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以什麼結尾?

General 更新 2024-05-25

孔雀東南飛的浪漫主義結尾反映了什麼

悲劇的效應往往是警醒後人,莫再重蹈覆轍。《孔雀東南飛》給人們留下了的不僅是樂府詩的種種文學價值,它同時倡導著一種逆反的精神,劉焦二人的反抗失敗了,同時也勝利了。但無論如何在外界事物的強大壓力之下,朝著心中的目標努力,必要時進行一定程度的反抗,或許這就是避免悲劇發生的方法吧。

對孔雀東南飛結尾看法!

《孔雀東南飛》是古典民間敘事詩中傑出的詩篇。傳統的評價一直認為:它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真實集中地對中國不合理的封建家長制及封建傳統道德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和反抗,表現出了在婚姻愛情上被壓迫被摧殘的青年男女強烈的反抗精神和不屈的鬥志。死,是他們反抗精神的極限,他們使封建勢力對他們的要求完全落空。但他們畢竟死了。但詩人不願他們就這樣死去,人民大眾也不願意,於是詩人結尾以浪漫主義的筆觸,讓劉、焦雙雙化為鴛鴦,比翼在松柏梧桐的連理枝上。這個浪漫主義結尾表現了詩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願望。 “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上樂天之色彩。始於悲者終於歡,始於離者終於合,始於困者終於亨。非是而欲厭閱者之心,難矣。”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這些浪漫結局形成的根源:中國文化的世俗性特點及中國人在幾千年歷史中形成的傳統民族性格和心理特徵。有了這種樂天精神、世俗情懷,就有文學作品中的弱者陷入山窮水盡的境地時,陡然柳暗花明,或者一個天地有靈,或突然皇帝聖明,或有包公再世,或者時來運轉……轉眼之間,雲開霧散,善惡分別有報,大快人心。這種浪漫化的結局符合中國人比較喜歡圓滿而不喜歡殘缺不全、喜歡調和而不大喜歡激烈的衝突這一心理,符合中國人特有的審美趣味。 而在西方美學思想中,悲劇性的崇高一向佔有重要的地位。看看西方的古希臘悲劇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莎士比亞的悲劇,不難發現,西方的悲劇,無論是古希臘的命運悲劇還是莎翁的性格悲劇,他們都無一例外地注重塑造悲劇英雄,並且這些“英雄”在同命運或同現實社會或同自我等的不可調和的爭鬥中又無一例外地或失敗或毀滅,然而“英雄”的敗亡或毀滅卻能給人以強烈的精神震撼。西方悲劇文化的主旨主要在於弘揚和顯示衝突雙方中的“人”的存在價值和地位,“人”的自強和自由意志,以及“人”在衝突中的不屈不撓、直面失敗與死亡的偉大與悲壯,具有強烈的人本意識和人文精神。而中國的悲劇文化呢?也許是我們民族自古遭受的苦難太過沉重、命運太過悽慘吧,我們的民族文化便總不願再去承受和表現失敗和絕望了。我們的悲劇文化常用模擬的虛幻的精神勝利去撫慰現實生活中那眾多的傷痕累累的身心。 就拿《孔雀東南飛》來說吧。在現實主義情節裡,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女主人公劉蘭芝的知書達禮、有教養、勤勞、善良、美麗,面對婆婆的遣歸,表現了剛強的個性、不屈的精神;面對凶暴的家長,不害怕、不順從,表現了人格的尊嚴和不可侮,最後以死來表明對愛情的忠貞、對封建家長制的抗爭,應該說她的反抗令人肅然起敬。但是詩歌的結尾“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旁”、“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等敘述表達了人們對封建制度的抗議和嘲諷,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文章把矛頭指向了社會,去揭露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有了這個主旨,有了這個浪漫式結尾,劉蘭芝的反抗不過是一件道具,一種陪襯,顯得蒼白無力,它不能喚起人們對命運、對社會、對人生以及對自我存在的價值甚至自身弱點等進行深刻的思考,不能喚醒人們的自覺的反抗意識,像這樣把現實的悲慘與幻想的公平攪和在一起,讓觀眾終於帶著閃著淚花的微笑,滿足地從劇情中走出來,又邁入鬼哭狼嚎的人間地獄,其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在哪裡呢?現實生活不可能圓滿,溫情的理想在嚴酷的現實面前總是不免要被撞碎的,而在作品中卻偏要它“圓滿”,這實在是一種“自欺”,喪失了自我。 當然,給弱者以光明和希望也許並無過錯,但如果這光明和希望不是靠自身的反抗去迎取而是靠神仙皇帝去獲得,寧可不要這希望和光明。筆者認為《孔雀東南飛》的浪漫主義結尾,只能使我們的民族學會沉默忍耐,學會委曲求全,它不能激發出人們的自尊、自強和自由的意志與鬥志,不......

孔雀東南飛結尾運用了什麼寫法有哪些作品與他雷同

《孔雀東南飛》結尾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寫法。做為一首漢樂府敘事詩,整詩的前面運用的都是現實主義手法,也就是以記實的方式把焦劉二人的婚姻悲劇表現出來的,但是在二人死後,兩家求合葬,從感情上,這符合中國人大團圓的心理期待,屬於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

文學史上類似的寫法有很多。戲劇《竇娥冤》的結局就是這樣的。作者不僅讓身世悲慘,飽含冤情的竇娥死前發下三樁誓願,而且運用浪漫主義的寫法讓這三樁願成為現實,最終由竇娥父親竇天章成為高官為女兒申冤翻案,還竇娥清白。

民間傳說“梁祝化蝶”也是類似的寫法,二人生不能成為夫妻,傳說就讓他們在死後雙雙化蝶,這是典型的浪漫主義寫法。

明代小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也在結尾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名妓杜十娘久有從良之志,傾心於太學生李甲。但懦弱膽小自私的李甲在商人孫富的教唆下,竟然企圖將十杜轉賣孫富。痛苦萬分的十娘最終當著眾人的面公開了自己的萬貫財寶,並將這些寶物一一投入江中,然後投江而死。負心郎李甲悔恨驚懼,鬱成狂疾,終身不愈。孫富也受驚得病而死。這種結局可以算做是浪漫主義的寫法。

外國文學中的《羅蜜歐與朱麗葉》也是這樣的寫法。羅與歐二人因為來自世仇家族而無法結合,在陰差陽錯中二人雙雙死去。他們死後,兩家因為二人的死而有所悔悟,最終冰釋前嫌。這種浪漫主義的寫法也比較明顯。

孔雀東南飛開頭和結尾各採用了什麼手法有何作用

這一句兼用了“比”和“興”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離散並用以興起劉蘭芝、焦仲卿彼此顧戀之情,佈置了全篇的氣氛。這種以美禽戀偶聯想到夫妻分離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見的。在結構上,開頭的這一句也和結尾的鴛鴦雙飛構成呼應關係,體現了構思的匠...

如何理解《孔雀東南飛》 結尾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開頭用孔雀徘徊起興,結尾以鴛鴦和鳴作結,使全詩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文學色彩。鴛鴦和鳴,雖然造就了和諧寬鬆的情境,但是帶給讀者的不是喜悅,而是深沉的哀痛與遐思。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

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這裡第一、二句詩,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松柏”是四季常綠、剛直挺拔之樹,“梧桐”,傳說鳳凰常棲於此樹,可見“松柏”、“梧桐”都屬良木。“鴛鴦”鳥多成雙成對生活,常用來比喻恩愛夫妻,是幸福美滿婚姻的象徵。詩人這裡選取良禽良木,是繼承了先秦文學中“依詩取興,引類譬喻”、“善鳥香草,以配忠貞”的文學傳統,很顯然,作者對劉蘭芝、焦仲卿二人忠貞愛情的肯定與讚頌正是通過良禽良木的幽雅含蓄才得以體現的。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這是多麼美好的情境啊!這種美好的情境,既是劉、焦二人墓宅自然景觀的寫照,也是詩人主觀願望的表現與寄託;沒有情感的樹木能夠彼此覆蓋,情意纏綿;沒有思想的鳥兒能夠成雙成對,相向和鳴。這生動和諧的景觀,給人們帶來了喜悅和美好的嚮往;可是低頭一看美好景觀之下長眠的劉蘭芝和焦仲卿,他倆生前也像這裡的良木良禽一樣恩愛眷戀,可有情人最終難成眷屬,無情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活活地將他們拆散,甚至被逼而死。殘酷的現實、悲慘的命運與墓地美好的自然景觀所營造的充滿幻想、情趣的意境,彼此鮮明地對照,在這裡淋漓盡致地得以映襯。作者的用意不言而諭,同情之心溢於言表:劉蘭芝和焦仲卿生前沒有團圓,死後該會像松柏和鴛鴦一樣相互覆蓋,雙雙和鳴了吧。另一方面,我們在讀到“松柏”、“梧桐”、“覆蓋”、“交通”時,彷彿也看到劉蘭芝和焦仲卿在墓穴中恩愛地偎依在一起,只是他倆的臉上還掛著人世間沒有流完的最後一滴淚;我們在聽到鴛鴦和鳴到五更時,彷彿也聽到他倆對人世間不幸命運的一聲又一聲的嘆息與哀怨。這不正是作者希望的寄託和對冷酷社會現實的指責嗎?

因此,《孔雀東南飛》結尾和諧美好的景觀描寫,並未給讀者帶來多少的喜悅;相反,加倍增加了讀者對劉蘭芝、焦仲卿二人不幸婚姻的無限同情和深深的思考。我們在寬鬆和諧的意境中哀嘆劉、焦二人悲慘的命運時,不由得又讚歎作者以樂襯哀、意蘊悠長的高超表現技巧與藝術手法。

孔雀東南飛結局是什麼

悲劇!孔雀東南飛》通過劉蘭芝與焦仲卿這對恩愛夫婦的愛情悲劇,控訴了封建禮教、家長統治和門閥觀念的罪惡,表達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愛情自主的合理願望。女主人公劉蘭芝對愛情忠貞不二,她對封建勢力和封建禮教所作的不妥協的鬥爭,使她成為文學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婦女形象,為後來的青年男女所傳頌。東漢末建安(公元196-219)年間,廬江太守衙門裡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劉蘭芝被焦仲卿的母親趕回孃家,她(回孃家後)發誓不再嫁人。她的孃家逼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焦仲卿聽到(劉蘭芝投水而死)這件事,也在(自家)庭院的樹上吊死了。當時的人哀悼他們. 這就是 結局,謝謝!

孔雀東南飛中怎麼樣理解結尾焦,劉魂化為鳥的情節

《孔雀東南飛》的故事是悲劇性的,卻又在結尾暗示焦仲卿、劉蘭芝兩人化為鴛鴦,給故事帶來了一點亮色,其實這是典型的中國敘事方式,中國故事喜歡大團圓的結局,像焦仲卿、劉蘭芝這樣的悲劇結局,中國人是不喜歡的,認為太殘忍,於是幻化為鴛鴦,死後還生活在一起的結尾就出現了。

相關問題答案
孔雀東南飛以什麼結尾?
孔雀東南飛有什麼寓意?
為什麼孔雀東南飛腦筋急轉彎?
孔雀東南飛古今異義?
夜孔雀到底講了什麼?
北雁南飛指什麼動物?
燕子南飛是什麼季節?
孔雀魚剛出生什麼樣子?
東南亞用什麼聊天軟件?
廣東南風天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