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就是知識?

General 更新 2024-06-04

如何理解蘇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識

首先,美德即知識,就是說美德是一種知識,一種認識.這與古希臘的社會意識有關.他們認為,只要認識到了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對人有利的,就不會有人不去做.植根於這種信念,蘇格拉底認為,缺乏德性的人完全是因為認知的原因,他們沒有認識到什麼是美德,或者沒有認識到美德的重要性.

反過來,就有了“知識即美德”.就是說,只要一個人掌握了關於美德的知識,他就能自覺地實踐美德,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這裡的知識,如樓上所說,是指對於“德”的知識.

在這裡,後來說的知識和意志還沒有被區分出來.亞里士多德清楚的認識到了,懂得道德知識的人不一定就是有道德的人,因而提出“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區別,才明確把二者分開來.

趙敦華那本書比較適合初學者,不過在講康德時有個小硬傷.康德用“理性存在物”一詞,是包括人類和可能存在的外星人的,康德認為,如果真的存在外星人,他們的認識也不能逃脫理性的規定.趙敦華卻說“理性存在物”單指人類,說康德認為可能存在非理性的外星人

“德性就是知識”出自何處?

“德性就是知識”出自色諾芬尼的《回憶錄》。

請闡述'知識即是德性的內涵'

今天,一個偶然,點開了“蘇格拉底”百度百科.

我驚呆了,原來 我的知音竟然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哈哈

蘇格拉底的核心思想:知識即美德,無知即罪惡.

去年、前年,我發表在天涯的《命運從這裡開始--解讀 現實遊戲規則》曾寫著:

“…

在更短的時間,吸收到更多的智慧,人生必然是高效率的.所謂智慧,不過是掌握更多事物發展的遊戲規則罷了.

諳熟到了遊戲規則,還需要勵志、激勵嗎?一些被大眾評為品德高尚的大人物,並沒有人勵志他們、激勵他們要那樣的行為.是他們清楚,他們該走那樣的遊戲規則.

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符合他人遊戲規則的行為,他人就會說那是有道德的行為.道德、品德高尚,不過是遊戲規則而已.

有些看來相當棘手的事情,卻有人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就擺平了.有些本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情,結果鬧出人命.種種事物現象隱含的遊戲規則,讀懂了多少?

前些年,曾發生多起慘劇新聞‘一夥人、甚至一家人,僅僅為了要看某個電視頻道,導致爭吵,結果大打出手,鬧出人命.’都是因為對人的遊戲規則欠缺瞭解,所釀造的悲劇.

不把人當人看,得把人當人對待.至少,表面是個人,理當享有人的相關待遇.不然,結局會更糟糕.

剛看到新聞,‘妻子岳母不帶小孩被男子勒死’.那都是把人只當人、只當某個角色看待,所釀造的悲劇.對‘人’這個物種,瞭解不全面,導致的.人不是隻有人的屬性.

第二章 認知自己

2.氣質、性格

...

(3.)自信的關鍵起點

在Q友微博看到‘不給別人犯錯的機會’,通過結合現實深入思考,改為‘給別人犯錯的機會是自己愚蠢’.

(5.)耶穌 認‘罪’的智慧

承認自己,接納一切,坦蕩面對,何須畏懼?原來如此,難怪耶穌要眾信徒認罪,昭示著大智慧呀.可是,好像他沒有剖釋獲罪的緣由:欠缺認知,不明事物發展的遊戲規則,不循規則,必然犯錯,罪有此生.是故,耶穌說罪惡人生.人生是罪惡的.

不循規則,即不走門道,必然撞牆,因為門不在那,那幅牆上‘門都沒有’.這叫不循規則,必遭懲罰.罰必遭苦受難,因此,佛陀說苦難人生.人生是苦難的.

如何離罪?如何脫苦?我不習慣於宗教信仰,我只忠信於事物的發展規則,現實中的遊戲規則.由於耶穌與佛陀對自然世界事物發展規則的高度認知,對現實遊戲規則的高度認知,最終‘雙雙獲得了離罪離苦’.

心路通,路路通;心路不通,無路可通.通曉遊戲規則,遵循規則,走門道,不碰釘,不撞牆,無犯錯遭罪,無受罰苦難,沒有煩惱,活出自在,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離罪離苦.

…”

前天,我正在筆記本上寫著:

你有無窮的智慧待開發,

而我能夠協助於你把智慧調動起來,

解決正待解決的問題;

請問,

你玩過遊戲嗎?(“上帝”是“世界”這個“遊戲”的總開發工程師,同時是“超級玩家”.)

你玩過沒有遊戲規則的遊戲嗎?(上帝都無此緣分)

你能設計創造出一個沒有遊戲規則的遊戲嗎?(上帝都做不到)

再問,你可知道

你要做的事情,就是你要玩的遊戲嗎?

當中的遊戲規則,你都精通了嗎?

我的生命,專門為解讀現實遊戲規則而存在…

知識與德性的關係

《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互。《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它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什麼是亞里士多德的"善"與"德性

在倫理學中,德性問題始終是一個永恆話題。畢達哥拉斯曾把德性歸為數目的比例關係,蘇格拉底明確提出了“美德即知識”的命題,柏拉圖則確立了著名的四德性說。亞里士多德在總結和發展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德性論,為後世的德性倫理奠定了基礎,開闢了研究的新起點。亞里士多德師從柏拉圖,因而他的理論和思想必然的要受到柏拉圖的影響,但與他人不同的是,亞里士多德並不只侷限於柏拉圖的觀念,並沒有被柏拉圖的思想所禁錮,他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揚棄和發展。因為他對知識的探索精神,所以亞里士多德是更注重思辨的,更注重理性的。故此,他把柏拉圖式的理想主義轉向了理智的現實主義,這在他的德性觀上也有體現。他把德性分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但顯然,在他的觀念中,理智德性才是德性的本質德性,理性才是德性的根本,這便為後世倫理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論對於現世的我們仍有重大意義。當今社會一系列道德問題事件的發生,無不在昭示著人們道德意識的普遍缺失。亞里士多德對德性論的研究和分析,無疑是為我們正確認識德性知識,培養正確的道德意識樹立了理論參照系。他的德性理念影響人們倫理道德和幸福生活的理解,揭示了德性的理性實質。加深對亞里士多德德性論的認識和了解,有利於人們對當前道德問題的反思,使人們更多的去關注人的理性,理智的去思考和應對所產生的問題,規範自己的道德行為,使自己的行為不僅適度而且明智,從而達到最高的善,實現生活的幸福與完滿。

二、德性:適度和理性的品質

(一)德性

正如奧斯特沃特所說,德性(arete)在所有希臘倫理學體系中都是最根本的概念。其本義指任何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長、功能,是使一事物成為該事物的本性。對人而言,“德性”就是使人之為人的本性。在廣泛意義上,亞里士多德也把德性的概念用於所有生命物及其實現活動中。譬如,他說過馬的德性,在於它善於奔跑,眼睛的德性,在於它的視力靈敏。然而,德性運用於人中具有特定的意義。他認為,靈魂有一個無邏各斯的部分和一個有邏各斯的部分,當然,亞里士多德把人的德性對應於靈魂的非邏各斯的部分的慾望。“如果慾望的部分更適合於說是有邏各斯的,那麼靈魂的邏各斯的部分就是分為兩個部分的:一個部分是在嚴格意義上具有邏各斯,另一個部分則是在像聽從父親那樣聽從邏各斯的意義上分有邏各斯。德性的區分也是同靈魂的劃分相應的。”[1]由此,亞里士多德把人的德性也分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前者主要通過習慣養成,後者則通過教導而生成。人的德性應該指這兩種德性的融會貫通。

(二)道德德性:適度的品質

1、德性是品質

道德德性就是值得稱讚的品質,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道德品質。亞里士多德認為,“既然靈魂的狀態有三種:感情、能力與品質,德性必是其中之一。”[2]感情就是和快樂與痛苦相伴隨的那些情感;能力使我們能獲得這些感情;而品質則是我們同這些感情的好壞關係。之所以德性是品質,不是感情或能力,是因為,其一,判斷一個人為好人或壞人,並不是根據他的感情或能力,而是根據他的德性或惡。其二,德性是選擇的或包含選擇的,而有些感情並不是出於選擇的,譬如憤怒或恐懼等。另外我們能被感情所感動,而對於德性卻不能如是說。其三,道德德性是習慣養成的,而能力則是自然賦予的。故此,亞里士多德說“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為德性,就不但要使這東西狀況良好,並且要給它優秀的功能。……人的德性就是種使人成為善良,並獲得其優秀成品的品質”[3]。

德性作為一種高貴的品質,是我們通過習慣......

相關問題答案
德性就是知識?
什麼是知識點?
什麼是知識體系?
文德成就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知識產權?
知識就是什麼?
知識就是力量的下一句?
知識是財富作文?
知識產權是由什麼組成?
知識推土機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