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祭祖在什麼地方?

General 更新 2024-06-12

春節祭祖的方式有哪些

春節為什麼要祭祖?過年祭祖有哪些習俗?就是要告誡今人:我們的一切來自祖上、來自逝去先人曾經的哺育、教養與恩惠,特別是要告誡年輕一代:感恩是為人的本分,報答是做人的責任。正是在祭祖這一時刻,人們面對先人做出內心宣示與共同勉勵:感激所有施恩於己之人,懷念所有對家庭與社會做過貢獻之人,立志做一個不負先人厚望、奮發有為、德行高尚之人。 由此可見,春節祭祖絕對不是簡單的形式,更不是迷信活動,而是今人對先人表達感情、心願與意志,激勵後人慎終追遠、繼往前行,凝聚家人親情關係,傳承優秀倫理道德,提振民族精神與文化的重要舉措。值得慶幸的是,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依然保留著春節祭祖的寶貴傳統,就連我們的鄰國韓國也將這一傳統保留與繼承了下來。 1.有的地方習俗,三十這天,全體男性族人到村外,面向始祖墳墓的方向燃香焚紙,行跪拜禮,請列祖回家接受供奉。 2.族人把纏著燒紙的芝麻桿沿路插在牆縫裡,先祖的靈魂順著芝麻桿回到祭壇。 3.把列祖的靈魂請到祭壇後,族人集體行磕頭禮。 4.列祖享受後世子孫的供奉。列祖看到今天的情形會有什麼感謝嗎? 5.大年三十晚上,族人和列祖共度年末歲初之夜。 有的人以為,先人在世時已經盡孝心了,再做祭祖沒有必要;還有的年輕人以為,祭祖是迷信活動,等等。此番說法曲解了祭祖的本來含義,需要加以糾正。古訓曰:祖宗雖遠,祭祖不可不誠也。這裡所說的“誠”,包括尊敬、懷念、感恩、繼承、報答等多重意義。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形成了在一年開元之際祭祖的傳統,其本意就是以祭祀的形式,表達對先人的尊敬、懷念、感恩、繼承、報答之意, 恰值春節前夕去韓國訪問,五六個韓國同行在聊天時都先後告訴我說,即使在大城市居民家裡,幾乎每一家也都保留著春節祭祖的習俗:除夕之夜,家中設好祭桌,上面擺放逝去父母及祖父母等人的牌位、各種節日菜餚並點燃蠟燭。初一早上,全家人集中到最年長者家中,身著傳統民族服裝,由最年長者帶領讀誦祭文,再共同向牌位叩拜。此後,家人再互相拜年問候。向陪訪的韓方廳長、局長、科長、校長、教師、學生家長打聽,異口同聲的回答是:在臘月三十和正月初一,家家都做同樣的事情,氣氛同樣嚴肅、隆重、恭敬、真誠。想到韓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5萬美元,正在進入發達國家行列,這可能與其國民共守道德規範、團結奮進不無關聯。 香港《南華早報》前不久發表一篇署名文章,談到在青島街頭見到行人隨便扔垃圾等現象後評價說:“中國大陸迅速經濟增長和雄厚的財力令世界目炫。許多西方人讚揚中國將世界從一場幾乎已成定局的經濟衰退中拉了出來。但是,從有損公眾利益和不尊重別人的行為,乃至完全不尊重他人的權利來看,很多中國人表面似乎頗為富有,但內心實在缺乏良好素養。”在文章最後,作者發表感想認為,“中國人做到經濟年增長8%還不夠,只有他們內在‘富有’了,才會真正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祭祖儀式從臘月二十四開始。二十四,鄉俗謂過小年,意味著從此開始正式過年,家家灑掃庭院,稱作“打陽塵”,晚上必須放上一掛鞭炮,並炒些花生瓜子之類,放在廚房裡,一是送走灶王爺,有些吃食供奉,好堵住他老人家嘴巴,以便他上天言好事,再便是迎接祖先回家過年。二十四晚上,家長都會把小孩召到一起,叮囑言語小心,多談吉利話,少唱不好歌。有的人家更在客廳神案上貼“天地陰陽,百無禁忌”紅紙條,意指即便小孩說話有所放肆,祖宗也不計較了。 年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飯,自然不可忘掉祖宗,放鞭之前,家中男主人須得先在神案前燒些香紙,將葷菜裝上一碗,並倒上一杯酒,放在神案之上獻給祖先,意思是今天的好日子離不開祖先福廕。 吃過年飯,才到祭祖最隆重儀式,家鄉稱作“標山”,即一家......

祭祖節的傳承

中國傳統民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中華民族特有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約下孕育、發生並傳承的,因而中國傳統民俗既有人類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獨特個性。分析和揭示中國傳統民俗的基本特點是民俗文化研究的應有之舉,其與各類具體事象的描述應是深入研究中國民俗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遺憾的是,近年來綜合性的論述一直比較沉寂。意在引起人們對這方面研究的重視。綜合考察中國民俗的傳承、演變過程,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表現得十分明顯。 一、原始信仰長期留存原始信仰習俗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長期傳承和流行,是中國傳統民俗的一大特點。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術、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習俗不但在人們的信仰活動中集中地表現出來,而且貫穿於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不必花費筆墨去敘述形形色色、紛繁複雜的巫術、祭祀儀式,只要看看人們日常生活中滲透的信仰習俗,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如在物質生產活動中,春祈、秋報、求雨、禳災、用占卜來預測氣候和年成,以及圍繞農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長期以來一直是農業生產的傳統習俗。 《左傳》記載:“社稷二祀,……自夏以上祀之。”《漢書·郊祀志》也記載:“郊祀社稷,所從來尚矣。”可見, 對土地神和穀神的祭祀,早在不可確知的上古時代就很流行了。其後,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始終伴隨著一系列的信仰習俗,據《禮記·月令》的記載,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外,十個月都有“祈谷”、“命民社”、“祈來年”等固定的祭祀農業諸神的活動,實際上,許多農事節日就是由此形成的。此類農事信仰習俗在後世堪稱長盛不衰,時至今日也遠沒有絕跡。就獵、牧、漁、林、交通、運輸、貿易等行業及各項手工業而言,舉行某些巫術性儀式,祭祀有關的神靈,恪守一定的禁忌等,也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習俗也常有反映。如造房建墳便與堪輿術緊緊連在一起,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選宅地,是動工前的第一步。從破土開工到建成進宅,每個重要環節都要選擇吉日良辰,整個過程有著一系列的巫術、祭祀、禁忌活動。其中,上樑儀式尤為隆重,樑上要貼“上樑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紅紙條幅;工匠登高時要唱《上梁文》 ,然後在樑上將饅頭、散錢等拋下,以驅煞、鎮鬼;有時還要在正檐下掛一面銅鏡,用來照射妖邪。凡此種種,不一而述。我們從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記載, 《尚書》中《召誥》、《洛誥》兩篇所述周成王選都洛邑時的龜卜過程,敦煌文書中保留的《建宅文》《鎮宅文》 ,以及後世層出不窮的風水圖書中可以看出, 營造活動中的原始信仰是源遠流長,綿綿不斷的。 中國的傳統服飾,按禮制的規定,必須與一定的信仰活動相適應,故有所謂的“祭服”。此外,民間還流行許許多多用以避邪的衣服和飾品,如五毒背心、五香布袋、辟邪鞋飾、玉佩、護身符等。飲食生活中,船家食魚忌翻身,不稱“箸”而稱“筷”;河南人做飯忌說“少”、“沒”、“光”、“爛”、“完了”、“不夠”等詞語;東北人包餃子忌不捏褶,因為捏光邊象“和尚頭”,不吉利,而且包成的餃子忌擺成圈,必須擺得橫豎成行,才能財路通達,這些禁忌習俗都是我們常聞常見的。事實上,飲食中的原始信仰很早就盛行了,如漢代便有“俗說:雷鳴不得作醬,雷已發聲作醬,令人腹內雷鳴。”“俗說:臘正旦食得菟髕者,名之日幸,賞以寒酒。幸者,善樣,令人吉利也。”之類的記載。又據《山海經》的記載:“招搖之山……有木焉, 其狀如谷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猩猩),食之善走。”“扭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

軒轅黃帝祭祖在西安還是鄭州?哪一個地方更正宗?

兩個都有,也說不上哪個最正宗。西安那個最早,以前央視也特別關注的,鄭州的這個從前幾年開始也特別火的,貌似比西安那個搞的還大。

陝西的應該是黃帝陵,鄭州的是黃帝故里,兩個的區別就在這裡。兩邊現在祭祖儀式更多考慮的是招商引資而不是說真正的懷念傳統文化

中國古代的帝王家族是怎樣祭祖的

推薦書目:《中國古代帝王宗廟禮制研究》郭善兵 人民出版社

1 祭天、祭祖、祭社稷為古代帝王的三大祭。這種對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夏、商、週三代起在泰山舉行封禪活動,實際上就是祭祀天地的活動。自南宋以後,皇帝不再到泰山“封禪”,而改為“郊祀”,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壇,嘉靖年間,又將天地分祭,在北郊另建方澤壇(即地壇)祭地,把南郊原建的圜丘改名天壇,專門祭天祀谷。清朝沿襲明制。

2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3 中華民族的祭祖聖地——萬榮后土祠,黃帝建“壇”開創祭祖之先河

大約在5000多年以前,佔據黃河中下游地區大片土地的部落首領黃帝,在古冀州涿鹿一帶(今運城市鹽湖周邊地區)和另一部落的首領蚩尢展開大戰,這場部落大戰以蚩尤失敗而告終。黃帝在部落統一戰爭之後,挾勝利者之威嚴和光宗耀祖之情懷,決定在始祖女媧故里——汾陰雎上建壇祭祀。

我們說女媧故里在今山西萬榮縣,不僅有始建於黃帝時的"掃地壇"的記載,而且有2000多年前雖幾經遷建,至今仍保存的后土祠建築。1942年在長沙楚墓出土的我國戰國中、晚期帛書中也明確記載伏羲、女媧“居於雎□”。雖然此帛書上記載的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創世說”的神話傳說,但它畢竟是出自於2400多年前古人的實物文字記載,因而可信度要大一些。

既然女媧故里在汾陰雎上,黃帝祭祀要到汾陰雎上來是順理成章的。黃帝在女媧居住地“掃地為壇”,即建造祭祀聖母的場所也是可以理解的。黃帝為什麼要在大敗蚩尤後建祭祀女媧呢?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遠古時期人們有祭祖的傳統,那時還沒有神話傳說,還沒有造出人們崇拜的神,他們祭祀的一般是自己的祖先和部落首領,希望他們永生的靈魂保佑人們平安。二是黃帝戰蚩尤久戰不勝時,黃帝做了一夢,夢見女媧教他破蚩尤的辦法。《黃帝本紀》說:“帝戰未勝,歸太山之阿,慘然而寐,夢見西王母(即女媧)遣道人披玄狐衣,持符授帝。”《太平御覽》引《合誠圖》:“黃帝遊元扈上洛,有鳳凰衍圖以置帝前,遁甲奇門從此始。”《太平御覽》引《河圖》:“黃帝遊於洛,見鯉魚長三尺,青身無鱗,赤文成字。”總之是女媧教給了黃帝破敵之策。當然,這只是神話傳說。但古人對做夢這種現象還不能科學解釋,往往信以為真,如此大德豈能不報。如此看來,黃帝建壇祭祀女媧也是應有之義。三是當時蚩尤佔據河東部分地區,黃帝打敗蚩尤後為了安撫蚩尤舊部,進而安定天下,“軒轅掃地而安九土”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可見黃帝親自到河東汾陰雎上建壇祭祀始祖女媧也不失為上策。

黃帝在雎上建了一個什麼樣的壇呢?可能是露天場所的一個方壇。據《漢書·祭祀志》說“方壇、無屋、有牆門而已”。也可能是圓頂有沿的“大屋”。據西安半坡遺址和甘肅大地灣遺址考古發現,那時我們的祖先已經能建造300多平方米的“大屋”了。有人從現代字義解釋“掃地壇”,認為古代生活簡陋,黃帝祭祖也只是親自掃一片地,擺上供品祭祀祖先,這是不正確的。古漢語“掃”字是祭祀的意思,我們現在說清明”掃墓“就有此含義。古代“地即母”,“地”和“母”可以通用,“壇”有場所的意思。黃帝的原意應該是祭祀偉大聖母建造的祭祀場所。

黃帝后世子孫堯、舜、禹和夏、商、週三個王朝的幾千年間,對后土聖母女媧的祭祀活動一直未斷。據后土祠《歷朝立廟致祠實跡》碑記載:“軒轅氏掃地為壇於雎上,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澤歲舉。”這說明自黃帝開始祭祀女媧以來到周王朝,歷代帝王都非常重視祭祀后土聖母女媧,是不爭的事實。

漢武帝修“祠”祭祖傳統發揚光大

漢武帝是中......

中國人為什麼祭祖?

軒轅黃帝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締造者,是華夏炎黃子孫的共同祖先,黃帝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主體文化、根脈文化、源頭文化。舉辦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就是要把我們祖先創造的華夏文明發揚光大。就意義而言,我談三點認識:

一是進一步弘揚黃帝文化。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是炎黃子孫對黃帝文化的代代傳承。有大量的歷史文獻記載和文物佐證,河南鄭州新鄭市是軒轅黃帝的出生、創業、建都之地。在原始社會末期,他訪賢問道,起兵於亂世,一統華夏,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根基,開啟了華夏文明的曙光。正是黃帝故里文明起源,才使我們中華民族得以延續和發展,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力倡導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更加需要發揚光大黃帝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舉辦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就是要使我們炎黃子孫瞭解祖根,認同祖德,弘揚黃帝文化,加快和諧社會建設。

二是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國人對待祖先是非常敬重的。中國人把炎帝、黃帝作為遠祖,稱自己是炎黃子孫,這不是任何行政力量所能達到的,而是世代相傳,自覺自願的。從1992年新鄭市每年農曆三月三舉辦黃帝文化節以來,吸引了大批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家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地區的炎黃子孫前來尋根謁祖,祭祖拜祖,使拜祖活動成為凝聚炎黃子孫的一個重要載體。今年之所以提升規格,擴大規模,舉辦拜祖大典活動,就是要把拜祖這個載體辦得更好、更規範,使之成為拜祖的典範,成為我們實施凝聚力工程的精品。

三是進一步打造黃帝金牌。縱觀各個先進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文化產業佔有相當的比重。我們鄭州作為國家命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整合歷史文化資源,打響黃帝文化這一金字招牌,把黃帝故里和黃帝文化做大做強,打造成為叫響全國、走向世界的強勢品牌十分必要。陝西黃陵等地打文化牌的成功經驗啟示我們,發展文化產業就是發展生產力,作為歷史文化資源大省的河南,理應加快步代,整合河南歷史文化資源,高起點規劃,高品位設計,高規格建設,精心培育文化經濟優勢,使我們的黃帝拜祖與陝西的黃帝祭祖活動遙相呼應、交相輝映,吸引全球炎黃子孫關注鄭州,瞭解鄭州,來祖地鄭州尋求商機,投資置業,發展事業,為實現中原崛起,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

七夕到來,哪些地方有燒紙祭祖,放河燈的習俗?

依照七夕節天上牛郎、織女相會的情節,山西民間有扎像慶賀之俗,就是在街頭巷口用樹枝等物紮成一對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織女相會。在像前敬獻瓜果桃李以示祝賀。星漢燦爛之際,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氣,閃耀著五色的光芒,就被認為是牛郎織女相見的徵兆。舊時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織女恩賜。據說牛郎織女是勤勞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農求織求婚均可。求金求銀求暴利則要適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則不靈。在吉祥徵兆面前,連續三年誠心誠意乞求一事,則必然應驗。山西氣候,七夕前後多降雨,能夠連續三年乞求一事當屬不易。民間傳說,七夕節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織女哭訴衷腸,預兆著夫妻和睦,家庭興旺。

七夕節裡,姑娘媳婦還有許多向織女討教手藝的活動,稱為乞巧。

晉南地區習慣用當年產的新麥秸編成一座橋,配以牛郎、織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鵲等編織物,置放案頭。或是用彩色紙,剪成上述景物,貼在牆上。祈禱後,拿七根繡花針,用彩色線來穿針孔,能夠一次順利穿過七個針孔者就被認為乞得了巧。

曲沃縣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節投水乞巧。

晉北地區習慣白天在院裡晒一盆水,因微塵飄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層薄薄的膜。將繡花針塗油以後,輕輕放置水面,能夠飄浮者則被認為是乞得了巧。

晉西北地區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將節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陽光照耀下,經過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會顯示出各種動態,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雞。倒影顯得越複雜越逼真,意喻藝巧越多。

晉東南地區女孩子,七夕節要逮一隻吐絲的蜘蛛,圈在匣子裡。第二天觀察蜘蛛的結網疏密狀況,越密乞巧越多。

與少女一樣,少男在七夕節也要向牛郎討教耕耘本領。

晉南地區,習慣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製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園。田地中種粟生苗,稱之為"谷板"。

晉北地區習慣將小麥及各種豆類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節,用綵線纏芽,稱之為"種生"。

晉西北牧童要為耕牛編戴花環,稱為"老牛過生日"。

晉東南流傳有夜深人靜,躺在葡萄架下偷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的說法。

七夕節,民間喜用白麵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種糖果,稱為巧食。山西境內,家家要吃西瓜,喜歡在西瓜上刻畫花紋圖案,稱為"花瓜"。

百家姓尋根祭祖 龍家是哪裡的?

[龍姓源流]

在中華民族的各種傳說中以龍的傳說歷史最悠久,龍的形象在中華民族的心中根植最深。早在6000年前,龍的形象已經誕生,這從河南濮陽發現的6000年前用蚌殼擺塑的龍圖案可以證實。龍在遠古受到華夏先民的尊崇,中華民族以炎黃為始祖是五千年曆史的共識,他們的氏族就以龍為圖騰。作為姓氏的龍姓同樣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據統計龍姓在當今中國100大姓中名列第85位。龍姓的起源大致有如下幾處:

(1)黃帝大臣龍行的後裔。據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及《竹書紀年》中記載:“黃帝臣有龍行。”據各種史籍記載,黃帝居住在有熊,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新鄭市,作為皇帝重要大臣之一的龍性行自然也應居住在有熊,因此這一支龍姓出自河南省新鄭市。

(2)舜時納言龍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廣韻》和《元和姓纂》等書記載,舜有個大臣叫龍,任納言(《書·堯典》中說納言是負責宣達帝命的官員,相當於後世的尚書令)之職,《書經》《舜典》中說:“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指的就是龍任納言之事。他的後裔就以龍為姓氏,舜的活動區域主要在在晉南地區,因此這一支支龍姓應出自今天的山西省境內。

(3)出自己姓,豢龍氏的後裔。據《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董父曾經為帝舜馴養龍,因此被賜姓董,任為豢龍氏。他的後代中有有一支就以龍為氏。董父是黃帝的後裔,黃帝為己姓,所以說皇帝出自己姓。相傳今天河南省臨穎縣境內的豢龍城就是董父的封邑,另一種說法是董父的封邑位於今天山東定陶縣西北。

(4)御龍氏的後裔。《姓氏考略》引《姓氏急就篇》所載,龍姓出自御龍氏,望出武陵、天水。堯帝的後裔劉累曾經跟豢龍氏學過馴養龍的技術,因此被夏朝第13代後孔甲賜為御龍氏,負責馴化孔甲的幾條龍,此事見於《史記·夏本紀》。劉累的後裔中的一支以龍為氏。《史記·正義》引《括地誌》中的記載:“劉累故城在洛州緱氏縣南五十五里。” 洛州緱氏縣位於今天河南省偃師縣南,因此這一支龍姓也出自河南。

(5)西漢時爿羊 柯大姓。據東晉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中記載,爿羊 柯大姓中有龍氏。爿羊 柯郡,西漢時設置,治所今天貴州省凱里縣西北。

(6)西域古國且彌(今天新疆鄯善縣)、焉耆(今天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王族的後裔。據唐朝李延壽所著的《北史》中記載:“且彌王、焉耆國王均龍姓。”焉耆西漢時西域的一個王國,龍會為其王時,國勢甚勝,在蔥嶺以東地區聲名遠播。後來,他的兒子龍熙繼位,自龍熙之後,這支龍姓漸漸融入中原文化圈中,成為龍姓家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7)宋元時期位於今天貴州省惠水一帶少數民族中的龍番的酋長都姓龍,明清時期其後裔融入漢、布依、水、苗等民族。

(8)彝族盧絲普氏族漢化而來的龍姓,盧絲普的漢語意思為龍氏族,後來該氏族的人就以龍為姓。此外,龍姓還是回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重要姓氏。

從龍姓的起源可知,龍姓最早的活動地區應在河南、山西一帶,以後由於各種原因,龍姓人開始不斷的向外遷徒,約在夏代,有一支龍氏向東遷移到今天山東省鉅野縣西南的龍涸集。春秋時期,在今天泰安市西南曾存在過一個叫龍邑的小諸侯國。漢代之前,龍姓人已開始遷入蜀中,之後由蜀中南遷至貴州。到了漢代,很多地方已經有龍姓人活動了,這一時期龍姓人主要活動在今天的甘肅、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河北、山東等地區。魏晉南北朝時,歷史的變遷使龍氏家族吸納入了許多新的支派,一些少數民族加入了龍姓大家庭,龍姓人的活動區域更加廣泛。與此同時,居住在中原地區的龍姓為避戰亂而大舉南遷,南方龍姓人數有了急劇增長。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原籍福建莆田......

祭祖黃陵有什麼現實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對先人的緬懷,就如清明掃墓.

舉行皇帝拜祖大典的意義所在?

後人為紀念黃帝的功德,每年三月三這天都要舉行各種拜祖活動,尤其到了春秋時期,鄭國名相子產更是讓這一民間活動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興起了三月三登具茨山(位於河南新鄭,系黃帝活動遺蹟)朝拜軒轅黃帝活動,並形成民俗一直延續下來。1992年,新鄭市決定每年農曆三月三舉辦尋根拜祖節,後演變為炎黃文化節,拜祖大典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相關問題答案
華夏祭祖在什麼地方?
華山在什麼地方?
華為為什麼比小米手機貴,貴在什麼地方,小米手機為什麼便宜,便宜在什麼地方?(我去年7.16買的小米 ?
西寧海湖橋在什麼地方?
京東秒殺在什麼地方?
大涼國是現在什麼地方?
小兔子生活在什麼地方?
前後位置燈在什麼地方?
趵突泉在什麼地方?
孔雀住在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