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利差收窄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5-23

信用利差收窄什麼意思

信用利差是用以向投資者補償基礎資產違約風險的、高於無風險利率的利差

信用利差收窄,對哪種債券影響最小

從我國2008年以來的信用債歷史情況來看,信用利差與基準利率的關係可以總結為如下幾個特點:

(一)一般情況下,信用利差和基準利率的走勢是同向的

也就是說,基準利率下行的牛市過程中,信用利差一般會收縮,而基準利率上行的熊市中,信用利差一般會擴大。

(二)當基準利率快速轉向時,信用利差可能會有滯後反應

其表現為信用利差短時間內與基準利率的走勢相反,經過一段時間後再轉為與基準利率走勢同向,也就是信用利差與基準利率走勢會出現短期背離。

(三)在不存在信用風險衝擊的情況下,無論熊市還是牛市,低評級債券的表現通常比高評級要好

也就是說,熊市中低評級債券收益率上行幅度通常比高等級小,而牛市中低評級債券收益率下行的幅度通常比高等級大。這體現出高票息較強的防禦性。熊市的例子有2009年、2012年下半年,牛市的例子有2010年前8月、2012年上半年、2013年前5月。我們認為形成這種規律與市場缺乏違約和金融脫媒化過程中投資者結構的變化有關。

(四)一旦出現違約擔憂情緒或實質信用風險,無論基準利率走勢如何,低評級信用利差和評級間利差都會擴大

如果違約預期的增強疊加利率債調整和資金面緊張,其對收益率產生的負面衝擊會更大。歷史上受到違約因素衝擊的階段主要是2008年四季度、2011年(尤其三季度)、2013年下半年和2014年上半年(尤其是超日債違約的3月)。其中2008年和2014年基準利率處於牛市環境,2011年處於熊市環境。違約導致的利差擴大歷史上持續時間不長,但殺傷力大。如果不能安全度過這些高危時期(避免大量違約並扛住流動性衝擊),就無從實現低等級相對高的票息回報。

信用利差收窄對對以下哪種債券的影響最小

從我國2008年以來的信用債歷史情況來看,信用利差與基準利率的關係可以總結為如下幾個特點:

(一)一般情況下,信用利差和基準利率的走勢是同向的

也就是說,基準利率下行的牛市過程中,信用利差一般會收縮,而基準利率上行的熊市中,信用利差一般會擴大。

(二)當基準利率快速轉向時,信用利差可能會有滯後反應

其表現為信用利差短時間內與基準利率的走勢相反,經過一段時間後再轉為與基準利率走勢同向,也就是信用利差與基準利率走勢會出現短期背離。

(三)在不存在信用風險衝擊的情況下,無論熊市還是牛市,低評級債券的表現通常比高評級要好

也就是說,熊市中低評級債券收益率上行幅度通常比高等級小,而牛市中低評級債券收益率下行的幅度通常比高等級大。這體現出高票息較強的防禦性。熊市的例子有2009年、2012年下半年,牛市的例子有2010年前8月、2012年上半年、2013年前5月。我們認為形成這種規律與市場缺乏違約和金融脫媒化過程中投資者結構的變化有關。

(四)一旦出現違約擔憂情緒或實質信用風險,無論基準利率走勢如何,低評級信用利差和評級間利差都會擴大

如果違約預期的增強疊加利率債調整和資金面緊張,其對收益率產生的負面衝擊會更大。歷史上受到違約因素衝擊的階段主要是2008年四季度、2011年(尤其三季度)、2013年下半年和2014年上半年(尤其是超日債違約的3月)。其中2008年和2014年基準利率處於牛市環境,2011年處於熊市環境。違約導致的利差擴大歷史上持續時間不長,但殺傷力大。如果不能安全度過這些高危時期(避免大量違約並扛住流動性衝擊),就無從實現低等級相對高的票息回報。

為什麼信用利差可以衡量風險偏好

自2008年開啟中期票據發行以來,我國信用債券市場經歷了6年的高速成長期,信用債託管餘額從當時的8000多億元迅速上升至目前的10萬億元,佔全部債券託管餘額的比例也從6.4% 大幅提升至32.6%。信用債券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定向融資工具、中小企業私募債券、資產支持票據等品種不斷推出。同時,我國信用債發行人的信用資質也伴隨市場的擴容有所下沉,中低評級債券佔比不斷放大,宏觀經濟下行週期所帶來的信用事件爆發概率有所上升。如何實現信用債的精準定價、發現“信用利差”的內在變動規律也成為市場越來越關注的命題。

研究企業債券信用利差的決定因素不僅有利於信用風險的管理和信用產品的一級發行定價,也可以幫助二級投資者判斷企業債券相對於國債、金融債等利率品種的相對投資價值,進而為其把握投資時機、選擇投資品種提供研究支撐和決策依據。

雖然我國信用債市場起步較晚,但近年來投資者也經歷了比較完整的經濟和貨幣週期,我們希望藉此文總結出一些適合我國市場特色的信用利差運行特點及運行規律,發掘並提煉我國信用利差的主要影響因素,從而給投資者在二級市場把握信用利差變化、進行投資決策提供一定的參考。

信用利差理論概述

信用利差是指信用債收益率與市場無風險收益率之間的利差,可以理解為對投資者承擔的違約風險的補償。國外通常的計算方法是用信用債收益率減去相同期限的國債收益率。信用利差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Fisher(1959)對信用風險升水決定因素的開創性研究成果。之後Beaver對信用風險進行了定量研究,於1966 年首次驗證了公司財務數據中包含著豐富的違約信息。此後,Black&Scholes提出了期權定價的經典公式,Merton又將這個期權定價公式引入了債券信用風險定價中,被稱為“結構模型”。在綜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2000 年以後發展的“分解模型”逐漸成為美國債券市場信用利差研究領域的前沿,代表人物有Edwin J. Elton(2001)、Driessen(2003)、Amato(2003)、Phihpov(2004)等。該模型認為影響企業信用利差的主要因素來自違約風險因素、稅收因素、流動性風險因素,以及其他系統性因素等。但是由於信用利差影響因素的複雜性,國外的研究也尚未找到一個通用的模型來解釋信用利差變化。

儘管國外信用利差理論模型仍無法非常精確地分解信用利差並解釋其成因,但並不妨礙我們把信用利差簡單分為風險溢價、預期損失、流動性溢價和稅收利差等幾個部分,以便分別研究可能影響這些部分的主要因素(見圖1)。

特別重要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影響信用利差的因素,必須先理解預期違約損失、實際違約損失和風險溢價的區別和聯繫。預期違約損失主要是由歷史平均違約率決定的,與評級相對應,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數列。但違約並不是每年都按照歷史平均違約率發生,而是具有“密集性”“爆發性”的特點,即每年的實際違約率在很多年份低於平均違約率,在違約密集爆發的時段卻會顯著超過平均違約率。因此信用債投資者為了避免絕對的信用損失,除了參考評級外,還必須考慮整個宏觀趨勢和信用週期。

信用利差中的預期違約損失部分更多地反映的是評級的差別和變化,即對歷史平均違約率的覆蓋,而對宏觀信用週期及大規模違約的預期所要求的溢價則主要反映在風險溢價中。此外,投資者對信用風險要求額外的風險補償,還與信用風險的系統性傳染性特徵,以及信用債投資回報的偏態性特徵有關。這些特徵導致信用風險難以分散化,因此投資者會傾向於要求超出預期損失的補償。

由於以上問題的存在,投資者在進行信用債投資時,並不是按照“歷史平均......

信用利差的介紹

信用利差也稱為質量利差(quality spread),是指除了信用等級不同,其他所有方面都相同的兩種債券收益率之間的差額,它代表了僅僅用於補償信用風險而增加的收益率。

用圖來理解可以更直觀些。我們來看2016年以來四個不同信用等級的1年期中短票據到期收益率走勢圖: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16年10月21日)

都是1年期中短票據,但是因為信用等級不同,到期收益率也不一樣。他們之間的差額,就是信用利差哦。

從上面的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信用等級越低的1年中短票據,到期收益率越高,這是因為信用等級越低,風險越高,市場必須對這個風險補償更高的收益率。而信用利差,就是用於補償信用風險而增加的收益率。

而在二級市場上,信用利差指同期限信用債券與無風險債券收益率之差,源於投資者對信用債券的信用風險以及流動性不足等風險所要求的風險補償。

信用利差可拆解為信用風險溢價和流動性風險溢價,由此得出影響信用利差的主要因素有:基本面,資金面和信用事件。經濟繁榮期信用利差低於經濟蕭條期信用利差。債券市場整體流動性越好,信用利差越低。信用事件的發生會加劇信用債的恐慌情緒,逐步推高信用利差。

(資料來自於博道投資官微)

信用利差的計算公式是這樣:貸款或證券收益-相應的無風險證券的收益=信用利差。比如1年期國債收益率是3%,為無風險收益率,AAA的1年期中短票據的到期收益率是4.1%,那麼後者的信用利差就是1.1%。信用利差收窄則意味著,投資人願意為高風險的債券付出的風險溢價在降低。

(資源來自於博道投資官微)

通過引入債劵定價的概念——信用利差定價,信用利差就構成了債劵價格或到期收益率最重要的部分。

在西方的證劵價格理論有一個很重要思想就是無差異觀點,即給風險資產附加合理的風險溢價(信用利差),從全樣本檢驗,其與無風險資產的投資結果是一致的、無差異的。

這裡的風險溢價應用在信用債就是行業的預期違約率,如何應用無差異觀點給信用利差定價?

博道投資曾舉過這麼一個例子來說明:

1、一年期國債收益率3%作為無風險收益率,2、國內鋼鐵行業的預期違約率年均5%(違約金額與債務存量的比例),鋼鐵產業債的到期收益率應達到8.42%才是公允的、與無風險資產是無差異的,即公允的信用利差為542BP(5.42%),其計算公式:(無風險收益率+預期違約率)÷(1-預期違約率)-無風險收益率=信用利差,即(3%+5%)/(1-5%)-3%=8%/95%-3%=8.42%-3%=5.42%。

這是在一個完美的市場均衡狀態下,對信用利差的公允定價計算。

上述該例子的無差異檢驗:100萬元投資一年期國債,面值100元,票息3%;100萬投資鋼鐵行業一年期全樣本信用債,面值100元,票息8.42%。1年到期投資人收到國債本息103萬元,因鋼鐵債違約率5%,投資人扣除5萬的違約成本,收到95萬元本金與8萬元(95萬×8.42%)的票息,本息合計103萬元,和投資無風險資產的收益是一樣的。

上述無差異檢驗的結論就是,當市場經過充份競爭而確定的風險價格,按照該風險價格投資風險資產將獲得市場平均收益率(無風險收益率)。

上述市場均衡是理想中的狀態,在現實市場中,宏觀經濟、貨幣政策、行業與公司基本面、市場情緒等各項變量的深刻影響預期違約率進而影響信用利差。所以,市場參與者未必完全理性(情緒的狂熱與恐慌),對信息的理解會存在分歧,隨即會產生違約率的預期差(信用風險的定價錯誤)。

而這種錯誤的信用風險定價,就為債劵價值投資者營造超額收益的可能與空間。價值投資者通過行業與公司的基本......

信用債利差是個什麼東西?

是和國債利率之間的差額,以基點BP為單位

信用利差的信用利差期權的結構

其結構如圖所示:圖: 信用利差期權

銀行業的吸收損失是什麼意思? 5分

吸收損失是銀行資本的核心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在銀行清算條件下吸收損失。二是在持續經營條件下吸收損失。

在清算條件下,資本工具功能是為普通債權人和存款人提供保護的。因此,只要資本工具受償順序位於普通債務之後都可以視為具有吸收損失的功能。而在持續經營情況下,資本工具功能體現為隨時可以用來彌補銀行經營過程中發生的損失

銀行為什麼能接受行政攤派的地方債券

本輪地方債發行,是在新《預算法》框架下進行的第一次債務置換。在新《預算法》框架下的債務發行,體現了從無序到有序,從混亂到規範,從分權到集權的過程。債務有望被納入透明箱中,因此地方政府資金黑洞對利率市場化的阻礙部分消除。

本次債券置換的基本特點是:高等級、長期限、平滑性。本次債務置換是存量債務置換,從地方政府債務演化來看,發債主體資質逐漸下沉,現在到期的債務多為高等級債務;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發行長期限的債券更符合其利益,預計發行債券將以長期為主;發行的方式為公開與市場相結合,按“誰的孩子誰抱走”的方式來看,信貸和“非標”為主體,公開發行具備規模較小、對市場衝擊較小、平滑性的特點。

為何債務置換節奏如此之快?

根據媒體報道的債務置換版本,此次債務置換的截止時間為2015年8月。當前為5月中旬,距離此次地方債置換截止時點尚不足3個月。如果相關報道屬實,為什麼會如此急切地進行債務置換?

我們認為,第一,目前資金面極度寬鬆,央行降息有助於融資成本下降,二季度或為利率底部,在此時進行地方債發行有助於降低地方政府整體的融資成本,三季度之後面臨利率上行壓力,抓住低利率時間窗口進行債務置換對於降低政府成本極為有利;第二,年內有可能會進行第二次的債務置換,因此儘快完成第一輪置換,能夠為第二輪的債務置換預留時間,因此對債市而言仍然存在潛在供給壓力。

債務置換銀行是否吃虧?

按照媒體的報道,此次債務置換的發行利率下限為同期國債收益率,上限為國債收益率上浮30%。如果相關報道屬實,與貸款或者非標相比,銀行配置地方債是否吃虧?我們認為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按照2013年6月的統計,在地方政府的債務融資中,通過融資平臺公司的融資佔比高達38.96%,融資平臺公司的融資成本是較高的;第二,在整個地方政府融資中,市級平臺和縣級平臺佔比分別為40.75%和28.18%,這兩者的綜合接近70%。縣級平臺及多數市級平臺原本債務的收益率應當是比較高的。將5年期貸款利率上浮10%-20%作為地方政府融資成本並不符合實際。我們認為,使用一般貸款的加權平均利率較為合適,3月末一般貸款加權利率為6.78%,考慮降息後利率下降10-20BP,貸款利率約為6.6%。

目前國債利率為3.4%,如果按照市場一般的觀點,地方債利率比國債利率高30-60BP,則地方債利率約為3.7-4.0%。與貸款相比,加上50Bp的稅收溢價和160BP的資本佔用溢價,相當於5.8-6.1%,即使考慮流動性溢價,仍然低於一般貸款利率6.6%,所以銀行進行地方債置換是吃虧的。

本次債務置換是否“行政攤派”?

市場對於地方債務置換能否降低利率有很大的爭議,代表性的觀點有兩個:一是地方政府債務利率高是市場化定價的結果,地方債務置換無法降低地方債務利率。二是銀行負債利率決定資產利率,在銀行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銀行無法接受利率較低的地方債。這兩種觀點的結論是,地方債務置換無法通過市場化方式降低利率,只有通過行政化手段或者央行QE才能降低政府融資成本。

我們對上述兩種觀點均持否定態度。過去地方政府融資貴並不完全是市場化定價,而是受到“軟約束”的影響。對於銀行而言並非簡單的負債利率決定資產利率,而是相互影響;在高收益資產減少甚至消失後,銀行負債利率將相應降低。此外,融資主體由包含市縣級政府在內,變為省級政府融資,信用資質提高也將促使利率降低。具體而言:

第一,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和收益並不匹配,融資貴受“軟約束”影響,約束硬化後利率有望降低。現在地方政府債......

1.貨幣市場工具主要有哪些?2.什麼是回購?

1、主要的貨幣市場工具由短期國債、大額可轉讓存單、商業票據、銀行承兌匯票、回購協議和其他貨幣市場工具構成。

所謂貨幣市場工具,是指期限小於或等於1年的債務工具,它們具有很高的流動性,屬固定收入證券的一部分。由於這些證券的交易在許多情況下是大宗交易,個人投資者難以參與這些證券的買賣,他們是通過貨幣市場基金來間接參與這些證券的投資的。

2、回購(Buy-back),又稱補償貿易(Compensation Trade),是指交易的一方在向另一方出口機器設備或技術的同時,承諾購買一定數量的由該項機器設備或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這種做法是產品回購的基本形式。有時雙方也可通過協議,由機器或設備的出口方購買進口一方提供的其他產品。回購方式做法比較簡單,而且有利於企業的成本核算,使用較為廣泛。

相關問題答案
信用利差收窄什麼意思?
貿易順差收窄什麼意思?
信用卡快卡是什麼意思?
信用卡擔保是什麼意思?
信用卡返還是什麼意思?
信用卡金卡是什麼意思?
信用卡凍結是什麼意思?
信用卡入帳中什麼意思?
信用卡銷卡是什麼意思?
信用卡存款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