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文學?

General 更新 2024-05-27

簡述存在主義文學的特徵. 5分

1、主觀意識決定存在

存在主義者否定客觀事物的獨立存在,認為只有自我感覺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且這種真正的存在和客觀現實永遠是對立的,不可能統一的。薩特宣稱:“存在”即“自我”,“存在先於本質,換言之,必須以主觀性為出發點。”這就是說,客觀事物的本質是由主觀意識決定的。

2、個人的價值高於一切

存在主義認為,個人的價值高於一切,個人與社會是永遠分離對立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來的,客觀事物和社會總是在與人作對,時時威脅著“自我”。薩特在他的劇本《禁閉》中有一句存在主義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獄。”存在主義者把恐懼、孤獨、失望、厭惡、被遺棄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在他們看來,人和其他動物的區別,在於動物不知道自己死亡的來臨,無所謂對死亡的恐懼;而人能知道自己終究不免一死。因此,他們認為,存在的過程,就是死亡的過程,從而得出了“存在”就等於“不存在”的悲觀主義的結論。

3、否定藝術的認識作用

存在主義者否定藝術的認識作用,認為藝術作品不能反映現實,只能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人的心靈的衝動,給人以“享樂”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覺清晰、明確起來”。他們認為,藝術家的目的是創造自己的世界,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藝術地再現客觀世界。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義文學的主要內容往往是描寫荒謬世界中個人的孤獨、失望以及無限恐懼的陰暗心理。

4、消極的處世態度

存在主義者曾經提出了不少發人深思的問題,但是他們的處世態度是消極的。他們把資本主義現實的醜惡,看成是世界上永恆的荒謬,鼓吹人生虛無,活著沒有目的,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徒勞的。存在主義既反映了對資本主義現實的反感和厭惡,又宣揚了以自我為核心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個人主義,以及在“自由”的名義下美化悲觀厭世的人生哲學。由於它否認了人的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因此,存在主義與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 “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的論點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有薩特的小說《噁心》、哲理劇《禁閉》和加繆的小說《局外人》等。

存在主義文學主張哲理探索和文學創作相結合,以表現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點為己任。這些作品大多數處理的是重大的哲理、道德和政治題材,重思想,輕形式,強調邏輯思維和哲學思辨。

5、人並無先天本質

存在主義作家反對按照人物類型和性格去描寫人和人的命運。他們認為,人並無先天本質,只有生活在具體的環境中,依靠個人的行為來造就自我,演繹自己的本質。小說家的主要任務是提供新鮮多樣的環境,讓人物去超越自己生存的環境,選擇做什麼樣的人。因此,人物的典型化被退居次要的地位。

6、三位一體

在文學創作中,存在主義作家提倡作者、人物和讀者的三位一體觀。認為作家不能撇開讀者來寫小說,作者的觀點不應該是先驗的,還必須通過讀者去檢驗;只有當小說展現在讀者面前時,在小說人物的活動過程中,作者和讀者才共同發現人物的真面貌。這種三位一體的觀點,對歐美青年一代作家影響很大,後來,也為其他文藝思潮流派所運用。

存在主義的文學

存在主義文學是二十世紀流行於歐美的一種文藝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義哲學在文學上的反映。存在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主要表現在戰後的法國文學中,從四十年代後期到五十年代,達到了高潮。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者是丹麥人克爾凱戈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存在主義在德國開始流行,它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存在主義在法國思想界佔居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過文藝作品進行宣傳,擴大了存在主義的影響。六十年代後,存在主義思潮被其他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誕派戲劇、“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義文學的變種。存在主義思想家的觀點並不完全相同,有人說,世上有多少個存在主義哲學家,就有多少種存在主義。法國的存在主義基本上分成兩大派別:一是以西蒙娜·魏爾和加布裡埃爾·馬賽爾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義;二是以讓·保羅·薩特、阿爾貝·加繆、德·博瓦爾為代表的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從文學的社會影響上說,薩特(1905-1980)和加繆(1913-1960)最為重要,他們都是法國的文學家。尤其是薩特,他是存在主義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人的前景》、《辯證理性批判》等,奠定了這種文學的理論基礎。主觀意識決定存在的意義,但承認有獨立於意識的存在。“如果現象的存在不轉化為存在的現象,而我們又只有通過考察這種存在的現象才能對存在說點什麼,那麼,首先就應該建立那種使存在的現象和現象的存在統一的確定關係。如果我們考慮到,以上所說的一切都直接受到對存在的現象的揭示性的直觀的啟示,建立二者之間的這種關係可能就容易得多了。倘若不把存在看成揭示的條件,而是把存在看成能以概念來確定的顯現,我們一開始就值得了,單靠認識不能為存在提供理由,就是說,現象的存在不能還原為存在的現象。總之,在安瑟倫和笛卡爾所謂本體論證明意義上存在的現象才是“本體論的”。它是對存在的呼喚。作為現象,它要求一種超現象的基礎。存在的現象要求存在的超現象性。這並不意味著存在是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我們已經看到現象不可能掩藏存在),也不意味著現象是一種返回到獨特的存在的顯象(現象只作為顯象存在,就是說,現象在存在的基礎上表達自身)。言下之意,雖然現象的存在與現象外延相同,卻不能歸為現象條件——這種條件只就其自身揭示而言才存在——因此,現象的存在超出了人們對它的認識,併為這種認識提供基礎。” 存在主義指出,人的價值高於一切。個人與社會是對立的,但也是可交流,互相不能脫離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來的,客觀事物和社會總是在與人作對,時時威脅著“自我”。薩特在他的劇本《禁閉》中有一句存在主義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獄。”但存在主義並不是只顧自己一己之私,而主張對世界承擔責任,對社會“介入”。所以薩特說:“存在主義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呢?是自由承擔責任的絕對性質;通過自由承擔責任,任何人在體現一種人類類型時,也體現了自己”。 存在主義者否定藝術的認識作用,認為藝術作品不能反映現實,只能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人的心靈的衝動,給人以“享樂”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覺清晰、明確起來”。他們指出,藝術家的目的是創造自己的世界,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藝術地再現客觀世界。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義文學的主要內容往往是描寫荒謬世界中個人的孤獨、失望以及無限恐懼的陰暗心理。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有薩特的小說《噁心》、哲理劇《禁閉》和加繆的小說《局外人》等。存在主義文學主張哲理探索和文學創作相結合,以表現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點為己任。這些作品大多數處理的是重大的哲理、道德和政治題材,重思想......

存在主義文學的定義

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文學是二十世紀流行於歐美的一種文藝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義哲學在文學上的反映。存在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主要表現在戰後的法國文學中,從四十年代後期到五十年代,達到了高潮。

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者是丹麥人克爾凱戈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存在主義在德國開始流行,它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爾陽雅斯貝爾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存在主義在法國思想界佔居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過文藝作品進行宣傳,擴大了存在主義的影響。六十年代後,存在主義思潮被其他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誕派戲劇、“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義文學的變種。

存在主義思想家的觀點並不完全相同,有人說,世上有多少個存在主義哲學家,就有多少種存在主義。法國的存在主義基本上分成兩大派別:一是以西蒙娜·魏爾和加布裡埃爾·馬賽爾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義;二是以讓·保羅·薩特、阿爾培·加繆、德·博瓦爾為代表的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從文學的社會影響上說,薩特(1905-1980)和加繆(1913-1960)最為重要,他們都是法國的文學家。尤其是薩特,他是存在主義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人的前景》、《辯證理性批判》等,奠定了這種文學的理論基礎。

存在主義者否定客觀事物的獨立存在,認為只有自我感覺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且這種真正的存在和客觀現實永遠是對立的,不可能統一的。薩特宣稱:“存在”即“自我”,“存在先於本質,換言之,必須以主觀性為出發點。”這就是說,客觀事物的本質是由主觀意識決定的。

存在主義認為,個人的價值高於一切,個人與社會是永遠分離對立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來的,客觀事物和社會總是在與人作對,時時威脅著“自我”。薩特在他的劇本《禁閉》中有一句存在主義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獄。”存在主義者把恐懼、孤獨、失望、厭惡、被遺棄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在他們看來,人和其他動物的區別,在於動物不知道自己死亡的來臨,無所謂對死亡的恐懼;而人能知道自己終究不免一死。因此,他們認為,存在的過程,就是死亡的過程,從而得出了“存在”就等於“不存在”的悲觀主義的結論。

存在主義者否定藝術的認識作用,認為藝術作品不能反映現實,只能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人的心靈的衝動,給人以“享樂”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覺清晰、明確起來”。他們認為,藝術家的目的是創造自己的世界,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藝術地再現客觀世界。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義文學的主要內容往往是描寫荒謬世界中個人的孤獨、失望以及無限恐懼的陰暗心理。

存在主義者曾經提出了不少發人深思的問題,但是他們的處世態度是消極的。他們把資本主義現實的醜惡,看成是世界上永恆的荒謬,鼓吹人生虛無,活著沒有目的,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徒勞的。存在主義既反映了對資本主義現實的反感和厭惡,又宣揚了以自我為核心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個人主義,以及在“自由”的名義下美化悲觀厭世的人生哲學。由於它否認了人的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因此,存在主義與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 “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的論點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有薩特的小說《噁心》、哲理劇《禁閉》和加繆的小說《局外人》等。

存在主義文學主張哲理探索和文學創作相結合,以表現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點為己任。這些作品大多數處理的是重大的哲理、道德和政治題材,重思想,輕形式,強調邏輯思維和哲學思辨。

存在主義作家反對按照人物類型和性格去描寫人和人的命運。他們認為,人並無先天本質,只有生活在具體的環境中,依靠個人的行為來造就自我......

簡述法國存在主義文學運動

存在主義原是來自丹麥神學家、哲學家克爾凱戈爾的一個哲學概念。薩特於1938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噁心》開了無神論存在主義文學的先河。他於1943年發表的《存在與虛無》是存在主義的哲學綱領,1944年上演的戲劇《密室》加強了存在主義文學的影響。早期存在主義文學作品大都是表現荒誕世界中的生活的無意義的。1946年薩特發表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論著,暗示了存在主義的新動向,作家不再單純在荒誕的世界裡書寫無所事事,而是從絕望的世界中尋找希望。

從60年代起,存在主義作家已經失勢。到了70年代,存在主義作為一支文學流派事實上已經不復存在了。

存在主義文學的派別觀點

存在主義思想家的觀點並不完全相同,法國的存在主義基本上分成兩大派別:一是以西蒙娜·魏爾和加布裡埃爾·馬賽爾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義;二是以讓·保羅·薩特、阿爾培·加繆、德·博瓦爾為代表的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從文學的社會影響上說,薩特(1905-1980)和加繆(1913-1960)最為重要,他們都是法國的文學家。尤其是薩特,他是存在主義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人的前景》、《辯證理性批判》等,奠定了這種文學的理論基礎。主觀意識決定存在的意義,但承認有獨立於意識的存在。“如果現象的存在不轉化為存在的現象,而我們又只有通過考察這種存在的現象才能對存在說點什麼,那麼,首先就應該建立那種使存在的現象和現象的存在統一的確定關係。如果我們考慮到,以上所說的一切都直接受到對存在的現象的揭示性的直觀的啟示,建立二者之間的這種關係可能就容易得多了。倘若不把存在看成揭示的條件,而是把存在看成能以概念來確定的顯現,我們一開始就值得了,單靠認識不能為存在提供理由,就是說,現象的存在不能還原為存在的現象。總之,在安瑟倫和笛卡爾所謂本體論證明意義上存在的現象才是“本體論的”。它是對存在的呼喚。作為現象,它要求一種超現象的基礎。存在的現象要求存在的超現象性。這並不意味著存在是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我們已經看到現象不可能掩藏存在),也不意味著現象是一種返回到獨特的存在的顯象(現象只作為顯象存在,就是說,現象在存在的基礎上表達自身)。言下之意,雖然現象的存在與現象外延相同,卻不能歸為現象條件——這種條件只就其自身揭示而言才存在——因此,現象的存在超出了人們對它的認識,併為這種認識提供基礎。” 沒有任何普遍的道德準則能指點應當怎樣做:世界上沒有任何的天降標誌。天主教徒會說:“啊,可是標誌是有的!”很好嘛;但是儘管有,不管是什麼情形,總還得我自己去理解這些標誌。 人的價值高於一切,並自由選擇價值存在主義認為,人的價值高於一切。個人與社會是對立的,但也是可交流,互相不能脫離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來的,客觀事物和社會總是在與人作對,時時威脅著“自我”。薩特在他的劇本《禁閉》中有一句存在主義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獄。”但存在主義並不是只顧自己一己之私,而主張對世界承擔責任,對社會“介入”。所以薩特說:“存在主義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呢?是自由承擔責任的絕對性質;通過自由承擔責任,任何人在體現一種人類類型時,也體現了自己”。 貶低藝術的認識作用存在主義者否定藝術的認識作用,認為藝術作品不能反映現實,只能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人的心靈的衝動,給人以“享樂”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覺清晰、明確起來”。他們認為,藝術家的目的是創造自己的世界,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藝術地再現客觀世界。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義文學的主要內容往往是描寫荒謬世界中個人的孤獨、失望以及無限恐懼的陰暗心理,但也激勵人們改變這些。悲觀而積極的處世態度存在主義文學乍看起來,都一種“悲”。但這不意味著對社會乃至一切絕望,陷入悲觀主義、虛無主義,而是積極應對,不論是海德格爾向荷爾德林那樣”詩意的棲居“,還是薩特的”介入“世界。他們重視過程,過程就是自己賦予的意義,而非結果,因為沒有什麼實在的結果,結果都是平等而荒謬的:人的所有活動都是等價值的——因為這些活動都企圖犧牲人以使自因湧現——人的所有活動原則上都是註定要失敗的。於是沉迷與孤獨或駕馭人民到頭來都是一樣。如果這些活動之一戰勝了另一個,那不是由於它的實在目的,而是由於這活動擁有的對它的理想的目標的意識的程度;並且,在這......

存在主義文學屬現代主義還是後現代主義?說出依據

其實你這個問題很簡單,主要是讓自己明白“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區別點在哪裡;

現代主義是本世紀流行於歐美文壇的一種資產階級的文藝思潮,也是當代西方世界社會危機、精神危機和藝術危機在文藝領域的反映;後現代主義是一場發生於歐美60年代,並於70與80年代流行於西方的藝術、社會文化與哲學思潮,其本質是一種知性上的反理性主義、道德上的犬儒主義和感性上的快樂主義;

而存在主義強調的是一種自我主觀點,再結合其代表者保羅.薩特(屬於70年代的人物),所以存在主義屬於後現代主義。

希望能夠幫到你!

相關問題答案
存在主義文學?
法國現實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代表人物?
英國現實主義文學?
現實主義文學作品?
現實主義文學名詞解釋?
什麼是古典主義文學?
小學生愛國主義文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
存在感英文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