愍宗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5-25

忠愍是什麼意思?

愍 mǐn <書> 同“憫” 古諡號用字。 多用於末代皇帝的諡號。

愍:在國遭憂曰愍;在國逢艱曰愍;禍亂方作曰愍;使民民悲傷曰愍;使民折傷曰愍;在國連憂曰愍;佐國逢難曰愍;危身奉上曰愍

忠:危身奉上曰忠;慮國忘家曰忠;讓賢盡誠曰忠;危身利國曰忠;安居不念曰忠;臨患不反曰忠;盛衰純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盡節曰忠;推賢盡誠曰忠;中能應外曰忠;殺身報國曰忠;世篤勤勞曰忠;善則推君曰忠;死衛社稷曰忠;以德復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擇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慮外曰忠;廣方公正曰忠;肫誠翊贊曰忠

忠愍 多為國之危難時挺身而出扶持國運的大臣,一般賜予因所謂奸臣排擠而遭遇貶謫至死乃至被迫害冤殺的,後世追封這一諡號。

有名的

寇準:契丹南下犯宋,包圍了瀛洲等河北地區,朝野震驚;寇準力主真宗親征,反對南遷。真宗抵達澶州(今河南濮陽)後,軍心漸漸穩定,後射殺遼軍先鋒撻覽,於是訂立了“澶淵之盟”。後因參與宮廷權力鬥爭,被丁謂等人排擠。貶至雷州(今廣東海康),衡州(今湖南衡陽)等地,病死於當地。

楊繼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號椒山,追諡忠愍。直隸容城(今河北容城縣北河照村)人,明代著名諫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進士,官至兵部員外郎。因彈劾嚴嵩而死,被奉為北京城的城隍。著有《楊忠愍文集》。

劉球(1392~1443)字求樂,更字廷振,安福(今屬江西省安福縣山莊鄉葛洲村)人。永樂十九年(1421)第進士,授禮部主事,與修《宣宗實錄》,改翰林侍講,正統六年,上疏反對麓川之役,八年,應詔陳言,又言麓川之失,忤王振,逮繫詔獄,被馬順肢解死。

孝愍皇帝什麼意思?

這是皇帝的諡號,孝和愍各有四意。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愛親曰孝。周愛族親。

秉德不回曰孝。順於德而不違。

協時肇享曰孝。協合肇始。

在國遭憂曰愍。仍多大喪。

在國逢骨曰愍。兵寇之事。

禍亂方作曰愍。國無政,動長亂。

使民悲傷曰愍。苛政賊害。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1072.html?wtp=tt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宗號分別指什麼?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

1. 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努爾哈赤稱太祖,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2. 諡號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諡號有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諡,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諡,是門徒弟子或是鄉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諡號。帝王將相之諡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諡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諡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諡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諡;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諡;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諡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諡曰武穆,海瑞諡曰忠介。

3. 尊號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諡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餘字之多。

4. 年號 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或尊號,都稱廟號、諡號或年號。具體參見《中國古代帝王稱號的演變》。

什麼是廟號,宗號,年號,諡號。請詳解來歷,發展,有什麼寓意。

是尊號吧?

1. 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努爾哈赤稱太祖,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暢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2. 諡號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諡號有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諡,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諡,是門徒弟子或是鄉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諡號。帝王將相之諡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諡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諡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諡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諡;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諡;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諡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諡曰武穆,海瑞諡曰忠介。

3. 尊號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諡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餘字之多。

4. 年號 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或尊號,都稱廟號、諡號或年號。具體參見《中國古代帝王稱號的演變》。

佛道是什麼意思

佛陀是什麼?

佛陀,這是印度古代梵文的音譯。

佛陀,含有自己覺悟、覺悟他人、覺悟一切而無所不知無時不覺的意思,所以,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

佛陀,簡譯為佛,是在我們這個世界,距今二千五百八十九年(公元前六二三年),生於印度迦毘羅衛城的釋迦太子,成道之後,稱為釋迦牟尼。釋迦是族姓,意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對於聖者通用的尊稱,意為寂默。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佛陀是創世主嗎?

不。正信的佛教,沒有創世主的觀念,佛陀是人間的覺悟者,佛陀雖能覺悟世間的一切原理,但卻無能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佛陀雖能化度眾生,眾生的能否得度,尚須由眾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決定。佛陀是最好的良醫,能為眾生的痛苦診斷處方,服他的藥,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藥,佛陀也是愛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嚮導,能給眾生引導出離世間的苦海,聽從佛的引導,必定得度,如果不從引導,也是愛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創世主自居,能夠實踐佛的言教,就等於見佛敬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創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導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佛陀自己雖已離苦得樂,但卻不能代替眾生離苦得樂。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導師。

佛教稱為無神論的意思是什麼?

這是宗教學上的一個專有名詞。世間有兩種無神論,一種是唯物的無神論;一種是佛教所說的無神論。

唯物無神論否定一切精神的獨立存在,也不信有鬼神的世界。而佛教所講無神論,是說諸法由因緣所生,宇宙萬物由眾生的共業所成,承認有精神、有鬼神,只是不以為有一位如一神教所說的全知、全能,主宰創造宇宙的,既是最初也是最後而唯一的神。

神的分類,從宗教學上,可分作多神、二神、一神、泛神以及無神的信仰。多神是一般的民間信仰,沒有組織、沒有體系,是原始民族的宗教型態,也是地域性的宗教型態。例如∶中國民間的神,分作地方的、國家的。地方的又分作祖先神和自然神,它的名稱和形象,可以因地、因時而異;國家的神是全國和全民族的元祖或山川日月。

至於二神信仰,是把善惡分為兩種勢力。最初是兩個敵對民族各自將己方的保護神視為善神,而對方的則為惡神,後來經由各民族的統一之後而形成了二神的信仰,那便是惡神為魔鬼,善神為上帝;不過,既崇拜魔鬼,也崇拜上帝的宗教,在世界上只有波斯的襖教。基督教雖然也相信魔鬼和上帝永遠的存在,但是隻拜上帝,不拜魔鬼,有二神教的內容,只取一神教的形式。

所謂一神教是說,萬物由一神所創造、控制、毀滅,神有大能、權威來主宰萬物,正如中國人所稱為的造物者,基督教所說的耶和華。基督教雖然也相信有天使神,那是唯一上帝的扈從,也是唯一上帝的創造物,不可能成為上帝的繼承人和與上帝相等地位的另一位大神。

至於泛神,是哲學家所相信的理念之神,它是宇宙的本體,自然的法則,並沒有人格的形象,卻是萬物所出生和所迴歸之處;神不能有意志地愛人,人有責任和義務服從和敬愛神。

至於無神,本文剛才已說有二類。一是唯物論的無神,認為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都是由物質運行所產生,除物質的活動之外,沒有離物質而存在的靈體。人在出生以前,沒有過去,死亡之後,沒有未來;如果說有,是肉體遺傳的源頭和延續。對個人而言,人死如燈滅,縱然也承認人在世間時所發揮的精神力量,不論是學術的、政治的、藝術的,都能夠影響於後世;但那是物質,而不是精神。人能夠懷念古人,古人卻不知道我們懷念他,因為他們根本已不存在;懷念古人不為慰靈,乃為見賢思齊的自勵勵人。

佛教的無神論主要是基於諸法從因緣所生的現象,說明眾生是由業力感得的果報。每一眾生,各自造業,個別受報,而許多眾生,於往昔生中,曾造無量業;同類的業因,感同類......

桓公是什麼意思

桓公是諡 號。

闢土服遠曰桓 克敬動民曰桓 闢土兼國曰桓

立志及觽曰公

諡(亦作諡) 號,就是王、公、卿、大夫( 自漢代起則是皇帝、大臣、親貴、士大夫) 死後依其生前事蹟給予的稱號。按傳統說法,諡號起始於周,比廟號要早八百年,而諡的範圍也不限於帝王。

商代亡國之君是紂王。紂王姓子名辛,《史記.殷不紀》說: 「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在「辛」前加一「帝」字,是後人敘史時加添的,並非諡號; 「紂」可能是同人給他的惡諡。周代有諡,則確鑿無疑,第一代周王姬發諡武,史稱周武王: 武王之父姬昌雖未開創周朝,但武王追尊為王、加諡日文,稱周文王。秦朝曾經廢諡號。秦始皇認為,讓諡是以子( 嗣皇帝)議父( 先帝)、以臣議君; 下議上就是不敬,所以秦朝皇帝無諡號( 亦無廟號) ,對大臣也不賜諡。及至漢初又恢復諡法。先帝下葬前由禮官議諡,嗣皇帝定諡。漢代標榜「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諸帝諡號都有「孝」字,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等。史家敘史作省稱,或略去「孝」字,或略去「帝」字,例如「孝惠」、「惠帝」。廟號、諡號連稱時,廟號在前、諡號在後。例如漢武帝的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諡號最初用一個字,後來有兩個字的,例如戰國時趙武靈王、魏安釐( 僖)王,還有三個字的,例如貞惠文子; 後世又有增字,甚至多至一長句的。

諡號含有褒貶之意,最高的褒揚就是文、武,還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 厲、幽、暢都是貶字,衝、殤、愍、哀、悼等諡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貶意。按前人記載,議諡是在將葬之時。未死而諡的特別例子是有的: 楚太子弒父,諡父為靈,豈料其父尚未瞑目,雖然不能開口說話,卻急巴巴地睜著眼睛似有所語: 太子即改諡為成( 史稱楚成王),他這時才瞑目。因為成字比靈字要好得多。另外,衛靈公因衛國發生變亂而逃亡到鄰近的諸侯國,北宮喜與析朱鉏幫助他平亂歸國,衛靈公如願以償,喜不自勝,為了褒獎平亂功臣。竟別出心裁,立即賜北宮喜諡為貞子、析朱鉏為成子( 子是爵位) 。二人生而得諡說,也屬例外。

親貴、大臣死後賜諡,唐宋有議駁制度,即由太常博士議上,若名實不相符,給事中可以駁奏再議; 明清則由禮部擬諡,皇帝核定,禮部有時也會多擬幾個以備皇帝選擇。

帝王美諡無過於文、武,大臣之諡極於文正。宋代夏竦死,曾惹起議諡的爭論。最初太常博士擬為文正,後司馬光反對而改為文莊。朝廷賜諡,很多時都是有褒有貶的,有的還既揚善、又不諱惡。例如唐代蕭瑀諡號貞褊,貞表示他端直,褊表示他多猜疑。美諡亦可追奪,如秦檜死後,宋高宗賜諡忠獻,意思是褒揚他危身奉上、智質有聖,至宋寧宗時追奪原諡論,改諡繆醜,那是指斥他名實相悖、怙威肆行。明清的情況則較為特別,規定禮部奏請才能得諡。換句話說,獲得請諡者必是朝廷眷念憐惜之臣,其諡號自然沒有貶意,只不過讚美程度有輕重之別。

最後,一個頗有趣的問題是,歷代失政的帝王、失國者是否惡諡隨身呢? 答案又未必。失政者亦有得美諡的,例如弒父的楚穆公、東漢的桓帝。假若失國者由新朝定諡,他們才較容易得到惡諡。

除了正式的諡號外,也有私諡。私諡始於東漢。私諡不出於朝廷,而由門人、故吏為著名文士學者所立,如東晉陶淵明的私諡是靖節徵士,北宋林逋的私諡為和靖先生,世稱陶靖節、林和靖。宋明時期私諡也屢見不鮮。

民無能名曰神

靖民則法曰皇 化合神者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德合天者曰帝

仁義所往曰王

立志及觽曰公

執應八方曰侯

賞慶刑威曰君 從之成髃曰君

揚善賦簡曰聖 敬賓厚禮曰聖

照臨四方曰明 譖訴不行曰明 果慮果遠曰明

經緯天地曰文 道德博聞曰文 學勤好問曰文 慈惠愛民曰文 愍......

萬曆神宗中的神是什麼意思

中國諡法: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諡。這是諡法之始。《周禮》說:“小喪賜諡。”小喪,死後一段時間。《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也。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出於人。”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佈,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諡號來自於諡法。諡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於批評的有:煬、歷、靈等;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如,楚懷王的“懷”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稱為上諡、美諡;中者稱為下諡,惡諡;後者稱為中諡。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諡“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愨:誠實。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說:“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國維尋死的主要原因。這是中國諡號制度的終點。

惡諡是後來才有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還很可恨。周厲王在“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他是一個貪婪的君主,“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後來死在了那裡。《召公諫厲王彌謗》是先秦歷史散文名篇,選進了多種課本。本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厲王的專制殘暴。

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是他被縊殺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加的。

神: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

這是講的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 釋義 〗

這個心起了善念,善雖然還沒有去做,就已經感動了吉神,跟隨著護衛,希望他的善行圓滿而多方賜福;或是心中起了惡,惡雖然還沒有去做,就已經感應了凶神,跟隨鑑察,等待他惡貫滿盈的時候而多方降禍。

〖 原文 〗

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 釋義 〗

若是有人曾經做過壞事,後來自己懺悔改過,並且必須要斷除一切的惡事,奉行一切的善事,這樣行之久久,必定就能夠獲得吉祥喜慶,也就是所謂的轉禍為福啊!

〖 說明 〗

改就是改過,悔就是懺悔。天下純善無惡的人非常地少,而曾經做過惡事的人,則相當地多啊!所謂懺悔,就是改正過去的過失,使未來不再重蹈覆轍,生善滅惡的重要方法啊! “諸惡莫作”,就是希望他能夠將惡業刮磨淨盡,“眾善奉行”,就是希望他能夠將善行積累得圓滿。這樣地去做,久而久之,才能夠將從前所造的惡業漸漸地消釋去,因此它的禍害方能夠全部地消除,而後來的行持,則一天一天漸行地圓滿,新增的福報,自然地就會到來啊!

經上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所以我們要至心懇切地懺悔,就像百年都沒有洗過的髒衣服,可以一天就把它洗乾淨了;又像千年蒙塵的古鏡,可以一下子就把它擦拭出原來就具有的光明啊!所以懺悔能夠解除千生萬生的過失,能夠滅掉四重五逆的罪業。只要能夠真誠地懺悔,就沒有什麼惡業滅除不掉的,也沒有什麼善業生不起來啊!

〖 原文 〗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 釋義 〗

所以勉勵力行眾善的吉人,因為他的語言善、視善、行為善,在一天之中,就有了三件的善事;等到三年滿了,他的善行也就圓滿了,上天必定會賜福給他,增長他的壽命;而常作諸惡的凶人,因為他的語言惡、視惡、行為惡,在一天之中,就做了三件惡行,等到三年滿了,他所造的惡行也到了惡貫滿盈的時候,上天必定會降禍於他,減除他的壽命啊!所以人為什麼不肯勉勵力行眾善,以轉禍為福呢!

〖 說明 〗

語善,例如非禮勿言,樂道別人的善行,勸人做好事等等。視善,例如非禮勿視,樂於見到善人,喜歡看善書,常常見到自己的惡行,而不去見別人的惡事。行善,例如非禮勿動,非法的事情絕不去做,勇猛地行善,時時行方便,種種作陰功,提倡引導於一方,乃至推廣到四方,感化世人,共同地來行善。惡則恰好與此相反。三年就是千日,也就是圓滿之期,因為這個時候已經是善積而惡盈了啊!

人心至為靈活,而且變化無常,若是一個人在三年那麼久的時間,而心卻沒有改變的話,則他所造的善或惡,也就到了純熟的地步啊!在這裡指出了“天”字,就是因為上天為賞善罰惡賜福降禍的大主宰,也是整篇文章的精華關鍵所在啊!而這裡所謂的天,也就是我們的心。孟子說:“保持了自己靈明的本心,順養自己天賦的本性,這就是奉侍順從上天的方法。”

要知道,沒有行善就不會有福,沒有造惡就不會有禍,這是天道永恆不變的真理。然而善惡的報應,有的是報在本人身上,有的則報在子孫的身上。有的現世是惡人,而他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德因緣成熟了,這一生應該受禍而轉受福;有的現世是善人,因為他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成熟了,這一生應該受福卻轉而受禍。等到前世的禍福受過之後,則今生所造善惡的報應,方才會一一地現前受報,這只是遲早先後的問題而已,並不是說善惡的報應有了誤失啊!

世人惟有尊敬相信感應篇的道理,認真地隨事奉行,自然就會福祿無量,子孫榮顯昌盛。遵行......

為什麼歷史上的那些皇帝都是叫什麼什麼宗呢?

廟號常用“ 祖 ”字或“ 宗 ”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 太祖 ”或“ 高祖 ”,如漢太祖、 唐高祖 、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 唐太宗 、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氾濫,始於 曹魏 。到 十六國 時期,後趙、前燕、後秦、 西秦 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 諡號 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攻慣上, 唐朝 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 漢武帝 、 隋煬帝 ,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 唐太宗 、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通常也選擇具有美好意義的字,例如太、世、高、神、聖、仁、睿、明、章等等。從唐朝以後開始,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通常為“太祖”,第二代帝王廟號常常為“太宗”。如果王朝帝系發生變化,則其廟號為“世祖”或“世宗”。但是這並不是成例,也並不是通例。

請教:佛教中的“三稱”是什麼意思

就是稱三次,例如“三稱佛名”,就是稱佛名三次,將佛名念三次的意思。

相關問題答案
愍宗是什麼意思?
中華大宗是什麼意思?
認祖歸宗是什麼意思?
土地分宗是什麼意思?
老祖宗是什麼意思?
教宗是什麼意思?
房產落宗是什麼意思?
網絡小祖宗是什麼意思?
暱稱小祖宗是什麼意思?
宗室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