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距高差怎麼算?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視距高差與三角高程測量高差的精度為什麼不同?計算公式是什麼?

二者都是依據距離和角度的觀測值,利用三角函數計算出高差。

它們角度測量的精度基本相同,主要是距離測量精度的不同,導致了高差精度有較大差異。

視距測量是利用視距讀數L和視距乘常數K計算距離,精度一般在釐米級;

三角高程測量是利用電磁波直接測距,精度一般在毫米級,高差精度不同即源於此。

利用視距測量高差的公式:

K----視距常數,一般是100;

L----視距讀數,是上絲與下絲讀數之差;

a----垂直角;

i----儀器高;

v----目標高。

三角高程測量高差計算公式:

h=s*sina+i-v+f

s----斜距;

f----球氣差(對地球曲率和大氣折光影響的改正)。

其它字母含義與上面相同。

順便說一下,利用視距測量高差的方法基本不再使用了。

不理解四等水準測量的表格如何計算已測數據視距差、高差中數、k+黑-紅等 50分

送你一個算例,琢磨琢磨就會了。

視距法測量水平距離和高差 如果用右盤度數後,計算公式應該是怎樣的?

水平距離=(水準尺上絲度數-水準尺下絲度數)*經緯儀距離的換算倍數。高差=前視水準尺度數-後視水準尺度數水平距離的單位為m,水準尺的度數的單位為mm.

視距測量法測定水平距離和高差步驟有哪些

視距測量可以同時測量兩點間的高差,但需要知道測站上的儀器高。

視距測量的觀測計算

施測時,如圖(3)所示,安置儀器於A點,量出儀器高i,轉動照準部瞄準B點視距尺,分別讀取上、下、中三絲的讀數M、N、V,計算視距間隔l=M-N。再使豎盤指標水準管氣泡居中(如為豎盤指標自動補償裝置的經緯儀則無此項操作),讀取豎盤讀數,並計算豎直角α。然後按公式(4)、(5)、(6)用計算器計算出視距、水平距離和高差。

如何進行視距法三角高程測量的觀測和計算

中絲照準目標

儀器到目標的距離D=(上絲-下絲)*100

觀測當前豎直角α(這個α是當前豎直角讀數減去水平時豎直角讀數之夾角)

最後高差h=D*SIN(α)

視距測量的測量原理

如圖(1)所示,欲測定A,B兩點間的水平距離D及高差h,可在A點安置經緯儀,B點立視距尺,設望遠鏡視線水平,瞄準B點視距尺,此時視線與視距尺垂直。若尺上M,N點成像在十字絲分劃板上的兩根視距絲m,n處,那末尺上MN的長度可由上,下視距絲讀數之差求得。上,下絲讀數之差稱為視距間隔或尺間隔。圖(1)中l為視距間隔,p為上、下視距絲的間距,f為物鏡焦距,δ為物鏡至儀器中心的距離。由相似三角形m'n'F與MNF可得:d:f=l:p ,即:d=fl /p,由圖看出D=d+f+δ ,帶入得:D=fl/p+f+δ,令f/p=K,f+δ=C,得D=Kl+C.(1)式中K、C——視距乘常數和視距加常數。現代常用的內對光望遠鏡的視距常數,設計時已使K=100,C接近於零.則公式(1)可化簡為D=Kl=100×l。(2)而高差h=i-v, (3)i—儀器高,是樁頂到儀器橫軸中心的高度;v—瞄準高,是十字絲中絲在尺上的讀數。 在地面起伏較大的地區進行視距測量時,必須使視線傾斜才能讀取視距間隔,如圖(3)。由於視線不垂直於視距尺,故不能直接應用上述公式。如果能將視距間隔MN換算為與視線垂直的視距間隔M'N',這樣就可按公式(2)計算視距,也就是圖(3)斜距D’,再根據D'和豎直角α算出水平距離D及高差h。因此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求出MN與與M'N'之間的關係。圖中φ角很小,約為34',故可把角MM'E和角NN'E 近似地視為直角,容易計算得l’=M'N'=MNcosα=lcosα,則D'=Klcosα。(4)容易求得水平距離D=Klcosα*cosα,(5)高差h=Klcosα*sinα+i-v 。 (6)其實視線水平的時候α為0°,sin0°=0,cos0°=1,帶入(4)、(5)、(6)就可得到(2)、(3)式。其中視線水平的時候視距等於水平距離。

相關問題答案
視距高差怎麼算?
改正後的高差怎麼算?
平均高差怎麼算?
單位權中誤差怎麼算?
極差怎麼算?
溫度的溫差怎麼算?
相對中誤差怎麼算?
首層梯柱高度怎麼算?
全站儀實測高程怎麼算?
相對平均偏差怎麼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