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General 更新 2024-10-31

怎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答: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出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才能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毫不動搖地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精神。

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搞好經濟建設,而發展生產力,需要改革生產關係中不適合生產力的環節與部分;同時需要對外開放,利用外資解決我國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和優秀人才,以此來解決我國技術落後、管理經驗不足和優秀人才缺乏的問題。

怎樣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第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第二,全國人民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

第三,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引近來”和”走出去”相結合.

第四,在全社會中營造”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尊重人才,尊重勞動”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五,加強”五位一體”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第六,健全法制,加強法治力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第七,政府應堅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關注民生,情繫民生,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第八,堅持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

第九,繼續解放思想,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大學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怎樣做

我們要從小樹立遠大理想,艱苦奮鬥,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做一個有道德有理想有紀律有文化的公民,我們要積極履行義務,行使權利,我們要熱愛祖國,保護環境,積極參加公共活動,參與政治生活,我們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建設小康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怎樣提出來的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關係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階段性的重要目標,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拓展。剛剛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梳理和重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提出的來龍去脈,對於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如期實現2020年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那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怎樣提出來的呢?

一、從第一次把社會建設提到重要戰略地位到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目標的提出,從目前公開的黨的文獻看,最早是在2000年6月。但這個目標的思想醞釀,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

要追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思想醞釀,須先簡要回顧鄧小平關於建設小康社會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總體戰略部署。因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來的。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到20世紀末要在中國建立“小康社會”這樣一個“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新概念。他說:“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1]在這個基礎上,鄧小平後來又提出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2]“三步走”發展戰略在1987年召開的十三大上得到正式確認,寫入大會報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3]

經過八十年代以來三個五年計劃的努力,到1995年,原定到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任務提前5年完成, “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的前兩步提前實現,人民生活即將實現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從1995年開始,中央開始考慮“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怎麼走的問題。

這年的9月,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召開。這次全會是在翻兩番的任務提前完成的背景下召開的,討論的問題不僅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而且還要制定二0一0年遠景目標。這些因素就使得這次全會的重要性更為突出。

考慮到雖然從經濟指標上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但實際生活中老百姓的感覺似乎離小康社會水平還有相當距離,全會在制定九五計劃和二0一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除了強調實現經濟的較快增長外,還特別突出了發展的全面性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強調“要把社會發展放在重要戰略地位”[4]。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第一次把社會建設提到重要戰略地位的高度。據此,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二0一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基本政策”單列為一個大部分,作出專門的論述和規定。指出:“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保持社會穩定,推動社會進步,積極促進社會公正、安全、文明、健康發展。主要任務是:控制人口增長,提高生活質量,擴大勞動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加強環境保護。為了促進社會全面發展,必須在發展社會生產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實行鼓勵儲蓄、適度消費的政策;根據社會事業的不同類型,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各具特色的運行機制,實行地方政府為主的管理體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學生應當怎麼做

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中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實踐,也是對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最好檢驗。”(《人民日報》2003年9月4日)這段話極其深刻地闡明瞭科學理論與社會主義實踐的內在聯繫和辯證關係。   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論武器和根本指針   科學理論是行動的指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澤民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的新要求,集中體現了新時期黨的先進性,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指針。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制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具有先進性、時代性、人民性和實踐性的特徵。   目標的先進性。“三個代表”的共同特徵就是先進性。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使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必須體現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髮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按照這個指導思想制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是現階段最先進的奮鬥目標,它的實現,將會使我們的黨面貌一新,使我們的國家更加興旺發達,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一個新的臺階。   目標的時代性。人類社會在不斷前進,時代在不斷髮展,事物在千變萬化之中,人的思想觀念一定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正是我們黨發揚與時俱進的精神,站在時代前列,立足新的實踐,把握時代特點,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研究現實中的重大問題,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的規律、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的認識,不斷吸取一切科學的新經驗、新思想、新成果,在實踐中的創新。因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主要表現在三個新字上:一是新起點。2000年,我國總體上達到鄧小平提出的小康水平,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就是從這個里程碑開始繼續前進的新起點和新目標。二是新階段。我們黨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進程和國內外形勢發展的需要,在十五屆五中全會上莊嚴宣佈,“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1]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明確,這個階段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在這個基礎上,再經過三個10年的全面持續發展,把我國建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三是新任務。就是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黨的莊嚴使命。   目標的人民性。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黨執掌國家政權,時刻都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根本觀點和群眾路線。按照一般規律,人民的第一位需要是過上富裕的經濟生活,其次是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再就是民主的政治......

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怎樣的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是我們黨在21世紀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黨的十六大著眼於我國長遠發展前景,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並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了具體的戰略部署,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思想。   十六大報告首先對我國進入小康水平做了重要評價:“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但是,從我國的國情來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謂低水平,是指我們剛剛跨入小康的門檻,人均收入還不高,只有800——1000美元,與世界其他國家比較,我們才剛剛摘掉“低收入國家”的帽子,進入世界下中等收入國家的門檻。   所謂不全面,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小康生活所覆蓋的人群不全面。即使低水平的小康,也還沒有全面達到。2000年農村還有3000多萬貧困人口溫飽問題沒有完全解決,2002年減為2800多萬。一些已經脫貧的,生產和生活條件還很脆弱,容易返貧。城鎮有將近2000萬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城鄉失業人口還相當多。還有更多的人口,雖然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但尚未達到小康。另一層是指人們所享受的小康生活不全面。現在總的情況是,人們的衣食問題解決了,但住、行還不行,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生活環境差距更大,人民對治安狀況、對民主進程等問題還不滿意。   所謂發展很不平衡,是指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總體上說,城市進入小康的比重大,農村進入小康的比重小;東部地區進入小康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區比重小;高中低不同收入群體之間收入很不平衡,並且這種差距有擴大的趨勢。顯然,我們現在所達到的小康社會與鄧小平所設計的小康社會是有較大差距的。   根據我們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這種實際情況,十六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了新規劃。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按照這個規劃,十六大把六個“更加”的總體目標從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四個方面進一步具體化,使之更加符合實際,更具可操作性,從而給人民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這必將在實踐中起到動員人民、鼓舞人民、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作用。   在談到十六大規劃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時,江澤民指出:“這次大會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人民的願望,意義十分重大。” 由此看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的就是從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等方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是一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社會。

如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第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第二,全國人民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第三,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引近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第四,在全社會中營造”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尊重人才,尊重勞動”的良好社會氛圍.第五,加強”四位一體”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第六,健全法制,加強法治力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第七,政府應堅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關注民生,情繫民生,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第八,堅持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第九,繼續解放思想,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我們青少年應如何做

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創新精神,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樹立遠大理想。做“四有”公民

相關問題答案
怎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政府怎樣全面建成小康?
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為什麼要建設小康社會?
如何建設小康社會?
個人如何建成小康社會?
為什麼要建成小康社會?
怎樣實現全面小康社會?
怎樣全面深化改革?
怎樣全面理解黨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