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高中語文 文言文中 黨 有什麼意思?

詳細釋義

dǎng

① <名> 古代的社會基層組織,五百家為一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一鄉,常“鄉黨”連用。《赤壁之戰》:“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論語·雍也》:“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② <名> 親族。《列子·歧路亡羊》:“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③ <名> 集團。《張衡傳》:“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五人墓碑記》:“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於天下。”

④ <名> 朋輩;同夥;同黨。《獄中雜記》:“行刑者先俟於門外,使其黨人索財物。”

【又】 <動> 勾結;結夥。《中山狼傳》:“(狼)性貪而狠,黨豺為虐。”

⑤ <動> 偏私;偏袒。《墨子·尚賢》:“不黨父兄,不偏富貴。”

⑥ <名> 政黨。《〈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吾黨菁華,付之一炬。”

⑦ <形> 通“讜”。美;善;正直。《荀子·非相》:“博而黨正(知識廣博,直言公正)。”

⑧ <姓> 。tǎng

① <副> 通“倘”。偶或;倘使。《荀子·天論》:“怪星之黨見。”《漢書·伍被傳》:“黨可以徼倖。”

【注】在古代,“黨”和“黨”是兩個字,意義各不相同。上述義項除作姓解時,都可寫作“黨”。現在“黨”簡化為“黨”。

【黨人】⒈政治結為朋黨的人。⒉同鄉之人。

【黨言】善言,正直之言。

文言文中,哪些詞的意思表示蘆葦

網絡蒐集自 一(18)蘇銘輝朱韻夢 高考文言文段多是選自人物傳記,文章在記敘其生平時常涉及職位的變遷,而那些表官職變遷的文言詞語對文義的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掌握這些詞語對準確理解人物生平及相關官場沉浮很有幫助。現將常見表官職變動的詞語輯錄如下,供同學們訓練、記憶。一、表“授官、做官”的詞語1.闢:由中央官署徵聘,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如①《晉書·謝安傳》:初闢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棄疾傳》:闢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留守葉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職(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如①李密《陳情表》:尋蒙國恩,除臣冼馬。②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③《南史·虞願傳》:除太常丞,尚書祠部郎,通直散騎侍郎。 3.察:考察後予以推薦、選舉。如《三國志·吳主傳》:郡察孝廉,州舉茂才。 4.薦: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①《宋史·侯可傳》:韓琦鎮長安,薦知涇陽縣。②《漢書·平帝紀》:諸有藏及內惡未發而薦舉者。③《譚嗣同》:公以學士徐公致薦,被徵。 5.舉: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如①《左傳·宣三十年》:舉不失德,賞不失勞。②《文選·陳情表》: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③范曄《後漢書·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④《左傳?襄公三年》:舉其偏,不為黨。 6.授:授予官職。如①《漢書·翟方進傳》:遣使者持黃金印,赫發繼,朱輪車,即軍中拜授。②《宋史·辛棄疾傳》:召見,嘉納之,授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 7.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如《史記·李將軍列傳》:李陵既壯,選為建章監,監諸騎。 8.起:重新啟用,任以官職。如①《元史·賈魯傳》: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院都事。②《戰國策》:起樗裡子於國。 9.復:恢復原職務。如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後漢書·張衡傳》 10.徵:由朝廷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徵召,特指君招臣。如①《後漢書·王渙列傳》:歲餘,徵拜侍御史。②范曄《後漢書·張衡傳》: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③梁啟超《譚嗣同傳》: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被徵。 11.仕:做官。如《論語·子張》:學而優則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職。如《孔雀東南飛》: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 13.仕進:進身為官。如《晉書·許邁傳》:邁少恬靜,不慕仕進。 14.任:擔負、擔任。如《史記?蒙恬傳》: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 二、表“調動、補任”的詞語。 1.改:改任官職。如《宋史·范仲淹傳》:(范仲淹)改集慶軍節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 2.調、徙、轉:調動官職(特定語境下可以表示升職或降職)。如①《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調為隴西都尉。②《史記·淮陰侯列傳》:徙齊王信為楚王。③范曄《後漢書·張衡傳》: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④《史記·高祖本紀》:徙韓王信太原。⑤《隋史·徐文寶傳》:文寶處法平允,考績連最,轉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紀》:程大元、李和以下將士六百一十三人補轉官資有差。⑦《張衡傳》:再轉,復為太史令。 3.遷:調動改派。一般情況下,“轉遷”“遷調”表示調職;“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削職降等。如范曄《後漢書·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又如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史記·太史公自序》 4.累遷:表示多次調動。如范曄《後漢書·趙諮傳》:累遷敦煌太守。 5.放:京官調任地方官。如梁啟超《譚嗣同》:既而胡即放寧夏知府。 6.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如范曄《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7.補:補任空缺官職。如①《漢書·蕭望之傳》:遷補太守卒史,......

文言文中的弟子中或有惰者是什麼意思

高足之徒 的“之”:結構助詞,表示修飾關係。 弟子中或有惰者 的“者”:……的人。 皆肅然增敬 的“然”:……的樣子。

文言文中神字和佛字的解釋

神 shén

1. 神靈;神仙。宗教及神話中所指的超自然體。

例:《禮記•祭法》:「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2. 指人死後的魂靈。

例:《禮記•樂記》:「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3. 神奇;神異。

例:《呂氏春秋•博志》:「荊廷嘗有神白猿,荊之善射者,莫之能中。」

4. 靈驗。

例:唐汪遵《西河》詩:「自從明宰投巫後,直至如今鬼不神。」

5. 精神;心神。

例:《墨子•所染》:「不能為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勞意。」

6. 指魂魄。

例:《荀子•天論》:「形具而神生。」

7. 指知識淵博或技能超群的人。

例:晉王嘉《拾遺記•後漢》:「京師謂康成為‘經神’。」

8. 神韻;韻味。

例:金王若虛《自笑》詩:「酒得數杯還已足,詩過兩韻不能神。」

9. 指神品。

例:唐韋續《書訣墨藪》:「張旭草入神,八分入妙,隸入能。」

10. 相當於治。

例:《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夫是之謂大神。」

11. 相當於化。

例:《呂氏春秋•具備》:「說與治不誠,其動人心不神。」

12. 表情;神色。

例:唐竇臮《述書賦》上:「長玉靡慢,神閒態穠。」

13. 肖像。

例:清黃宗羲《贈黃子期序》:「有慈溪魏霞生者,無所傳授,多為村落傳神,無有不肖。」

14. 方言。聰明。如:他真神,一看就會了。

15. 中醫指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生理和精神狀態。

例:《素問•湯液醪醴論》:「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何者?」

16. 通「慎」。

例:《逸周書•寶典》:「行之以神,振之以寶,順之以事,明眾以備。」

17. 通「升」。

例:《八瓊室金石補正·僧肅然造像記》:「過往先亡,願神淨土。」

18. 姓。

佛 在文言文中有四種讀音:

1. 佛陀的簡稱。本義為「覺」。佛教徒用為對其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尊稱。

例:《魏書•釋老志》:「所謂佛者,本號釋迦文者,譯言能仁。」

2. 泛指佛經中所說的一切佛陀。

例:《魏書•釋老志》:「釋迦前有六佛,釋迦繼六佛而成道,處今賢劫。」

3. 佛教徒稱修行圓滿而成道者。

例:宋樓鑰《姜子謙以試邑鍾離請益》:「叔笑曰:‘汝既做了知縣,更望做佛耶?’」

4. 比喻慈悲的人。

例: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記》:「宋餘崇守九江,秋不雨,舉家蔬食,為民禱祈而雨,遂有秋。民舉手加額,呼餘為佛。」

5. 佛像。

例:《南史•張暢傳》:「﹝張淹﹞逼郡吏燒臂照佛。」

6. 佛教;佛學。

例:唐韓愈《論佛骨表》:「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7. 佛經。

例:宋樓鑰《姜子謙以試邑鍾離請益》:「前輩有為縣公,退以貫珠誦佛。」

1. 例詞「彷彿」。

2. 例詞「佛鬱」不安的意思。

3. 通「拂」。逆轉;拗轉。

例:《禮記•曲禮上》:「獻鳥者佛其首,畜鳥者則勿佛也。」

4. 通「拂」。違背,乖逆。

例:《禮記•學記》:「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通「勃」。 興起。

例:《荀子•非十二子》:「奧窔之間,簟席之上,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1. 例詞「佛肸」、「佛狸」。

2. 通「弼」。輔助。

例:《詩·周頌·敬之》:「佛時仔肩,示我顯德......

蕭古文中的意思,分類出來,初中文言文中的例句

1.冷清;淒涼

滿目蕭然。——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2.形容馬嘶鳴聲

蕭蕭班馬鳴。——唐·李白《送友人》

3.面對國君宮門的小牆。一名“塞門”,又稱“屏”。臣至此屏,便會肅然起敬。蕭通“肅”。比喻內部

而在蕭牆之內也。”《論語·季氏》

文言文中悲呼對還是悲乎對?

悲乎,呼一般只用做動詞大喊。乎在這裡的作用你懂得。

狄仁傑文言文翻譯

1、譯文

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還是小孩時,門人有人被害,官吏前來詢問情況,眾人爭著爭辯對答,狄仁傑不停讀書,沒有放在心上,官吏責怪他,他回答說:我正在給書中的聖賢對話,哪有時間同你這個俗吏說話呢?考取明經科,任職汴州參軍。(狄仁傑)被衙役誣陷,黜陟使閻立本召他來問詢,認為他的才能出眾,道歉說:孔子稱道察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就可以瞭解他的為人。你算是被埋沒的人才了。舉薦狄仁傑,他被授予幷州法曹參軍。狄仁傑的父母在河陽,狄仁傑登上太行山,回頭看故鄉,看見白雲之上有狐飛過,對身邊的人說:我的父母就住在它的下面。一邊看,一邊長久的感慨,雲彩飄走了,他才離開。同府的參軍鄭崇質母親年歲大而且有病,按規定他應該出使與外界不通的地方。狄仁傑對他說:您能留下雙親在這裡,遠去千里之外,能不擔憂嗎?狄仁傑到了長史蘭仁基那裡請求代替他前往。仁基讚歎他們的友誼,這時他正和司馬李孝廉關係僵化,相互自責說:我們這些人能不稍稍有愧嗎!於是兩人的關係像當初一樣。常常說:狄仁傑的品德,普天之下,一個人罷了。

2、原文

新唐書狄仁傑傳

狄仁傑,字懷英,太原幷州人。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仁杰誦書不置,吏讓之,答曰:黃卷中方與聖賢對,何暇與吏語耶?舉明經,調汴州參軍。為吏誣,黜陟使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薦授幷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同府參軍鄭崇質母老且疾,當使絕域。仁杰謂曰:君可貽親萬里憂乎?詣長史蘭仁基請代行。仁基諮美其誼,時方與司馬李孝廉不平,相語曰:吾等可少愧矣!則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稍遷大理丞,歲中斷久獄萬七千人,時稱平恕。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坐誤斧昭陵柏,罪當免,高宗詔誅之。仁杰奏不應死,帝怒曰:是使我為不孝子,必殺之。仁杰曰:漢有盜高廟玉環,文帝欲當之族,張釋之廷諍曰:假令取長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今誤伐一柏,殺二臣,後世謂陛下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數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寵自肆,仁杰劾奏其惡,有詔原之。仁杰曰:朝廷借乏賢,如本立者不鮮。陛下惜有罪,虧成法,奈何?臣願先斥,為群臣戒。本立抵罪。由是朝廷肅然。使岐州亡卒數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盜黨窮訊而餘曹紛紛不能制。仁杰曰:是其技窮,且為患。乃明開首元格,出系者,稟而縱之,使相曉,皆自縛歸。帝嘆其達權宜。聖歷三年卒,年七十一。贈文昌右相,諡曰文惠。仁杰所薦進,若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皆為中興名臣。始居母喪,有白鵲馴擾之祥。中宗即位,追贈司空。

相關問題答案
若涵在古詩當中的意思?
謝罪在古漢語中的意思?
肅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擲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掬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不然在古文中的意思?
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矢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不肖在文言文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