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書?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老子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書?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註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

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

《道德經》,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李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註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文》,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泉州清源山老君巖《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慾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鬥,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慾,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坐,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鑑”,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覆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

道德經是一本怎麼的書?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到底是一部什麼書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的遠古語錄體。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後,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推薦幾本道德經之類的書籍

《論語》。《荀子,天論》。《中庸》。《莊子,德充符》。還有韓非子的《解老》。王充的《論衡》

請推薦一本帶註釋的《道德經》的書籍,謝謝

百度文庫已經有不少了,有好多是免費下載的:

李兵正解《道德經》78章版。史上唯一正解《道德經》

wenku.baidu.com/...f.html

老子道德經集註

學管理要讀一讀道德經。老子(道德經)集註,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更加通俗易懂。

wenku.baidu.com/...0.html

熊春錦講道德經

wenku.baidu.com/...e.html

那一本關於《道德經》的書比較權威?

《道德經》只有兩個版本,一本是敦煌版,也就是大家常看到的道德經,其實都差不多,只是外耽不一樣而已;而另一版本是錦帛版的,是馬王堆出土的,而且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看看不錯。

《道德經》一書,是一部什麼體系

《道德經》一書,無不體現自然的精神,實際上,老子的思想全部來自自然的啟示,《道德經》五千言,可以歸納為四個字,那就是“道法自然”,這是這本書的核心和靈魂.

老子揭示自然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向自然學習,以“天之道”指導“聖人之道”

道德經是本什麼書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一個或一群文化巨人,他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豎立起一座座巍峨的豐碑,讓後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這些文化巨人中,由一個神祕的人物,他有一雙深邃的眼睛,一種博大的胸懷,他探索宇宙,揭示真理,鍼砭時弊,預言未來,他的話穿透時空,如雷貫耳,發人深省,至今仍在人們的耳邊迴響.

這個人就是老子.

老子大約生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活了一百六十多歲,是周王朝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兼歷史研究院院長,一生看了大量的文獻和書籍,是那個時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思想泰斗.

然而,老子一生未曾動筆,他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客觀事物是活的現象,語言文字是死的東西,因此,語言文字無法完如實的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他不想讓自己言不達意的思想誤導後人,只是在隱居的途中,過函谷關時,遇見星相學家、海關關長尹喜,在尹喜的懇求下,才勉而為之,留下五千個字,然後離去,這就是千古奇書《道德經》的由來.

《道德經》問世後,深受人們的喜愛,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庶民士人,無不喜讀,被奉為至寶,風靡兩千多年,歷久彌新,為它作解註釋的人不計其數,他們在不同的時代、從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場、根據不同的需要理解《道德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直到今天,仍爭論不休,一種理論,會產生這樣多不同的理解,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

那麼,《道德經》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老子在他迷一般的書中,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一、哲學鉅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作為哲學家,老子首先回答了宇宙的起源、生命的由來這一哲學的根本問題,他認為宇宙萬物產生於一種被他稱之為“道”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自然規律,自然規律是無形的(老子把它簡稱為“無”.)然而它創生萬物、主宰萬物、支配萬物、驅使萬物,換句話說,就是宇宙萬物不是上帝和神創造的,而是在自然規律的作用下自然演化而來的,從而確立了他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無神論者的立場.

老子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還發現宇宙萬物總是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存在著,充滿了矛盾,這就是所謂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而事物矛盾對立的雙方不是靜止不變的,它們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向對立面轉化,這就是所謂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老子把事物的這一普遍規律歸結為“反者,道之動.”一個“反”字,道出了宇宙萬物的最根本的奧祕.

老子對事物的這種認識到這裡還沒有結束,他認為: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既然事物會向對立面轉化,我們就要把握這種轉化,駕馭這種轉化,凡事不走極端,適可而止,恰到好處,見好就收.這就是所謂的 “去奢,去太,去甚.”、“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

從認識事物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存在,到認識事物對立面的相互轉化,再到把握、駕馭、利用這種的轉化,構成老子辯證思想的三大要素,三大步驟.

由此看來,《道德經》首先是一部中華民族古老的哲學鉅著.

二、王者祕笈

老子崇尚自然,言必談“天之道”,他經常從颳風、下雨等自然現象中得到啟發,用江海、山谷、木頭、水、魚、風箱、車輪、弓箭等作比喻,揭示自然的規律,闡述深刻的道理: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歟.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上善若水......

《老子》跟《道德經》是同一本書嗎?

《老子》又稱《道德經》,它成書於我國春秋末期,作者是老聃。這是一部充滿智慧的著作。《老子》一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內容極為豐富。在書中,老子以其譁有的視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源、國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和政治問題。並且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等著名的哲學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基石之作。《老子》中包含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它開闢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關係的研究道路,一直為後世學者所尊崇。

《老子》一書,字數雖只有五千餘言,但內容之豐富,恐怕沒有幾本書能與之相比。所以任何對它的概括和說明,都只能是掛一漏萬。也正是如此,所以才對它百讀不厭。

老子著有一本什麼書

著《道德經》,

相關問題答案
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書?
水經驗是一本什麼書?
笠翁對韻是一本什麼書?
活著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
兄弟生日送一本什麼書?
論語是一部什麼書?
司馬光寫了一本什麼書 ?
易經是一本講什麼的書?
超文本是一個什麼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