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強全民法治觀念?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怎樣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樹立全民的法律信仰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要在全社會培養和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治信仰,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法律要發揮作用,需要全社會信仰法律,如果一個社會沒有法治信仰、缺乏法治精神,法治只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但還沒有在社會層面形成普遍的法治信仰,法治建設依然任重道遠。對於執政者來說,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基礎,保證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最根本的就是信仰法治、堅守法治,把法治精神當作主心骨。對於人民群眾來說,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觀念熔鑄到頭腦中,形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覺和習慣,法治才能不斷釋放規則的正能量。四中全會對立法、執法、司法、守法、黨的領導等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每一環節都作出了全面部署,最終落腳點就是讓法治成為全民信仰,凸顯了法治信仰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的關鍵作用,抓住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最核心問題。

法治不會自動成為信仰。培育法治信仰,關鍵要轉變人的思想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信訪不信法”,習慣於找門路、託關係、請客送禮,箇中原因就在於對法治的信仰沒有真正樹立起來。扭轉這種現象,消除根深蒂固的特權思想、人治觀念,關鍵要靠領導幹部。只有各級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不違法行使權力,更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法治精神才能得以彰顯,法治信仰才能得以塑造,才能引導群眾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讓群眾發自內心地認同法治、信仰法治,帶動全社會形成崇尚法治之風。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讓法治進學校、進教材,讓每個學生從小接受法治教育,在法治文化的薰陶下健康成長。只要全社會齊心協力,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治的種子就一定會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法治信仰必將蔚然成風。

培育法治信仰,還必須付諸法治實踐。法治不是抽象的概念,讓人民群眾信仰法治,就要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法律能夠有效地發揮作用,切身體會到法治給他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在親身體會的過程中積累對法治的理性認識,從內心生髮對法治的信仰。“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四中全會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制度安排,為人民群眾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法律幫助,引導人民群眾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參與法治實踐的途徑。讓每一個人的法律權益都得到切實保障,讓人們從每一個執法、司法過程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對法治的信仰自然就會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崇尚法治的社會風尚新常態必將形成。

如何增強全民法治意識,務實全民守法的思想基礎

1.家庭:應當用健康的思想和品行教育未成年人,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2.學校:進行法制宣傳教育,規範學生的言行,加強管理,要求他們在校遵守校紀校規,嚴格作息制度。

3.社區:創立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大力整頓學校周邊環境,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創立一個和諧的社會氛圍。

4.個人:加強道德修養,規範自己的言行,爭做一個好少年、好子女、好學生、好公民。

如何增強全民法治觀念 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很簡單啊,讓法律的權威真正高於一切。如果工長襠違法,法律能審判這個組織,讓這個組織完蛋,自然所有人都會拼命去學好法律(別提什麼襠組織不會違法的屁話)。如果不管這個襠幹了什麼,不管它是不是違法,都要“堅持XXX的領導”,那法律就是個屁,襠大於法、權大於法、官大於法,法治社會就是個假大空的謊言。

如何理解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和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一)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1.抓“大”和抓“小”並舉,培養全民法治意識

首先,抓“大”,即注重黨員領導幹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法治思維、法治信仰的培養。這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和關鍵。其次,抓“小”,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進中小學課堂和教材。

在普法中要區分兩個重點:對公民普法要以樹立依法維權意識為重點;對公職人員普法應以嚴格依法為重點。

2.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針對以往普法的方法單一、形式主義問題)

首先,注重“參與度”與“互動性”。讓公眾參與法治各環節,在互動中放大宣傳教育效應。其次,從宣傳方式看,由單向灌輸向“整合性”“創新性”方式轉變。“整合性”即把普及法律知識與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傳與法治實踐、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重視法治示範創建活動。“創新性”增強新媒體作用,以多元、靈活方式創新普法的形式和內容。

3.以剛性約束培育法治精神

除了宣傳倡導,還須依靠剛性的約束機制和信息化手段。如通過公正宣判和以案說法等制度設計形成對全社會的威懾力和正向引導,培養全民守法意識。

(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內在要求,法治化程度越高,社會治理越接近善治。

首先,在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各領域深化依法治理。旨在支持各類社會主體依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其次,發揮社會規範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依法治理不僅要依據法律法規,也要依靠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範。即硬法和軟法並用。

再次,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以一個自然段的文字來闡述社會組織如何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為使公民信法、守法,就須以好的服務使民眾親法。為此要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從服務層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四)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

首先,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為最大限度預防矛盾發生,要完善兩個機制: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完善民主決策的法定程序機制。為了最大限度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要創新和發揚“楓橋經驗”。其次,充分發揮不同糾紛解決制度的優勢。如發揮人民調解的民間性、成本低、方便快捷等特色;發揮仲裁的中立性、保密性和專業性特點。再次,建立完善各種糾紛解決制度的有機銜接、相互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和網絡來強化糾紛解決的效果。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有豐厚的法治土壤,其中應蘊藏著全民知法、信法、用法、守法的養料,這就是我們要建設的法治社會。

如何正確理解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一、法治社會的基本認識

法治社會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建設內容被表述是2012年末,與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學界尚無公認的界定,應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其一,制度層面的規則系統。包括國家正式的法律法規、社會自治規則及習慣等規則系統。法治社會之 “法”,在構成上是多元的,既包括正式規則,也包括自治性規範,還包括無形的規則。因此,其範疇有別於其他領域的法。其二,心理層面的認同。即社會群體和成員對規則的理念和精神上的認同,並自覺服從與踐行的習慣。其三,秩序層面的運行。表現為社會各類組織、成員與國家各職能部門間形成自治與統治的分工協作,形成共治的秩序。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關係: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既相對獨立又密切互構,而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關鍵環節,是法治社會建設的核心力量(或主導力量)。

從一體建設的三極來看法治的重點不同:法治國家強調權力控制;法治政府強調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法治社會強調人權保障、社會自治。

二、我國法治社會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自依法治國戰略實施以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已有了一定基礎,但法治社會建設仍是一個短板。法治社會建設存在的問題可歸納為兩大方面:

(一)法治精神的全面缺乏

一些領導幹部缺乏法治思維,濫用行政權、司法權侵犯公民合法權益;尤其是強勢群體帶頭違法對法治精神的破壞極大;部分群眾“信訪不信法、信官不信法、信鬧不信法”;全社會“敬法”氛圍淡薄,鑽法律空子、“法不責眾”心態普遍。

(二)現行普法模式的落後和低效

實施普法已近30年,但從基層反映看,當前的普法模式仍舊偏向於單向的法律知識“灌輸”,並且普遍存在著形式主義做法,嚴重影響普法的實效。

三、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路徑

(一)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1.抓“大”和抓“小”並舉,培養全民法治意識

首先,抓“大”,即注重黨員領導幹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法治思維、法治信仰的培養。這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和關鍵。其次,抓“小”,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進中小學課堂和教材。

在普法中要區分兩個重點:對公民普法要以樹立依法維權意識為重點;對公職人員普法應以嚴格依法為重點。

2.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針對以往普法的方法單一、形式主義問題)

首先,注重“參與度”與“互動性”。讓公眾參與法治各環節,在互動中放大宣傳教育效應。其次,從宣傳方式看,由單向灌輸向“整合性”“創新性”方式轉變。“整合性”即把普及法律知識與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傳與法治實踐、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重視法治示範創建活動。“創新性”增強新媒體作用,以多元、靈活方式創新普法的形式和內容。

3.以剛性約束培育法治精神

除了宣傳倡導,還須依靠剛性的約束機制和信息化手段。如通過公正宣判和以案說法等制度設計形成對全社會的威懾力和正向引導,培養全民守法意識。

(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內在要求,法治化程度越高,社會治理越接近善治。

首先,在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各領域深化依法治理。旨在支持各類社會主體依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其次,發揮社會規範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依法治理不僅要依據法律法規,也要依靠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範。即硬法和軟法並用。

再次,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以一個自然段的文字來闡述社會組織如何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為使公民信法、守法,就須以好的服務使民眾親法。為此要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從服務層面推進......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要求做到哪些方面

推進依法治國將加強黨的領導

全會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

全會指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設立憲法日。

首次提出將黨內法規納入法治體系建設

全會指出: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

制定職權清單與負面清單保障公民權利

全會指出: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改革與法律同步才能避免衝突

全會指出: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大跨越

全會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

全會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在此基礎上建立一些具體的制度,如最高巡回法庭等。

治理腐敗步入法治化的“新常態”

全會指出:基本完成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定不移反對腐敗。

如何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zhidao.baidu.com/...step=2

為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應從哪些方

幸喜不遠,沿著江灘,繞過一帶蘆叢,便望見庵了。又行了箭餘路,方到庵前。尼僧先走進去,眾人也不遜讓,竟一鬨擁入庵堂,是真是假尚鶻鶻突突。只見尼僧向內叫一聲:“濯泉妹,你情緣到了。一家眷屬,俱在此間,快出來相會。”

如何增強法治觀念,樹立法律權威

(一)全民法治觀念的培育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先決條件。法治觀念反映出社會成員對法律的信任和依賴程度,影響著法律規範轉化為現實制度的範圍及程度,決定著一個國家法律制度建設的進程及成效。加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用法律來保障、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進程,讓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夠在法治觀念的指引下積極參與到改革中並能夠分享改革的紅利,既是改革進一步深化和改革成果得以鞏固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現實需求。

(二)法治觀念深入民心是法治社會建設的根基。法治在本質上是“法律至上”之治,根基在於全民守法。法治的直接目標是規範公民的行為、管理社會事務、維持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終極目標是保護公民自由、平等、公正等基本的政治權利。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通過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能夠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能夠引導全民強化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將法律制度內化於心,逐步形成崇法守信的社會風尚,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打下牢固的根基。

(三)法治觀念是建設法治國家對公民的基本要求。國家的法治化,既要有公民社會的參與,又不能脫離社會的法治化。法治觀念不僅僅是執政黨和政府的信念,同時應該成為全體公民的信念;不僅應該融於執政黨依法執政和政府依法行政的實踐中,也同時應該融於每一個國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中。法治社會建設的現實需要是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普及法治精神,喚起民眾對法治的認同,讓民眾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讓法律銘刻在每個人的心裡;只有每個公民都自覺遵紀守法,才能真正實現法治社會。

(四)樹立法治觀念,讓法治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的利器。在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進程中,應當推進多層次、多領域的依法治理,讓法治精神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法律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的終極武器,這是法治社會的基本內涵。在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要發揮法治的引領和保障作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加強法治基礎建設,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高平安建設現代化水平,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五)樹立法治觀念,讓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成為法治社會建設的助推劑。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備要素。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完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整合公共法律服務資源、拓展公共法律服務領域,不斷提高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水平,讓廣大群眾感受到“法律在我身邊”,逐步建立“有事找律師、有事找法官”的法律自信,在遇到法律問題或權利受到侵害時能夠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在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培育的過程中應當讓廣大群眾更加深刻體會到法治社會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的精神,讓人們普遍感知法律,促進全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贏得廣大群眾對依法治省的擁護和支持。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增強全民法治觀念?
如何增強組織紀律觀念?
如何增強全局意識?
如何增強法制觀念論文?
如何增強法制意識?
如何增強記憶力的方法?
自身如何增強法制觀念?
如何增強民族自信心?
如何增強法制觀念?
如何增強政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