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諸葛亮?

General 更新 2024-06-06

歷史人物對諸葛亮的評價是什麼

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雲人物。“鞠躬盡粹、死而後以”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銘!對諸葛亮的評價,在歷朝歷代,朝野之間均能出奇地達成共識,成為很少發生非議的一位歷史名人!諸葛亮當年揮毫而成、令人蕩氣迴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對諸葛亮評價最低的,可能當數魯迅先生,“狀多智而近妖”,從這句評語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諸葛亮不那麼感冒!

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

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粹、死而後以,直到五丈原孤魂歸天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若用現代語言來總結表述,諸葛亮的一生,是久經考驗的一生、與人、與天奮鬥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更是充滿智慧的一生。算得上模範軍師、模範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其實,《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有著天壤之別,《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更比較客觀真實些,比較接近歷史上的諸葛亮本人。一代才華出眾的傑出名相,這些史家評價,比較客觀公允,當之無愧。《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則是被演義化了的經過藝術包裝處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無以附加的地步。諸葛亮就這樣在羅貫中的筆下,由凡人變成了神,變成了民間百姓樂於接受的神,成為了公認的智慧神的最傑出化身。

倘若撥開披在諸葛亮身上層層華麗的外衣與耀眼奪目的光彩,平心靜氣地審讀三國時代那段歷史,你就會發現一個更加真實的諸葛亮!做為謀士、師爺、軍師、丞相的諸葛亮,為輔佐劉備,在血雨腥風中打出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建立了蜀國,戰功赫赫,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你若細讀史書,就可發現諸葛亮也並非為百戰必勝的常勝軍師,戰略與戰術失誤比比皆是:千百年來被人們擊節讚賞、每每稱道的那場空城計之戰,實際上是一場戰略上重大失誤、戰術上僥倖取勝的戰爭範例,倘若司馬懿識破諸葛亮的空城計真相,引大軍殺入城中,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淪為魏軍的俘虜。空城計之戰,是諸葛亮失算而又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一招險棋。失街亭揮淚斬馬謖,則又是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失誤;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之戰,皆無功而返,排除天時地利等不利因素,做為三軍統帥的諸葛亮,其失誤是顯而易見的!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敗,當數蜀國的徹底滅亡。劉禪的被俘、蜀國的滅亡,雖然是在諸葛亮死後發生的歷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諸葛亮,是難辭之咎的,應付有相當責任的!我們不禁思索責問,蜀國當初擁有諸葛亮這樣神機妙算、傑出的丞相兼軍師、和幾十萬精兵良將,為何沒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宏願,最終反到落了個國破家亡的悲劇結果呢?

諸葛亮當初擬定三足鼎立後,再一統天下的遠大恢宏的戰略理想,最終成為一場空夢,非但沒有統一中原,反到連他親自輔佐創立的蜀國也頃刻間煙飛灰滅,是蜀國的悲劇,也是諸葛亮的最大人生悲劇!倘若諸葛先生在九泉之下有知,不知會做何感想?不知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生前是否曾預見到蜀國的滅亡?他是否占卜到自己與蜀國的徹底失敗?

諸葛亮最終敗給了誰?經在下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結論:諸葛亮最終敗給了天意!天不滅曹!在滾滾向前轉動的天意巨輪面前,任何人的謀略、智慧的力量,都是渺小可憐的!何為天意?民意也!春秋無義戰,其實三國時代也無義戰,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為爭奪領地城池,所發......

歷史怎麼評價諸葛亮的?(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

諸葛亮

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蜀漢四相之首。

謹慎,善治國,天下奇才,時之俊傑。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

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何評價諸葛亮的一生

關於諸葛亮

做能臣不容易。第一要忠,第二要能。忠而無能曰庸,能而不忠曰奸,都不是能臣。但,光是又忠又能,還不夠,還得大家都承認。這第三條最難。因為嫉妒別人的能,是官場的通病;懷疑臣下的忠,是帝王的通病。所以歷史上的能臣,好下場的不多。不是生前被貶,便是死後捱罵,能做到生前生後都沒有什麼人說閒話的,大約也就是諸葛亮。

然而諸葛亮活得好累!

諸葛亮的形象,千百年來走樣得利害。在一般人心目中,他老先生很是瀟灑的。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那結果都是事先料定了的。計謀也很現成,甚至早就寫好了,裝在一個袋子裡,只等執行者到時候拆開了看。自己則既不必親自上陣殺敵,也不必操心費神,只要戴個大頭巾,搖把鵝毛扇,泡壺菊花茶,擺個圍棋盤,便“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真是何等瀟灑。

其實,諸葛亮的心理壓力大得很。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際遇,歷來就被看作君仁臣忠、君明臣賢的楷模。尤其是那有名的“三顧茅廬”,千百年來讓那些一心想出來做官又要擺一下臭架子的文人羨慕到死。實際上他們君臣之間的猜忌和防範,沒有一天不深藏於心。君臣關係畢竟不是朋友關係,最信任的人往往同時也就是最疑忌的人。因為雙方相處那麼久,交往那麼深,知根知底,對方有多少斤兩,彼此心裡都有數。這就不能不防著點了。你看白帝城託孤那段話,表面上看是心不設防,信任到極點,其實是猜忌防範到不動聲色。劉備對諸葛亮說,我這個兒子,就託付給先生了。先生看他還行,就幫他一把;不行,就廢了他,取而代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扯淡!劉禪的無能,簡直就是明擺著的,還用看?無非因為明知諸葛亮之才“十倍曹丕”,自己兒子又不中用,放心不下,故意把話說絕,說透,將他一軍。諸葛亮是明白人,立即表態:“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鐵了心來輔佐那年齡相當於高中生、智力相當於初中生的阿斗。

陳壽說,劉備的託孤,“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這種說法,如果不是拍馬屁,就是沒頭腦。誠如孫盛所言,如所託賢良,就用不著說這些廢話;如所託非人,則等於教唆人家謀反。“幸值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諸葛威略,足以檢衛異端,故使異同之心無由自起耳”。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劉備託孤成功,全因為諸葛亮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又為人謹慎,處處小心,這才沒鬧出什麼事來。但要說劉禪沒有猜疑忌恨過,則不是事實。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各地人民懷念他,要給他建立廟宇,劉禪就不批准,說是“史無前例”。可見劉禪內心深處是忌恨厭惡諸葛亮的。事實上,一個人只要當了皇帝,就會忌恨手下能力比自己更強的大臣,而且越是弱智,就越是忌恨。因為所有的蠢才都一樣,只要手握權力,高人一等,便會自我感覺良好,牛皮馬屁不絕。一旦發現手下人比自己強,又會惱羞成怒,必欲去之而後快。劉禪其實也一樣。只不過有賊心無賊膽,有賊膽也無賊力,只好在諸葛亮死後做點小動作,發點小威風,表示他還是個人物。

其實,即便劉禪對諸葛亮真心“事之如父”,也是沒意思的。這傢伙實在太蠢。又豈止是蠢,簡直就沒有心肝。他做了俘虜後,被遷往洛陽,封安樂縣公。有一天,司馬昭請他吃飯,席間故意表演蜀國歌舞。蜀國舊臣看了,無不愴然涕下,只有劉禪,照吃照喝,“喜笑自若”。司馬昭感慨說,一個人的無情無意,怎麼可以到這個份上(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又一天,司馬昭問他:很想念蜀國吧?劉禪立即答道:“此間樂,不思蜀”。舊臣郤正聽說了,就對劉禪說,下次再問,就說先人墳墓遠在隴、蜀,沒有一天不想的,說完再把眼睛閉起來。後來司馬昭又問,劉禪果然照著說,照著做。司馬昭說,我怎麼聽著像是郤正的話呀!劉禪立即睜開眼睛,驚喜地說,猜對......

後人如何評價諸葛亮

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在開發西南,穩定民族團結,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諸葛亮治戎為長,軍事為短。儘管如此,他仍能把蜀國治理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在三國中是獨一無二的,在古今中外亦及其少見,可見諸葛亮有足夠的本錢堪稱三國第一相,千古名相。外國的不知道,在中國只有管仲,商秧,張居正能比得上他。像蕭何,姚崇,荀或之流似乎都比諸葛亮差一點。

但作為統帥,他還是有一些缺點的,比如:

1、沒能阻止劉備伐吳,是他為相所犯的最大錯誤,蜀漢實力大減,此後再也沒有恢復到當時最強水平。

2、錯用馬謖,不停魏延劍走偏鋒的建議,過於保守,使得唯一一次可能成功的伐魏機會變為泡影。

3、選擇的根據地也不是能夠支撐起統一全國的,自古以來統一全國的根據地北方佔多數,例如劉邦的關中平原,劉秀的河北,隋唐的陝西,蒙元的蒙古,滿清的東北,唯一一次以南方北伐的形式統一全國的只有朱元璋,而且歷代南方政權北伐幾乎沒有成功的,例如祖狄北伐,岳飛北伐,太平天國北伐,民國北伐也只能是勉強成功。

4、毛主席說過,諸葛亮的錯誤從隆中對時候就開始了。

5、劉禪的無能客觀上也與諸葛亮有些關係,史載諸葛亮事無鉅細,必親攬之,從不知道鍛鍊劉禪,對他的溺愛,使得劉禪除了玩樂還能做什麼,另外,也使他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年僅53歲就累死了,說明他不懂得合理分配時間和用人。

陳壽如何評價諸葛亮的

一、陳壽評價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二、大意是:諸葛亮擔任相國,安撫民眾,教他們禮儀,制定官職,遵從權力制定制度,廣開門路吸納眾議,佈施公道。忠義的人,有利於國家的人即使有私仇也會獎賞他們,犯法傲慢的人即使私交好也會懲罰他們,承認罪行,或者情有可原的人犯罪即使很重也會減輕處罰,花言巧語掩飾自己的人即使罪責很輕也會重罰。小的善行也會受到獎賞,小的錯誤也會被懲罰。各種事情都很明白,什麼東西都遵循他的規律,實事求是,厭惡虛假的事務。諸葛亮死在國內,百姓都很敬畏而愛戴他,刑法雖然嚴厲但是沒有人埋怨,因為他公正的看待事務並且處理的很公開。真是治世的良才,可與管仲,蕭何相媲美。但是他連年發動戰爭,缺無法成就功業,所以說隨機應變這些將軍的才能,並不是他擅長的!

三、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祕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如何評價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最受世人讚譽、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軍事家。從三國時期

至今,雖歷經1700多年,他仍為世人千古頌揚,幾乎是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

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料事如神,完美無缺。古

往今來,史學家對於諸葛亮的各種評價一直爭論不休,此起彼伏。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到底是什麼樣?讓我們回顧諸葛亮的一生,把《三國演義》中

的故事、史書記載和當今史學界對諸葛亮的研究交織在一起,揭示一些鮮為人知的

歷史真實。

對於大名人的故鄉,中國人總愛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來形容一番。讓我們來

看看,諸葛亮的故鄉,究竟有什麼與眾不同。

東漢末年,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宦家庭。陽都是個古地名,大

約在今天山東沂南縣一帶。

諸葛家族在當地是名門望族,但他們的祖籍並不在陽都,而且也不姓諸葛。據史料

記載,諸葛先祖原本姓葛,在今天山東諸城的枳溝一帶居住,大約在西漢初年遷徙

到陽都。當時陽都已有葛姓家族,為了與當地的葛姓家族區別,諸葛亮的先祖就在

“葛”姓前面加了一個諸城的“諸”字,以表示本家族的來歷。從此以後,中國才

有了“諸葛”這一姓氏。

據當地考古人士初步發掘,漢代的陽都城大致位於汶河和沂河的交匯處。這一帶方

圓幾百公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流經這裡的沂河為陽都帶來了無限的生機。

這是沂南縣一個東漢末年的墓葬。墓主人與諸葛亮是同一時代、同一階層的老鄉。

按照漢代的禮制,當時的石匠們在墓穴四周的石牆上刻下了眾多的畫像。畫像石大

量描繪了歌舞宴飲、狩獵騎射、社交出行等貴族生活場景。不過,石匠們也沒有忘

記描繪出社會中下層的人們。這些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大致構成了諸葛亮生活的

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有意思的是,石匠們對於廚房特別有興趣,他們細緻入微地刻畫了那個時代廚房裡

的一切。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當時這裡確實物產豐富,家畜家禽應有盡有。

可以想象,當時的陽都城應該是這麼一個地方:城外大河奔流,灌溉著萬頃良田。

城內物資豐富、引得八方客商雲集。這裡的人們不用擔心食物的匱乏,溫飽有餘而

知書達理。這裡的孩子受秀美河川的滋潤,而顯得靈氣十足。

當然,哺育諸葛亮的不僅僅是豐富的物產和優美的環境。陽都城正好處在古代齊國

、魯國和楚國交界之地,齊文化的開放進取,魯文化的注重禮儀,楚文化的浪漫與

奮鬥精神,都影響著這裡的文人學子。

到了東漢末年,諸葛家族突然大放異彩,英豪輩出,成為三國時期顯赫一時的大家

族。

西漢中期,諸葛家族出了個大名鼎鼎的人物———諸葛豐。諸葛豐在漢元帝時出任

司隸校尉,這是一個相當於首都警備司令的重要職務。他以執法嚴格、為人剛直而

著稱於當世。

諸葛豐的道德風範和政治品格在他的子孫中世代傳承,豐富發展,到了東漢末年,

諸葛家族突然大放異彩,英豪輩出,成為三國時期顯赫一時的大家族。

這一輝煌肇始於諸葛珪和諸葛玄兩兄弟。

諸葛珪是諸葛亮的父親,當時在離家鄉不遠的泰山郡任郡丞。郡丞大致相當於行署

副專員這麼個職務。

諸葛玄是諸葛亮的叔叔,是位交遊廣泛的名士。他既有名士的學識,也有名士的眼

光,在他年輕時結交的朋友中,有兩位後來成為叱吒風雲的人物,這就是大軍閥袁

術和劉表。

史書上記載:諸葛珪娶章氏為妻,生有三男兩女。長子諸葛瑾,次子諸葛亮,幼子

諸葛鈞。在大哥之後,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

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年輕時重點研究儒家經典,以孝順而聞名。後來他避亂江東而

被孫權重用,並逐步升遷到東吳的最高軍事職務———大將軍。諸葛瑾的長子諸葛

恪更是青出於藍......

怎樣評價諸葛亮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劉備稱帝后,任蜀漢丞相,後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當政期間勵精圖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係,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圖中原,未能如願。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勉縣境內)軍中。

諸葛亮死後,後人為了緬懷他的功績,曾在他居住過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追念。自西晉以來,歷代的文人墨客絡繹不絕來此憑弔,留下了一副副膾炙人口的名楹佳聯。在這些楹聯中有一些對聯巧妙地將數字嵌入其中,別出心裁,獨具匠心。

位於河南南陽市的臥龍崗相傳是諸葛亮當年躬耕之地,這裡景色幽雅,建築別緻。武侯祠內有這樣一副對聯:“收二川,擺八陣,七擒六出,五丈原設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從這副楹聯中不難看出,上聯嵌入了數字一至十,下聯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對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還想知道更多的評論嗎?那就到這個網站來吧~~~~~~~~~~~~~~~~~~~~~~~

www.face21cn.com/websamba/zgl/pingshuo.htm

古人如何評價諸葛亮??

我眼中的諸葛亮

——由孔明的“三哭”談起

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讓我醉,讓我痴,令我狂。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捨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卻不盡然。看,當主公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時,:“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孔明聽罷,仰聲長嘆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佔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而云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

再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 驍勇善戰,屢建功勳。但此人頭後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範著他 。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於“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我以為不然,儘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於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

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政治家、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看,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又可見其“義”之重。孔明二哭,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

相關問題答案
怎樣評價諸葛亮?
怎樣評價改革開放?
怎樣評價一篇文章?
怎樣評價書法作品評語?
怎樣評價斯大林模式?
怎樣評價林則徐?
怎樣評價漢武帝?
你怎樣評價愛因斯坦這個人? ?
怎樣評價卡西莫多這個人 ?
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