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收復臺灣的是誰?

General 更新 2024-05-18

清朝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是誰?

施琅(1621年—1696年),福建晉江人,初為鄭芝龍、鄭成功部將,降清後任福建水師提督。他力主收復臺灣是為了祖國的統一。他多方論證,說服清廷不可放棄臺灣,終使清廷下決心在臺灣設府建制。施琅為實現統一臺灣的理想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統一臺灣統一臺灣是施琅一貫的主張,因為他看到了統一臺灣對祖國安危的重要性。從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開始,施琅就建議進軍澎湖、臺灣,使“四海歸一”。在因颶風所阻,兩次進軍澎湖、臺灣失敗後,他仍矢志統一臺灣,再次上疏要求徵臺。施琅反對清廷的遷界禁海政策,指出這一政策既不合於“天下一統”,又影響財政收入,應儘快“討平臺灣”,“百姓得享昇平,國家獲增餉稅”。 清廷當時沒有采納他的意見,而是將他調入京師為官。在京師期間,他一面繼續上疏徵臺,爭取康熙的支持;一面廣交朝中大臣,爭取他們對統一臺灣事業的理解和支持。從以上史實我們不難看出,清朝用施琅徵臺,已不是民族戰爭的繼續,更不是什麼明、清兩個帝國之間的對抗(那時的明朝早已不存在,就連南明諸政權也早已相繼結束),而是清朝要麼統一臺灣,要麼允許臺灣從中國領土上分割出去。在清軍佔領澎湖後,施琅並不忙於進軍臺灣,而是著眼於做爭取鄭氏及其軍隊的工作。他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鄭軍將士,穩定民心;同時建議朝廷“頒赦招撫”鄭氏,以爭取和平統一臺灣。施琅不費兵卒地抵達臺灣。從此,臺灣成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這是繼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使中國疆土再次得以統一的壯舉。施琅在清朝統一中國疆域的過程中,立下了豐功偉績。不計私仇清軍攻下澎湖以後,施琅明白殺死自己子侄的劉國軒在臺灣的地位和作用,他不計個人家仇,傾心招撫劉國軒。從後來事態的發展看,鄭氏降清,劉國軒的確起了重要作用。施琅到臺灣後不計前仇,親自撰文去鄭成功廟致祭,充分肯定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功績,同時也“微寓其不仇故主之意”,表現出他寬闊的胸懷和對鄭成功的敬仰。反對棄而不守施琅統一臺灣後,清廷內部產生了一場對臺灣的棄留之爭。由於認識不足,大臣中主張守而不棄者居然只有少數。施琅據理力爭,從臺灣的人口、物產資源說明留守臺灣不會增加朝廷的財政負擔,從臺灣的地理位置說明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更重要的是,他對西方殖民者的情況有所瞭解,如果清廷放棄臺灣,荷蘭殖民者就會捲土重來。他還提出了讓官兵留守臺灣等治理臺灣的具體建議。由於施琅的上疏有說服力,一些大臣贊同他的建議,促使康熙下決心讓官兵留守臺灣。在閉關鎖國的清初時代,施琅的認識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包括康熙在內的同時代人所不及的。應當說,施琅的這一貢獻在反對西方殖民者的問題上,有著更重要的意義。今天,我們評價施琅的豐功偉績時,應當看到他在維護祖國領土完整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他和歷史上許多愛國將領一樣,有著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和優秀品質。

清朝時期,誰收復了臺灣,具體是什麼時間,當時是哪位皇帝在位?

清朝時期,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師收復了臺灣,具體時間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當時在位的皇帝是清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

清朝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是誰,他與那一年從哪個國家手裡收復了臺灣

鄭成功於1661年從荷蘭手中收回臺灣

清朝收復臺灣的人叫什麼?

你說的是施琅吧``康熙年的吧``

收復臺灣的是誰

以國際角度來看的話.....

答案是:沒有人(狹義) 蔣介石....也就是中華民國(廣義)

臺灣在國際下,西元1945年....日本主動投降,不是由當時的中華民國政權收復的,當日本放棄對臺灣地區主權,臺灣立即陷入大混亂,隨後,聯合國命令中華民國政府託管臺灣,主持臺灣社會秩序....至今

時間倒退400年前....來到荷蘭人統治臺灣前

在當時的臺灣社會完全沒有中國文化的影子,臺灣在當時是母系社會,各族群用各自的語言,人民不吃雞鴨,梅花鹿是當時的主食,雜糧作物是隨便種的

之後荷蘭人....中國人來了....統治臺灣

參考資料:臺灣人

清朝是怎樣收復臺灣?

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內部發生爭訌。清朝乘機派使者,企圖說服鄭成功之子鄭經歸降清朝。鄭經為了減輕壓力,與清朝談判,交出南明皇帝賜給的敕書、印璽。清朝要求臺灣人眾遷回內地,剃髮易服,鄭經不允,談判未成。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出兵攻打鄭氏據守在大陸上的最後一個據點廈門,鄭經戰敗,退出廈門,逃奔臺灣。清朝乘勝派舟師出征臺灣,在海上突遇颱風,船隻沉沒,無功而返。

當時兩岸雖武裝對峙,但又都有一定的和平願望。清王朝三藩未除,經濟不穩,無力用兵海上。而臺灣鄭氏,土地初闢,人口甚少,生產落後,經濟困難,急需大陸的糧食和物資供應。且鄭部大多是福建人,離家日久,思戀鄉土,私下渡海來歸者絡繹不絕。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總兵孔元章,赴臺灣議撫,答應鄭經如歸順,可封“八閩王”,鄭經猶豫不決,後以“和議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墜”(《海紀輯要》),拒絕清朝的招撫。康熙親政後,邢部尚書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議,派知府慕天顏入臺,宣示招撫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讓步,允許鄭氏封藩,世守臺灣。鄭經則提出:“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髮,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江日升《臺灣外記》)。康熙答覆:“若鄭經留戀臺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於比朝鮮不剃髮,願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明清史料丁編》第三本)。康熙不願臺灣成為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國家,故談判破裂。

此後發生三藩之亂,中原戰火瀰漫。鄭經乘機與吳三桂、耿精忠勾結,佔領廈門與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轉戰數年,吳三桂失敗,鄭經孤軍難支,又退回臺灣。清朝再一次爭取談判,鄭經再次要求“請照琉球、高麗外國之例”,而康熙堅決不同意,雙方各持自己的立場談判又無結果。

決策選將

不久,鄭經病逝,其子鄭克嗣位。清廷討論如何解決臺灣問題,反對武力攻取臺灣的人很多。康熙排除了眾多反對意見,決定採取“剿撫並用”的方針,“底定海疆”。

臺灣地處大海中,波濤萬頃,作戰需賴水師,滿族將士嫻習馬步,而不習水戰,必須另選將帥,訓練士卒。李光地、福建總督姚啟聖推薦施琅可當此重任。

施琅,福建晉江人,有勇略。早年為鄭芝龍(編者注:鄭芝龍為鄭成功之父)部下,後隨芝龍降清。鄭成功將其父子兄侄一門殺害,結下深仇。施琅在福建與鄭氏作戰多年,瞭解臺灣情況,熟悉水師機宜及海上風濤之變幻。他一貫主張攻取臺灣,但因曾是鄭氏部屬、清廷並不信任他,把他安置在北京居住,投閒十三年。

康熙決定起用施琅,授福建水師提督。福建總督姚啟聖只管後勤供應,與施琅和衷共濟,保證了施琅出征的糧食和物資供應。

戰鬥與善後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兵兩萬餘人,乘戰船二百餘艘出征。鄭克則派勇敢善戰的劉國軒守澎湖,所率兵將戰船與施琅相當。兩軍展開激戰,歷時七晝夜。施琅右眼負傷,遊擊蘭理中炮“腹破腸流出,為掬而納諸腹,持匹練縛其創。理呼殺賊,麾兵進”(《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一·蘭理傳)。澎湖大戰,鄭軍大敗。清軍擊沉敵船159艘,鄭軍死傷12000人,浮屍遍海,劉國軒僅率31艘船逃回臺灣。

澎湖戰敗,鄭克等極為恐慌。施琅進行政治爭取工作,對被俘的臺灣兵將,優禮相待,賞給銀米。800名傷殘者醫治之後,釋放回臺,令他們宣示招撫之意,臺灣民眾“莫不解體歸心,唯恐(編者注:今作惟恐)王師之不早來”(阮錫《海上見聞錄》)。鄭氏已無......

臺灣是哪個清朝皇帝收復的

是康熙帝。施琅,祖籍福建省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早年,他是鄭芝龍的部將,1646年(順治三年)隨鄭芝龍降清。由於鄭成功的招攬,入海加入鄭成功的抗清隊伍,成為鄭成功部下最為年少、知兵 、善戰的得力驍將。[1] 施琅畫像施琅1651年隨鄭下廣東南澳勤王。後因與鄭戰略“舍水就陸,以剽掠籌集軍餉”的做法提出反對意見,鄭成功很不高興,削施兵權,令施琅以閒假人員返回廈門,時遇清軍馬得功偷襲廈門,守廈主將鄭芝莞驚慌棄城潰逃,時施琅親率身邊六十餘人主動抵抗,勇不可擋,殺死清軍馬得功弟,馬得功差點被活擒,率殘兵敗將倉惶逃離廈門。時在南澳的鄭成功見軍心動搖,繼續南下已不可能,只好回師廈門。鄭召集抵抗將領一概重賞,唯獨對“假回閒員”施琅奮勇抗敵隻字未提,只賞紋銀二百了事,先前施琅左先鋒兵權也未恢復其職,箇中諸多緣由引起施對鄭不滿情緒,恰在此時,施琅一位親兵曾德犯了死罪而逃匿於鄭成功處,並被提拔為親隨。施琅抓回曾德,準備治罪。鄭聞訊急派人傳達命令,施琅不得殺曾德。施琅曰:“法令,琅是不敢違背的,犯法的人怎能逃脫責任?”接著他下令殺了曾德。   施琅殺犯法親兵曾德再次觸怒了鄭成功,由此施鄭矛盾升級,鄭遂下令逮捕施琅父子三人。後來,施琅用計逃脫,鄭成功大怒即殺施父大宣及其弟施顯。施琅被迫降清,先任同安副將,繼任同安總兵,1662年升任福建水師提督,後平定臺灣,順利招撫鄭氏集團。並上疏清廷將臺灣納入中華版圖。終於得到康熙皇帝支持。

清朝收復臺灣簡介 臺灣何時收復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領清軍水師2萬餘人、各種戰艦二百多艘,直逼澎湖。清軍奮勇大戰,擊毀鄭軍戰艦一百九十艘,殲滅鄭軍主力一萬二千餘人,迫使鄭軍四千二百餘人投降。鄭軍主帥劉國軒見大勢已去,狼狽的只帶剩下戰船二三十艘,殘軍數百人,狼狽逃回臺。臺灣內部震動。七月十五日,臺灣地方當局派人獻上地圖名冊和投降書。八月十三日,施琅率清軍登陸臺灣島。後清廷納用施琅建策,在臺灣設縣、府、巡道,派軍駐守,加強統治。

清朝建國多少年才收復臺灣的?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你是不是想和現在中國政府做比較看誰的效率高。

清朝是由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逐步統一全國。

而收復臺灣的時間是1683年,如果從1636年算起,是清朝建國48年後收復臺灣。

打敗明鄭政權收復臺灣的清朝將領是誰

打敗明鄭政權收復臺灣的清朝將領是施琅

提督施琅伐臺灣,平之。《辭海》:六月十六日施琅攻澎湖,六月廿二日劉國軒大敗退回東寧,七月十九日鄭克塽降清,明鄭治臺結束。《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相關問題答案
清朝收復臺灣的是誰?
大清朝武功最高的是誰?
光復臺灣的意思是什麼?
鄭成功是如何收復臺灣?
為什麼不能收復臺灣?
清朝時期臺灣叫什麼?
為什麼還不收復臺灣?
當時為什麼不收復臺灣 ?
清朝第一位皇帝是誰?
臺灣的經濟特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