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評價方法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06-09

教學中常用的評價方法有哪些

一、量表評價法

(一)概述

1.概念

量表評價法是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最常採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確定好需要進行評價的指標,並給出評價的等級,在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對照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逐項給出相應的等級評定。

根據不同的標準,課堂教學評價表有各種類型。如,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評價表有供課堂教學參與者之外的評價者使用的量表,如上例就是供課堂教學參與者之外的評價者使用的評價量表,也有供課堂教學的參與者使用的評價量表,

(二)量表評價法的設計與使用

由於量表評價法的基礎是評價量表,因此量表評價法的核心也就是評價量表的制訂。而評價量表的核心又在於評價標準的制訂。

量表評價法設計的一般步驟如下。

1.明確評價目的和要求

課堂教學評價能夠達到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是由評價目標和相應的課堂教學評價來實現的。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活動中,評價目標和要求是評價的起點,不同的評價目標,其評價體系的架構內容也截然不同。如,評價的目的是為了瞭解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否完整,那麼評價體系的重點將會在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上;如果評價的目的是瞭解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那麼評價體系中關注更多的將是有關互動的環節。評價目的實際上體現了課堂教學評價本身的導向作用,即期望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把教學活動引入某個方面,或者在教學評價中體現某種新的思維和理念。

如,北京市教材編審部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以學生的學習狀況來評價課堂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該方案認為,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過程,教是為了學,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該首先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來反映課堂教學狀況,來反映教師的教學狀況,來體現教學過程的本質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觀念,來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課堂教學實踐。在這裡,明確了評價的目的即評價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況,期望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基本狀態來了解教師的教學狀況和體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本觀念的情況。因此,在評價體系的建構中,核心將圍繞著學生的學習狀況而展開

2.建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準

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準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礎,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它是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實際依據。這些標準和體系主要有以下三類。

(1)依據課堂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分析,把課堂教學分為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分。這種體系的特點是結構清晰,脈絡分明。如北京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

(2)依據非固定問題來建立標準,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教材處理恰當、聯繫實際密切、教學結構合理、教學方法靈活、教態親切自然、教師素養良好、教學效果明顯等。這類評價體系雖然是以評價中的一些核心或者重點問題為基礎的,但事實上,從某種角度上仍然可以將其分解、合併為課堂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即與第一種類型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區別只是在於不同的教學評價標準所認同或者看重的課堂教學的要素是不一樣的。實際上,在第一類評價指標體系中,也沒有能夠完全把所有的課堂教學要素包括進去,其中通常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主要內容,對於教學基本功、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等較少涉及。這些教學要素的缺乏,並非其不重要,而是對於評價目的而言,不是評價的重點而已。

(3)依據課堂教學中的具體行為,將課堂教學分為教師的行為和學生的行為。在教師行為方面,強調要不斷激發......

教學評價的一般方法是什麼

教學評價的一般方法

1、 以教為主的形成性評價

以教為主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通常包含兩個環節:一是收集反應課堂教學效果的有關信息資料,二是根據信息資料所反映的教學狀況做出及時反饋。

在第一個環節中,要解決的是如何收集課堂教學的信息資料的問題。目前在教學設計的形成性評價中使用的信息資料收集方法主要有三種:測驗、調查和觀察。這三種方法在收集課堂教學資料方面各有所長:測驗適宜於收集認知類目標的學習成績資料;調查適宜於收集情感類目標的資料;觀察適宜於收集技能類目標的學習成績資料。

在形成性評價所需的資料中,學習成績資料量大面廣,而且它所要求的評價方法與總結性評價相同,因此格外受到重視。下表列出了各種學習目標的成績資料與相應評價方法的對應關係,可供選用評價方法時參考。

學習目標 評價方法

知道 各種客觀測驗、標準測驗

理解 論文測驗、選擇測驗、面談調查

創造力 論文測驗、問題情境測驗、面談調查

鑑賞力 論文測驗、問卷調查、面談調查

讀、寫、算能力 各種客觀測驗、標準測驗、觀察

會話、交流能力 各種客觀測驗、人際交往能力測驗

操作、試驗能力 觀察、客觀測驗

態度、習慣、適應性 觀察、面談調查、問卷調查

職業能力傾向 能力測驗、觀察、面談調查

在第二環節中,要解決的是如何做出及時反饋。形成性評價中的反饋有三種:校正性反饋、鼓勵性反饋和幫助性反饋。

當收集到的課堂教學的信息資料表明,大多數學生對當前教學內容的學習未能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時,反饋應是校正性的,即教師應及時調整當前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以適應大多數學生的情況與需求。

當收集到的課堂教學的信息資料表明,大多數學生對當前教學內容的學習能較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只有少數或個別學生未能達到時,則要區分兩種情況做出不同的反饋。對於大多數能達到教學目標要求的學生來說,反饋應是鼓勵性的,即教師應根據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給予相應的、恰如其分的肯定和鼓勵,對其中表現較突出的還應在小結時通過講評給予更大的表揚。

對於少數或個別未能達到教學目標要求的學生來說,反饋則應是幫助性的,即教師應盡力對少數或個別學生提供幫助以設法補救。

2、 以學為主的形成性評價

由於以學為主的教學過程採用的是自主學習策略,即主要依靠學生的自主探索、自主發現,所以這種教學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和以教為主的教學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有很大的不同。通常它包括小組對個人的評價和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評價內容主要圍繞三個方面: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學習過程中做出的貢獻;是否達到意義建構的要求。

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方法有哪些

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

科學分析,正反結合。即要看到他對推動歷史的積極作用,又要分析其給當時帶來的弊端。

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歷史職稱考試

第一,歷史性原則。評價歷史事件時一定要把該歷史事件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進行,決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現實。如,如何正確認識清初實行的閉關政策?眾所周知,閉關政策是導致近代中國落後捱打的重要原因。但是最初實行是有原因的,一是占主導地位的自然經濟作祟——中國不需從國外進口商品,二是為了防範和抵禦侵略者在中國沿海地區的種種不法和侵略行徑。雖然閉關政策的消極作用很大,但從背景我們不難看出閉關政策在一定時期內(當時)一定程度上抵禦了侵略者的侵略活動,起到了一定的自衛作用,故應給予一定的肯定。

第二,兩點論原則。對歷史事件的評價,應該堅持兩點論,不能一點論。也就是說,評價歷史事件要全面,既要看到其積極的作用(即意義),又要認識其消極影響(即侷限性)。

第三,階段性原則。由於歷史階段的不同,同一歷史事件所起的作用和結果就會不同,評價也就會有差異甚至相反。如“請就科舉制度從隋唐的產生到明清以後衰落的歷史,談談你對其作用的評價。”科舉制度在建立之初,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併為繁榮古代文化做出了貢獻,因此當以肯定為主。而到了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內容限制在四書五經範圍之內,八股取士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並且還嚴重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因此當以否定為主。

第四,史論結合原則。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事件,必須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準確地概述史實,客觀、公正、全面地分析史實,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正確認識歷史事件的本質,然後才能對歷史事件作出正確的分析和評價。評價歷史事件必須以史實為依據,脫離史實的空洞的評價只能是空泛之談。如“簡述秦始皇建立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措施,並作簡要評價”。

正確的人物評價方法有哪些 40分

1.特定的歷史背景。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臺,人物同樣的活動如果處於不同的歷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評估。思想家中關於孔子創立的儒學思想肯定有許多不健康的內容,如恢復周禮、主張上下尊卑關係,我們是不能苛求於古人的。

2.確定評估標準。我們看一個人物的活動或舉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僅從道義的角度去考慮。而要看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統一等。如評價秦始皇的歷史功過,我們不能因為他的暴政而否定,因為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在當時來說是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應該是功大於過。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說人無完人,就是指對人物的評估要一分為二,全面客觀。對歷史人物要考慮他的階級性和時代性。同樣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人物,克倫威爾與華盛頓因為所處於的時代不同,因此他們一個是建立護國主政府,一個是建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制,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在當時都維護了資產階級正常的統治秩序。

4.克服英雄史觀。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是時勢造就出來的,同時也要承認人物的個性特點對事物的一定影響力。如本冊書中的《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傑出人物》,正如恩格斯評價拿破崙的語言:“假如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物,那麼他的角色會被另一個人來扮演”就很典型的說明了關於“英雄史觀”問題。

5.要根據具體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維定勢,將材料觀點和教材有關知識進行綜合分析。事實上,教材的觀點正是一系列材料的高度概括而形成的非常凝練的語言和觀點。因此,作為歷史的學習者同樣應該能夠學會正確的分析材料得出正確的結論,正如第三條原則中闡述的,人無完人,書中敘述的時候可能是他的閃光點,但作為社會的人也有他的不足。

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請你分別解釋一下

傑出人物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正確認識傑出人物的歷史作用,必須深入瞭解他們所處的歷史條件,堅持歷史主義原則.(2)在階級社會裡,傑出人物是一定階級的代表,他們是從屬於一定階級的,他們的歷史作用同他們所代表的那個階級的歷史作用是分不開的.因此,必須對傑出人物作階級分析.(3)傑出人物的出現及其歷史作用,都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因此,必須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辯證統一的觀點分析傑出人物的歷史作用.(4)任何傑出人物都既有巨大的歷史功績,也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錯誤,對他們的歷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與評價,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 補充: 1,評價歷史人物時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處的歷史條件下來進行,決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現實.\x0d2,一般來講,歷史人物是生活在階級社會之中的,因此,對歷史人物還應進行科學的階級性的分析.這就要求評價歷史人物時,既要看歷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歷史人物是為哪個階級服務的,對哪個階級有利,同時還應注意歷史人物的複雜性,絕不能簡單化.\x0d3,評價歷史人物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歷史人物,要重視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間的關係等.評價歷史人物應注意其個性特點,如品質、氣節、修養、性格等.

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和方法是什麼?

一、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原則與標準1.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原則是:是否推動歷史的發展,推動既肯定為主,阻礙既否定為主。標準主要有三條:一是看是否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歷史發展趨勢,既當是應該解決的主要矛盾);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願望;三是看是否推動生產力(或經濟)的發展。這三條標準是緊密相連.的、互為一體的。一般說來,只要符合第一條其它兩條也就順理成章了。2.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歷史潮流是不同的:在中國古代史上統一是順應歷史潮流的;近代史上主要是反侵略(1894年後為反帝)反封建;現代史上主要是看是否推動生產力(或經濟)的發展。(1)中國古代史上的統一則是順應歷史潮流。人民不希望戰爭,但人民支持正義統一的戰爭來達到結束非正義戰爭的目的,像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從而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人民可以安定的生活和生產,因而也就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繁榮,使秦朝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曹操統一北方,為後來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因此可以說:“秦始皇是一位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封建君主,曹操也是一位地主階級傑出的政治和軍事家”。他們都順應了統一的歷史潮流。(2)中國近代歷史上(1840年後)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就是要反對外來侵略,反對外國支持的封建以及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賣國政府,爭取民族獨立問題,而反對外來侵略則是首要任務,因為這時的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同外國資本主義”的矛盾。因為只有把外國侵略者趕出中國去,把投降賣國的政府推翻,中國才有可能搞好經濟建設。不然,他們絕不會允許你發展經濟,成為反抗他們或同他們競爭的對手。像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他們都以反對外國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為首要任務。雖然在中外反動勢力的絞殺下失敗了,但使外國侵略者認識到:清政府是可以征服的,但對中國人民,正像八國聯軍侵華總司令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義和團運動徹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也正是中國人民的不斷探索與抗爭救國的正義鬥爭,使得帝國主義始終不能瓜分和征服中國,最終贏得了民族獨立。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則是在政治上維護腐朽反動賣國政府的前提下進行的發展經濟的運動或改革,它們在中國都失敗了。就是辛亥革命也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雖然最大的功績是推翻了君主制度,取得了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成果,但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掌握國家主權的共和國,走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強國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外國資本主義決不允許你,此路不通,從而也進一步證明,發展經濟則是近代中國的次要任務,反對外來侵略和為外國政府服務的賣國政府則是首要任務。(3)中國現代史推動生產力、經濟發展則是順應歷史潮流。此時,階級矛盾已降為次要矛盾,現代史中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即解決的中心問題是:落後的生產力與先進的社會制度,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只有發展了生產力、發展了經濟,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因此,凡是推動生產力(或經濟)發展的政策,如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土改運動、三大改造運動等,他極大的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推動了政治、思想革命和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而後來反右鬥爭擴大化、反右傾鬥爭、文化大革命等則不利於生產力、經濟的發展,因而它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所以它不是進步的政策或革命運動。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依據的觀點與採用的方法1.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辯證唯......

相關問題答案
史學評價方法有哪些?
蛋白質評價方法有哪些?
數模評價方法有哪些?
採購評價方式有哪些?
統計學分類方法有哪些?
傳播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評價方式有哪些?
小學驗算方法有哪些?
小學表達方法有哪些?
統計學研究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