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子象徵著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5-25

端午節象徵著什麼?

端午節 Dragon Boat Festival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了紀 念屈原,一說源於田文端午立新規。 據說當初屈原投江之後,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們都把米飯扔到河裡紀 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夢見屈原面黃肌瘦,就連忙上前詢問。原來,百姓投往河 裡的米飯,都被魚鱉蝦蟹吃掉了。屈原無食充飢,所以日漸消瘦。他左思右想,不 知怎樣才能不讓魚鱉蝦蟹吃米飯。屈原告訴他,如果用箬竹葉包飯,做成尖角的角 黍(即粽子),魚鱉蝦蟹見了,以為是菱角,它們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後,就把 此夢轉告給鄉鄰。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夢中屈原說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 又託夢給那人,感謝人們送去的粽子。後來,人們都這樣去做,漸漸形成了包角粽 的習慣。 老百姓把源於田文的說法都稱為“躲五”。傳說古代的時候,人們把五月稱為 惡月,五月五日為惡日,此日生的孩子為“五日子”。“五日子”是父母的剋星, 誰也不敢撫養。齊國的田文是“五日子”,父親幾次要害死他,多虧母親保護,他 才倖免於難。但父親命令他,每到五月初五這天,他必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 田文長大以後,做了宰相,便下令改“躲五”為“端午”,說五月五日是個端端正 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準加害,也毋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自此以 後,便有了端午節。 在端午節的風俗中,除人們熟知的賽龍、吃棕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藥浴等祭 奠、慶賀、文體活動外,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奇趣。 名稱最多的節日 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堪稱節日別名最多。究竟有多 少,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權威的統計。據統計的資料就達二十多個,但含義不 盡相同。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 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棕子節等等。 同風異俗的節日 同為端午節,全國多在五月初五日過節,唯有福建有些地方是在五月四日過節 原因是說五代十國時閩國建立者(即閩王)王審知死於五月五日,故避之。 同為賽龍舟,湖北秭歸(屈原故鄉)正式比賽是在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天 別的地方是在初五這天。江西一些水淺乾旱之地,不是在水上龍舟競賽奪標, 而是在陸上跑旱船、爬高比賽。同是佩符避邪,各地佩帶物也有差異:江蘇女 子帶用各色草花做成的五毒花,婦女頭上插絨制虎,兒童背上負綢制虎,而河 北豐潤一帶卻用棉花布縫製成小狗、小人、小口袋帶在孩子身上。青海湟源一 帶所帶香包,已不單是別處的驅穢作用,而成了愛情的信物,女子精心縫製於 端午節送於情人。在各地除了吃粽子風俗外,還有吃年糕、餛飩、油果、鹹甜 雞鴨、鵝蛋、蒜瓣等習俗、浙江端午的駱駝蹄糕就很有名氣。 在外國過的節日 外國也有端午節。在朝鮮,端午節這天也有用艾蒲的習慣。不同的是,中國插 艾葉、插菖蒲,或飲雄黃菖蒲酒;而朝鮮是吃艾餅,洗菖蒲澡。他們不是祭屈 原,而是用艾餅、鬆皮餅祭祖先。他們不竟龍舟而是摔跤、打鞦韆。日本的端 午節與我國的習俗差不多:插艾草、吃粽子,沿海也要舉行類似賽龍舟的活動 叫“相會”、“爬龍”。有男孩的家庭,還要掛鯉魚旗,期望兒子“鯉魚跳龍 門”。新加坡在端午節這天舉行全國龍舟大賽。在美國從1979年開始,在 波士頓兒童博物館舉行一年一度的波士頓龍舟會,並逐步形成了中國傳統的文 化節日!

端午節吃粽子,象徵著什麼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功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送粽子代表什麼啊

以下摘自百度

這裡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讚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子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用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兒媳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 得兒子的說法。

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讚美九子粽的詩:“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覆鬆。”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鹹兩種。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另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還有一頭甜一頭鹹、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由於飲食文化的傳播,早在古代時,我國製作粽子的技術就傳到了國外,因而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有吃粽子的習俗。

祕魯人是在聖誕節吃粽子的,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歡慶聖誕節,一邊吃粽子,甚至連一些已經出嫁的女兒,在這天也要趕回孃家,再來嚐嚐母親親手製作的粽子。

緬甸人也愛吃粽子。在端午節,他們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誘人,軟軟的,甜甜的,別有風味。

日本的端午節是在陽曆的五月五日,他們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狀酷似鐘形。

馬來西亞人包的粽子,形狀很像我國廣東的粽子,其特點是個頭較大,除鮮肉粽、火腿粽外,還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賓的粽子是長條形的,風味與我國浙東的粽子相同。粽子還是菲律賓人過聖誕節必不可少的食品請採納為答案 謝謝

粽子代表什麼?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歷史記載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說文新附米部》謂“粽,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夂》:“葼,斂足也。”義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粽,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6-09 20:25 ========================================================= 粽子 誰都知道是什麼。 不過,在詳解粽子之前先看一看粽子給大家的故事: 包子家族和米飯家族打群架,蛋炒飯等把花捲等打得落花流水,把粽子逼到一個角落的時候,粽子把外衣一脫,說:我是間諜! 在那個瘋狂的夏天,粽子也與時俱進,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粽子是一種身份,可以是克格勃,可以是007,可以是蘇秦張儀,也可以是和平大使。 粽子是一種心態,有的窮極無聊,有的渴望和睦,有的企圖從中漁利,有的希望製造歡樂。 在百度超級女聲吧紅紅火火的同時,粽子吧也安靜地開張了。 一時,迎來粽子無數。 有人把粽子吧比作絕代雙驕裡的惡人谷。 這是一個比無間道還精彩的世界,你敢來玩麼? 掃盲 來源:李宇春說了那個眾人皆知的冷笑話後,才有了粽子吧。這裡成了傳說中的“粽子棲息地,玉米度假村,筆迷託兒所,涼粉避難所……” 黑色粽子:所謂的間諜、內奸、挑撥生事、唯恐天下不亂者。又名低級粽子。 綠色粽子:各派粉絲放開立場做超女迷中最超脫的一群人。又名高級粽子。 純粽子:客觀、中立,評判超女和各粉絲團時,基本看不出傾向。 餡兒粽:由一些粉絲轉化而來。有跟自己吧裡的人意見不合,還有隻是好玩來客串一把。其中又分玉米餡兒粽子、涼粉粽子等。 春捲:有些粉絲趁機來搗亂,披上粽子衣服裝粽子,繼續離間挑撥。

端午節代表著什麼?

端午節,代表著人們對中國華夏民族幾千年祖國傳統文化的追懷,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吃大蒜、兒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的習俗,也是人們品味生活,熱愛生命,發展文明,抑惡揚善的不懈追求。

古人認為端午節是五毒月,天氣炎熱,瘟疫流行,人易生病,需要驅毒避邪,夫婦要剋制夫妻房事生活,以保持身體有足夠的抵抗定。在這個節日裡,一般成年人喝雄黃酒、菖蒲酒,小孩佩戴香荷包,採草藥,所以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鬥爭的節日,應當繼續發揚和傳承。

關於端午或粽子的詩詞,要說抒發了什麼感情,要說什麼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節簡介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

端午節象徵什麼

端午節 Dragon Boat Festival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了紀 念屈原,一說源於田文端午立新規。 據說當初屈原投江之後,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們都把米飯扔到河裡紀 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夢見屈原面黃肌瘦,就連忙上前詢問。原來,百姓投往河 裡的米飯,都被魚鱉蝦蟹吃掉了。屈原無食充飢,所以日漸消瘦。他左思右想,不 知怎樣才能不讓魚鱉蝦蟹吃米飯。屈原告訴他,如果用箬竹葉包飯,做成尖角的角 黍(即粽子),魚鱉蝦蟹見了,以為是菱角,它們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後,就把 此夢轉告給鄉鄰。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夢中屈原說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 又託夢給那人,感謝人們送去的粽子。後來,人們都這樣去做,漸漸形成了包角粽 的習慣。 老百姓把源於田文的說法都稱為“躲五”。傳說古代的時候,人們把五月稱為 惡月,五月五日為惡日,此日生的孩子為“五日子”。“五日子”是父母的剋星, 誰也不敢撫養。齊國的田文是“五日子”,父親幾次要害死他,多虧母親保護,他 才倖免於難。但父親命令他,每到五月初五這天,他必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 田文長大以後,做了宰相,便下令改“躲五”為“端午”,說五月五日是個端端正 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準加害,也毋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自此以 後,便有了端午節。 在端午節的風俗中,除人們熟知的賽龍、吃棕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藥浴等祭 奠、慶賀、文體活動外,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奇趣。 名稱最多的節日 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堪稱節日別名最多。究竟有多 少,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權威的統計。據統計的資料就達二十多個,但含義不 盡相同。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 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棕子節等等。 同風異俗的節日 同為端午節,全國多在五月初五日過節,唯有福建有些地方是在五月四日過節 原因是說五代十國時閩國建立者(即閩王)王審知死於五月五日,故避之。 同為賽龍舟,湖北秭歸(屈原故鄉)正式比賽是在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天 別的地方是在初五這天。江西一些水淺乾旱之地,不是在水上龍舟競賽奪標, 而是在陸上跑旱船、爬高比賽。同是佩符避邪,各地佩帶物也有差異:江蘇女 子帶用各色草花做成的五毒花,婦女頭上插絨制虎,兒童背上負綢制虎,而河 北豐潤一帶卻用棉花布縫製成小狗、小人、小口袋帶在孩子身上。青海湟源一 帶所帶香包,已不單是別處的驅穢作用,而成了愛情的信物,女子精心縫製於 端午節送於情人。在各地除了吃粽子風俗外,還有吃年糕、餛飩、油果、鹹甜 雞鴨、鵝蛋、蒜瓣等習俗、浙江端午的駱駝蹄糕就很有名氣。 在外國過的節日 外國也有端午節。在朝鮮,端午節這天也有用艾蒲的習慣。不同的是,中國插 艾葉、插菖蒲,或飲雄黃菖蒲酒;而朝鮮是吃艾餅,洗菖蒲澡。他們不是祭屈 原,而是用艾餅、鬆皮餅祭祖先。他們不竟龍舟而是摔跤、打鞦韆。日本的端 午節與我國的習俗差不多:插艾草、吃粽子,沿海也要舉行類似賽龍舟的活動 叫“相會”、“爬龍”。有男孩的家庭,還要掛鯉魚旗,期望兒子“鯉魚跳龍 門”。新加坡在端午節這天舉行全國龍舟大賽。在美國從1979年開始,在 波士頓兒童博物館舉行一年一度的波士頓龍舟會,並逐步形成了中國傳統的文 化節日!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端午節

端午節(the Dragon-Boat Festival)

【端午節簡介】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五、夏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米、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端午節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激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

粽子的四個角代表什麼

史料中關於粽子的記載,始於東漢。當時的粽子包成牛角狀,稱為“角黍”。西晉周處《風土記》稱:“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櫚葉心之形。”又說每年在夏至和端午這兩個節日都吃這種食品。另據古籍記載,夏至用黍和雞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時就有。後來端午節以粽子耽祀屈原,不過是原來風俗的演變和發展。 如今,粽子已發展成為終年可見的民間風味小吃。由於各地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南北風味之別,其中著名的有: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以北京江米小棗粽子為佳。其個頭較小,呈三角形或四角形,多數用大黃米和紅棗、豆沙為餡,少數以果脯為餡。其特點是粘韌清得,別有風味。 蘇州粽子呈長而細的四角形,餡心以紅豆沙、棗泥、鮮肉、豬油夾沙為主,特點是配料考究,製作精細。豬油夾沙粽子為代表品種,選用上等紅小豆,煮熟後去皮、濾沙,再放適量砂糖和油脂熬製成餡,餡中還夾一塊肥肉膘,煮熟後脂肪水晶般明亮,口味甜美。

相關問題答案
端午粽子象徵著什麼?
鴿子象徵著什麼?
火苗的葉子象徵著什麼?
國旗象徵著什麼意義?
松樹象徵著什麼意義?
醫生職業象徵著什麼?
玫瑰花象徵著什麼?
法國國旗象徵著什麼?
自由女神像象徵著什麼?
紫荊花象徵著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