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

General 更新 2024-05-18

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

孔子以好禮知名於魯。早年率弟子周遊列國,不受重用。晚年閉門修學,不復求仕。著《春秋》,序《書傳》、《易》等,主張仁、義、理、智、信。其學說博大精深,被後世稱為儒學,尊為聖人。

孔子小時候家裡很窮,地位也很低。長大之後,他先在魯國貴族季孫氏家裡當管理倉庫的小官,後來又做過管理牲口的小官。此後魯國多次發生內亂,孔子一直沒有得到重用,於是來到齊國。

齊景公向孔子請教如何執政,孔子說:“國君的所作所為要像國君,臣子的所作所為要像臣子,父親的所作所為要像父親,兒子的所作所為要像兒子。”

齊景公一聽,連聲叫好,說:“妙啊!如果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即使有糧食,我也吃不到口!”於是對孔子十分尊重。

齊國的一些大夫妒賢忌能,常常在齊景公面前說孔子的壞話。孔子也都知道這些事情。後來,齊景公對孔子說:“我老了,不能重用您啊。”孔子於是離開齊國,回魯國去了。

魯國的政局稍稍穩定之後,51歲的孔子被國君任命為中都縣縣長。在任期間,他推行禮制教化民眾。短短一年時間內,中都縣的社會風氣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孔子因為為政有方,不斷得到提拔。後來,55歲的孔子被魯國國君任為宰相。

孔子上任後,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推行禮制教化。經過孔子的精心治理,魯國的社會秩序井然有序,甚至出現了路不拾遺的景象。

從別國來到魯國的客人,用不著求見官府,老百姓見了都會幫他們找好住處,使他們感到如同回到家一樣親切。於是,四面八方的賢人全都仰慕孔子的大名,前來投奔魯國。

魯國的強盛,引起了齊國的恐懼,因為齊、魯兩國是鄰國,齊國害怕魯國會威脅齊國的安全。於是,齊國的大臣們想出了一條計策:從國內挑選了80名能歌善舞的美女,讓她們身穿華麗優雅的衣服;又挑了120匹駿馬,配上耀眼的錦繡綢緞,一起送給魯國君臣。

魯定公和貴族大臣十分高興地接受了這些禮物,整日觀舞聽樂,吃喝玩樂,把國家大事全都拋到了九霄雲外,自然也就疏遠了孔子。齊國的目的達到了。

孔子想勸說國君,但國君躲在宮裡不肯見他。孔子心知振興魯國是沒什麼希望了,於是帶著弟子失望的離開了魯國,開始周遊列國,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政治主張。

孔子首先來到衛國。衛靈公接見了孔子,並給他在魯國一樣的待遇。孔子十分高興,躊躇滿志地想在衛國實現他“仁政德治”的主張和理想。但平庸的衛靈公對孔子的政治主張絲毫不感興趣,他給孔子優厚的待遇只是想借孔子這塊招牌,炫耀他“招賢納才”的好名聲罷了。

孔子在衛國住了十個多月,從沒參與過衛國的政事。這時有人在衛靈公面前說孔子的壞話,誣陷孔子是魯國為圖謀霸佔衛國而派來的內應。於是衛靈公派人監視孔子的行動,孔子擔心早晚要受到迫害,於是急急忙忙的離開了衛國。

此後孔子又帶著學生經過曹國、宋國、鄭國,到了陳國。孔子在陳國住了三年,正好碰上晉楚爭霸,陳國處在中間,不是遭到楚軍進攻,就是受到晉軍的討伐,加上吳國強大後,也侵犯陳國。國無寧日,孔子不得不離開陳國,又來到衛國。

有一天,衛靈公正在和孔子談話,天上忽然飛過一群大雁。衛靈公只顧仰頭看飛雁,不理孔子了。孔子知道衛靈公不會重用自己,於是又回到陳國。不久,孔子又從陳國到了蔡國。

孔子不斷地向各國宣揚他“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結果四處碰壁,甚至有幾次因為得罪了貴族大臣,差點丟了性命,但孔子的意志非但沒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堅定。

孔子到了蔡國的第三年,吳國攻打陳國,楚國派兵援救陳國。楚昭王聽說孔子住在陳國和蔡國之間,就派人......

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腦筋急轉彎

克己復禮,復周禮,人人成為君子,馬。

老先生以此為己任。

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

因為飛機沒有發明

滿意望採納!

孔子為何周遊列國?

孔子出生時,周室已衰。周天子徒擁虛名,既不能制諸侯,列國諸侯亦常受制於有實力之貴族。列國彼此相爭,各國貴族亦常作亂亥於是禮制崩解,傳統習俗的規範力量消失,天下遂進入無政府狀態。孔子面對此一嚴重的時代問題,遂以重建一普遍秩序為己任。

他認為留在魯國不可能有什麼作為,就領著一批學生離開魯國到別處去推行他那以禮治國的政治主張去了。

孔子熱心政治活動。他周遊列國14年,先後到過衛、曹、宋、鄭、陳、楚等國,希望有機會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可是,那個時候大國忙著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面臨被吞併的危險,整個社會正發生變革。孔子宣傳的那一套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主張,當然沒有人接受。大家對他敬而遠之,尊敬他卻不重用他。他四處碰釘子,最後又回到魯國。從此,他專心一志在家裡編書和教授學生,直到73歲死去。

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

魯國的國王都沒有采取他主張的仁

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 目的是什麼

第一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宣傳自己的道德理念;

第二是給他的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使他們有一個好的前程;

第三也是形式所逼,因為在魯國他呆不住,需要到外國去避難。

孔子周遊列國,為什麼未去秦國

交通不便

又要推銷執政理念

耗時很長

基本都在魯國周邊

孔子周遊列國以魯國為原點,分別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周邊國家遊歷。周遊的國家有魯國西南方的宋國、陳國、蔡國、楚國,北方的齊國,西方的京城、衛國、曹國、鄭國,東方的杞國。

望採納

孔子孟子周遊列國誰在幫他們解決經費?

◎ 李開周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當年孔子周遊列國,是誰在幫他解決經費問題? 我猜很多朋友會說:是他的學生子貢在提供資助。 回答錯誤。 其實子貢的年齡比孔子小得多,當孔子去東周向老子問禮的時候,他還沒有出生;孔子周遊齊國的時候,他在吃奶。您想想,一個還在吃奶的孩子,怎麼能給孔子提供資助? 後來孔子周遊衛國、鄭國以及困於陳、蔡的時候,子貢已經長大成人,但是那時候他還沒有開始經商,直到孔子去世以後,子貢才發家致富。所以從時間上講,孔子周遊列國,子貢作為經濟後盾的可能性非常小。 真正給孔子提供資助的,還是當時的貴族和諸侯。比如說去東周問禮的時候,魯國國君送給孔子一輛車、兩匹馬,還有一個僕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再後來周遊鄭、衛兩國,魯國貴族季孫氏一次性撥給孔子1000鍾糧食作為經費(參見《孔子家語·致思》)。1000鍾糧食是多少?整整90噸!孔子師徒七十多人一路上人吃馬嚼,兩三年也用不完。所以孔子直到晚年還感激魯國國君和季孫氏,說“微夫二子之貺,則丘之道殆將廢矣”,意思是要沒有他們的資助,我的思想就沒辦法傳播了啊! 但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不可能把季孫氏援助的那90噸糧食全帶上,他得把糧食變現,換成容易攜帶的貨幣。他那個時代的貨幣分三種,一是各種奇形怪狀的銅幣,有的鑄成鏟子形狀(布幣),有的鑄成貝殼形狀(銅貝),有的鑄成小刀的樣子(刀幣),有的外圓內方(圜錢),跟後世的銅錢差不多;一是裁成標準大小的布匹,這些布匹在春秋時代也是貨幣的一種,能用來買東西和隨份子;再就是黃金,一般切割成小塊,並在上面標上重量,或者“一釿”,或者“一鎰”。銅錢用於小額交易,布匹用於大額交易,黃金則是不同諸侯國之間進行“國際貿易”的通用幣種,要是黃金一時拿不出來,用布匹一樣可以在其他諸侯國買東西,用齊國政治家管仲的話說:“無金,則用其絹。”(《管子·乘馬篇》) 孔子似乎對黃金不感興趣,他周遊列國,馬車上攜帶的貨幣應該是布匹。《孔子家語》曾經提到,孔子讓子路從馬車上“取束帛”,現在想象起來,那個場景跟咱們現代人從皮夾子裡往外掏錢是類似的。 對黃金感興趣的是孟子。 孟子周遊列國,也有貴族資助。當年他在鄒國辦學的時候,任國國君的弟弟季任就曾經派人給他送去一筆錢;後來去齊國訪問,齊國的卿相儲子也送過他一筆錢(參見《孟子·告子下》)。這兩筆錢究竟是黃金、銅錢還是布匹,文獻未見記載,我估計應該是黃金,因為戰國時代黃金的流通量要比春秋時代大得多,銅錢的購買力太低,布匹又太佔地方,跨國旅行大多使用黃金作為支付手段。 《孟子·公孫丑下》明確提到,孟子周遊齊國的時候,齊國國君“饋兼金一百”,後來到了宋國和薛國,這兩個國家的國君又分別送給孟子黃金“七十鎰”和“五十鎰”。所謂“兼金”,就是經過反覆提煉、含金量特別高的上等黃金。把三個國君送給孟子的黃金加起來,共有220鎰,每鎰按280克計算,共有61600克,按現在的黃金價格折成人民幣,差不多兩千多萬元! 黃金在春秋戰國的購買力當然比在今天低得多,但它畢竟還是一種貴重貨幣,一個人手裡要是有幾十鎰黃金,還是很經花的。管仲說過:“千乘之國,必有幹金之賈,百乘之國必有百金之賈。”身家1000鎰黃金的商人在大國可稱富翁,身家100鎰黃金的商人在小國可稱富翁,三個國君送給孟子220鎰黃金,可以讓他在小國稱富翁了。 為什麼諸侯們只送給孟子黃金,而不送白銀呢?

相關問題答案
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
水猴子為什麼要拉人?
孩子為什麼要過滿月?
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
告訴孩子為什麼要讀書?
炒茄子為什麼要泡水?
女孩子為什麼要多讀書?
生孩子為什麼要肛檢?
買房子為什麼要交稅?
貞子為什麼要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