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情感包括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06-05

心理學中什麼是情感目標

中學教學所要預期達到的目標主要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三個方面,而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過多地注重知識的單方面傳授,而忽視了對於學生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的培養。在本世紀初教育部頒佈了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在教學中的重要性,然而很多一線教師在對新課標的理解和實踐中,對於培養學生的情感目標還不夠重視,本文主要對新課標中情感目標的實現進行了探究, 旨在促進新課標的順利實施。

一、中學教學情感目標的內涵

在新的中學課程標準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再是知識與能力的陪襯、附屬,而是課程教學的終極目標。這既體現了中學教學認知與情意的統一,也凸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中學教學中的作用。情感目標主要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要素,在新的課程理念下, 它們被賦予了十分豐富的內涵。新課程目標中的“情感”不僅指學習的熱情和學習興趣, 還包括愛、快樂、審美情趣等豐富的內心體驗。情感學習與形成或改變態度、提高鑑賞能力、更新價值觀念、培養高尚情操等密切相關。

新課標中的“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學習責任, 更是指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態度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能有樂觀、積極進取、敢於求實創新的人生觀, 熱愛生活、學習、工作, 熱愛自然、社會, 對社會有責任感、義務感, 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等。態度教育對學生有終身的價值, 它有利於人的潛能釋放、創造奇蹟、實現自我, 對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新課程目標中的“價值觀”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 以及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 強調讓學生從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共同構成了個體的人格素質。

二、中學教學情感目標的重要性

現代社會要求教育培養的學生是全面發展的人, 除了能處理在科技社會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文字、觀念、數學等相關的知識能力外, 還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 具備勇於創新、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精神; 有對文學精粹的渴求心, 能愉快地聆聽優美的音樂等。所以, 情感目標在教育中顯示出了重要的地位。通過情感教育, 要調節和協調人的情緒, 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 達到塑造理想人格、培養社會所需合格人才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三、中學教學情感目標的實現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情感目標的實現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重視,那麼如何才能夠在中學教學中正確體現其情感目標呢?以下談談我個人的觀點。

1、要轉變傳統的教師權威觀念。傳統教育中, 教師權威的絕對化、教學活動中師生的冷漠化, 阻礙了情感的生成, 在教師的權威下, 學生不能自主、自由地表達。若教師的權威建立在與學生民主、平等的關係和充分尊重學生人格尊嚴的基礎上, 學生就能成為自己思想、情感、意志的主宰, 就能感知自身對他人的意義, 結合自身經驗體驗智者、仁者的思想情感, 藉助文本完成審美體驗, 喚醒人性的真善美, 課堂教學的情感目標就會自然生成。

2、要合理設計教學的情感性。在教學設計中要有情感目標的設計環節,教師在備課教案中要體現出情感目標的設計。但這種目標大多是知識目標的附帶物,因此要求教師要認真領會教材內容,從中找到能體現情感目標的內容。

3、教師要具有關懷學生的意識。在以言語為主要中介的師生交往中,學生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 在很大程度......

什麼是情感心理學?

情感心理學(Psychology Of Emotion)是心理學中研究人的情感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如何消除人類在有外界或自然產生的情緒的緊張和壓力的情緒,恢復人們健康健全的人格。   心理學基本概念:情緒和情感的區別與聯繫   一、情緒和情感的區別   我們一直將情緒和情感作為一個統一的心理過程來討論,但從產生的基礎和特徵表現上來看,二者有所區別。 首先,情緒出現較早,多與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聯繫;情感出現較晚,多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繫。嬰兒一生下來,就有哭、笑等情緒表現,而且多與食物、水、溫暖、睏倦等生理性需要相關;情是在幼兒時期,隨著心智的成熟和社會認知的發展而產生的,多與求知、交往、藝術陶冶、人生追求等社會性需要有關。因此,情緒是人和動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會有情感。 其次,情緒具有情境性和暫時性;情感則具有深刻性和穩定性。情緒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起,又常隨著場合的改變和人、事的轉換而變化。所以,有的人情緒表現常會喜怒無常,很難持久。情感可以說是在多次情緒體驗的基礎互形成的穩定的態度體驗,如對一個人的愛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變的。因為如此,情感特徵常被作為人的個性和道德品質評價的重要方面。 最後,情緒具有衝動性和明顯的外部表現;情感則比較內隱。人在情緒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興時手舞足蹈,鬱悶時垂頭喪氣,憤怒時又暴跳如雷。情感更多的是內心的體驗,深沉而且久遠,不輕易流露出來。   二、情緒和情感的聯繫   情緒和情感雖然不盡相同,但卻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們時常把情緒和情感通用。一般來說,情感是在多次情緒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並通過情緒表現出來;反過來,情緒的表現和變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約。當人們幹一件工作的時候,總是體驗到輕鬆、愉快,時間長了,就會愛上這一行;反過來,在他們對工作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之後,會因工作的出色完成而欣喜,也會因為工作中的疏漏而傷心。由此可以說,情緒是情感的基礎和外部表現,情感是情緒的深化和本質內容。

心理學中的 情緒情感的功能有什麼列舉並解釋

適應功能:有助於個體適應環境

動機功能:可以作為個體行為的內部動力

組織功能:積極情緒有協調作用,消極情緒有破壞作用

信號功能:可以作為人際交往中得符號

心理學中的 情緒情感的功能有哪些列舉並解釋?

、情緒情感的作用

情緒與動機的關係十分密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情緒具有激勵作用

情緒能夠以一種與生理性動機或社會性動機相同的方式激發和引導行為。有時我們會努力去做某件事,只因為這件事能夠給我們帶來愉快與喜悅。從情緒的動力性特徵看,分為積極增力的情緒和消極減力的情緒。快樂、熱愛、自信等積極增力的情緒會提高人們的活動能力,而恐懼、痛苦、自卑等消極減力的情緒則會降低人們活動的積極性。有些情緒同時兼具增力與減力兩種動力性質,如悲痛可以使人消沉,也可以使人化悲痛為力量。

(二)情緒被視為動機的指標

情緒也可能與動機引發的行為同時出現,情緒的表達能夠直接反映個體內在動機的強度與方向。所以,情緒也被視為動機潛力分析的指標,即對動機的認識可以通過對情緒的辨別與分析來實現。動機潛力是在具有挑戰性環境下所表現出的行為變化能力。例如當個體面對一個危險的情境時,動機潛力會發生作用,促使個體做出應激的行為。對這個動機潛力的分析可以由對情緒的分析獲得。當面對應激場面時,個體的情緒會發生生理的、體驗的以及行為的三方面的變化,這些變化會告訴我們個體在應激場合動機潛力的方向和強度。當面臨危險時,有的人頭腦清晰,沉著冷靜地離開;而有些人則驚慌失措,渾身發抖,不能有效地逃離現場。這些情緒指標可以反映出人們動機潛能的個體差異。

二、情緒情感的調控功能

情緒情感對於人們的認知過程具有影響作用,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適當的情緒情感對人的認知活動具有積極的組織功能,而不當的情緒情感對人的認知活動具有消極的瓦解功能。

(一)促進功能

良好的情緒情感會提高大腦活動的效率,提高認知操作的速度與質量。耶爾克斯--道森定律說明了情緒與認知操作效率的關係,不同情緒水平與不同難度的操作任務有相關關係。不同難度的任務,需要不同的情緒喚醒的最佳水平。在困難複雜的工作中,低水平的情緒有助於保持最佳的操作效果;在中等難度的任務中,中等情緒水平是最佳操作效果的條件;在簡單工作中,高情緒喚醒水平是保證工作效率的條件。總之,活動任務越複雜,情緒的最佳喚醒水平也越低。我們瞭解了情緒與操作效率之間的關係,就能更好地把握情緒狀態,使情緒成為我們認知操作活動的促進力量。

(二)瓦解作用

情緒對認知操作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不良情緒對認知活動功能的瓦解上。一些消極情緒,如恐懼、悲哀、憤怒等,會干擾或抑制認知功能。恐懼情緒越強,對認知操作的破壞就越大。考試焦慮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考試壓力越大,考生考砸的可能性越大。一般來說,中等程度的緊張是考試的最佳情緒狀態,過於鬆弛或極度緊張都會瓦解學生的認知功能,不利於考生正常水平的發揮。當一個人悲哀時,會影響到他的工作或學習狀態,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思維流暢性降低等。

由此可見,情緒的調控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情緒的好壞與喚醒水平會影響到人們的認知操作效能。

三、情緒情感的健康功能

人對社會的適應是通過調節情緒來進行的,情緒調控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身心健康。常聽人們嘆息“人生苦短”,在一般人的情緒生活中,常是苦多於樂。在喜怒哀樂愛懼恨中,正面情緒佔3/7,反面情緒佔4/7。情緒對健康的影響作用是眾所周知的。積極的情緒有助於身心健康,消極的情緒會引起人的各種疾病。我國古代醫書《內經》中就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記載。有許多心因性疾病與人的情緒失調有關,如潰瘍、偏頭痛、高血壓、哮喘、月經失調等。有些人患癌症也與長期心情壓抑有關。一項長達30年的關於情緒與健康關係的追蹤研究發現,年輕時性情壓抑、焦慮和憤怒的人患......

心理學中的感覺具有什麼基本特徵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或心理活動發生、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我們分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個方面來加以闡述。

(一)、心理過程

它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三方面。其中認識過程是基本的心理過程,情感和意志是在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

1 認識過程

這是指人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為了弄清客觀事物的性質和規律而產生的心理現象。感覺、知覺、記憶、想象和思維等心理活動,在心理學中統稱為認識過程。

2 情感過程

這是指人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所引起的人對客觀事物的某種態度的體驗或感受。“愉快”、“滿意”、“熱愛”、“厭惡”“欣慰”、“遺憾”等心理活動,在心理學中統稱為情感過程。

3 意志過程

這是指由認識的支持與情感的推動,使人有意識地克服內心障礙與外部困難而堅持實現目標的過程。

認識、情感和意志都有其自身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但是,它們不是彼此獨立的過程。情感和意志過程中含有認識的成分,它們都是由認識過程派生出來的;情感與意志又對認識過程發生影響,它們是統一的心理活動中的不同方面。認識、情感、意志過程作為心理學研究對象的一部分,被統稱為心理過程。

(二)、個性心理

個性心理是每個個體所具有的穩定的心理現象。它揚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兩個方面。

1. 個性傾向性

個性傾向性是決定個體對事物的態度和行為的內部動力系統,是具有一定的動力性和穩定性的心理成分。個性傾向性是個性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相關的心理活動起著支配和控制的作用。

2. 個性心理特徵

個性心理特徵是個體身上經常表現出來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徵。它主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其中以性格為核心。

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1.客觀性原則

所謂客觀性原則,就是對任何心理現象必須按它的本來面貌加以研究和考察,不附加任何主觀意願的原則。人的心理雖是在頭腦裡進行的活動,但它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一切心理活動都是由內外刺激引起的,並通過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在人的外部活動中表現出來。研究人的心理,就是要從這些可以觀察到的,可以進行檢查的活動中去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無論如何複雜或作出何種假象與掩飾,都會在行動中表現出來或在內部的神經生理過程中反映出來。因此,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切忌採取主觀臆測和單純內省的方法,應根據客觀事實來探討人的心理活動規律。

2.聯繫性原則

人生活在極其複雜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人的第一心理現象的產生都要受自然和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人們對某種刺激的反映,在不同的時間、環境和主體狀況下,反應往往不相同。因此,在對人的某種心理現象研究和實驗中,要嚴格控制條件。不僅要考慮與之相聯繫的其他因素的影響,而且要在聯繫和關係中探討心理活動的真正規律。

3.發展性原則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心理現象也是如此。這就要求心理學的研究也要從心理史前發展、意識發展、個性心理髮展以及環境和教育條件變化等不同方面,揭示人的心理髮生和發展的規律。

4.教育性原則

研究學生心理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學生,而不是為研究而研究。因此,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不僅要在課題選擇上考慮教育意義,使其結果有助於教學、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要在研究方案的設計上和實際進行的過程中應考慮對學生有良好的教育影響,不做有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事。這個道理極易明白,而常為研究者所忽視,因此研究者應時刻保持“自己是教育者”的意識,把促進學生成長的任務與研究任務協調一致起來。

5.分析與綜合的原則

把複雜事物分解為簡單的組成部分和把各部分聯合成為統一......

心理學中的 情緒情感的功能有什麼列舉並解釋

當人的情緒處於低潮時,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要學會轉移注意力。有些事情既然已經成為事實,就嘗試著去接受,去面對。一個人不可能改變世界,世界也不會因你而改變,所能做的,就是適應世界,不鑽牛角尖,不要和別人攀比。你的生活,應該有你自己的精彩。

相關問題答案
心理學中情感包括哪些?
心理學上態度包括什麼?
華中地區包括哪些地方?
會計中債務包括哪些?
高中教育包括哪些?
良好的情緒包括哪些?
學術問題包括哪些?
學前教育包括哪些專業?
學歷教育包括哪些?
學校文明包括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