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區分鏡頭的性能?

General 更新 2024-06-06

什麼是焦距?焦距長短怎麼區分,單反鏡頭。

不是越大越好。看你需求。18-55屬於廣角短焦距變焦,適合拍風景,例如,你站在山上,想拍下更大面積的景色。

而後者屬於廣角中焦,就是除了取景角度大外,還可以延伸到中焦,例如你離被攝物體5米遠,想在照片上看到更大的被攝物體,就可以把鏡頭定位在105,相當於18mm的6倍

200mm以上是長焦,可以放大更遠處的景物,例如十米外的鳥。

具體的來說,18mm相當於你兩支眼睛都睜看並看前方,所看到的一切。100mm相當於你閉上一支眼睛所看到的景物(比兩隻眼睛窄很多吧?)

200mm或更高相當於你在使用望遠鏡在看影物,很遠的東西通過望遠鏡就像在眼前或拉的很近。是一個道理。

之所以有18-55或18-200是變焦比,例如,18-200適用的場合就比18-55更多,因為前者比後者多出來55~200的這一塊兒

單反鏡頭中各種鏡頭的區別

狗頭就是把人頭拍成狗頭的鏡頭,表示成像不好的鏡頭,但演變至今,只要不是名廠名鏡,都被吹毛求痴的人叫成狗頭,即便叫狗頭的人自己沒用過甚至沒看過(或自己只有一臺狗傻瓜相機,從未碰過狗頭),只要一上網,或買本雜誌看看,就能升級為鏡評人,批評很多鏡頭為狗頭了

牛頭在攝影上還指分辨率高、價格昂貴的高級訂頭。這樣的鏡頭成像清晰。

標頭是攝影術語,就是“標準鏡頭”的意思。所謂標準鏡頭,是指視角與人眼視角(單眼,不轉動)相近的定焦鏡頭,一般焦距在50mm左右。這類鏡頭體積小,光圈大,通常技術成熟,銷量巨大。比如佳能的50mm/F1.8就是一個著名的廉價標頭。

相機鏡頭的功能及如何區分

呵呵,18-135會比18-200便宜大概1500左右。18-200焦段相比之下更廣一些,對於一些不願經常更換鏡頭又要一些效果的人來說比較合適,我本人用的是7D,就有一個18-200,成像效果也不錯。口徑72mm,鏡頭粗壯,和50D等大機身十分相配;能夠配備IS,可以拿小白IS和小白對比,價格相差4K; EF-S,對於APS-C畫幅涵蓋了廣角,十分實用。

18-135具有高達7.5倍變焦比的高倍率標準變焦鏡頭,其焦距換算為35mm規格後能夠覆蓋29-216mm的焦段,優化的鏡片位置和鍍膜可以有效抑制鬼影和眩光的產生。最近對焦距離為0.45米,配合強有效的手抖動補償機構,能夠滿足從一般攝影到微距攝影的廣泛需求。鏡頭不但覆蓋了憨戶會頻繁使用的焦段,並且保持了455克的輕便鏡身,而優化的AF自動對焦控制可以帶來快速的自動對焦,是一款包括抓拍在內,適合旅行使用的方便鏡頭。

如何識別單反鏡頭

鏡頭都有特定的卡口 而你只使用原廠鏡頭的話 則完全沒有這個顧慮

單反鏡頭 好壞的標準是什麼?

買單反相機不是買機身,而是買鏡頭,至少是買機身和鏡頭的組合。

這裡先介紹幾套APS幅面的DSLR常見的鏡頭配置

P:優點 C:缺點

一、單鏡頭的選擇

1.成本最低,性價比最高

EF-S 18-55/3.5-5.6

只有二手的看成色¥400上下

P:廣角長焦都沾上,關鍵是便宜好用

C:就花了這麼點錢來說,沒什麼可說的

我常說看得起套頭的人,會使用套頭的人,常常讓拿著數nW器材的人大吃一驚。

也可以選擇低EF-S 18-55/3.5-5.6II、EF-S 18-55/3.5-5.6 USM版。

2.最佳性價比2

EF50/1.8II

¥750

P:成像相當不錯

C:焦段嚴重不足,做工很差,只適合入門

不少人對50/1.8II的做工嚴重不屑,但使用50/1.8II的人很多對其性能價格很滿意。不要以貌取鏡,也不要想憑它爭面子,要麼它拍出的片子說話。

3.一鏡足矣

EF-S 17-85/4-5.6 IS USM

¥4800

P:焦段太合適了,IS用了都說好,

C:性價比略低

FSLR上,EF28-135/3.5-5.6 IS USM是非常經典的頭頭,價格不錯、成像不錯,I、U俱全。17-85作為對應的EF-S版本,雖然價格高了不少,光圈略小,但無法阻止它成為單鏡頭配置的好選擇。

4.失去長焦,得到紅圈

EF17-40/4L USM

¥6000

P:非常好的廣角頭,不論價格、成像還是做工。

C:缺乏長焦,遮光罩太難看。

大多數評測指出,17-40L在廣角段成像優於昂貴的16-35L。它外形很象16-35L足夠你亮騷、機械性能很好、使用和成像都讓人滿意。

5. 擁有F2.8=擁抱高端

EF-S 17-55mm f/2.8 IS USM

¥8000

P:不畫紅圈的L頭,IS、USM、恆定F2.8一樣都不少

C:你真的不考慮全副了嗎?

Canon為了APS尺寸打造的主力鏡頭,性能成像沒啥說的。不標L有兩種可能:Canon認為L頭應該是全副的;這個頭畢竟是塑料的,與24-70之流還是有差距的。唯一的問題是為APS鏡頭投入這麼多,將來換全副相機的時候怎麼辦?

二、雙鏡頭選擇

輕便方便、不失體面

(一)變焦+定焦

變焦+定焦有一個好處,你可以獲得足夠的焦段和一個很大的光圈,價格也便宜。

首先解釋一點,我在這裡推薦廣角定焦+標變的組合。如果你目前還需要聽取別人的建議選擇鏡頭,那麼我必須告訴你,廣角是較難控制的焦段,初學者不容易掌握,不買專門的廣角鏡頭,有個兼顧廣角的標變就好,可以從前面介紹的那些裡面選擇。

這類組合最便宜的莫過於EF-S 18-55/3.5-5.6(II、USM)+ EF50/1.8II,前面也點評過這兩個鏡頭。

如果你希望享受點定焦品質的話可以選擇這些:

1. EF50/1.4USM

¥2920

P:如果哪個品牌50/1.4的標頭做不好,它就該去死

C:

號稱最貴的標頭。在APS上做個人像頭挺不錯的。

2. EF85/1.8USM

¥2920

P:不錯的人像頭,由於前面介紹的好幾款標變都缺乏長焦,這個頭是個很好的補充

C:比較一般

沒辦法,它完全被85/1.2L的光輝掩蓋了。其實細細想來,也是不尚佳的選擇。

3. EF-S 60mm/f2.8USM macro

¥3360

P:APS版百微,微距首選

C:當然是不如百微的

我一直認為微距這個詞是錯誤的,macro應該是放大鏡頭的意思,和拍攝距離關係不大......

鏡頭的鏡頭特點

光學鏡頭是電視攝像機的重要部件,一般是由多片凸透鏡和凹透鏡與相應的金屬零件組合而成的。現在,一般的攝像機鏡頭都帶有自動光圈、電動變焦距等裝置。光學鏡頭是攝像機的門戶,它的最基本作用是把被攝物體成像於攝像機內的感光元件上。鏡頭的光學特性是指由其光學結構所形成的物理性能,由焦距、視場角和相對孔徑三個因素組成。任何一種光學鏡頭,都可以由這三種光學特性的技術參數來表示和區分 對電視攝製人員來說,鏡頭焦距、視場角和相對孔徑對畫面拍攝都會產生影響,它們的技術性能及組配關係直接決定了攝像者所能達到的技術可能性和藝術可能性。 一、焦距 攝像機的鏡頭都可被看成為一塊中間厚、邊緣薄的凸透鏡,光線穿過透鏡會聚成焦點,焦點至鏡頭中心的距離,即為該鏡頭的焦距,焦距的單位是毫米(mm)。 鏡頭焦距的長短,與被攝對象存電荷耦合器件 (CCD)上的成像面積成正比。如果在同一距離上,對同一被攝對象進行拍攝,鏡頭焦距愈長.那麼成像面積越大,放大倍率越高;反之,鏡頭焦距愈短,則成像面積越小,放人倍率越低。 通常,我們把焦距與像平面對角線接近或相等的鏡頭,稱為標準鏡頭。一般專業的攝像機電荷耦合器件成像面積,約等於16毫水電影攝影機的畫幅像平面,標準鏡頭焦距通常為25毫米。焦距大於像平面對角線的鏡頭,稱為長焦距鏡頭、焦距小於像平面對角線的鏡頭,稱為廣角鏡頭。焦距可發生變化的鏡頭,稱為變焦距鏡頭。 二、視場角 鏡頭的視場角,是指電荷耦合器件有效成像平畫(視場)邊緣與鏡頭後節點所形成的夾角。 從造型角度上講,鏡頭視場角反映了攝像機記錄景物範圍的開闊程度(鏡頭視場角分為水平視場角和垂直視場角。本章所用視場角均指水平視場角)。鏡頭視場角與被攝對象在畫面中的成像效果成反比,視場角愈大,被攝主體成成像越小,畫面景物越開闊;反之,視場角愈小,被攝主體成像越大,畫面景物的視野越狹窄。 視場角主要受鏡頭成像尺寸和鏡頭焦距這兩個因素制約。由於攝像管成像靶面在實際拍攝中是不變的固定因素,所以直接影響視場角的就是鏡頭焦距了。我們拍攝時,一般只能通過變換不同焦距的鏡頭,來改變視場角。 攝像機在同一距離上,對同一被攝對象進行拍攝時,使用不同焦距的鏡頭,會改變該對象在畫面中的成像面積和背景範同。這實質上是由於視場角發生了相應的改變。比如,一個視場角為50°的鏡頭所拍得的被攝主體在畫面中只有視場角為5°的鏡頭拍得的圖像面積的1/10 。鏡頭焦距越長,視場角越小;焦距越短,視場角越大。平常我們所說的標準鏡頭(25mm鏡頭),是焦距近似等於成像面對角線長度,水平視場角45°左右;對於攝像機上的變焦距鏡頭而言,是焦距25mm左右的那一段鏡頭。廣角鏡頭(焦距小於25mm)的水平視場角均大於60°,一股處在60°- 130°之間。130°以上到180°之間的鏡頭被稱為超廣角鏡頭,又稱為魚眼鏡頭,長焦距鏡頭(焦距大於25mm)的水平視場角小於40°。 三、相對孔徑與光圈係數 鏡頭的相對孔徑,是指鏡頭的入射光孔直徑 (D)於焦距(f)之比,其大小說明鏡頭接納光線的多少。相對孔徑是決定鏡頭透光能力和鑑別力的重要因素。 相對孔徑( D/F )的倒數( f/D )被稱為光圈係數( f ),被標刻在鏡頭的光圈環上。攝像機鏡頭光圈係數分為若干檔,常見的有 1.4、2、2.8、4、5.6、8、11、12、16、22 等,相鄰兩檔光圈 F值的比值均為 2 ,曝光量相差一級。由於像平面照......

佳能鏡頭型號怎麼看

以EF 70-200mm F2.8 L IS II USM為例來說明:

EF:表示該鏡頭支持全畫幅;APS-C畫幅用鏡頭用EF-S表示;移軸鏡頭標識為TS-E;

70-200mm:鏡頭焦距。數值越大,遠處被拍物體就可以被拍攝的越大(長焦),該數值越小,可以拍攝到的範圍越廣(廣角);

F2.8:最大光圈。用來表示鏡頭的通光量,該數值越小,鏡頭的通光量越大,快門速度就越高,被攝體前後的虛化程度也越大;

L:是Luxury(奢侈)的縮寫,表示是佳能的高性能鏡頭,鏡頭前面的紅圈即L鏡頭的標誌。另外,標識為DO時,表示該鏡頭搭載有多層衍射光學元件的小型化鏡頭,鏡頭前為綠圈標誌;

IS:是IMAGE STABILZER(圖像穩定)的縮寫,表示該鏡頭搭載有手抖補償機構,也就是防抖;

II:II型或III型,過去曾經出現過焦距和光圈完全相同的鏡頭,為區分新舊產品會使用羅馬數字標識;

USM:是ULTRA SONIC MOTOR超聲波馬達的簡稱,表示鏡頭的對焦採用超聲波馬達驅動,使用DC馬達的鏡頭不具備該標誌。

回答

2014-10-16 14:00

此回答純手打,滿意我的回答請及時採納!

怎樣辨別攝像機的性能

1、看攝像功能

先從參數看,感光器材片兒越大越好,35mm全畫幅要比2/3畫幅強,而2/3要比1/2強。。。。。

同樣的片兒尺寸,3片兒要比單片兒好

如果片兒都一樣,那就要看電視線數了。線數越高,畫面清晰度越高。

例如800線的就要700線的好。

2、看鏡頭

這個簡單,萊卡的要比佳能的好,佳能的要比SON穿的好。。。。。。

3、看壓縮格式

AVCHD的要比MPEG2的好

關於攝像機性能方面的資料,你可以參考我的百度空間。

怎樣辨別一個單反性能的好壞

專業品牌就那麼兩個,看是照人像、風景、微距選擇鏡頭不同,傳感器面積、連拍速度、對焦速度、鏡頭超聲波馬達、機身材質等等都對成像起決定性作用,機器從幾千到幾萬不等看做什麼用,僅供參考

怎麼通過單反鏡片組數和鏡片種類來分辨鏡頭的等級好壞呢?

看到3個人回答了,本來以為沒我什麼事了。不過他們仨都沒回答LZ的問題,我就補充下吧。說錯了請諸位指正。

確實,鏡片越少,空氣接觸面越少,光線折射就越小。那麼四大光學像差就越低。這是成立的。但是,現代變焦鏡頭,至少會考慮到三個焦段的成像。所以做起來,就會有很多枚鏡片構成很多組了。

而一些兩兩接觸的鏡片,有些是雙分離,有些是雙膠合。現在攝影鏡頭似乎都是採用膠合鏡,我孤陋寡聞,不釘道那些事分離鏡。所謂膠合鏡,就是兩片鏡片中間使用膠合劑。分離麼,就是兩片鏡片中間充氣---當然不是空氣,而是稀有氣體。從入門天文攝星鏡上看,使用雙分離是優於雙膠合的。但可能有技術方面的原因。我無從查證----說這個的最基本原因,就是中間這一層膠合面,或者空氣面,可以看成是一片鏡片,並且帶有一定的消色差作用。

再回來LZ你的問題。最簡單的辨別方法,是從特殊鏡片的使用上來看。特殊鏡片(比如ED,UD,都一個意思,還有DO,高折射鏡片,高曲率鏡片)使用得越靠前。那麼鏡頭越好!如果使用在最後那一片兩片上,那就是騙錢的。

相關問題答案
怎麼區分鏡頭的性能?
怎麼區分海蔘的好壞?
怎麼區分珍珠的好壞?
怎麼區分鑽石的真假?
怎麼判斷電腦的性能?
貼的讀音怎麼區分?
狗的公母怎麼區分圖片?
車的配置怎麼區分?
薄的讀音怎麼區分?
客廳的方位怎麼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