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舉考試考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5-19

明代科舉考試考試內容

一、童生試: 這是取得秀才(又叫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凡是參加考試的人,不論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儒童」 「文童」。每隔三年舉行兩次,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 二、鄉試: 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城舉行的考試,由皇帝派遣正、副主考官主持。參加的人是通過本省學政事先考試 (又叫科考)成績優良的秀才,多在八月舉行,所以又稱「秋試」、「秋闈」,也稱「大比」。被錄取的稱 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明代的唐伯虎中過南京的解元。鄉試都在子、午、卯、酉年舉行,共分三 場,叫「正科」;如果遇到國家慶典,加科稱「恩科」。 三、會試: 通過鄉試以後,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由禮部侍郎主持的考試,或由皇帝特派正、副總裁主考官主持。 辰、戌、醜、未年會試,為正科;也有恩科,叫會試因科。因為在春天考試,所以又稱「春試」、「春 闈」。考中的當「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四、殿試: 會試錄取的貢士,由皇帝親自在宮廷大殿策問的考試,叫殿試或廷試,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是狀元,也叫殿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其它賜進士出身的錄取若干人。三甲錄取的叫賜同進士出身。 五、朝考: 殿試錄取的新科進士,需要應一次殿廷考試,由皇帝派大臣閱卷,依照成績分別派任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中書、知縣等官職。庶吉士又在翰林院特設的教習館研究,三年後舉行「散館」考試。優秀的,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其餘的,分發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省任知縣。 六、武科考試: 考試的進階步驟和文科的一樣,考試內容分內、外場;外場考騎馬射箭、走路射箭、立定射箭、拉弓、舞力槍拳劍、舉重等武術擊技;內場考默寫「武經」。各階段錄取的都冠上一個武字,如武秀才、武舉人、武狀元、武進士等。 一般官位,除非皇帝特封外,都由考試而來。也有的是納捐銀兩,不必考試而被特別受封的,這種官通常是候補的,或是從品的官。古代有錢人、考不上科舉的,或者考到一半的秀才,捐個幾千兩銀,買個官來 做做,也可追贈三代到祖父母,可說是光宗耀祖的人生大事。 古人認為有錢財功名,就是要光耀祖宗。光耀祖宗的方法,不外修宗譜、家廟和畫官像,在每年重要的 節慶裡,接受親朋好友的誇讚和瞻拜。古代畫官像,必須有官品、官銜的才能畫,而且不能亂畫品級,否則要定罪的。 明代的官階: 文官分九品、四十二階,武官分六品、三十階,還有一些叫「不入流」,或稱「未入流」的官階,包括縣典史、府檢校、司吏目,訓導長官、儒學正教諭、國子典館及翰林院的「孔目」等。 另外,有進士資格的翰林院庶吉士(相當於七品官)貢士、舉人(又稱孝廉,相當於八品官)和秀才級的廩生、增生、附生、庠生、監生(京師國子監的學生)、貢生(京師貢院要推薦給朝廷的生員秀才),又在不入流之外,可說是培訓中的公務員。 在封建時代,有個一官半職,不論大小,都足以光宗耀祖。七品知縣,就有父母之稱;權傾一時的將相 公侯,那就更不得了了,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讀書應考,可上公卿,因此封建社會常說「萬般皆 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尊重知識分子的文明社會,產生了許多的禮俗、禮教生活文化,官像畫就是最典 型的代表。而依每個官家富豪文化藝術水平的不一樣,也產生了多采多姿的官像風格。

明朝科舉考試分哪幾級?

分4個級別,第一級為院試,考中的可以獲得我們熟悉的秀才職位,從此也就是讀埂人了,第二等為鄉試,只有在第一等考試中或者高級別的人才能參加,考中的為舉人,第一名是三元中的解元,在下一等是會試,考中的叫會元,在下一等是殿試,(皇上親自主持)第一名是三元中的狀元,殿試後分仨級別。第一等,進士及第,仨人,狀元,榜眼,探花,第二等若干名,叫賜進士出身,第三等若干名,叫賜同進士出身

明朝時期科舉考試主要考什麼內容

四書五經

明清科舉考試等級

1、院試2、鄉試3、會試4、殿試 院試是各地考生參加縣府的考試,由省提督學政互臨主持,及格者稱生員,俗稱秀才;鄉試是省一級的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稱為“大比”。如果趕上皇帝喜慶,也會下詔加開,稱為“恩科”。考期一般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闈”。主考、副主考均由朝廷臨時選派。鄉試中舉,稱為乙榜,又稱桂榜。取中者稱為舉人,俗稱孝廉,或稱登賢書。考得第一名者,稱解元;會試在鄉試次年舉行,是中央一級的考試,由閣部大臣主持,每逢辰、戌、醜、末年舉行,又稱“春闈”。取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則是皇帝親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為“傳臚”。殿試只用來定出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並從此官服加身,榮耀無比。

明朝實行科舉考試製度有什麼後果?

元朝開始,蒙古人統治中原,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的先例。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廕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監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通過科舉做官。

參加鄉試的,除監生外,還有科舉生員。只有進入學校,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 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因此,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

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干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寅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師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

明朝規定科舉考試的命題範圍是_

答案A

明朝科舉考試規定只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不許考生髮揮個人見解,以達到嚴格控制士人思想的目的

明代科舉制度考試等級有哪些內容

明代科舉考試,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為每三年各府、州、縣考選其俊秀諸生,認為有應鄉試資格的,送之於省,稱為“郡試”,又稱“小考”;第二步在各省會舉行,叫做“鄉試”,中式者為“舉人”;第三步在京師舉行,由禮部主持,稱為“會試”;第四步會試中試者,天子親自在朝廷策試,稱“廷試”,亦稱“殿試”。殿試取中者叫做“進士”。殿試分一、二、三甲發榜以為名第之次:第一甲僅三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明朝時期科舉考試用什麼文體答卷

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

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為什麼,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主要來源於朱熹註解)演變而成。

相關問題答案
明代科舉考試考什麼?
科目二考試帶什麼證件?
科目一考試有什麼技巧?
科目三考試用什麼車型?
公需科目考試有什麼用?
雅思托福考試有什麼用?
中招考試是什麼?
考試拜什麼菩薩?
公共英語考試有什麼用?
夢到考試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