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結婚應該送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5-29

古代的人結婚習俗有哪些?

中國是禮儀之邦,結婚這麼大的事情當然禮數是少不了的。漢族的婚禮是從求親開始的,包括求親、定親和成親(婚禮)三個部分。其實咱們老百姓的婚禮也差不多這樣,越講究的就跟老祖宗越接近罷了。

首先是求親。古代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首先由男方父母找媒人,向媒人介紹情況、提出尋找要求、給媒人媒禮和展示自己的聘禮能力。古代媒人都是專業的,媒人根據男方情況到女方家裡介紹男方情況。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前往女方家裡相親。雙方都是由父母出面,但有的地區會讓姑娘藏在一個地方偷偷觀看男方情況,比如安徽建築一般是一圈小樓圍繞一個院子,男方進來時,姑娘就站在樓上看(估計只能看父親猜想兒子了),樓有很高的圍欄,下面的人看不到上面的,如果中意就告錠父母。因此,其實中國古代並不是完全掀了蓋頭兩個人才認識的盲婚。畢竟哪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女兒今後過的好。

雙方如果覺得門當戶對、條件恰當,兩家就會互贈訂婚的信物(有的地方是玉佩,有的地方是大雁)。有趣的是,有的地方如果女方看中男方會給男方送一盞茶,男方若滿意喝完茶後會在桌子上放若干茶錢(必須是雙數),這樣婚事就算定了。

接下來是定親。雙方交換八字,互贈寫著名字、八字、年齡等的庚貼。如果八字不相沖,就開始納親。

“納親”就是雙方表示彼此接納,男方選定婚前15到20天的黃道吉日來女方送聘禮、聘釵、婚書,來求婚,即所謂過大禮。

在婚禮前幾天,由公認命好的婦女將婚床安放到恰當的位置。並由此人在婚禮前一天鋪床,將床褥床單龍鳳被等鋪好,然後撒上各種象徵吉利的果品(紅棗花生:早生貴子,桂圓:圓滿,及荔枝豆子等)。這就是“安床”。安床完畢後,任何人都不能再進入新房和接觸新床了。

這是男方。女方要準備嫁妝。嫁妝會在婚禮當天隨姑娘帶過去。古代嫁妝是女子孃家身份和財富的象徵,嫁妝不足的女子很可能會在婆家受欺負,反之則能幫助自己確立在婆家的地位。這方面的小說描述還是挺多,比如紅樓夢裡王熙鳳常拿自己和王夫人(其姑母)嫁到賈府時的陪嫁壓賈璉,總是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最後才到壓軸的成禮。就是我們所說的婚禮了。呼!看來還是現代人輕鬆阿。

首先是迎親。古代婚禮都在傍晚舉行。這跟現代婚禮不太一樣。好像現代的婚禮必須在中午前將新娘接走到晚上就成二婚了。新郎出門前首先要祭祖,新娘要由母親親自為其梳洗打扮,蓋上紅蓋頭。新郎到達後,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帶出閨房交給父親,再由父親交給新郎。新人雙雙向岳父母叩別後,新娘就坐上花轎由新郎護送來到男方家。

新郎家的女眷打開轎門請出新娘,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氣的女性長輩將打成同心結的紅綢帶交給新人,兩人牽著紅帶走進堂前。此時,忌踩門檻,因為門檻代表門面,新娘必須從門檻上跨過去,並由一女童手持銅鏡照在兩人身上以求圓滿。

終於到了傳說中的拜堂環節了。由禮賓司儀主持,新人在堂前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對拜,然後鼓樂齊鳴送入洞房。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要早起共同拜見公婆,新郎要把自己家裡的所有親屬介紹給妻子,然後由新娘向這些長輩奉茶

第三天是新人共同祭拜祖先,這樣新娘就正式成為這家人了。

最後還要給媒人準備謝媒禮

整個婚禮就正式結束了。所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都是古代男人最風光最得意的時刻

古人結婚送什麼禮物?

送的大多數都是能用的上的東西。和今天差不多,布料衣服,牛羊,酒一類的。就是沒有帶電的。

古代人結婚大都有什麼講究?

中國古代因為有階級層次,所以不同的階級都有不同的規格

而最低級的平民老百姓,因為地域的不同,也會有微妙的變化,所以這裡我只說最一般的

一般來說,古人成親,男方要準備聘禮,男方前講聘禮送到女方家,當然得準備大紅花轎,二人臺的,花轎後要吹拉彈唱,領隊的必須是男方的小叔子或者是媒人;女方家收了聘禮,就要將新娘領進花轎,當然新娘務必身穿鳳冠霞帔就是算平頭百姓,也應該身著紅衣,頭上還得有塊紅蓋頭。再領隊回去,新郎在家中等待,男方家裡應前一天就擺開喜酒排場,和現代人結婚一樣。等新娘到了門口,新郎要出去踢轎門,把新娘領進門,這叫迎親。

等進門後,就是電視劇中最常見的一個橋段,叫拜堂。新郎新娘受傷拿著那個現代人開張剪裁拿的那個紅色的東西,男方父母端坐在正堂的主人位。新人一拜天地,對著門口拜,二拜高堂,拜男方父母,夫妻對拜。然後就沒新人什麼事了,新娘就可以送入洞房了。男方父母招待賓客。晚上等上,新郎從宴席上下來,來到新房,這個時候就要揭開紅蓋頭了(注意在此之前新娘一直是盯著蓋頭的),一般用手揭,有錢人家會拿道具。然後就是喝合衾酒,就是俗稱的喝交杯酒,電視劇裡都是新人各自勾過對方手喝的,其實也未必,乾杯啥的也行,最後當然就是洞房啦。自然有些會有鬧洞房的習俗。

第二天新婚夫妻要去給男方父母敬茶,等新娘在男方家待過三天,就要會孃家省親,有稱三朝回門,回去探望女方父母,一般都是新婚夫妻一起去,自然要準備禮物。

這就是古代人結婚了

在古代結婚都送什麼做禮物

跟現在的人送的一樣,除了家電和高科技古代沒有,剩下的都是古代傳下來的。

比如送被激,送酒,送肉,送布,送金銀飾品等等。

古人結婚時,新人的親友會送什麼禮物?

送的大多數都是能用的上的東西。和今天差不多,布料衣服,牛羊,酒一類的。就是沒有帶電的。

古代結婚禮物有些什麼

定親

定親前議親,議親始議“小禮”,在買賣婚姻年代均討價還價。一般“四洋紅”或“六洋紅”(綢緞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兩隻、金耳環一副;聘禮,小禮三十六,中禮六十四,大禮一百廿(銀圓);食品,個數“六十四”,即包頭64對、油包64只、麻餅64只等,尚有老酒2擔至8擔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稱。定親後,男方將上述禮品用槓箱擡到女方。女方回禮多為金團、油包及閨女自做的繡品。定親憑證,男方送“過書”,俗稱“紅綠書紙”(紙張兩層外紅內綠),女方送“回貼”認可,俗稱“文定”。故舊時夫妻吵嘴,妻子常說我是有“紅綠書紙”的,以此抑制丈夫。繼“文定”後擇吉迎娶,由擇日店揀“好日”的日子。親友送禮,婚禮多是現金,或喜幛、喜軸,並書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禮多為繡花或綢緞被面、被頭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寓“早生貴子”意。

舊時有媒人首次進門不能喝茶的習俗,謂“媒不飲茶”,說喝了茶要衝淡婚事。又稱媒人為“媒百櫥”,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謝媒酒”,但婚後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調解責任。

成親

請吃酒 迎親日子叫“好日”。俗諺“請吃酒,掗拜生”,好日前新郎拿著紅紙“知單”請長輩親友吃喜酒(好日酒),長輩要在自己姓名下寫上個“知”字。好日前有待郎、待嫁習俗,雙方父母親請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蓮子,討“五子登科”彩頭。好日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轎前擔”,一般為鵝2只、肉l方、魚2尾等。

看嫁資 男方去女方搬嫁資(嫁妝),女方置嫁資於廳堂,讓人觀看,稱“看嫁資”。器物披掛紅色彩線,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數枚銀元,俗稱“壓箱錢”。嫁資搬到男方,亦陳列於廳堂供人觀看,亦叫“看嫁資”。由阿婆取女方鑰匙包,取鑰開箱,俗稱“掏箱”。

安床伴郎 迎親先一日,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婦女,取24雙筷子系扎紅線,安放新郎席子下,稱“安床”。婚前一至三天夜裡,由一個父母雙全的小儇(男孩)伴新郎同睡,睡於床的裡邊,稱“伴郎”。晚上要給這個小儇吃包子、花生、雞蛋,寓“包生兒子”意,待“好日”那天早晨離開時,要給紅包,俗稱“挈出尿瓶”。

中國古代婚禮的習俗有哪些?

現在的年輕夫婦在舉行結婚典禮的時候,已經不再滿足於已經大眾化的西式婚禮,開始流行復古風。今天,安陽婚紗攝影哪家好  1.親迎  古禮親迎的第一個程序是由新郎迎接新娘。古時迎親在黃昏,婚禮的取義就在於此。婚是個形聲字,其中的一部分在這裡,新郎是受父親之命去迎親的;到了女家,女方的人要出門相迎,新郎進門要獻上禮品雁,這個儀俗叫莫雁,是古婚禮中比較重要的儀程;然後,新郎要把新娘很禮貌地接到車上,迎往家中。後世的迎親之舉似乎要複雜得多。親迎的隊伍往往十分壯觀,有多至幾十人的。新人在漢代坐的是軒車或招車,唐代用圖繪的障惋車,宋代以後後才流行起人們所熟知的花轎。在迎親的隊伍中,也包括了鼓吹的樂隊等。清代北京的婚禮,大多有模仿帝王儀仗的趨向,迎親的隊伍中有許多挑夫拿著開道、迴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燈,還舉著金瓜、斧鋮等什物,新郎戴官帽,新娘則鳳冠霞破。因為婚姻是人生大事,雖然這些舉措逾禮,官府一般也不加干涉。  迎親的轎子要有人壓轎。舊時北京是妻親太太壓轎:她在喜房給天地爺上香以後,用小鏡子照轎,用芝蘭香薰轎,再往轎子裡撒一些桂圓、荔枝、棗兒、粟子、花生之類的喜果,然後盤腿坐在轎子裡壓轎。有些地方壓轎不用太太,而用父母雙全的童子,取新婚夫婦和合到老、早生貴子。這種婚禮求子的習俗,還有福建等地的桂花,即同時迎來兩個披掛花紅的孩子,以此來祈求早得貴子。  迎親的隊伍來到女家,一系列儀俗就接連不斷地開始了。女家聽到娶親來的信息以後,並不是立即就迎進門來,而是將院門緊閉,或是攔起來,這叫攔門。這時,便要有一番禮儀性的對答,比如由娶方的娶親人喊開門,開門,別誤吉時!女方隔著街門向外喊話,要求鼓手們奏些喜慶樂曲;或者由娶親人唱攔門喜歌。攔門到了一定的時間,娶方才能進門。安陽婚紗影樓  進門以後除了特別的寒暄之外,娶方要送上禮品,這些禮品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都有些吉慶的意義。女家也要設筵款待娶方。不過,這是純粹禮節性的。  舊時有一些地方,姑娘的開臉和妝扮是娶親人來了才開始的。此時,這邊送親的陪著娶親和新郎,那邊的新娘子則同時在妝扮。妝扮完畢,新娘由送親太太攙扶上轎,或由兄長背上轎。離別之時,新娘可能哭哭啼啼,但這不犯忌諱,新娘哭哭啼啼上轎,人們反認為是大吉大利。據說,新娘哭得越響,婆家越有財。許多少數民族婚禮中則有哭嫁之舉,有大套的(哭嫁歌)。有些地區,娶親的轎子離開以後,孃家人要潑一盆水,表示女兒如潑出去的水。  娶親的歸途,必須走另一條路,因此有時候要繞著路走,稱不走回頭路。如果路上碰到廟、井、祠、墳、大石、大樹等,都要把娶親轎子遮起來,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親的,轎伕們要比試技藝,儘量使轎子擡得平穩一些,有的地區新郎雙方要換胸花。如果遇見出殯的,娶送親人員都要說:今天吉樣,遇上寶財啦!有的少數民族鶩親的路上要吃茅宴席。即款待跟著迎親隊伍送親的女方親屬。  2.拜堂  娶親的隊伍回到男家時,也並不是馬上進門,而是把喜轎關在門外,俗稱此為憋性子,意思是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柔順些。喜轎進門以後,又有許多儀俗。雖然這些儀俗並不一定全部存在於某一地區,但也都是存在過的;同時不只漢族有,少數民族也有。這裡概述如下。  撒谷豆。即在喜轎進門以後,撒谷、豆、草節等,用意是避邪。這是一項比較古老的儀俗,宋以後比較流行,其用意在避三煞(青羊、烏雞、青牛之神),三煞忙於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現代新娘下轎(車)撒花紅紙屑,或許就是由此而來。  喜轎到院子裡,要從預先擺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過,意思是燒去一切不吉利的東西,日後夫事會越過......

古代一個人結婚是什麼

要看具體是什麼情況

在古代有結陰魂的

就是活人跟死人結婚

屬於一個人結婚也叫冥婚

古代婚禮人物有哪些

中式婚禮的一般流程

●擡轎起程:在鑼鼓、嗩吶、舞獅的伴隨下,花轎開始起程。按傳統,新娘應該被兄弟背出來送上轎子。不過現代人多獨生子女,只能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勞,通常也改背為抱了。花轎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形式,除非兩家特別近,要不從上海這頭擡到那頭,肯定累趴下。不過按照慣例是要給轎伕紅包的,否則他們會有意顫動花轎,讓新娘“好受”

●跨火盆和射箭:古禮中是新娘坐花轎過炭火盆,不過現在通常都是新娘在媒人的攙扶下直接跨了。然後在下轎之前,新郎還得拉弓朝轎門射出3支紅箭,用來驅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氣。

●拜堂和交杯酒:火盆之後有的還要跨過馬鞍,徵兆新人婚後閤家平安;然後才由新郎用條紅布包著的秤桿挑開新娘頭上的喜帕,這時,一對新人就該正式拜堂了。拜堂後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合巹酒),而是給雙方高堂敬茶,通常這個時候是弄得一群人聲淚俱下,場面之感人,在熱烈的喜慶氣氛中也透滲透著濃濃的親情。

●同心結發和謝媒:現代的娶親儀式,很多都是把該在洞房裡的事搬出來展示。比如說結髮,應是新人在洞房裡相互剪些頭髮,作為夫妻關係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現在則是當眾表演。之後雙方母親同點龍鳳燭,新人交換香書美玉做信物,再請出媒人贈送蹄膀。

古代人結婚要登記麼

不登記,古代的戶籍制度並不完善,人們的法律觀念也很低;而且很少有絕對的太平日子,政府也無力顧及結婚結婚登記這等"吃力不討好"的活,所以野鴛鴦也無法避免,只要得到鄰里,親戚朋友的承認就好.當然像一些外地的寡婦,拿到本地來照樣當成黃花閨女,不到洞房誰知道啊~洞完房了,誰好意思說破啊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人結婚應該送什麼?
兄弟結婚應該唱什麼歌?
求助!第一次去老丈人家酒應該送什麼比較好? ?
教師節應該送什麼花好?
結婚禮物送什麼好實用型?
結婚回禮送什麼好?
送媽媽應該送什麼花?
朋友買車應該送什麼?
尿路結石應該吃什麼?
肺結核應該吃什麼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