們可以創設以“感恩”為主題的教育氛圍,讓學生的心靈在充滿“感恩”的氛圍中受到洗禮。如:1、組織唱感恩歌、看感恩影視,誘發學生感恩心;2、講述“感恩”的故事。在班裡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故事會,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進行演講,使學生認識到“孝心”、“愛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3、創辦“感恩”小報。用新穎的排版、立意鮮明的主題,定期出刊“感恩”的內容,使學生親眼目睹“孝心”的形象,從而受到感染。4、編排“感恩”的節目。讓學生將文化藝術融入到“感恩”活動中,從中受到薰陶。5、算一筆感恩賬。讓學生將自己一個的年費算個總帳,再把父母一年的總收入算個總帳,通過比較,體會父母為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寫一封感恩信,抒發自已對父母的感激之情。

(二)、創設感恩情境。感恩教育的首要目標不在於解決知與不知的問題,而是要創設一定的心理情境,開展極富啟發意義的活動,來造成學生內心的認知衝突,喚醒他們心靈深處潛在的情感體驗,以達到實際地影響他們行為的目的。比如當小學生不能正確對待父母的誤解,可設計《被媽媽誤解》的活動情境;當同學們在青春期與父母摩擦增多的情況,可設計《善解父母心》活動情境。但要注意的是,對於內容的選擇,應始終把握一個原則,就是要從生活邏輯和問題邏輯出發,選擇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繫最為密切的活動內容,找到他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組織體驗活動。

1、幫助父母勞動。在家洗衣、掃地,幹力所能及的家務......

如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我們認為感恩就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裡產生認可並想要回贈的一種認識、情懷和行為。在物質生活已達到較高水平的今天,學生感恩意識淡薄,不懂感恩,拒絕感恩的現象時常發生,這直接影響教育教學的質量。因此.感恩教育成為目前學校德育最為迫切的一項任務筆者認為學校特別是小學,更應該在加強德育的同時著重強化感恩教育。那麼,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呢? 一、校園環境,薰染感恩氛圍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學校始終將良好教育氛圍的營造作為一種重要教育資源和教育途徑,強調學生在共同參與這種文化氛圍的營造過程中得到薰陶和啟發,從而提供良好的環境。 為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從校園佈置著手,從教學樓的標語、圖片,到宣傳櫥窗裡張貼的展版,都緊緊圍繞“感恩”這個主題精心設計,以此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述說著感恩”的話題;班級裡通過黑板報、教室佈置比賽,使“讓學校的每一個班級充滿感恩的氣息”;提倡學生設計“感恩畫、感恩卡、感恩詩、感恩報”等一系列活動,讓學校每一個活動充滿感恩,富有生機。 二、各科教學,滲透感恩教育 課堂是我們教師對學生教育的主戰場,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各學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覺的、有意識的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知恩教育。 比如在語文教學中,對錶現事物意義的課文,我們要引導學生深入思維,在思維中深刻認識事物的意義,體驗恩情的深廣。如,《只有一個地球》,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深入認識地球對人類的意義,體會地球對人類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音樂課可以教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媽媽的吻》、《爸爸媽媽》、《感恩的心》等,使感恩歌曲響遍學生的心間,溫暖孩子們的心田;數學課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家庭教育問卷調查,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綜合實踐課可以組織學生製作“愛心卡”送給父母、老師等。所以這樣我們首先創設了一個感恩教育的和諧環境,能使學科和德育教育相互滲透更加有效。 三、班會活動,凸顯感恩主題 班會活動是全班師生自主活動的一種教育形式,也是學生進行自我思想品德教育、增進同學間的瞭解和友誼、弘揚個性品質、激發創新思維的重要陣地。為了鍛鍊學生的能力,促使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做人,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個性。 我們可以開展“感恩於心,報恩於行”的活動。班會緊緊圍繞“感恩”,從感恩父母到感恩老師、朋友以及一切給予我們幫助關懷的人,同學們一起分享成長過程中的感動,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感恩行為,寫一封感恩信,自制感恩賀卡、感恩朗誦活動,以實際行動感恩同學,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生活,進而感恩社會。 整個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學生真情湧動,更使學生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昇華:感恩,是一種責任意識,更是一種精神境界的追求。 四、特殊節日,組織感恩活動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原先並不是非常強調的節日經由媒體宣傳後重要性逐漸突顯。其實,中國人的傳統使得我們在表達感情的時候還是比較內斂的,平時很少會把愛爸爸、愛媽媽的話掛在嘴邊。那麼,節日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比如三八婦女節、母親節,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愛。重陽節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敬老、愛老的活動。教師節可以讓學生開展感謝老師的活動。也可以利用教師、同伴、父輩的生日,指導學生親自為自己的教師、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以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 而作為班主任,當這些節日即將來臨時,我會通過班級日記的渠道,或者利用學校午會課時間對學生進行相關節日的宣傳和提醒。使學生們能充分利用節日,對父母表達感恩之心,感謝之情。 五、家校聯繫,實現感恩教育 山區學校的許多孩子需要我們的關心和愛護,更多時候則更需要我們去引導感悟。......

如何正確進行“感恩教育”?

近些年,類似的所謂“親情教育活動”並不少。一些學校也往往喜歡通過儀式化的活動來“催化”孩子的感恩之心。例如,“給父母洗腳”成了很多學校的選擇。父母本身的辛苦無處不在,完全可以用更加細緻入微的方式來表達感恩之心,絕非“一洗了之”。

同時,這種形式化的“感恩教育”,很容易產生兩個負面效應。一方面,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父母的負擔,從而引發孩子的負疚感,要求孩子無條件地順從父母甚至“愚孝”,最終讓孩子失去了自我和個性。另一方面,“念親恩”是一種崇高的感情,理應把對父母恩情的回報化解為“正能量”,為普天下的父母和社會進步而奮鬥。狹隘地解讀或強調感恩,會讓孩子漸漸產生良好的“私德”,卻丟失了應有的“公德心”,使“陌生人關係”這把衡量社會和諧程度的尺子一再縮短。

正確進行感恩教育,一個關鍵點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不要寄希望於“催產針”一打,感恩之情就像嬰兒一樣呱呱墜地;而應當在日積月累中讓孩子逐步成長,瓜熟蒂落。

在許多國家,中小學生從事社會活動或打工的情況相當普遍,這本身也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比對和體會父母之艱辛,逐步懂得感恩的道理。

最近,筆者參加學校的家長會,每位家長桌上都有一封孩子寫給父母的信。這個階段,孩子正在學習書信的寫法,因此老師佈置了這個作業。許多孩子寫給父母的書信中,沒有“偉大”之類口號式的表達,沒有“愛”這類龐大的詞彙,都是生活中的一些芝麻小事,卻觸動了孩子的心靈,用幼稚的筆觸記錄下來,也讓父母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長和感恩。這樣的作業,是否比一場痛哭流涕的演講更有效呢?

時值端午節,思考親情和感恩的話題更有意味。事實上,端午除了發端於愛國之情外,也強調親情孝道。放棄簡單粗暴的思路,讓孩子沿著自然的成長曲線慢慢成長,孩子終有一天會懂得感恩的道理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北辰區實驗小學趙金豔 當今社會,孩子在父母、祖輩的心中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溺愛有加;而孩子自己也養成了唯我獨尊、自私冷漠的心理趨勢。孩子們漸漸遠離了感動,忘記了感恩,以為父母的養育和教誨都是理所當然的。針對這種道德的缺失,情懷的失落,我校全面啟動感恩主題教育活動,運用活動引領、細節滲透、文化薰陶等有效的策略,讓孩子找回感恩的心,領悟生命與成長的真諦。 每到學校開學,總會看到一些孩子手裡拿著冷飲津津有味地吃著,父母甚至爺爺奶奶跟在後面汗流浹背,拿著書包蹣跚地穿梭於教務處、校長室和教室之間。目睹此景,我總會有一種悲哀湧上心頭。 一次家訪中有位家長請求我好好的與他的孩子談談:自己的孩子每天回家後根本不願與父母說話,偶爾說話語氣也蠻是不耐煩,即使向父母要錢也是一副應該的神情!另一位家長跟我透露:他的心肝寶貝現在還讓他繫鞋帶。還有位家長說他的孩子從來沒有主動接過抹布擦地的時候。 我國自古就有“羊跪乳,鴉反哺”的古訓,但觀察一下現在的校園,揮霍父母的血汗錢,用來吃喝玩樂的學生不在少數,畢業後不願工作*父母養活的“啃老族”也有不少。嚴重缺乏報恩意識。學生對老師辛勤教育、同學之間的幫助顯得寡情薄義,甚至像馬加爵那樣回報父母、回報社會的也大有人在!。 如何幫助學生感恩父母、他人、社會、國家對他們付出的愛,如何教會學生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報答祖國的培養,老師的教誨。這是學校、家庭、社會應一同探討、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已經注意了很久,考慮了很久,我想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重視感恩的啟蒙教育,開啟孩子的感恩之心 “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異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做法的收穫;播上做法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穫;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穫;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穫”。教師應該利用各種時機,讓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間的親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關愛、支持和援助時,給他人以回報,不要只圖索取和享受。教育學生將他人恩惠銘記在心,增強責任感,要有一顆感恩之心,懂得憐憫,懂得尊重,懂得承擔責任,與人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當前學生缺乏感恩心的現象十分通通,究其根源,就是感恩教育在他們接受的教育體系中所佔的位置已經被邊緣化。家庭無原則地溺愛,以文化課為主導方向的學校教育又往往對德育教育不夠重視,在這種背景下,學生陷入情感教育的“沙漠”,在不少學生的情感世界裡,感恩思想已經成為一個盲區,孩子對家長只知索取、不思回報,感恩之心嚴重缺失。感恩意識的缺乏也就在所難免了。 感恩的啟蒙教育,也即是小時候家長要注重感恩教育,入學時候老師應該強調感恩教育,入初中老師再一次開展感恩教育。在他的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的時候,抓住時機開展教育。切入學生個體心理世界,激發個體心靈共鳴,促使學生對某些事件有更深刻的情感體驗,強化他們的感恩心理,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培養他們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成長和昇華他們的道德情感。二、廣泛發動,積極宣傳,樹立學生的感恩意識在實施感恩教育活動中,我班從思想宣傳入手,教育學生要感謝祖國、感謝社會、感謝家長、感謝老師、感謝他人。為了做好教育工作,必須提高他們對感恩活動的高度重視。因此,要求家長做好配合工作,共同教育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感恩意識。我班還利用課堂主渠道的作用,特別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教育學生學會感恩,通過演講、主題班會、、講故事、等形式進行宣傳,使學生的感恩意識逐漸增強。三、認真組織,狠抓落實,在活動中加強感恩教育 我認為,感恩教育重在活動,在活動中樹立學生的感恩意識。活動開展來,我班認真......

怎樣教育孩子學會感恩

中華民族具有“感恩”的優良傳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經典詩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對感恩的認同,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的修養。學會"感恩",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讓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會少了許多怨天尤人的不平尤其在我校舉行的感恩教育之後,對於目前的處於嬌生慣養環境中的孩子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現代社會已經成為“獨生子女時代”,對獨生子女的嬌慣和溺愛,滋長了孩子們的自我意識,一切活動都以自己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學校則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該怎麼樣”,不知“該我怎樣”;只知“我要什麼”,不知“要我什麼”;不知尊師敬長,關愛他人。教育孩子學會感恩尤為重要,讓感恩教育成為孩子成長的必修課。感恩能讓孩子知道感謝愛自己、幫助自己的人,尤其是生養自己的父母。這也是中學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個內容。如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永遠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幫助他的人,更不會主動地幫助別人,學會了感恩,才能接受生命的考驗!那麼如何讓孩子學會感恩呢?首先對學生就是教導他們養成感恩父母的意識,從而進一步感恩老師,感恩同學,感恩社會。教育孩子去感恩,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首先家長要學會懂得怎麼去關心自己的長輩,所謂身體力行,孩子見到了,也會有感觸的。學生只有學會感恩,才能增進他們的信心,學生只有牢記父母的養育之恩,才能體會老師的教誨之恩和珍惜同學的互勉之情,增強他們的愛心和社會責任感。教孩子學會感恩還應該從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開始,通過日常生活的點滴,逐漸來培養孩子感恩之心,如教育學生主動幫助老師擦黑板,對尊長有禮貌,理解父母,為父母分憂……家長要著重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使他們“吃水不忘掘井人”,永不忘記別人的幫助之恩。生活中,感恩無邊,一句話語、一個行動、一點情懷,都能表達和解釋感謝的真諦;感恩無痕,一份努力、一點進步都能傳達一份真情與心願。通過一點點一絲絲感恩,孩子會由對父母、對老師的感激,昇華出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熱愛,感謝自然界所恩賜的一切!感恩可以讓孩子從家庭的點滴小事做起。比如父母過生日,孩子給父母送上一個生日蛋糕,寫上一張生日卡或一句祝福的話語,這就是感恩。平時,孩子為父母倒一杯熱茶,送上一條熱毛巾,適時的送上幾句暖心的話,這何嘗不是感恩。告訴孩子感恩無須旁人提醒,應該發自每個人的內心。即便是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句關愛的話語,一個凝望的眼神,一種溫暖的觸摸,無不是感恩的載體。有了感恩,家庭就有了和諧,即使我們的日子過得非常清貧,但也活得有滋有味。懂得感恩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父母用行動對孩子表達愛的時候,一定要跟他講,爸爸媽媽是愛他才會主動這麼做,然後,反問你的孩子,你愛我們嗎?如果愛的話,你也應該向爸爸媽媽學習,用相同的方式表達你對爸爸媽媽的愛。如果你在給孩子削水果,把水果交給孩子的時候,讓孩子想怎樣才能表示對父母的愛,當孩子主動把蘋果遞給你,你一定要吃,還要邊吃邊誇獎孩子,蘋果不夠可以再買,但是對爸爸媽媽的愛是買不了的。以此類推,孩子累了,你關心他時,也可順便問他如果父母累了,他會怎麼做。並創造機會讓孩子那麼做。讓孩子瞭解到,他喜歡的東西父母也喜歡,父母主動給他全是因為一個字“愛”我應該把感恩教育貫穿於教育工作始終,使孩子常懷感恩之心,感激和懷想那些有恩於我們卻不言回報的每一個人。正是因為他們......

作為家長怎樣寫[對感恩教育]的感受

這樣寫:作為父母,在讀了孩子的信後,雖沒覺得孩子的信件包含多少文采,但從孩子稚嫩的文字當中還是讀出了些許感動,讀出了老師為孩子們的一片良苦用心。再次,作為學生家長我向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幫家長寫一篇感恩教育的看法和意見\

一、通過感恩教育,一是使學生“知恩”。讓學生明白,在這個社會裡,愛從來都是雙向的,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享受父母、老師、朋友、學校和社會的恩惠。讓學生懂得在正視個人價值的同時,還應顧及他人的利益。培養學生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二是使學生學會“感恩”。要讓學生明白,胸懷感恩之心是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最起碼的修養;三是使學生善於“施恩”。讓學生擁有熱情、寬容的心態和不圖名利的崇高精神,真心誠意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二、感恩的四個主題是:(1)感激父母養育恩;(2)感謝老師培育情;(3)感恩社會關愛情;(4)感激同學幫助情。

三、學校非常重視這次感恩教育活動,並按著方案要求,搞了以下感恩教育活動:

(一)是舉辦一次以“感恩”為專題的班會。

(二)是算一筆感恩帳。各班要充分發揮師生的創造性,精心策劃,利用主題班會,讓學生在老師和同學面前講出對父母、師長、親友的愛。 通過算時間帳、金錢帳、感情帳,引導學生算一算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辛勤養育之恩、老師的細心教導之情、親友的無私幫助之誼。

(三)是辦一期以“感恩”為主題的手抄報。讓學生聯繫學習、生活實際,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對親情的眷戀。

(四)是做一次感恩作業。結合本班學生特長精心設計“感恩作業”。如:每週回家幫家長洗一次碗、幫父母做一次清潔衛生、為長輩倒一杯水等。

四、通過這次活動發現,好人好事多了;拾金不昧的多了;學生跟老師、家長的關係更加密切了;在學校的表現更加突出了;在家更知道疼愛父母了;自理的能力更強了;學習更加努力了;報效祖國的心更迫切了。

五、今後我校立足都要以“感恩”為主題對學生進行感謝老師,感謝父母,感謝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的教育,並讓他們把受教育後的體會,發表在小報上、黑板上或用我校校園廣播進行播放。學校經常利用班隊會、國旗下講話、各種節日等主題陣地進行感恩教育。結合各種捐款活動,開展意義深遠的感恩教育活動,讓學生知道扶危濟困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讓學生懂得從小就要繼承和發揚這些美德,特別是當別人有困難時,要勇於伸出雙手去幫助,讓點滴愛心匯聚成愛的洪流。最終把感恩教育活動由學校、家庭延伸到勞動人民和大自然之中去。

相關問題答案
家長如何進行感恩教育?
如何進行繼續教育?
兩個月寶寶如何進行早期教育 ?
《如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講座感想 ?
如何進行電子商務創業?
如何進行黃金現貨交易?
如何進行高級篩選教程?
如何進行班級管理?
如何進行口碑營銷?
如何進行打印機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