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政有哪些職能?

General 更新 2024-06-08

公共財政的職能有哪些

掌握公共財政各項職能的涵義及發揮職能的機制和手段。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財政的主要有三大職能:   (1)資源配置職能   涵義:主要是將一部分社會資源集中起來,形成財政收入,然後通過財政支出分配活動,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彌補市場缺陷,最終實現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優狀態。   機制和手段:   ①根據政府職能的動態變化確定社會公共需要的基本範圍,確定公共財政收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合理比例,從總量上實現高效的社會資源配置;   ②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③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   ④通過政府直接投資、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等方式,引導和調節社會投資方向,提高社會整體投資效率;   ⑤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提高財政自身效率。   (2)收入分配職能   涵義:財政調整收入分配,即對收入和財富分配的結果進行糾正,目標是實現公平分配。   機制和手段:   ①根據市場和政府的職責分工,明確市場和財政對社會收入分配的範圍和界限;   ②加強稅收調節;   ③發揮財政轉移支付作用;   ④發揮公共支出的作用。   (3)經濟穩定和發展職能   涵義:是指通過財政活動對生產、消費、投資和儲蓄等發生影響,達到穩定和發展經濟的目的。   機制和手段:   ①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②稅收、財政補貼、財政貼息、公債、財政直接投資等;   ③通過稅收調節個人消費水平和結構;   ④加大對節約資源、能源和環境保護的投入,加大對文教科衛事業的投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等……

公共財政具有哪三個職能

財政的三大職能

1.資源配置職能

(1)資源配置職能的含義。人類的生產活動離不開資源的使用。隨著社會經濟年復一年的發展,人們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而資源是有限的,在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資源卻日益顯得匱乏甚至稀缺,因而優化資源配置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所謂優化資源配置,就是指通過資源的優化組合,使有限的資源能形成最佳的資產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經濟結構和地區結構。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某種經濟手段或組織方式,使資源能夠達到充分利用。

資源配置的方式有多種,如計劃配置、市場配置、財政配置等。在不同的經濟體制下,起主導作用的配置機制是不同的。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起主導作用的是計劃配置。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配置起基礎作用,但必須以完全競爭為條件。然而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假想,由於投機、壟斷、信息失真等現象的作用,現實中普遍存在的是不完全的市場機制。此外,一部分非生產領域也消耗資源,而市場配置對這部分領域是失效的。例如,公共物品和勞務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是不能通過市場提供的。因此,無論是計劃配置還是市場配置都不是完美的,不能單獨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需要有其他配置方式的協調和補充。在政府的經濟職能日益增強的今天,由政府運用財政手段進行資源分配就成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有效補充方式。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就是通過財政的收支活動,安排或調整一部分社會資源的分配狀況,彌補市場的缺陷,最終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市場經濟中,財政不僅是一部分社會資源的直接分配者,而且是全社會資源配置的調節者。

(2)資源配置職能的範圍。財政配置資源的範圍取決於政府職能的範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發揮基礎性資源配置的作用,政府對經濟活動主要是參與、調節、引導、補充,因而財政配置的範圍,一是市場配置失效而社會又需要的公共產品方面,如外交、國防、治安、行政管理、教育、衛生、科技、環保、大型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以及對公共資源的管理;二是對外部效應的干預,如控制和治理廢水、廢氣、廢料等環境汙染,實施森林保護、城市綠化等;三是介入自然壟斷行業,如城市供水、供電、供氣、公共交通等;四是對短缺資源進行保護或調配。

(3)資源配置職能的手段。一切財政分配都是通過收支活動來進行的,資源配置也不例外。財政實現資源配置職能的手段主要包括:①通過財政收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的調整,調節社會資源在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之間的配置;②通過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搞好政府部門內部的資源配置,滿足各種社會公共需要,保證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的穩定;③通過財政資金的分配及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調節非政府部門的資源配置,特別是按照國家的發展戰略和經濟發展規劃,引導非政府部門的資金投向,鼓勵和支持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的建設;④通過財政體制的確立和調整,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既要儘量滿足地方發展經濟的資金需求,更要保證中央為進行宏觀調控所必須掌握的財力,使資源的總體配置與區域配置相互銜接與協調。

2.收入分配職能

(1)收入分配職能的含義。收入分配是財政被賦予的基本功能,是財政本質的集中體現。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對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分配,即集中組織收入,這是一般意義上的分配;二是指對已經完成的各種分配的結果所出現的偏差進行糾正、調整或再分配,以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

一般來說,經濟活動中收入和財富的分配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投入以及這些生產要素的市場價格,要素投入與要素收入應相對稱。但是在市場經濟下,由於每個分配主體所提供的生產要素的數量不同,質量有異,......

公共財政學公共財政的職能有哪幾方面

資源配置職能。

是指將一部分社會資源集中起來,形成財政收入,然後通過財政支出活動,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彌補市場缺陷,從而優化全社會的資源配置。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這隻“無形的手”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這隻“有形的手”主要在市場“失靈”的領域發揮作用。作為政府履行職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財政不僅是一部分社會資源的直接分配者,也是全社會資源配置的調節者。這一特殊地位,決定了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既包括對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資源的直接分配,又包括對全社會資源的間接調節。

收入分配職能。

是指政府財政收支活動對各個社會成員收入在社會財富中所佔份額施加影響,以公平收入分配。在政府對收入分配不加干預的情況下,一般會根據個人財產多少和對生產所做貢獻大小等因素,將社會財富在社會各成員之間進行初次分配。這種市場化分配有利於提高效率,但容易造成社會成員間收入差距過大,從而需要政府對市場初次分配結果實施再分配調節,促進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主要通過稅收調節、轉移性支出(如社會保障支出、救濟支出、補貼)等手段來實現。

調控經濟職能。

是指通過實施特定的財政政策,促進較高的就業水平、物價穩定和經濟增長等目標的實現。政府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的不同狀況,相機抉擇採取相應的財政政策措施。當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財政支出和減少政府稅收,擴大總需求,防止經濟衰退;當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採用緊縮性財政政策,減少財政支出和增加政府稅收,抑制總需求,防止通貨膨脹;在總供給和總需求基本平衡,但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時,實行趨於中性的財政政策。

監督管理職能。

在財政的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調控經濟各項職能中,都隱含了監督管理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經濟決策的分散性、市場競爭的自發性和排他性,都需要財政的監督和管理,以規範財經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我國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保證政令統一,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更需要強化財政的監督管理職能。

公共財政具有哪三個職能

構建的政府收支活動模式或財政運行機制模式,在理論上被稱為“公共財政”。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財政具有資源配置、收入分配、調控經濟和監督管理等職能。

公共財政的職能包括

公共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通過政府的收支活動,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用於履行政府職能和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濟活動。職能包括經濟職能和政治職能,比如社會資源配置,社會保障,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要。

我國公共財政及其職能問題的研究

一、公共財政的概念與特徵

眾所周知,西方公共財政理論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大體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8世紀後期至20世紀30年代,以亞當。斯密創立的公共財政理論為代表。亞當。斯密雖然沒有給公共財政下明確的定義,但基本內容包括國家的費用、公共收入、公債,與現代公共財政的內容基本一致。但就公共財政的範圍或社會公共需要的範圍限於“夜警國家”較窄的活動領域,其目的是為了維護自由競爭的市場秩序。1892年英國經濟學家巴斯塔布爾出版了《公共財政學》一書,他認為“財政是關於公共權力機關的收入和支出並使其相適應的事務”。其基本主張仍是維護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第二階段,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政府幹預經濟理論的產生至今。公共財政的範圍不再侷限於“公共權力機關的維持費用”,而是擴大到對市場經濟的管理和調控,以及擴大到直接介入市場領域並形成一定規模的公共生產部門。例如:美國著名財政學家馬斯格雷夫在《美國財政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指出:“財政學是研究公共部門的經濟學,不僅包括其理財活動,而且包括其與資源利用水平、配置以及在消費者之間的收入分配的全部關係”。可見,公共財政的定義及其範圍是隨著市場化國家政府職能的不斷拓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

我們認為,公共財政是建立在“公共產品”理論和“市場失靈”理論基礎上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種財政模式。我國雖然還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從財政滿足社會公共需要這一本質特徵出發,公共財政的定義可以概括為:它是以國家為主體,通過政府的收支活動,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用於履行政府職能和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濟活動。

深入分析,公共財政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公共性。公共財政的公共性是由“公共產品”理論決定的。其本質特徵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人們常說,在市場經濟下,市場能幹的,政府就不應去幹;而市場不能幹的,政府就應當去幹。這對於市場經濟下財政來說,也是應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具體來看,什麼是市場不能幹的呢?就是社會公共需要領域,即“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這類政府活動領域是難以通過市場提供的。

反過來,由於政府活動是從整個社會角度進行的,因而社會公共需要的領域只能由政府來解決。政府通過自身的收支活動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就直接彌補著“市場失靈”領域。在現實市場經濟運行中,市場失靈的領域是極為廣泛的,需要藉助政府的公共權力強制性地進行彌補。因此,公共財政的“公共性”特徵,就是“市場能幹的,政府和財政就不要去幹;市場不能幹的,但市場又需要彌補的,政府和財政就應當去幹”。實際上這也是區分政府公共財政活動與私人活動範圍的基本準則。

2.非盈利性。盈利性是人們參與市場活動的唯一動力,但作為政府及其公共財政,就不能直接進入市場去追逐盈利,而只能以社會利益作為活動目的,只能從事非盈利活動,這就使公共財政具有非盈利性特徵。

儘管企業和個人活動於市場有效領域內,而政府活動於市場失效領域內,這是劃分兩者活動範圍的基本準則。然而,現實的經濟活動是錯綜複雜的,大量的社會經濟活動是需要企業和政府共同介入和承擔的。為此,非贏利性就提供了一個具體標準,來界定兩者在共同活動中的各自參與程度。

當某些行業的活動為社會公眾所需要,並且可以有一定的市場收入,但又達不到市場平均贏利水平之時,政府......

財政的職能都有哪些?

教材上說有四大職能: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經濟穩定職能、經濟發展職能。

公共財政有哪些基本特徵?

一是公共性。即公共財政著眼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公共財政的職能範圍是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口徑界定的,凡不屬於或不能納入社會公共需要領域的事項,財政就不去介入;凡屬於或可以納入社會公共需要領域的事項,財政就必須涉足。  二是非盈利性。在雞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其行動的動機不是、也不能是取得相應的報償或盈利,而只能以追求公共利益為己任。表現在財政收支上,財政收入的取得,要建立在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籌集資金的基礎上;財政支出的安排,要始終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宗旨。  三是法制性。即收支行為規範化。公共財政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基本出發點,與全體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直接掛鉤。不僅財政收入要來自於社會成員的繳納,財政支出要用於向社會成員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事項,而且財政收支出現差額帶來的成本和效益,最終仍要落到社會成員的身上。既然大家的事情大家都有份,社會成員對於公共財政的運作便有強烈的監督意識,從而要求和決定著政府財政收支行為的規範化:以法制為基礎、全部政府收支進預算、財稅部門總攬政府收支。

財政的三大職能和四個職能是什麼

財政的三大職能,即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和經濟穩定職能。

簡述公共財政管理包括哪幾個方面的內涵

公共財政管理是指公共部門為保證公共財政職能的履行,而對財政收入所進行的決策、管理、監督等活動的總和。

公共財政管理包含以下五方面的內涵: 1.公共財政管理的主體是公共部門;

2.公共財政管理包括計劃、資源取得、分配、監督等環節;

3.公共財政管理是一項技術性的活動;

4.公共財政管理是多元的、技術性的;

5.目標是保證公共財政的基本職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履行。

相關問題答案
公共財政有哪些職能?
家居公共空間有哪些?
農村公共設施有哪些?
社區的公共設施有哪些?
純公共物品有哪些?
社區公共設施有哪些?
重要公共建築有哪些?
公共規則有哪些?
公務員都有哪些職位?
公共產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