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條主義的例子?

General 更新 2024-06-06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中,什麼故事裡的人物是教條主義的典型

鄭人買鞋

鄭國有一個人,眼看著自己腳上的鞋子從鞋幫到鞋底都已破舊,於是準備到集市上去買一雙新的。

這個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隨手將小繩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門了。

一路上,他緊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來到集市。集市上熱鬧極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各樣的小商品擺滿了櫃檯。這個鄭國人徑直走到鞋鋪前,裡面有各式各樣的鞋子。鄭國人讓掌櫃的拿了幾雙鞋,他左挑右選,最後選中了一雙自己覺得滿意的鞋子。他正準備掏出小繩,用事先量好的尺碼來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繩被擱在家裡忘記帶來。於是他放下鞋子趕緊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繩又急急忙忙趕往集市。儘管他快跑慢跑,還是花了差不多兩個時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陽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販都收了攤,大多數店鋪已經關門。他來到鞋鋪,鞋鋪也打烊了。他鞋沒買成,低頭瞧瞧自己腳上,原先那個鞋窟窿現在更大了。他十分沮喪。

有幾個人圍過來,知道情況後問他:“買鞋時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穿一下,試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說:“那可不成,量的尺碼才可靠,我的腳是不可靠的。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人的腦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樣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觀實際,自以為是的人不也像這個揣著鞋尺碼去替自己買鞋的人一樣愚蠢可笑嗎?

現在存在哪些“教條主義”或“本本主義”的事例? 30分

教條主義

不對具體事物進行調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現成原則、概念來處理問題的思想作風.

教條主義 亦稱“本本主義”.主觀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特點是把書本、理論當教條,思想僵化,一切從定義、公式出發,不從實際出發,反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否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教條主義輕視實踐、割裂理論與實踐、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教條主義不懂得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必須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曾給革命和建設帶來嚴重危害

本本主義

就是做什麼事都首先從自己個人考慮,不顧大局,只講私利.

在企業管理中的目標管理中,就有可能發生本本主義.

但毛澤東的《反對黨八股》中有經典的論述.

本本主義其實就是教條主義.毛澤東在中寫過:"以為上了書的就是對的,文化落後的中國農民至今還存著這種心理.不謂共產黨內討論問題,也還有人開口閉口“拿本本來”." "本本"就是書本,就是教條.

經驗主義失敗的例子?

王明博古左傾路線 在第五次反圍剿中體現了失敗-教條主義

東歐的蘇聯式主義讓東歐在1960-1988東歐劇變的經濟社會模式長期處於低迷不景氣狀態-教條主義

“左”傾錯誤並非都是由於“思想超越客觀過程的一定階段”,有時“左”傾錯誤是由於“思想落後於客觀過程的一定階段”

在我黨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左”傾錯誤,其中有四次曾被當做右傾或被稱作形“左”實右、假“左”真右。第一次是1930年6月到9月,李立三為代表的“左” 傾冒險主義統治了中央領導機關,使革命力量遭到極大破壞。黨的六屆三中全會結束了李立三冒險主義錯誤的統治。但其後不久,共產國際及其支持下的六屆四中全會卻指責李立三犯了“右傾錯誤”,王明認為李立三錯誤的實質是“在‘左’傾空談掩蓋下的右傾機會主義消極”的路線。第二次是1964年下半年全國城鄉“四清”運動期間,各地出現了一些過“左”的做法,使許多基層幹部受到不應有的打擊。後來,1966年8月5日毛澤東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中把這次錯誤稱做“形‘左’而實右的錯誤傾向”加以批評。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初期,黨內“左”傾錯誤發展到支配全局的程度,林彪集團把“左”傾錯誤推向了極端,造成人們思想和實際工作的極大混亂。林彪集團覆滅後,在批林過程中,周恩來提出要批極左,但毛澤東同志卻錯誤地認為林彪集團不是極左,是極右,因而只許批極右,不許批極左。第四次是“文化大革命”後期,“四人幫”集團繼續推行極左路線,阻撓鄧小平的全面整頓。粉碎“四人幫”後,黨的十一大政治報告指出:“四人幫”推行一條極右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此後,許多報刊文章稱“四人幫”的路線是“假左真右”。

與此相反,經驗主義也可以導致“左”傾錯誤。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中急於求成的“左”傾錯誤嚴重氾濫。許多黨的幹部憑藉以往革命鬥爭勝利的經驗來指導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於此表現得較為突出。革命勝利後,他常拿經濟建設與戰爭作比較,認為,大工業完全可以用“人民戰爭”的方法,通過“大規模的群眾運動”,“轟轟烈烈”地超越常規建成。過去打運動戰用大兵團作戰,他認為搞建設也可以用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辦法。毛澤東也常常把掌握科學技術等同於政治革命,認為可以用革命的方式來解決,同樣存在著經驗主義的認識誤區。在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指出,科學技術發明大都出於被壓迫階級,出於那些文化少、學問不行、社會地位低的人,甚至推導出外行領導內行是普遍規律的觀點,具有明顯的經驗主義片面性。輕視理論和知識的作用,忽視經濟建設與科學技術發展的普遍規律,只重視自己已有的局部經驗,用打仗的方法搞建設,用局部經驗指導全局工作,這是當時“左”傾錯誤在認識方法上的一個主要特徵。可見經驗主義與“左”傾錯誤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並且打出“反對教條主義”和“反對迷信,解放思想”的旗號,其所造成的危害是絕不可低估的。

“左”傾錯誤與右傾錯誤是一對政治概念而不是哲學概念。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是一對哲學認識論的概念而不是政治概念。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教條主義者片面誇大書本知識的作用,輕視感性經驗,輕視實踐,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而忽視矛盾的特殊性,把馬克思主義當作一般性結論,當作僵死的教條到處生搬硬套;經驗主義者片面誇大感性經驗的作用,輕視科學理論的一般指導作用,把局部經驗當作普遍真理,處理一切問題都超不出自己狹隘經驗的眼光。這兩種認識論上的錯誤都違背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實踐與理論、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的原理,因而都會給實際工作帶來危害。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在黨的政治生活中,在革命和建設工作中經常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教條......

從古至今,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實例

主觀主義包括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兩種表現形式。

有一箇中國古代笑話說有一位呆秀才下鄉,一條水溝擋住了去路。他取出書來,仔細翻看,卻怎麼也找不到如何過溝的答案。一位農夫告訴他,不用翻書,跳過去就行了。秀才聽了他的話,雙腳一蹬,往上一跳,竟落到水中。農夫說,不是那麼跳法。說罷,單腳起跳,一躍而過。秀才看了埋怨道:“單腳起步為躍,雙腳起步為跳,你該說躍,不該說跳。”

聽到秀才的話,我們都覺得他太迂腐了,拘泥於書本,從哲學上看,秀才就是犯了教條主義錯誤。教條主義的出發點是書本上的個別詞句和結論、領導人的講話、上級的指示等,不考慮實際情況,往往表現為不重視實際經驗的重要性。1930年毛澤東針對當時中國共產黨內死搬馬克思主義教條的情況,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鑑於當時大部分普通戰士文化水平不是很高,教條主義這個詞不容易理解,毛澤東就沒有用“教條主義”這個名稱,而叫它“本本主義”。這樣通俗易懂,這個變化本身就表明毛澤東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反對教條主義的典範。所以,本本主義實際上就是教條主義。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趙括紙上談兵,馬謖失街亭,都是教條主義錯誤的典型例子。

那麼什麼是經驗主義呢?

著名的《伊索寓言》裡有個驢子過河的故事。一頭驢子馱著兩大包鹽過河。重重的鹽把它壓得頭昏眼花。恰好又來到一條河邊,過河的時候,它一不小心倒在了水裡,使勁掙扎了半天,也沒有能夠站起來。它絕望了,索性躺在水裡休息起來。過了一段時間,驢子感到背上那重重的鹽越來越輕,最後,竟毫不費力地站了起來。驢子高興極了,為自己獲得了一個寶貴的經驗而慶幸。後來,又有一次,它馱著兩大包棉花走在路上。走到河邊,突然想起了上次過河時的情景,我何不使自己背上的棉花也變得輕一些呢?它想。於是,它特意倒下身去,像上次那樣躺在水裡一動不動。過了一會兒,它想背上的棉花一定變輕了,便要站起來,但再也站不起來了。

這頭驢子的悲劇就在於把過去的經驗用於當前問題的解決,從哲學上看,驢子的錯誤就是經驗主義。經驗主義的出發點是狹隘的局部的經驗,往往表現為不重視理論知識的指導作用。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教條主義誇大了書本知識、理性認識的作用,輕視感性經驗,一切從本本出發,犯了類似於唯理論的錯誤;經驗主義誇大感性經驗,輕視科學理論,把局部經驗當成普遍真理,犯了類似於經驗論的錯誤。

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從形式上看是對立的,但是二者產生的根源是相同的,實質上都是唯心主義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表現。二者的出發點是相同的,都是從主觀出發,行為上都是不問具體情況,不從實際出發,主觀認識脫離當時當地的客觀實際,一刀切,瞎指揮,都是主觀主義的工作和思想方法。二者的結果相同,都必然會給工作帶來損失甚至失敗。

有一位家長曾經和我探討他的兒子為什麼小學時成績很好,可是進入中學後成績就不行了。於是我和學生進行了交流,並對他的學習進行觀察。結果我發現,原來他小學時基本不大聽課,靠自己的聰明就可以獲得比較好的考試成績。進入中學後,他繼續小學時的這種學習方式,但是中學的學科比較多,這樣的方式就不能掌握知識,於是成績就直線下滑。

在中學時代,許多同學成績非常優秀,但是這種優秀是靠老師的佈置、檢查和督促得到的,他沒有養成自己學習的習慣。進入大學後,鬆散的管理方式讓他覺得不知道該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於是他在大學裡變得成績非常一般,大學畢業後更是不知道如何自己安排自己的發展,所以他平庸地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當我們嘲笑驢子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就是那頭驢子啊!

思考:

獵人的誓言

......

形容教條主義的成語

【本本主義】:盲目地照搬書本或僵硬地憑上級指示辦事,是一種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作風。

【刻船求劍】: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離經叛道】:離:背離,不遵守。原指違反封建統治階級所尊奉的經典和教條。現泛指背離占主導地位的理論或學說。

【歷朝聖訓】:前幾代皇帝的遺訓。比喻舊的教條。

【歪嘴和尚】:比喻那些為自私的目的而亂搬教條的人。

【歪嘴和尚瞎唸經】:比喻為謀私利而亂搬教條。

【以書為御】:按照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去駕馭馬匹。比喻死守教條,難以成事。

【鄭人買履】: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鄭人實履】:鄭人:春秋時期鄭國人。履:鞋。鄭國人買鞋。比喻只相信書本,不相信客觀實際。多用以諷刺教條主義者。

什麼是教條主義?

二、教條主義和修正主義

對什麼是教條主義,人們好像不存在什麼爭議。從根本上意義講,教條主義就是一種僵化的態度。其外在表現:要麼是用形而上學的觀點,僵化地對待某種既成的精神產品(某種理論、觀點、教義乃至隻言片語);要麼是用某種既成的精神產品,僵化地規矩和剪裁不斷髮展變化的現實實踐。兩種表現所內涵的精神,是一以貫之的:僵化。

而對修正主義理解,則值得解釋一下。本來,從漢語意義上看,“修正”就是修改以使其正確,是個褒義詞(至少是中義的)。然而,“修正”加上個“主義”之後,就成了一個完全的貶義詞:它是當代政治詞彙,而非“漢語成語”,用以泛指那些馬克思主義的叛徒——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的、反馬克思主義的資產階級思潮。如此一來,我們便很難概括“修正主義”所內涵的精神:它原本是一種“修正”,而若不論“修正”的政治貶義色彩,它與所謂的“發展”、“創新”在內在精神上應是一致的。從內容上看,就更難找到某種一貫的表現了:伯恩施坦是修正主義者,考茨基也是,後來,著名的赫魯曉夫乃至林彪、“四人幫”也是,甚至當代實踐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被一些體制外力量指責為“修正主義”。

與此同時,還存在著那樣的幾個名詞:發展、創新、改良等等,而“改良主義”也有著類似於“修正主義”的命運。

如此一來我們看到,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便常有這幾個名詞的存在及其所展現的“純名詞之間的鬥爭”和指責。

例如:教條主義者可以把“修正”或“改良”當作攻擊“發展創新”者的利劍,並藉此為自己的“教條”做辯護;反過來,一些“修正主義”和“改良主義”者也可以用“發展和創新”當作自己的保護傘和自衛武器,至少可以當作遮羞布。

又如: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修改,即使是那些反對教條主義的“發展創新者”也會驚呼:你這不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曾深受教條主義之害,對“教條主義”他老人家也深惡痛絕,可是,晚年的他卻終於未能恰當地把握“教條”和“修正”之間的“發展創新”,甚至用自己的“發展”去剪裁其它的“發展”,並把人家的“發展”斥之為“修正主義”。

再如:你又怎樣去評判那些打著“發展和創新”旗幟的人們,是否在“修正主義”式地“發展和創新”呢?

不要小看這些“純名詞之間的鬥爭”,激烈起來,完全可以使鬥爭的一方從肉體上消滅另一方。而可惜的是,其間的激烈和殘酷程度,卻沒有為它們之間的鬥爭提供合理的、科學的標準和邏輯:若從純學理意義上論,在那裡,我們除卻“帽子”和“棍子”,除卻看到“勝者王侯敗者寇”之外,似乎再也看不出什麼判斷勝負對錯、是非善惡的標準。

我們不是有個公認的檢驗標準——實踐——嗎?唉,遺憾的是,正如我們前面指出的,這個實踐標準卻也存在某些問題,它也由“隱蔽性”,以致列寧甚至說:“實踐標準,實質上決不能完全地證實或駁倒人類的任何表象。”

如此說來,難道就真得不存在判斷的標準嗎?非也,非也。

三、反對教條主義

(一)教條主義的兩大根源

我們看到,教條主義的產生有兩大根源:一曰能動,二曰權威。

先論能動。能動本來是人類所獨有的、具有明確目的導向的創造性精神,怎麼會成為教條主義的根源呢?其道理是:人類的能動本能,使他們能夠從前期實踐活動中總結出相應的理論、觀點等文化產品,並進而運用這些產品來指導後期的實踐。從問題的一方面看,這一點,正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原因;但若從問題的另方面看:沒有能動,則不能創制出這些文化產品,既然連可資捍衛和遵循的文化產品都沒有,又何來教條主義呢?

再論權威。權威,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必然產物。儘管隨著人類社會組織的不斷進化,權威在......

關於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實用主義的實例 和他們的危害

教條主義脫離實際,不考慮因地制宜變化的思想,形式主義架空實際,具有超現實的思想,實用主義依賴實際唬過多墨守陳規思想。

相關問題答案
教條主義的例子?
教條主義的危害是什麼?
王明教條主義?
詞義擴大的例子?
孩子們教育意義的電影?
權利與義務的例子?
英語下定義作為文章線索的例子 ?
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
有教育意義的文章?
仿生學的例子有哪些?