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什麼身先死?

General 更新 2024-06-08

什麼什麼身先死

出師未捷身先死

壯志未酬身先死是什麼意思?

壯志未酬身先死:抱負沒有實現就已經死去。

壯志未酬[zhuàng zhì wèi chóu]:舊指潦倒的一生,志向沒有實現。也指抱負沒有實現。壯志:豪壯的志願、襟懷;偉大的志向。酬:實現。

唐·李頻《春日思歸》:“壯志未酬三尺劍,故鄉空隔萬重山。”

《蜀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成語,什麼什麼 身先死來著

出師未捷身先死

出師未捷身先死什麼意思?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形象,成為後世忠君愛國的士大夫們崇拜學習的榜樣。每逢國家動盪之秋或偏安之時,總有一些詩人們將諸葛亮形諸筆墨,通過熱切地呼喚英靈來寄寓自己希望當代英豪站出來平定天下的理想。杜甫此詩作於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時。這時持續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命運仍在風雨飄搖之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憑弔,寫作此詩,自然不單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憂時憂國的深心的。讀著這首詩,我們腦際浮現的,決不只是往古英雄諸葛亮的形象。還有抒情主人公傷時感事、嘆息哭泣的熒熒淚光。這是一首感情極為濃烈的政治抒情詩,它的悼惜英雄、感傷時事的悲痛情緒滲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間,但表現手法卻頗有奇特之處。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轉託意,而是採取前半描寫景物,後半純乎用事與議論的辦法,以寫景時的心理活動線索開啟出對於憑弔對象的精當評論,從中自然透發出詩人滿腔的激情。詩的前四句,描寫祠堂之景,在描寫中隱然流露出同樣是忠君愛國者的杜甫對於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首聯二句,自為問答,記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處尋”以顯訪廟弔古心思的急切。次聯二句,寫祠廟荒涼之景,“自”、“空”兩個虛字是此聯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嘆碧草嬌鶯無人賞玩,顯出英雄長逝,遺蹟荒落;二是惋惜連與英靈作伴的草木禽鳥不解人事代謝,不會憑弔那位偉大的古人。“白春色”“空好音”的嘆息,流露出對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寫,過渡到後半篇作者自己站出來對諸葛亮進行評論與哀悼,便顯得前後緊密呼應,感情十分真摯強烈。宋代以後,有不少詩話家不主張詩中發議論。認為詩以不犯本位為高,議論便落言筌,不是詩的本色。明清有些論者,甚且以為老杜的包括《蜀相》在內的許多名篇是“純乎議論”之作。我認為,詩既然要表達作者喜怒哀樂之情,就免不了有時要議論,問題不在於能不能議論,而在於議論得好不好,有沒有分寸,是否有助於深化作者的感情和篇中的意境。此詩後半的四句議論,就是可為後世詩人效法的成功範例。首先,這段議論從生動的寫景中自然地引發出來,絲毫也不生硬枯燥,而是飽含情韻。既切合吟詠對象的形象內涵,又帶著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強烈感情,它精闢而凝鍊,將全篇的主題思想昇華了。其次,議論中用的就是諸葛亮本人的故事,它們具有極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形象思維,能夠喚起讀者對於渚葛亮一生的聯想。“三顧”句令人想起三顧茅廬和隆中決策,“兩朝”句與“出師”句更令人懷念諸葛亮輔佐先主劉備、後主劉禪兩朝,取兩川、建蜀漢, 白帝託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等感人事蹟。這與一般抽象議論絕然不同,是既能寄託作者感情、又能啟發讀者激情的詩化的議論。從全詩抒情層次來講。“天下計”推崇其匡時雄略,“老臣心”讚揚其報國忠忱。老杜本人的憂國之心也隱隱然寄託其中。有這兩句的沉摯悲壯,末聯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語,才顯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末聯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貞革新的首領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澤等人在事業失敗時都憤然誦此二語,可見這首詩思想內容與藝術技巧所鑄成的悲劇美是如何歷久不衰了。

出師未捷身先死是什麼意思(常用來比喻什

出師未捷身先死chū shī wèi jié shēn xiān sǐ 意思是:可惜出師伐魏沒有勝利就病亡在軍中。

《蜀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詞語解釋:出征討敵尚未報捷而身先死去。 唐杜甫 《蜀相》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宋史·宗澤傳》:“諸將出, 澤 嘆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翌日,風雨晝晦。 澤 無一語及家事,但連呼‘過 河 ’者三而薨。”紹劇《龍虎鬥》第三場:“為丈夫不是貪生怕死輩,憂的是橫招不白受怨聲,怕只怕出師未捷身先死,怎不教英雄氣短淚滿襟。” 。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陝西岐山南)與魏軍相持數百日,當年八月在軍中抱憾病逝。

詩文賞析:偉大詩人杜甫,是一位畢生持有崇高志向(所謂“許身一何愚,自比稷與契”),而又始終未獲展布(所謂“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的悲劇人物,在詩人五十九載生活旅程當中,時時不忘的一件事就是如何“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亦即如何匡輔君主靖世安民的問題。因之,在歷史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蜀漢賢臣諸葛亮,便成為詩人終生所最服膺所最推崇的楷模。在詩人許多懷古詩歌當中,直接間接地,專題與旁及地稱頌諸葛亮的篇章,不下十幾首。特別是當他流浪四川期間,由於常和蜀漢的歷史江山接觸,更給詩人提供了憑弔前賢的便利與條件。於是他屢次尋訪諸葛武侯各處祠堂,著意撫摩孔明廟前古老柏樹。並且每至一處,必定哦詩題壁、慷慨陳辭。常常密意低迴,長歌當哭。發出“復漢留長策,中原仗老臣”(《謁先主廟》)“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詠懷古蹟五首》)的感喟,一派欽遲之意,溢於言表。在此類憑弔諸葛詩作當中,最典型最集中最具概括性的篇章,要算那首早期寫作的膾炙人口的《蜀相》一律了。

《蜀相》一詩,依照仇注,斷為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時作”。當時唐王朝正處安史亂中,中原鼎沸,萬姓流離。詩人從華州棄官西走,輾轉抵達西南,在成都城郊,自築草堂一所,暫時得以落腳。但是錦城雖好,畢竟不是故鄉。所謂“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信美無與適,側身望川樑”(《成都行》),一種去國登樓感傷離亂的情思,是極其明顯的。就在草草安頓的餘暇,詩人懷著滿腹深情,隻身前往附近的一座諸葛武侯祠堂,去作瞻依憑弔。隨即寫下此首著名詩章。

全詩八句,前四寫景,後四論事。《蜀相》這一標題,就在顯示作者是以十分尊敬的心情,把諸葛亮生平地位與事業規模,作了概括的揭示。

開頭二句,詩人運用帶有詠歎情調的自問自答句式,把一種追思緬想情意,作了極為深微的表達。“丞相”這一稱呼,則較《蜀相》遞進一步,自然仍是表示尊仰之意(仇兆鰲說:“直書丞相,尊正統名臣也。”這倒未必。作為唐帝國盛、中時期人物的杜甫,能否象南宋偏安年代朱熹在《通鑑綱目》中大書“丞相亮出師”那樣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稱呼諸葛亮,是大可置疑的。)“何處尋”三字設問,自然是以敘述追尋古人蹤跡之義來表自己登臨憑弔之情。這個首聯一句,就已奠下全詩“沈摯悲壯”的風格基礎,並且洋溢著一種蘊藉哀涼氣氛。

第二句,是為首句作答。給首句找出著落,明確了祠堂地點,也勾勒了自遠......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是什麼意思

本詩是杜甫寫三國時期諸葛亮征討魏國,因為征討未成功,就死於漢中五丈原.‘長’稜通假字通‘常’。這兩句的意思是: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後世的英雄淚滿衣襟.還有就是詩人借古人來說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呀?

出師未捷身先死是什麼意思(常用來

出師未捷身先死 [chū shī wèi jié shēn xiān sǐ]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出征討敵尚未報捷而身先死去。

百科釋義

諸葛亮一生始終抱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宏偉志望,所以他曾經六出祁山,以圖統一天下。然而,事情不幸的是,當他在後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最後一次出師,佔據五功縣的五丈原,和司馬懿相拒於渭水時,竟然病逝軍中。“哲人云亡”,“將是遽隕”,成為遺恨千古令人“痛心酸鼻”的莫大憾事! “未捷”,是指可望奏凱而尚未奏凱,“身先死”,是說竟把“興漢討賊”的艱難事業,丟在身後。

出身未捷身先死是什麼意思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紀念孔明的 就是諸葛亮 那句的意思從字面上講就是 說 出去大戰還沒勝利就死了。這句話 其實最早應該是 說韓非的 壯志未酬生先死 引申過來的。個人理解。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什麼身先死?
為什麼關羽比張飛先死?
為什麼說紋身會後悔?
為什麼電腦經常死機?
古月聖是什麼的化身?
為什麼雨不會砸死人?
春天喝什麼茶對身體好?
老人吃什麼水果身體好?
用什麼去腿上的死皮?
楊絳為什麼被稱為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